陸豐市
陸豐市 | |
---|---|
位於陸豐市的林啟恩紀念中學 | |
地名出處 | 取安陸縣的「陸」和海豐縣的「豐」 |
概覽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廣東省汕尾市 |
區劃代碼 | 441581 |
建邑時間 | 清雍正九年(1731年) |
現任市委書記 | 鄭佳(汕尾市委常委) |
現任市長 | 邱晉雄 |
鄉級行政區數 | 20 |
- 鎮數 | 17 |
- 街道數 | 3 |
方言 | 河洛話、客家語 |
地理 | |
中心坐標 | 22°56′44″N 115°38′40″E |
總面積 | 1681平方千米 |
人口及經濟 | |
總人口(2008) | 166.6萬人 |
GDP(2011) | 176.41億元人民幣 |
其它 | |
郵政編碼 | 516500 |
車牌首號 | 粵N |
網站:陸豐市人民政府門戶網 |
地理[編輯]
陸豐市北面和陸河縣、普寧市交界;東與汕尾市華僑管理區及惠來縣接壤;西與海豐縣和汕尾市城區為鄰;南瀕南海,毗鄰港澳,介於深圳與汕頭兩個經濟特區之間。全市陸地面積1681km2,海岸線長116.5km,海域面積1.256萬km2。南北向長,東西向短,全境周長372km。海岸曲折,港灣眾多,有烏坎、甲子、碣石、湖東、金廂5個港口。
歷史[編輯]
行政區劃[編輯]
陸豐市下轄3街道17鎮,共20個鄉級單位:
語言與文化[編輯]
語言[編輯]
陸豐的方言,大部分地區通行的是陸豐話(鶴佬話),三甲地區潮汕話,以上均屬閩南語。陸豐的北部部分地區講的是陸豐客家話、軍話等。其中,軍話是明代初期「衛」、「所」軍制的直接產物,有陸豐市西南鎮青塘村良軍村、大安鎮坎石潭和海豐縣平東鎮龍吟塘3個方言島,使用人口約9000人。
文化[編輯]
春節廟會
- 地方戲曲: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皮影戲、唱曲。
- 民間舞蹈藝術:五色獅、鯉魚燈、英歌舞、八獸、旱龍船、滾地金龍、獨角麒麟舞、蓋仔獅、蛤仔獅、獅夷、錢鼓舞等等。
交通[編輯]
教育[編輯]
陸豐市現在的教育在廣東算是落後的地區之一,市內沒有高等教育院校,職業學校與中等教育數量也為數不多。
陸豐市高中學校[編輯]
- 陸豐市河圖中學
- 陸豐市龍山中學
- 陸豐市林啟恩紀念中學
- 甲子鎮甲子中學
- 甲子鎮甲秀中學
- 碣石鎮碣石中學
- 碣石鎮玉燕中學
- 東海鎮第一中學
- 東海鎮第二中學
- 東海鎮第三中學
- 東海鎮第四中學(彭偉中學)
- 東海鎮第五中學(龍潭中學、龍潭高中)
- 東海鎮第六中學(新龍中學)
- 博美鎮博美中學
- 金廂中學
經濟[編輯]
工業有機械、化工、水產加工、毒品等。
從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陸豐由於周邊城市如深圳在政策上的照顧,這段時期經濟上也得到一定的發展,如電器產業、食品產業等各方面有比較好的知名度。90年代開始,由於地方官員貪污、規劃、治安等方面的問題,使發展前景不錯的工廠都先後宣布倒閉,並失去以後的外來投資。
90年代後期到2000年以後,陸豐很多重要產業鏈都斷掉,造成大量失業現象,大部份本地年輕人都湧向周邊城市尋求發展,如深圳、廣州等城市。
治安[編輯]
由於管理上存在漏洞,當地曾有農民的土地被人私自買賣,有人通過網上發帖的方式,希望能申訴自己的問題,並能得到重視[2]。當地大部分市民對官員的治理不滿意,大部份認為因為官員裏有貪官,所以造成陸豐的經濟低迷,在網上,甚至還有「著名貪官」一說[3]。
陸豐是中國制販毒嚴重的地區,2012年統計,陸豐市製造了全中國約1/3的冰毒。[4]而廣東省其中一個蔡姓大毒梟及其餘有份參與製毒的蔡姓人在2013年12月29日被捕,而其所持有的製毒工場也隨後被瓦解。本次拘捕行動轟動全國,顯示中央打擊毒販的決心。
物產[編輯]
名人[編輯]
- 溫源寧:英國劍橋大學出身的英文作家、英國文學教授,錢鍾書、張中行等的老師;林語堂、胡適等的朋友,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台灣國立臺灣大學和中國文化大學等多校教過書,做過台灣中華民國政府駐希臘特命全權大使。
- 黃毓民:香港時事評論員、立法會議員。
- 陳揚:廣州電視台節目主持人、資深媒體評論人其作風以言辭犀利、作風強硬、形象親民、熱愛廣州而著稱,深受廣州市民歡迎,被譽為「平民言論領袖」
- 向前:新義安的創辦人、龍頭,向華強和向華勝父親,有國軍少將軍階,終老台灣。
- 鐘聲堅:仁恆地產董事局主席,2008胡潤百富榜(第32名)
- 黃漢清:深圳金田集團創建人(深圳早期四大上市公司之一)
- 彭建東:深圳原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早期四大上市公司之一)
- 黃英春:香港僑友會會長
- 黃英來:陸豐東海人,早期在印尼開設武館,其學徒上千人,後壟斷雅加達體育彩票。
- 林道有:(原名:林如光),世界最大的玻璃集團創辦人,陸豐市林啟恩紀念中學投資人。
名勝
- 玄武山寺
- 清雲山定光寺
- 碣石金沙灘
- 金廂觀音嶺
- 法留清峰山寺
軍家話
軍家話 | |
---|---|
軍話 | |
使用國家和地區 |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區域 | 台灣桃園市;廣東惠州市;海南三亞、昌江、儋州、東方、臨高;廣西;福建等地。[1] |
第一語言 使用人數 | 約15萬人(日期不詳) |
語系 | 漢藏語系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 |
ISO 639-6 | jnha |
軍家話,或稱軍話、軍聲,散布於粵、瓊、桂、閩、臺等地區的具有方言島性質的方言,現在大約有幾十萬人使用。一般認為是南方方言區包圍下的北方方言島。他們與明代衛所裡的軍戶關係密切而得名。軍話是瀕危的方言。海南約有10萬人使用,主要分布在三亞、昌江、儋州、東方市、臨高等縣市的部分地區。也在使用這種方言。
特徵[編輯]
軍聲以北方音為基本音,融合了粵語、閩南語、客家語等多種方言,因此只要會普通話或其它三種語言之一,聽懂這種方言是十分容易的。過去有人戲稱「會講軍聲話,走遍通天下」。一般,懂得軍聲的人也都能聽懂其它三種方言。這種混合了多種方言的特點,使得軍聲的保護也十分困難。它比較容易跟隨附近城市所普遍使用的方言的音而發生變化。如廣東平海,每一代人說的軍聲都不太相似,現在年青大部分外出學習工作,接觸到更多的是普通話或客家語,因此他們的軍聲會包含更多的普通話或客家語。
潮州話[編輯]
(已重新導向自 潮汕话)
潮汕片 | |
---|---|
Diê⁵suan³ piêng³ | |
使用國家和地區 | 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亞、法國、美國、英國,以及世界各地其他的潮汕人移民社區。 |
區域 | 由於潮汕地區屬於廣東省管轄,所以,有時候潮州話也被視為廣東方言一部份,是廣東省內除粵語外的另一種方言。 |
第一語言 使用人數 | 潮汕地區約一千四百萬,海外約有二至五百萬(日期不詳) |
語系 | 漢藏語系 |
官方地位 | |
作為官方語言 | 無 |
管理機構 | 無 |
語言代碼 | |
ISO 639-1 | zh (漢語) |
ISO 639-2 | chi (漢語) (B) zho (漢語) (T) |
ISO 639-3 | nan |
ISO 639-6 | chao |
潮州話 |
潮州話(Diê⁵ziu¹ uê⁷/Tiê-tsiu-uē/Tiô-tsiu-uē)[2],亦稱為潮汕話、潮語,為閩南區潮汕片(Diê⁵suan³ piêng³)的次方言,分布於廣東省東部的潮汕地區以及海外有潮州人聚居的地區。英文稱為 Teochew 或者 Chiuchow,是「潮州」兩字的音譯。潮州一詞因其沿用至今已一千多年,不少詞典、專著等學術著作均以「潮州話」為準;「潮汕話」(「汕」(Suan¹)指「汕頭」(Suan¹tao5),即潮汕地區之方言)一詞也遭到部分人反對,仍堅持使用「潮州話」名稱。然而有趣的是《潮州話拼音方案》是基於汕頭音的,而《潮汕大字典》卻是基於潮州府城音。現今潮汕一帶多以「潮汕話」來稱呼這種語言,而「潮州話」也被指稱帶有潮州音的潮汕話。
分類[編輯]
潮州話是七大漢語方言之一的閩南語之分支。正如其他漢語方言,潮州話究竟是語言或是方言,至今仍未有定論。然而,純粹以語言學角度而言,潮州話以至整個閩南語可看作是獨立的語言,因為它們與其他方言不能互相理解。
但是,潮州話卻能與一些閩南語的次方言互通,尤其是漳州、泉州、台灣的閩臺片,可能是因為位於鄰近地區。潮州話和閩台片相交融的地區,方言兼具兩者發音特色,如福建的詔安等。而且,潮州話也有多個種類,潮汕地區居民和海外僑民都操不同的潮州話,其語音有顯著差別。
潮州話與閩臺片閩南語語音語調上則差異明顯。在閩臺片慣用者聽來,潮州話有如是發音不標準的外地人在說閩南語。但兩語畢竟詞彙也有高度對應、彼此可能稍微能溝通。
根據相似程度分為三大系列[編輯]
按照江河流域口音差別分類[編輯]
- 韓江流域語調:潮州市、饒平縣、汕頭市(除原潮陽縣地區)、南澳縣及豐順縣留隍鎮、砂田鎮
- 榕江流域語調:揭陽市、揭西縣、普寧市北部地區及豐順縣湯南鎮、璜溪鎮
- 練江流域語調:潮陽區、潮南區、濠江區、普寧市東南部、惠來縣
- 另南澳縣雲澳鎮、豐順縣黃金鎮的語調屬漳州腔在潮州腔大環境下與之有機結合的產物。
潮汕各縣口音歧異[編輯]
各地讀書音的歧異有簡單規律,以《潮州話拼音方案》所依據的口音為準,揭陽話合併了(ing)和(êng)兩個鼻音韻母以及(ig)和(êg)兩個入聲韻尾,潮安話(潮州府城話)參照中古漢語區分有介音的山攝(iêng, uêng)和宕攝(iang, uang),潮州南部、澄海區西部及龍湖區東北部沒有(-m)及(-b)等閉口韻尾。而各地白話音的歧異更為複雜。
歷史和地理[編輯]
現代潮州話源自古閩南語。潮州先祖先人本來居住在中原一帶。9世紀約唐代開始至15世紀期間,為了逃避戰亂,一些中原漢族人往海邊遷徙,到達福建莆田,定居一段時間之後,又集體向南遷徙到廣東東部,即今潮汕地區。福建省莆田是潮汕先民遷徙途中重要的一站,至今潮、漳泉兩地方言仍為同一系屬,即可見一斑。
由於地理隔絕,潮州話便逐漸發展為獨立的語言。中古以至上古時期從華夏中原抵達潮汕地區的移民一直保留著中古以至上古時期的華夏文化傳統,而較少跟中國其他地區般有著巨大的文化轉變,亦因此潮州話保留較多的古漢語。
其中,很多潮州人在泰國和柬埔寨定居,成為當地最大的華人族群。潮州人在香港、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尤其是廖內省、北蘇門答臘省、南蘇門答臘省、西加里曼丹的坤甸和吉打邦)形成重要的少數族群。一些潮州人也在台灣、澳大利亞、紐西蘭、北美洲和歐洲居住,一些從潮州地區而來,一些則從東南亞而至。
可是,隨著全球化的普及,潮州話的母語使用者逐漸減少,而在廣東則受到粵語和普通話競爭,受到共同文化和傳媒影響,很多原以潮州話為母語的新加坡華裔青少年,都轉而說英語、國語和閩南語(與潮州話部分互通)。普通話也漸漸取代潮州話,成為年輕人的母語。儘管如此,潮州話仍然是很多新加坡華人的母語,而潮州人也是新加坡華人第二大族群,僅次於閩南人。
在香港有超過一百萬名潮州人,但新一代大部份只會說粵語,加上他們不會跟自己族群通婚,不過有些在香港的潮州年輕人即使不會操潮州話,若父母雙方是潮州人,他們仍然懂潮州話的話,因為潮州話沒有F音,所以操的粵語(廣東話)充滿潮州口音,廣東話裡有不少潮州話成份,例如在香港多數用「架己冷」來表示自己人,因此能操粵語、潮州語二種語言。
清代康熙年間,來自潮州府程鄉、平遠、鎮遠三縣移民臺灣的人多為客家人,但在雍正之後,程鄉、平遠、鎮遠三縣已不再屬於潮州府,而和惠州府興寧、五華二縣合併成立純客語區的嘉應直隸州,而來自這三地的移民也改稱來自嘉應州。而雍正之後,除了潮州府大埔、豐順二縣以外,來自潮州府的移民已多為閩南民系的潮州人,臺灣潮州人之後在語言方面被閩南話融合了,但在宗教及飲食方面未必。
與其他語言之關係[編輯]
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編輯]
1980年代以來,隨教育體系的逐漸完整及對外交流的發展,潮汕地區的兒童學齡前的幼兒園階段就開始學習普通話,部分幼兒園甚至完全採用普通話教育。從小學階段開始,普通話成為正式的教學語言。但校園內師生之間仍有較多的潮州話交流。當地人中青壯年齡以下的人群基本都能講普通話,其中某些帶有方言口音,而年長者對普通話的掌握相對較差。一般而言,接受過學校教育的人群能較好地使用普通話交流。而因為普通話教育的推進,新世代的潮汕人中也出現了不會講或不是很會講潮州話的跡象。
潮州話母語使用者認為普通話的輕聲最難掌握。另外,潮州話中,潮州、潮安、澄海一帶的口音較「輕」,失去了齒齦鼻音[-n]的韻尾,故此潮州話使用者常常把普通話的該韻尾(聲母n)讀成軟齶鼻音[-ŋ]。而在練江片(潮南、惠來一帶)人群中,語調中保留了較多的軟齶鼻音。
閩南語和其分支都跟上古漢語相同,不存在撮口呼(沒有前圓唇元音)、唇齒音及捲舌音。例如:閉前圓唇元音[y]誤讀成閉前不圓唇元音[i];將普通話的清唇齒擦音[f]讀成清喉擦音[h];將普通話聲母zh[tʂ]、ch[tʂʰ]、sh[ʂ]和r[ʐ]分別讀成[ts]、[tsʰ]、[s]和[z]。
客家話[編輯]
由於潮安、饒平和揭陽接近廣東北部的客家話地區,這些地區的部分人群除了說潮州話,也說客家話。潮汕人與客家人經常接觸,但有趣的是,近代以來客家話對潮州話影響甚少。同樣地,大埔和豐順同為潮州話和客家話地區相交之處也有一些人說潮州話,縱使客家話仍是最主要語言。
粵語[編輯]
1980年代以來,由於受香港和廣州一帶粵語方言區域的文化影響(尤其是香港電視劇和流行歌曲),很多年輕潮汕人也能夠知曉粵語。現代潮汕話的口語中使用不少來自粵語方言區的詞彙。粵語也吸收不少來自潮汕話及客家話的詞語,例如「口渴」讀成「口涸」、「喉乾」或「口乾」。
非漢語語言[編輯]
語音[編輯]
聲母[編輯]
正如其他閩南語方言,潮州話是少數擁有濁阻礙音(塞音、擦音和塞擦音)的漢語方言。然而,潮州話與吳語和湘語不同,其濁塞音和擦音並非源自中古漢語的濁阻礙音,而是來自其鼻音。故此,濁塞音[b]和[g]其實分別是前鼻化輔音[mb]和[ŋg]。在早期的潮州話,濁齒齦塞擦音[dz]原本是擦音[z],現時仍在一些方言出現。潮州話和其他閩南語分支,都是少數保留中古漢語濁塞音的漢語方言。潮州話特色之一,就是沒有唇齒音。
除了喉塞音,所有下列圖表列出的輔音都可以用作聲母。喉塞音只作入聲韻尾之一,以h表示。然而,有些音節沒有輔音聲母,也就是零聲母。潮州話聲母共十八個,包括零聲母。
潮州話聲母 | |||||
---|---|---|---|---|---|
雙唇音 | 齒齦音 | 軟齶音 | 喉音 | ||
鼻音 | m [m] 毛 | n [n] 娜 | ng [ŋ] 俄 | ||
塞音 | 濁音 | bh [b] 無 | gh [g] 鵝 | ||
清音(不送氣) | b [p] 波 | d [t] 多 | g [k] 哥 | - [ʔ] 哦 | |
清音(送氣) | p [pʰ] 頗 | t [tʰ] 胎 | k [kʰ] 戈 | ||
擦音 | s [s] 思 | h [h] 何 | |||
塞擦音 | 濁音 | r [dz] 而 | |||
清音(不送氣) | z [ts] 之 | ||||
清音(送氣) | c [tsʰ] 徐 | ||||
邊通音 | l [l] 羅 |
韻母[編輯]
四呼當中,潮州話有開口、齊齒和合口呼,故此韻頭(介音)有[i]和[u],但並沒有撮口呼。
韻腹是唯一必須存在的音節元素,故此也是音節最重要的部分。它可以是元音、鼻化元音或成節輔音。除了饒平北部和潮安鳳凰鎮,潮州話普遍沒有韻尾[n]/[t],下列拼音中以n為尾綴的韻母其實表示鼻化韻。元音韻腹有四個,分別是[a]、[o]、[e]和[ɯ]。絕大部份音節以元音為韻腹,但有一些音節不含元音,而是成節輔音雙唇鼻音[m]和軟齶鼻音[ŋ]。
韻尾通常是塞音或鼻音(實際上也可說是塞音,因為軟顎降低,讓空氣通過鼻腔),但是並非必要。元音韻尾共三個,分別是[i]、[o]和[u]。輔音韻尾共五個,包括塞音[ʔ]、[p]和[k],鼻音[m]和[ŋ],以及存在於饒平北部和潮安鳳凰鎮的[n]和[t]。
根據潮州話拼音方案[3],潮州話韻母共五十九個,如下:
潮州話韻母[3] | |||
---|---|---|---|
韻頭類別 | 開口呼 | 齊齒呼 | 合口呼 |
單複韻母 | i [i] 衣 | u [u] 污 | |
a [a] 亞 | ia [ia] 呀 | ua [ua] 娃 | |
o [o] 窩 | io [io] 腰 | ||
ê [e] 啞 | iê [ie] 腰 | uê [ue] 鍋 | |
e [ɯ] 余 | |||
ai [ai] 哀 | uai [uai] 歪 | ||
oi [oi] 鞋 | ui [ui] 威 | ||
ao [ao] 歐 | |||
ou [ou] 烏 | iou [iou] 夭 | ||
iu [iu] 憂 | |||
鼻化韻母 | in [ĩ] 丸 | ||
an [ã] 噯 | ian [ĩã] 營 | uan [ũã] 鞍 | |
ion [ĩõ] 羊 | |||
ên [ẽ] 楹 | (iên [ĩẽ] 羊) | uên [ũẽ] [橫] | |
en [ɯ̃] 秧 | |||
ain [ãĩ] 愛 | uain [ũãĩ] [縣] | ||
oin [õĩ] 閑 | uin [ũĩ] 畏 | ||
aon [ãõ] [好] | |||
oun [õũ] [虎] | |||
iun [ĩũ] 幼 | |||
鼻韻母 | im [im] 音 | ||
am [am](庵) | iam [iam] 淹 | uam [uam] 凡 | |
ing [iŋ] 因 | ung [uŋ] 溫 | ||
ang [aŋ] 按 | iang [iaŋ] 央 | uang [uaŋ] 汪 | |
ong [oŋ] 翁 | iong [ioŋ] 雍 | ||
êng [eŋ] 英 | iêng [ieŋ] 焉 | uêng [ueŋ] 冤 | |
(eng [ɯŋ] 恩) | |||
入聲韻母 | ih [iʔ] 裂 | ||
ah [aʔ] 鴨 | iah [iaʔ] 益 | uah [uaʔ] 活 | |
oh [oʔ] 學 | ioh [ioʔ] 約 | ||
êh [eʔ] 厄 | (uêh [ueʔ] 劃) | ||
oih [oiʔ] 狹 | |||
aoh [aoʔ] [樂] | |||
ib [ip̚] 邑 | |||
ab [ap̚] 盒 | iab [iap̚] 壓 | uab [uap̚] 法 | |
ig [ik̚] 乙 | ug [uk̚] 熨 | ||
ag [ak̚] (惡) | iag [iak̚] 躍 | uag [uak̚] 蕕(獲) | |
og [ok̚] 屋 | iog [iok̚] 育 | ||
êg [ek̚] 液 | iêg [iek̚] 噎 | uêg [uek̚] 越 | |
eg [ɯek̚] [乞] | |||
輔音音節 | m [m] 唔 | ng [ŋ] 黃 | ngh [ŋʔ] 夗 |
- ^ 因為語音轉變,潮州話韻母有所增減,藍色者是並未在方案韻母表出現的韻母;括號中之韻母和例字並未在上述方案出現;方括號中之例字有輔音聲母,在此只取其韻。
- 加上方案沒有收錄的韻母,潮州話韻母共七十五個。
- 輔音音節共三個,並未在上述方案出現。
聲調[編輯]
調值之數字是指聲調輪廓,1為最低,5為最高,拼音中的聲調以1至8表示:
聲調 | 陰平 | 陰上 | 陰去 | 陰入 | 陽平 | 陽上 | 陽去 | 陽入 |
調值 | 33 | 52 | 213 | 2 | 55 | 35 | 11 | 4 |
調型 | 中平 | 高降 | 降升 | 低入 | 高平 | 高升 | 低平 | 高入 |
例子(文讀音) | 分 | 粉 | 訓 | 忽 | 雲 | 混 | 份 | 佛 |
拼音 | hung1 | hung2 | hung3 | hug4 | hung5 | hung6 | hung7 | hug8 |
調號 | a | á | à | ah | â | ă | ā | áh |
變調[編輯]
兩個字(或字詞)連讀時,前面的字要變調,後面的字不變調,而此變調的規律是固定的。如果兩個以上的字連讀,則只有最後的字不變調,情況如下:
前字聲調 | 陰平 | 陰上 | 陰去 | 陰入 | 陽平 | 陽上 | 陽去 | 陽入 |
前字聲調數字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後字聲調數字 | 1 | 6 | 2或5 | 8 | 7 | 7 | 7 | 4 |
由此可見,變調的規律就是:
- 陰平(1)和陽去(7)不變調;
- 陰入(4)和陽入(8)互換;
- 陰去(3)變成陰上(2)或陽平(5);
- 陰上變成陽上(6);
- 而陽平和陽上都變成陽去。
文白異讀[編輯]
潮州話有豐富的文白異讀,幾乎可以各成系統,如「非」、「敷」、「奉」母字,其輔音文讀為[h],白讀為[p]或[pʰ];「知」、「徹」、「澄」母字,文讀為[ts]、[tsʰ],白讀為[t]、[tʰ]等等。
文讀音和中古的《廣韻》音有嚴整且簡單的對應關係。不過,中古音的[n]/[t]韻尾只存在於饒平北部、潮安鳳凰鎮以及豐順、揭陽、普寧等潮客交界處,在其他各地,大多數字轉讀為[ŋ]/[k],少數字轉讀為[m]/[p](如按《潮州音字典》,「患」在潮安念[huam],而非[huaŋ],也非[hueŋ])。
文法[編輯]
詞法[編輯]
代詞[編輯]
人稱代詞[編輯]
潮州話的人稱代詞正如其他漢語方言,沒有格之分,例如「我」[ua2]是第一人稱,伊儂[i1 naŋ5]指第三人稱「他們」等。閩南語正如南島語系,「我們」一詞分為包括性和排除性。如果聽話者都包括在內,就要使用包括性代詞「俺」[naŋ],否則就用「阮」[ŋ]。其他南方方言如粵方言和客家方言的並沒有如此區別。
單數 | 眾數 | ||||
---|---|---|---|---|---|
第一人稱 | 我 ua2 | 我 | 包括性 | 俺 naŋ2 | 咱們 |
排除性 | 阮 uaŋ2、uŋ2 或ŋ2 | 我們 | |||
第二人稱 | 汝 lɯ2 | 你 | 恁 niŋ2 | 你們 | |
第三人稱 | 伊 i1 | 他/她/牠/它 | 伊儂 i1 naŋ5 (iŋ1) | 他們/她們/牠們/它們 |
補充:潮州話除了「伊儂」外,口語中還經常使用發音類似於「因」的字,來表示「他們」。
所有格代詞[編輯]
潮州話不區分所有格代詞和所有格形容詞。一般規則是人稱代詞加上「個」,便組成所有格代詞或形容詞,概說如下:
單數 | 眾數 | ||||
---|---|---|---|---|---|
第一人稱 | 我個 ua2 kai7 | 我的 | 包括性 | 俺個 naŋ2 kai7 | 咱們的 |
排除性 | 阮個 ŋ2 kai7 | 我們的 | |||
第二人稱 | 汝個 lɯ2 kai7 | 你的 | 恁個 niŋ2 kai7 | 你們的 | |
第三人稱 | 伊個 i1 kai7 | 他的/她的/牠的/它的 | 伊人個 i1 naŋ5 kai7 | 他們的/她們的/牠們的/它們的 |
例句:本書是我個[puŋ2 tsɯ1 si6 ua2 kai7]:這本書是我的。
不過,有時「個」字也可以略去,例如當代詞後面是量詞,例如:
我條裙[ua2 tiou5 kuŋ5](我的裙)
補充:有時所有格的"個"字也可以省略,例如:恁奴=恁仔=你的兒子
指示代詞[編輯]
潮州話的指示代詞分為指近和指遠,概說如下:
指近 | 指遠 | ||||
---|---|---|---|---|---|
一般 | 單數 | 之個 [tsi2 kai7] | 這個 | 許個 [hɤ2 kai7] | 那個 |
眾數 | 之撮 [tsi2 tsʰoʔ4] | 這些 | 許撮 [hɤ2 tsʰoʔ4] | 那些 | |
空間 | 之塊 [tsi2 ko3] | 這裡 | 許塊 [hɤ2 ko3] | 那裡 | |
之內 [tsi2 lai6] | 這裡面 | 許內 [hɤ2 lai6] | 那裡面 | ||
之口 [tsi2 kʰao7] | 這外面 | 許口 [hɤ2 kʰao7] | 那外面 | ||
時間 | 之當[tsi2 tɤŋ3] | 最近 | 許陣/當/回 [hɤ2 tsuŋ5 / tɤŋ3/hue5] | 那時,那個時候 | |
之陣/回[tsi2 tsuŋ5 / hue5] | 現在 | ||||
狀語 | 之生 [tsio2 sẽ1]阿 | 像這樣 | 許生 [hia2 sẽ1] | 像那樣 | |
程度 | 醬 [tsĩẽ3] | 這麼 | 向 [hĩẽ3] | 那麼 | |
類型 | 者個 [tsia2 kai7] | 這種 | 夫個/喜個 [hia2 kai7/hi7 gai7] | 那種 |
疑問代詞[編輯]
誰 | (底)珍 [ti tieŋ] | |
---|---|---|
底人 [ti naŋ] | ||
什麼 | 乜個 [miʔ kai] | |
底個 [ti kai] | ||
什麼(種類的)+ 名詞 | 乜 + 名詞 [miʔ] | |
哪個 | 底 + 數詞 + 量詞 + (名詞)[ti] | |
哪裡 | 底塊 [ti ko] | |
何時 | 珍時 [tieŋ si] | |
怎樣 | 做法 | 做呢 [tso ni] |
狀態 | 在些(樣) [tsai sẽ ĩẽ] | |
乜些樣 [miʔ sẽ ĩẽ] | ||
什乜樣 [si miʔ ĩẽ] | ||
多少(可數) | 幾 + 量詞 + 名詞 [kui] | |
若多 + (量詞) + (名詞)[dzieʔ tsoi] | ||
多少(不可數) | 若多 [dzieʔ tsoi] | |
為什麼 | 做呢 [tso ni] |
數詞[編輯]
序數詞語跟白話文的差不多。
發音 | 大寫 | 小寫 | 數值 | 備注 |
---|---|---|---|---|
leŋ5 | 零 | 〇 | 0 | 「〇」是俗寫,「零」比較正式。 「空」[kʰang3]表達相同意義。 |
ik̚4/tsek̚8/ɪaʊ1 | 壹 | 一 | 1 | 也讀為澤[tsek̚8],「澤」、「一」在用法上有分工。 弌為未被接受的另一種大寫 么[ɪaʊ1]表達相同意義。 |
dzi6/no6 | 貳 | 二 | 2 | 也讀為兩[no6](本字),「兩」、「二」在用法上有分工。 弍為未被接受的大寫 |
sã1/sam1 | 叄 | 三 | 3 | 弎為未被接受的大寫 |
si3 | 肆 | 四 | 4 | |
ŋou6 | 伍 | 五 | 5 | |
lak̚8/lok8 | 陸 | 六 | 6 | |
tsʰik̚4/tsʰek̚4 | 柒 | 七 | 7 | |
poiʔ4 | 捌 | 八 | 8 | |
kau2/kiu2 | 玖 | 九 | 9 | |
tsap̚8/sip̚8 | 拾 | 十 | 10 | 「什」為未被接受的大寫,因為此字可以改成「伍」字 |
數字如作序數,其前面加上「第」 [tõĩ6]。習慣上,「一」用作序數詞,讀作[ik̚4],「澤」用作基數詞,讀作[tsek̚8];「二」用作序數詞,讀作[dzi6],「兩」用作基數詞,讀作[no6]。大數不依此例。
句法[編輯]
動詞短語[編輯]
語態[編輯]
潮州話的被動語態中,施事者短語「給某人」必須講明,並以「乞」 [kʰoiʔ4](一些人會讀成 [kʰɯʔ]或[kʰiɤʔ],有地區讀成[kʰeʔ])或「分」 [puŋ1]作開端,即使這「某人」可能是不存在或不知是誰人。粵語也採用此句式,用「俾」表達。例如:
- 伊分人宰(治)掉。[i1 puŋ1 naŋ5 tʰai5 tiau7]
相對粵語:佢俾人殺咗。
白話文:他/她被(人給)殺了。
按照白話文,我們可以單用施事者介紹詞「被」或者「給」,而不提及施事者;但在潮州話,下面這句在文法上是錯的:
- 個杯分敲掉。[kai5 pue1 puŋ1 kʰa1 tiau7]
白話文:杯子給打破了。
應該說成:
- 個杯分人敲掉。[kai5 pue1 puŋ1 naŋ5 kʰa1 tiau7]
相對粵語:個(隻)杯俾人打爛咗。
白話文:杯子給人打破了。
雖然不知誰人打破了杯子。
疑問句[編輯]
一般疑問句多採用選擇問的格式,原生語法沒有是非問:
- 汝是唔是學生?[lɯ2 si6 m7 si6 hak8 seŋ1] / 汝是學生啊謎?[lɯ2 si6 hak8 seŋ1 a1 mi6]
白話文:你是不是學生/你是學生嗎?
除非表達反詰語氣:
- 汝是學生耶?[lɯ2 si6 hak8 seŋ1 e2](嚴格地說,潮州市區「耶」讀低降調,與陰上調不同,可認為是語氣助詞讀輕聲)
白話文:你是學生啊?(表達難以置信的語氣)
但近年受其他方言影響,在書面化的語境中,也可以出現是非問,即使用「主謂短語+語氣助詞」構成疑問句,語氣助詞借自普通話或廣州話。
比較句[編輯]
兩個或以上名詞[編輯]
潮州話的比較句結構是「X + 形容詞 + 過[kue3] + Y」,被認為源自中古漢語的「X + 形容詞 + 於 + Y」結構:
- 伊雅過汝。[i1 ŋia2 kue3 lɤ2]
白話文:他/她比你漂亮。
粵語使用同樣的結構:
- 佢靚過你。[kʰœy5 leŋ3 kʷɔ3 nei5]
白話文:她/他比你漂亮。
然而,由於普通話影響力愈來愈大,其結構「X比Y + 形容詞」影響潮州話。於是,以上的例句可以變成:
- 伊比汝雅。[i1 pi2 lɤ2 ŋia2]
白話文:他/她比你漂亮。
只有一個名詞[編輯]
包含「過」或「比」的結構,都需要兩個或更多的名詞以作比較。如果只提及一個名詞,就會組成殘缺的句子:
- 伊雅過(?)。
在此情況,需要使用「夭」,或者「愈」的結構:
- 伊夭雅。[i1 iou6 ŋia2]
- 伊愈雅。[i1 zu6 ŋia2]
- 普通話:她比較漂亮
- 粵語:佢靚啲[kʰœy5 leŋ3 ti1]
潮州話中,有兩個字本身有比較的意思,就是「贏」[ĩã5]和「輸」[su1]。它們可以獨立使用,或者加上「過」字:
- 這領裙輸(過)許領。[tsi2 nĩã2 kuŋ5 su1 kue3 hɤ2 nĩã2]
白話文:這條裙子不夠那條好。
- 我內個電腦贏伊個好多。[ua2 lai6 kai7 tieŋ6 nao2 ĩã5 i1 kai7 hoʔ2 tsoi7]
白話文:我(家裡)那部電腦比這部好很多。
如果表示更大的程度差別,可以在句末使用狀語「好多」[hoʔ2 tsoi7]。
相等[編輯]
潮州話中,「平」[pẽ5]或者「平樣」[pẽ5 ĩẽ7]用來表達相等的概念:
- 只本書佮許本平(樣)重。[tsi2 puŋ2 tsɯ1 kaʔ4 hɯ2 puŋ2 pẽ5 taŋ6]
白話文:這本書和那本書一樣重。
- 伊兩人平平樣。[i1 no6 naŋ5 pẽ5 pẽ5 ĩẽ7]
白話文:他們都一樣(他們長相一樣/他們一樣那麼好/壞)。
最級[編輯]
潮州話以副詞「上」[siaŋ5]或「上頂」[siaŋ5 teŋ2]表示最級。而且,「上頂」通常帶有褒義:
- 只間物上頂好食。[tsi2 kõĩ1 mueʔ8 siaŋ5 teŋ2 ho2 tsiaʔ8]
白話文:這間(餐廳)(的東西)是最好吃的。
- 伊人對我上好。[i1 naŋ5 tui3 ua2 siaŋ5 ho2]
白話文:他們對我最好。
詞彙[編輯]
潮州話的詞彙與粵語有甚多相似之處,因為兩者交流頻繁。正如粵語,潮州話有很多單音節的詞語,隱約反映出其歷史之悠久,因為單音節在中古漢語十分普遍。然而,自現代標準漢語規範化以來,潮州話吸收了很多普通話詞彙,多數是多音節的。而且,由於很多潮州人移居東南亞,潮州話加入了不少來自馬來語的詞彙。
古老詞彙[編輯]
潮州話保留不少古代漢語詞彙,許多用詞亦與其他閩南語方言(如臺灣話)相同。例如「目」[mak](眼睛;臺灣話:目/ba̍k)、「灱」[ta](乾;臺灣話:焦/ta)、「囥」[kʰɤŋ](藏;臺灣話:囥/khǹg)等。
外語詞彙[編輯]
除了馬來語,海外地區的潮州話也借用了英語詞彙,這些詞彙中有部分隨華僑回國交流而傳回潮汕地區,目前這些外語詞彙大多已不用。
馬來語:
- 馬打 [mata] mata-mata:警察
- 巴剎 [pasar] pasar:市場
- 咕哩 [kuli] kuli:苦力(實為音意兼譯之源於英語cooley一字)
- 嘛哪[mana]mana wu chia?:哪兒有車?
- 朱律 [tsu luk],雪茄,馬來語cherut的借音詞。
- 動角 [dong kak],手杖,借自馬來語tongkat.
- 五腳砌 [ngo ka ki],馬來語叫kaki lima,lima是數詞「5」,kaki(馬來語本意是「腳」)在這裡是指量詞「英尺」(英語:feet,本意也是「腳」的複數)。新馬城鎮臨街騎樓下面的人行道,寬度為5英尺,故馬來語稱之為kaki lima.近代潮汕城鎮出現西式街區,也和新馬一樣在臨街騎樓下設人行道,以方便行人遮陽避雨,並借用了馬來語的稱呼,lima義譯為「五」,kaki半音譯半義譯為「腳基」。
- 多隆 [to long],借用馬來語tolong,有兩種意思,一是請求幫忙、照顧,一是請求寬恕、開恩。
- 松芒 [song mong],驕傲、忘乎所以,借自馬來語sombong,音稍變
泰語:
- 角畢 [kak bik],皮箱,借自泰語,角是皮革的意思,畢是箱的意思。
- 康霜 [k'ang seng],冷凍。康是關禁的意思,借自泰語。潮汕人稱冰為霜。這個詞是泰國的潮人造出來的,又傳入潮汕本土。關進冷凍房裡冰過的魚肉,在潮汕話里叫做康霜魚、康霜肉。
英語:
- 目頭 [mak tʰau] mark:商標
- 基羅 [ki lo] kilogramme:公斤
- 巴仙 [pa sieŋ] percent:百分比
- 咯離 {lo1 li1} lorry:羅里/卡車
書寫[編輯]
漢字[編輯]
大部分潮州話的字都可以寫成漢字。大部分漢字也可以用潮州話朗讀。但如同粵語等語言,按照文本逐字閱讀並不符合語言習慣。例如表示口渴,字面讀是「口渴」(kao2 guah4)但口語常說「喉干」(ao5 da1)。故當人們用潮州話讀這種白話文的時候,按照場合和要求不同,有時逐字標準讀出,有時朗讀者會習慣上根據潮州話語法、詞彙及用語調整字面文句,用潮州話複述出來。
然而,小部分的獨特詞彙沒有標準字,原因有數。潮州話詞彙傾向古老,在日常中文比較罕見;有關漢語方言拼寫的研究比較少,不如傳統中文語文學的其他範疇。而且,一些潮州話獨有的字,其實可能並沒有字。由於沒有標準字,民眾有三種方式解決寫字問題:借用別字,生造新字,同音替代。
訓讀[編輯]
借用意義相近的別字,久而久之就變成約定俗成,於是被借的漢字獲得了新的讀音,這新的讀音就是被借漢字的訓讀音,比如:黑色通常讀做[ou1 sek4]而非[hek4 sek4],其實就是借用「黑」字記錄「烏」的意思,並把「黑」[hek4]訓讀做「烏」[ou1],「黑」字只有在近年的新詞中才會讀做[hek4]。前述的「喉干」[au5 ta1]也是訓讀,「干」文讀做[kan1],白讀做[kuã],但表達"乾"的原字應為「灱」(ta1,普通話讀作xiāo),只是借用「干」字記錄。
生造新字[編輯]
同音字的互用[編輯]
這種書寫方式在新一輩受過良好普通話教育但缺乏母語教育的青少年中較為流行,是一種標新立異的辦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生造新字」辦法的簡化。因為受標準化系統,主要是計算機系統的限制,生造新字可操作性很差,某些人在並不嚴肅的場合乾脆用發音相同或接近的通用漢字記音。當然,以前也有這種偷懶的辦法,而且久而久之也會變成約定俗成。比如,作為結構助詞的「個」[kai5],表示修飾、所有等含義,其本字是「其」,這在《尚書》中可以看到起源:「朕其弟」(我的弟弟),與漢藏語系中其他古老的語言如藏語可以對應,與漢語在南方的各種方言如廣州話、蘇州話有相同用法和相近讀音,也可以按照音韻學論證其讀音的演變(「其」與「駛」,「使」,「狸」同韻),不過可能因為「其」文讀音[ki5]更為流行,且在漢語文言中另有高雅用法,民眾選用了「個」記錄這個結構助詞。
羅馬字[編輯]
基督教傳教士也有發明用來拼寫潮州話的白話字,最早可以上推到1620年出版的Arte de la lengua Chio Chiu(又題Gramatica China)這本羅馬公教西班牙教士寫的潮州話語法教科書(書名大約可以翻成《潮州話語法》或《潮州話教程》),它的完整版本收藏在巴塞羅那大學圖書館,大英圖書館也有1個不全的較晚手抄本,是Melchior de Mançano(曼坎諾的麥齊奧)神父給Rajmundo Feijoo(拉蒙多·費赫)神父編寫的,曹茜雷和貝羅貝合作的〈早期近代閩南話分析型致使結構的歷史探討〉介紹了這本書。
聲母[編輯]
《廣東拼音方案》代表的聲母包括:B、BH、C、D、G、GH、H、K、L、M、N、NG、P、R、S、T、Z。
例子:
- B - bag (北)
- Bh- bhê (馬/馬)
- C - cên (青)
- C - cǔi (嘴)
- D - dio (潮)
- G - gio (橋/橋)
- GH- gho (鵝/鵝)
- H - hung (雲/雲)
- K - ke (去)
- L - lag (六)
- M - mêng (明)
- N - nang (人)
- NG - ngou (五)
- P - pêng (平)
- R - ruah (熱/熱)
- S - sên (生)
- T - tin (天)
- Z - ziu (州)
韻母[編輯]
潮州話的韻母和韻母組合包括:A、E、Ê、I、O、U、AI、AO、IA、IO、IU、OI、OU、UA、UAI、UE、UI。
例子:
- A - ma (媽/媽)
- E - de (箸)
- Ê - sên (生)
- I - bhi (味)
- O - to (桃)
- U - ghu (牛)
潮州話里,很多詞語鼻音化。在《廣東拼音方案》,由字母「n」代表。
例子(鼻化):
- suan (山)
- cên (青)
韻尾聲母[編輯]
潮州話的韻尾聲母包括M和NG,以及以下談及的塞音。
例子:
- M - iam (鹽/鹽)
- NG - bhuang (萬/萬)
例子:
- B - zab (十)
- G - hog (福)
- H - tih (鐵/鐵)
海豐話[編輯]
海豐話 | |
---|---|
使用國家和地區 | 中國廣東省汕尾市地區、惠州市惠東縣 |
第一語言 使用人數 | 約300萬[來源請求](日期不詳) |
語系 | 漢藏語系 |
語言代碼 | |
ISO 639-1 | zh |
ISO 639-2 | chi (B) zho (T) |
ISO 639-3 | nan |
ISO 639-6 | hife |
海陸豐地區在地理上與潮汕地區相接壤,但不屬於潮汕地區,自成一體。但是按照近似程度,海陸豐地區的閩南語,相較潮州話的兩大類語腔(潮揭語腔、潮普語腔),更為接近閩台片閩南語。因此海陸豐地區的閩南語,不能亂劃歸潮汕片,或許可以稱之為閩南語系東江片。
海陸豐話與潮州話的相同和區別[編輯]
海陸豐話為漢語閩南語系在汕尾(海陸豐)的分支。通行於廣東省汕尾市及其轄下的海豐縣及惠州市惠東縣的部分村鎮。與陸豐話有所區別,海豐人慣稱為學佬話或海豐學佬話(「學佬」的「學」是海陸豐話「學」字的文讀,音近粵語「客」音)。
許多人認為海豐話屬於閩南方言之潮汕片(這是語言學上部分人的分類,實際上是不對的),但海陸豐話與潮汕話在語調及用語習慣上有不少的區別,海豐話與潮汕話交流有時會有些困難。
惠州市惠東縣靠近海豐縣的部分村鎮,使用海豐鶴佬話。除惠東縣這幾個講海豐鶴佬話的村鎮之外,惠州地區其它地方還有一些閩南語方言島,則與海豐話差別較大,按其口音的近似程度應該算作閩台片閩南語。由於海陸豐地區與惠州地區歷史上同屬於東江行政區範圍內(歷史上海陸豐(汕尾)地區一直為惠州管轄地區),所以按照地理相鄰的原則,可以把惠州地區的閩台片閩南語,與海陸豐地區的鶴佬話]]劃作閩南語系閩台片的「東江小片」。
保留大量古漢語成分[編輯]
與普通話相比,海豐話保留有較多古漢底層成分,包括語音、語法和詞彙。古漢語中不同韻但在普通話中同音的在海豐話中也有明顯區別,如「冬」「東」在古漢語中不同韻,但在海豐話的文讀中則不同。海豐話在日常用語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彙,如「擤」鼻、「刓」(「挖」的意思)、扁食(餛飩,台語也這樣說,河南的極少數農村亦保留此用法)、書房(音「珠房」,意指學校)、<茨>非厝(意指「家」, 臺灣河洛語也這樣說)等等
海豐話語調[編輯]
與普通話不同,海豐話有著複雜的語調系統 海豐話有八個音調,分別為陰平(詩)、陰上(死)、陰去(世)、陰入(雪)、陽平(時)、陽上(是)、陽去(示)、陽入(蝕) 海豐話的語調繁複的變化,如「人世」、「世界」、「世人」中的「世」的語調均不相同 海豐話有口讀音及文讀音二套完全不同語音系統,幾乎每個文字均有口讀音及文讀音,而且其中的差別非常大,如我(文讀ngo2,口讀wa2),香(文讀hiang1,口讀hiũ1及phang1(音韻上說應為「芳」字)),臭(文讀ngiu3,口讀cao3)、數(文讀sou3,口讀xiao3)、東(文讀dong1,口讀dang1)等等。
倒裝詞彙[編輯]
海豐話有大量的倒裝詞彙,舉例如下: 風台(颱風)、鞋拖(拖鞋)、鬧熱(熱鬧)
與潮汕音區別舉例[編輯]
- 潮汕音中的u韻,海豐音為i的:如
- 你(潮汕音「lu」,海豐音「li」);
- 去(潮汕音「khu」,海豐音「khi」);
- 櫥(潮汕音「tu」,海豐音「di」)。
- 豬(潮汕音「tu」,海豐音「di」)。
- 魚(潮汕音「hu」,海豐音「hi」)。
- 潮州音中的oi韻,海豐音為ei(海豐話沒有oi韻),如
- 會(潮汕音「oi」,海豐音「ei」);
- 買(潮汕音「mboi」,海豐音「mbei」);
- 細(潮汕音「soi」,海豐音「sei」)。
- 第(潮汕音「doi」,海豐音「dei」)。
- 齊(潮汕音「tsoi」,海豐音「tsei」)。
- 不同的詞彙:
- 零細(潮汕為「物件」);
- 住(海豐音「紮」,海豐常用「住」,也有人和潮汕一樣說「企」);
- 底地di1di3(意為「哪裡」,潮汕為「底塊」);
- 秀Sui(意為「漂亮」,潮汕為「雅」);
- 厝Tsu(意為「家」,潮汕為「內」)。
客家語[編輯]
(已重新導向自 客家话)
建議將客家話的別稱併入本條目或章節。(討論) |
建議將嶠語併入本條目或章節。(討論) |
客家語 | |
---|---|
Hak-kâ-ngî | |
使用國家和地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 中華民國(臺灣) 香港 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越南、泰國、印度、牙買加、蘇利南、模里西斯等地的客家人社群 |
第一語言 使用人數 | 4,400萬[1](2007[1]) |
語系 | 漢藏語系
|
文字 | 漢字 白話字 客拼 |
官方地位 | |
作為官方語言 | 無;但為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法定大眾交通工具播報用語言之一[2] |
管理機構 |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 (僅限臺灣地區,非強制性機構)[3] |
語言代碼 | |
ISO 639-1 | zh |
ISO 639-2 | chi (B) zho (T) |
ISO 639-3 | hak |
客家語的通行範圍,它也是唯一沒有設省的方言族群
|
本文屬於客家系列的一部份
|
---|
客家支系(客家地區) |
贛南系(贛州)-粵東系(梅州、惠州、韶州)- 閩西系(汀州)-臺灣系(臺灣) |
客家語 |
梅縣話、𠊎話、土廣東話、懷遠話、臺灣話 |
客家文化 |
文學 - 飲食- 音樂 |
客家語(客家語:客家語,白話字:Hak-kâ-ngî),又稱客語、客家話(Hak-kâ-fa, Hak-kâ-va)、客話、艾話、土廣東話,是漢藏語系漢語族內的一種聲調語言(或漢語方言)。語言學者對於該將客家話歸屬至方言,抑或是當成一門語言仍有一定爭論[5]。此語言歷史悠久,但正式被定名為「客家話」,是20世紀的事情。在近代歷史上客家話曾被太平天國列為官方語言[6]。因為反抗清朝政府的太平天國發動者,大部分為客家人。
客家語地區主要集中在:
簡介[編輯]
屬性和分布[編輯]
客家語是客家民系的母語,分布區域非常廣泛,遍及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南部、西部包括四川等省份、、新界、臺灣,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區(如模里西斯、印度等等)。比較集中的中心文化區位於廣東省的東北部即粵東、粵北以及江西的南部,福建的西部。即閩粵贛三角地帶。亦稱閩粵贛邊區或者嶺東地區。客家語也因此叫嶺東語。
在中國大陸,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川、海南、浙南等地都有客家語的族群,其中廣東2000萬人、江西900萬人、福建200萬人、湖南150萬人、四川200萬人、廣西500萬人。客語在臺灣的使用者總共有400 萬人,主要集中於桃竹苗、臺中東勢一帶、六堆地區、花東縱谷 。臺灣客家語的影響力僅次於臺灣閩南語。
稱謂[編輯]
稱謂
|
分布地區
|
稱謂由來
| 附註 |
---|---|---|---|
客家話 | 廣東的東部、北部、珠三角和福建、江西 | 源自於客家人的稱謂。 | |
𠊎話、艾話﹑埃話 | 廣東西部及廣西南部,海南 | 因第一人稱為𠊎(ngai)而得名。 | |
新民話 | 廣西地區 | 相對於壯族人和說白話的人,客家人是新移民,所以當地人稱客家話為新民話。 | |
粵東語、粵東話、廣東話[7]。 | 臺灣 | 日治時期為了稱呼和記録的方便,都將籍貫廣東省的臺灣土民記載為「粵籍」或者「粵東人」,而「粵籍」或者「粵東人」的語言稱之為粵東語。 | 目前臺灣已少用此稱謂。 |
臺語[8]、臺灣客家語、客話[9] | 臺灣 | 專指臺灣客家人所使用的客家話。 | |
土廣東話 | 四川地區 | 土廣東話的名稱是來自廣東省山區移民至四川省對自己的語言的理解。「土」字的意思是代表原來定居於廣東省山區的居民。 |
現狀[編輯]
中國大陸[編輯]
客家語現時情況不樂觀。在中國大陸,由於各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增加,人們廣泛使用普通話,傳統客家地區也一般不使用客家語授課,年輕一代自小接受普通話教育。同時,由於電視媒體的普及,客家語又極少用於新聞傳媒和大眾娛樂。目前年輕一代客家人已經很少使用客家話。以口頭方式流傳的傳統的客家童謠現時已經極少人能完整誦唱。另一方面,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小部分地方,客家話以「方言島」的形式存在於個別村落,受普通話的影響,一些客家人家庭生活用語轉向普通話。梅縣話是一種行用於廣東梅州一帶的漢語方言,歷來被公認為客家語的代表。梅縣話或稱梅州客家話在語言學上被稱為客家語的「代表語言」或「語言代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是中國唯一國家級從事對外國廣播的國家電臺,其客家語廣播是以梅縣話廣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是中國國家電臺,其客家語廣播是以梅縣對全國國內廣播;與此同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其對臺灣廣播的客家語亦以梅縣話廣播。
在中國大陸的客家地區中,江西省贛州市、廣東省梅州市區(含梅江區、梅縣區)及河源市區的大部分公交線路都採取了普通話、客家話雙語語音報站系統播報站點,其中梅州市區採用梅縣話,河源採用水源音(即龍川佗城話),贛州則採用了接近梅州口音的尋烏話,引發了一些爭議。河源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河源客家古邑研究會會長認為,河源和梅州是客家文化原生態保護區,在客家方言區日漸成為「語言孤島」的背景下,河源市區公交車增設客家話報站,對於傳承河源特有的客家文化尤其是保留原生態的河源客家話,具有積極意義。[10]
臺灣[編輯]
在臺灣,因客家人在清領前期一度受限於渡臺禁令,而在人數上不如閩南移民,於是今日除國語外,閩南語也成為臺灣的強勢語言之一。因大眾傳播媒體的影響,即使平常不以閩南語互相溝通的客家人,大多可略通閩南語。部份地區客家人集體轉用閩南語,成為福佬客,目前多屬年齡層較高者。而轉向使用國語的客家人更多,尤其是年齡層越低者。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於2004年所做之調查,30歲以下年輕客家人有3成能聽解客語,而僅1成可流利使用;在家庭語言方面,30歲以下約有60%使用國語、20%使用閩南語、未滿10%使用臺灣客家語。有資料顯示,臺灣客家語被認為是地球上衰落最快的語言之一。[11]
近年來,臺灣居民意識到保護母語的重要性,臺灣客家人也不例外,政府成立了專門的機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訂定《客家基本法》[12],在學校推行臺灣客家語教學,同時設立了客家電視臺及客家廣播電臺、舉辦客語認證,並立法規定火車、捷運等大眾運輸工具需提供臺灣客家語播音服務[13]。
其他地區[編輯]
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當中也有不少的客家人,尤其是沙巴地區,目前在西馬的柔佛洲客家話依然廣為流傳。而且被分為不同腔調流派的語系,也受到當地文化跟語言的影響,發展出獨特的用語。在馬來西亞的華人方言非常多元化,在文化交流下互相影響,但並沒有其中一種方言取得獨特強勢的影響地位。僅會因為地域性和歷史發展因素造成某種方言是廣為使用的大宗。例如在北馬的檳城使用閩南語的華人居多,不論籍貫都熟悉閩南語;在怡保和吉隆坡中部一帶是粵語為大宗;而南馬的柔佛洲一帶,尤其古來和新山為數的不少的華人人口使用和熟悉客家語。在上述使用別種方言為大宗的地方依然可以找到使用客家語的人口。
客家語與古漢語的關係[編輯]
客家語繼承了較多古漢語的特性,如完整的入聲韻尾[-p̚]、[-t̚]、[-k̚]。一般認為,客家語和後期中古漢語(唐宋二代為準)之間的承襲關係較為明顯。用客家語朗誦中古漢語的作品,如唐詩、宋詞,韻律方面比官話、普通話要吻合得多。
進一步比較——
「吠」字:客家語[pʰoi],日本吳音[bai],日本漢音[hai],閩南語的潮州話[pui],閩東語的福州話[pui]、[hie],吳語的溫州話及上海話為[vi],粵語的廣州話[fɐi],北京話、南京話及蘭州話[fei]。[14]
粵語同樣保留有中古漢語的入聲[-p̚]、[-t̚]、[-k̚]。試以聲母為例,疑母[ŋ-]字在官話(西南官話保留了這個聲母,但並未取得與中古漢語在音系上的傳承)完全消失,客家語保留了疑母字,最明顯例子是「魚」,無論普通話或廣州話都丟失疑母[ŋ-]而讀[y],但是客家話仍然讀[ŋu]。在廣州話則因為不分疑母和喻母、難以判斷是否古音。又如非母[f-]在唐末之前並未出現,即所謂「古無輕唇音」,客家語大部分有[f-]音,為數甚多。個別例外如「飯」,無論廣州話或普通話同讀[fan],但客家語則讀[pʰan],可見客家語仍然保留了少量「古無輕唇音」的狀態,芳母[pʰ-]仍極少分化出非母[f-]。
客家語與兄弟語言的關係[編輯]
由於客家語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地區,因此與其他兄弟語言之間有著較多的相互影響。
在詞彙方面,粵語與客家語是最為接近的。根據語言學家連春招博士的研究,抽取日常基本詞彙3000條對客家語、贛語、粵語、閩南語進行對比,客家語與粵語共同詞彙率最高,達733條,遠高於客家語與贛語的543條、客家語與閩南語的435條。閩南語也與客家語有大量同源基本詞彙,如「朘」、「膣屄」、「汝」、「毋」等。
北京(%) | 濟南(%) | 西安(%) | 漢口(%) | 成都(%) | 揚州(%) | |
---|---|---|---|---|---|---|
太原 | 60.8 | 60.7 | 61.4 | 58.2 | 61.6 | 63.1 |
蘇州 | 49.9 | 51.1 | 54.8 | 54.9 | 54.5 | 60.8 |
溫州 | 39.4 | 42.8 | 44.1 | 42.2 | 44.1 | 40.7 |
婁底 | 49.0 | 48.1 | 48.8 | 53.0 | 50.6 | 45.9 |
南昌 | 58.2 | 49.8 | 53.3 | 60.2 | 61.8 | 54.3 |
廈門 | 48.0 | 43.9 | 47.1 | 50.7 | 47.7 | 45.9 |
潮州 | 44.3 | 41.5 | 46.5 | 46.8 | 49.9 | 47.5 |
梅州 | 52.8 | 46.5 | 47.0 | 56.2 | 57.2 | 50.2 |
廣州 | 47.5 | 45.4 | 45.5 | 47.0 | 45.4 | 46.7 |
同時,與閩南話受古越族(百越族)語言影響之情況相同,客家地區在客家人到來之前往往有一定的少數民族存在,這些少數民族的語言(用詞)也影響了客家話。
客家語代表音與客家方言[編輯]
語言學家一般把廣東梅州話作為客家話的典型代表。在臺灣以四縣話為典型代表,大眾運輸之客語廣播多從之。但是並不存在一個公認的標準口音。民間對梅州話作為標準音缺乏認同,多數使用非梅州口音的客家人都不會說梅州話,甚至跟說梅州話的人交流時還存在一定的溝通障礙。
客家語之間的互通性[編輯]
- 廣東省梅州市各縣(除豐順縣湯南鎮外)
- 廣東省惠州市各縣(除惠城和東江沿江部分地區)
- 廣東省東莞市的鳳崗鎮、清溪鎮與樟木頭鎮
- 廣東省河源各縣(除東江沿江部分地區外)
- 廣東省揭陽揭西縣、汕尾陸河縣
- 廣東省深圳市的龍崗區、鹽田區以及寶安的龍華、石岩、觀瀾、九圍、麻布、關內百分之30的地區如南山之南水、西麗、白芒等
- 廣東省中山市的五桂山及南朗鎮、板芙鎮、東區長江村等部分村鎮。
- 廣東省臺山市赤溪半島及附近地區
- 粵北部分客家地區(韶關新豐、翁源、英德、佛岡、仁化、樂昌等縣)
- 江西省贛州南部各縣(龍南等三南地區、安遠、尋烏)
- 四川省、重慶的大多數客家話
- 江西省贛州中北部部分縣市
- 江西省吉安部分山區鄉鎮
- 湖南省瀏陽東鄉山區鄉鎮(主要分布於張坊、大圍山)汝城縣盈洞鄉、熱水鎮等
- 湖南省東南部的炎陵、桂東、汝城三縣大部分鄉鎮
- 福建省龍岩客家地區南部各縣(永定、上杭、武平,以及連城南部,長汀南部)
- 廣東廣東的珠三角、粵西、廣西、海南的大多數客家話
- 香港客家話
- 大多數臺灣客家話
客家語的方言[編輯]
客家語分布區域廣泛,具有多種方言。中國大陸、臺灣、海外各有不同的客家方言劃分方法。
根據2012年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中國的客家語被分成八個大片,分別是:粵臺片、粵北片、海陸片、粵西片、汀州片、於信片、寧龍片和銅桂片。[17] 而臺灣地區的客家語則被歸類為幾個大類,主要是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詔安腔,還有少數的永定腔、汀州腔、豐順腔、長樂腔、平和腔等等。
歷史[編輯]
起源[編輯]
有人認為,客家人最早是隨著歷史上幾次戰爭和時局動盪時期的移民潮,從華北遷移到華南的。他們的祖先是從現在的河南省和山西省遷移過來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當時所在地語言的特色。(從那時開始這些地區的語言開始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官話方言)。客家人祖輩原是中原漢族。
而現在客家語中仍在使用的許多古漢語語音特點,包括同樣也能在其他南方方言中找到的字尾輔音[-p̚]、[-t̚]、[-k̚],卻在一些北方官話中消失了。
由於客家人的遷移,客家語會受到客家先民遷移到地區的方言的影響。例如,在客家語、閩南語和粵語中能發現許多共用詞彙。例如:香港新界原居民的粵語方言圍頭話之用語「掌牛」(看管牛隻),與客家話之「掌牛」[tsɔŋ ŋiu]相同。
客家語的語音在繼承古漢語的基礎上,發生了有規律的音變。例如,中古漢語當中,「人」、「日」部的漢字聲母(即日母),在今日普通話和大多數漢語方言裡發為[ʐ-](r-),客家語則為[ŋ-]或[n̲ʲ-];「武」的中古漢語發音是[mvu],客家語則音變為[vu]([v-]在大多數漢語方言裡並不作為音位存在,而這也就成為客家語的特色)。
文獻記載[編輯]
早在宋代,客家大本營的梅州和汀州地區的語言就曾引起當時人們的注意。
- 南宋慶元間任汀州教授的陳一新,在其所寫的《跋贍學田碑》有云:「閩有八郡, 汀鄰五嶺,然風聲氣習頗類中州」。差不多同時代的劉克莊(今福建莆田人)在他詠漳州風物的詩句中有:「風煙絕不類中州」。比照著看,可見在宋人眼中境土相鄰的汀、漳兩州居民的方言和文化面貌是不同的,汀民類中州,而閩南漳民相差較大。
- 明代《永樂大典》引宋代某氏《漫遊集》《過汀州》詩一首:「地勢西連廣、方音北異閩」。說明當時汀州地區語言與福建其他地區的語言不同。
- 明代《永樂大典》引宋代《圖經志》曰:「潮之分域隸於廣,實古閩越地。其言語嗜慾與閩之下四州頗類,廣、惠、梅、循操土與語,則大半不能譯。惟惠之海豐與潮為近,語音不殊。至潮梅之間,其聲習俗又與梅陽之人等」。說明當時潮州與梅州都有各自的土音,彼此不能相同。而梅潮之間所操土音則與梅州同。宋代潮梅之間相當於今天的大埔豐順等地,皆是操客家話的地區。這揭示當時方言分布於今天大體相同。可推斷早在宋代客家方言已經形成。
- 明代嘉靖年間《惠州府志》,記載興寧、五華地區的方言、風俗曾記載所:「言語習俗,與贛相類」,說明當時五華興寧地區的語言和江西地區的方音相似。
- 明代正德年間《興寧縣志》,有當時興寧方音較詳細的記載:「其聲大率齊韻作灰,庚韻作陽,如黎為來,聲為商,石為鑠之類,與江南同。乃出自然...亦有楊黃不分之陋。」也有當時一些詞彙記載:「謂父曰阿爸,母曰阿姐,呼哥嫂輒以亞為先之,如兄則曰亞哥,嫂曰亞嫂,呼小廝曰孻,呼兒曰泰,遊樂曰料,問何物謂罵介,問何人曰罵堇,無曰冇,移近曰埋,其不檢者曰散子,其呼溪曰開,嶺曰兩」。表明當時人已經注意到客家話詞彙上的特殊性。[18]
- 清代康熙年間武平人林梁峰所著《一年使用雜字文》,初略統計,約有3000個詞語,其中客家話特色詞語約有350個。
- 清代乾隆年間《歸善縣志》收錄了二十多個詞語,如「兄曰亞哥」,「下雨曰落水」等等。
- 清代道光年間《長寧縣志》記載了當時一些用詞,例如:「地豆」(花生)、「苦麥」(一種略帶苦味的萵苣)。
- 清代同治年間《贛州府志》記載「贛州界接閩粵,語言文字多與相類...稱水道為圳,字書所無。稱水石相際為屝,見之《象山集》中。有義同而移其音者,恆為常,汝為爾也。有義同而殊其用者:呼為喊,走為行也。有混而不分者:飲酒為食酒。下食之具曰幫飯,幫與佐同,此可解者也。行鳩曰鬧死人,鬧與毒鳩全不相入,此不可解者也。其餘:儒為於,仁為贏,輝為非,胡為巫,馮為洪,荒為方,江浙曰議、曰帖,此皆曰字、約。訟和曰調停,此曰做中。事情關說曰居間,此曰去來人。房屋間架,吳曰幾進,燕京曰幾層,而此曰幾棟。僦屋之稱,吳曰租,燕京曰賃,此曰稅。米穀用斛、斗,此間用桶、籮。算田以畝為則,天下通行,此間以租糧為則。糶糴以米穀為則,此乃以銀為則。」
- 清代同治年間《河源縣志》也記載了十來個方言詞彙。
語音特點[編輯]
- 古全濁聲母與次清聲母合流,不論平仄多讀成送氣清塞音、塞擦音。
- 古莊組與精組洪音無別,讀舌尖前音[ts]、[tsʰ]、[s]
- 古泥、來母不混。
- 古曉、匣母逢合口大部分讀作[f]。
- 古非、敷、奉、微母部分字讀重唇音。
- 同攝(山、蟹、咸等攝)內一二等在不同範圍內有不同讀音。
- 梗攝字白讀多為[aŋ]、[iaŋ]或帶a的鼻化韻。
- 山攝開口一等牙喉音字多與合口一等齒音字混同,而韻腹多為[ɔ]、[o]。
- 宕攝開口一等唐韻與江攝二等江韻字多混同,讀為[ɔŋ]或[iɔŋ]
- 果假兩攝韻腹的區別普遍為 [o]、[ɔ] 和 [a]、[ɑ]之別。
- 侵韻莊組字「森」、「蔘」多與其他聲母字讀音有異。
- 遇攝字「五」多有[ŋ]的讀音。
- 次濁入聲字有兩個走向,或與清聲母同,或與濁聲母同。
- 保留入聲調類者,其聲調多為短促調。
- 多數點知組聲母二三等不分。
- 多數點知組三等與章組個別字相當一致讀[t]、[tʰ]。
- 精組分洪細的少,見組分洪細的略多,但尖團多不混。
- 微母字和匣影雲以合口多混同為[v]聲母。
- 影母洪音不與疑母混同。
- 四等韻(如齊韻)字有讀洪音。
- 宕攝一等字開和口多混同,一般讀作[ɔŋ]。
- 曾攝開口一等字與梗攝開口二等字(文讀)多不分,讀作[ɛn]或ɛŋ]。
- 多數點無撮口呼。
- 多數點古陽聲韻 [-m]、[-n]、[-ŋ] 韻尾三分。
- 多數點入聲韻保留 [-p̚]、[-t̚]、[-k̚] 韻尾三分。
- 多數點聲調為六類,平入各分陰陽,上去雜為二調。
- 古入聲字今聲調大多數按清濁分讀兩調。
- 多數點把部分次濁去聲字讀成清聲母。
- 古全濁、次濁部分上聲字除少數地點外均有把常用字讀作陰平調。
書寫形式[編輯]
客家語過去一直都使用漢字來書寫。19世紀中期,基督教教士為了方便傳教,為文盲的平民創立了多種客家語的拉丁拼音字母。這些拼音字母,大都依照每個地方的鄉談來設計,所以,變成了不同地方的客家話的寫法都不同。
除了以上講述的漢字、教會羅馬字及通用拼音方案以外,其他機構亦有自己的客語拼音方案,如臺灣語文學會就有臺灣語言音標方案:客音標方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