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的祖師爺是那位神明
中國4廚神─彭祖、伊尹、易牙及詹王其中廣為世人所熟知的,首推伊尹,次為易牙。
伊尹的著作,除赫赫有名的「伊訓」外,據晉人皇甫謐《甲乙經.序》等文獻記載,伊尹對本草的藥性及食品衛生亦有相當研究,曾著《湯液經》傳世。
與伊尹在食界等量齊觀的信史人物,當為易牙。其事蹟載於《左傳》、《史記.齊太公世家》、《管子》、《淮南子》、《列子》、《戰國策》、《論衡》等古籍中。他老兄燒菜、辨味的工夫,的確高人一等,故孟子謂:「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以台灣地區餐飲烹飪界,至今仍多以易牙為行業祖師,年年舉行祭拜,四時香火不絕。
易牙,雍人,名巫,又名雍巫,狄牙。他不只精於烹調,而且長於辨味。據說跑去彭城(今江蘇徐州),師承彭祖廚藝,終成一代大廚。故有詩云:「雍巫善味祖彭鏗,三訪求師古彭城。九會諸侯任司庖,八盤五簋宴王公。」不過,易牙的為人固然令人不齒,但高超的手藝卻普獲後世的認同。早在北宋時,雜曲《太平歌詞》中的「十女誇夫」,便將易牙列為廚行祖師。另元末明初韓奕所撰的食經,更名之為《易牙遺意》,其推重可知。
彭祖原名籛鏗,乃帝顓頊的玄孫,因其「好和溫和」,受帝堯的賞識,受封於大彭(今江蘇徐州),故又稱彭鏗。他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與道家的始祖老子齊名。據晉人葛洪神仙傳的說法,他「善養性,能調鼎,進雉羹于堯」,其出處應是《楚辭‧天問》所記載的:「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
彭鏗因在商代為守藏史,在周代時擔任柱下史,活到八百歲,由於高壽,故稱之為「祖」。此外,他也經常獨自雲遊,不乘車馬,並有「或數百日,或數十日,不持資糧」的能耐,且深得養性之方,是以「年二百七十歲,視之如五、六十歲」。所記實荒誕不經,充滿著神話色彩。不過,後世養生長壽之書多托名彭祖所撰,其較著者,有《彭祖養性經》、《彭祖攝生養性論》及《彭祖養性備急方》等。
比起前三位廚神來,詹王的事蹟不顯,亦未見諸史冊。
話說隋文帝曾問一位姓唐的御廚,什麼東西最好吃?他回答是鹽。隋文帝不悅,以戲君之罪,將他給殺了。從此之後,御廚們不敢在菜中放鹽,以免惹禍上身。隋文帝食而無味,終悟其中的奧妙,遂封該御廚為「詹王」。另一說謂詹王本名詹鼠,並非什麼御廚,只是個流浪漢。隋文帝因御廚們燒製的菜餚不對胃口,乃張榜招賢。詹鼠揭榜入宮。隋文帝便問他:「何物滋味最佳?」他答以「餓」最好吃。於是帶著皇帝出城,走遍大街小巷找「餓」。等到皇帝餓壞了,詹鼠就拿出預備的油餅給他充饑。皇帝終於明白,人肚子一餓,吃什麼都香,為了誌此奇緣,便封他為「詹王」。其實,這番話是有道理的,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即說:「食無精糲,饑皆適口。故善處貧者,有晚餐當肉之語。」又有一說認為詹王的由來,乃唐玄宗給湖北應山的一個詹姓廚師封過王,世稱詹王。然而以上三者,皆不可考。
現民間祭祀「詹王」之俗,自立秋當天起,連續四十八日。所有飯館、酒館信奉的廚師,無一例外。另據《采風錄》的記載,每年農曆八月十三日,尚有「詹王會」,供奉這位「廚師菩薩」,販售各種食物。而這一天,往往又是廚師收徒和出徒謝師的日子,熱鬧異常。
準此以觀,詹王因緣際會,莫名其妙地當了廚神,其在飲食界的地位和影響力,是無法和前三者相提並論的。
總地來說,彭祖和詹王二人,出自道聽塗說,不可信以為真。易牙黯然退出政壇,卻在食林大放異采,換得千秋萬世名,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由廚入仕的伊尹,理論與實務兼具,先良廚興邦,再良相輔國,從烹調而及於治國,是個不世出的英雄,譽為食中之聖,豈只無愧而已!
韓奕字公望,號蒙齋,平江(蘇州)人。宋韓琦後裔,傳承父業,潛心醫學。入明之後,隱不仕,以布衣終。他與同時的王賓、王履並稱,號「吳中三高士」,優游山水,博學工詩,著有《韓山人集》。精研前代飲食文獻,托名易牙所著的《易牙遺意》二卷,誠為一部全面記載飲食烹飪的著作。明人周履靖為該書作序,云:「獨韓氏方為豪家所珍,予效其書治之,醲不鞔(張皮使四周與框附著)胃,淡不槁(枯)舌,出以食客,往往稱善。」所言不免言過其實,現觀所列食品,口味濃淡適宜,精細而且全面,多為家常菜點,製作簡便易行。故後世的食書經常轉引,像高濂《遵生八箋‧飲饌服食箋》、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等均是。
康有為曾賦詩一首,云:「元明庖膳無宋法,今人學古有清風。彭城李翟祖籛鏗,異軍突起吐彩虹。」詩中的「李翟」,指的是清康熙年間的李自蓉,和民國初年的翟世清,全是徐州的一代名廚。據此可以斷言,徐州方圓千里內,必奉彭祖為祖師。台灣目前有些業者,亦奉彭祖為廚神。據說每年六月十二日的彭祖忌日,這天必出現暴風雨,以慟超級人瑞彭祖的仙逝。
工藝界匠人尊奉春秋魯國人氏公輸般(俗寫為班)為祖師,造化精妙; 一代巧匠流傳二千七百年稱道不衰,為後人所崇敬。各地木匠、瓦匠、石匠 、鐵匠、漆工、畫工、銀匠、營造業、傢具商都尊稱為「巧聖先師」或魯祖 ;在先師誕辰日休業慶祝,共籌資金獻戲辦桌,甚至還建醮巡遊,虔誠熱烈 的奉祀,稱為魯班聖會。在清代官家凡有大工程興辦,必焚香禮拜,以求先 師保佑諸事順利。如是,在追述祖師的崇奉儀禮之間,隱含傳統工藝匠人敬 祖師的師徒倫理與世代薪傳的深意。
台灣民間膩稱為魯班公,是為工藝始祖。平常以紅紙書寫「巧聖先師」 貼於牆上,晨昏恭敬膜拜;每逢先師聖誕日則休業慶祝,請出木雕的神牌位 ,行三獻禮;過去甚至還建醮巡遊,虔誠而熱列的崇奉。各行業中特別是木 匠,凡與木材木業相關行業皆奉祀魯班,造船業、建築木匠、雕刻師,甚至 簸箕製造業等也都視之為守護神,深被信仰崇拜,其中東勢匠寮巷的魯班廟 香火鼎盛,惜毀於九二一大地震。一般在家或店中祭拜時,以紅紙寫上「巧 聖先師」貼於牆上以供敬禮。清代官家凡有大工程興辦,必焚香禮拜,以求 先師保佑諸事順利。如是,在追述祖師的崇奉儀禮之間,隱含傳統工藝匠人 敬祖師的師徒倫理與世代薪傳的深意。
魯班是古代的木匠,天資聰明,技藝高超,是一個面貌和善、衣著破舊,四處奔波為同行排優解難的忠厚長者。後人感懷他的貢獻,而尊奉為『巧聖先師』,為土木、建築、營造和木器業所崇拜的祖師爺。
台灣有兩座廟宇是以『巧聖先師』為主神祭祀,分別在臺中和高雄兩縣;有些廟宇則把他當做配祀神。
【巧聖先師廟】臺中縣東勢鎮中寧里匠寮巷50號
全台唯一主祀巧聖先師廟的開基祖廟,為東勢首屈一指的古廟,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經921地震後修復整建,是建築業的祖廟,香火十分鼎盛。廟內主要祭祀著:巧聖先師(木匠)、荷葉先師(泥水匠)與爐公先師(鐵匠)。
『巧聖先師』姓公輸,名班(或『般』),字依智,又稱作『魯班公』或者『志班公』;春秋魯國人士,又稱『魯班』。生於魯定公三年五月初七,其父公輸賢,母為吳氏。傳說,出生時白鶴群集,滿室生香,持續一個月,鄰居都以為奇人降世;公輸班直到七歲仍不向學,父母深以為憾,到了十五歲那年,在子夏門下求學,幾個月之內就完全融會貫通所學知識,超越同學之上,因此他就離開子夏,周遊列國。
公輸班志在尊周,但當時天下分裂,他的計策不能適用,失望之際,只好歸隱泰山南邊的小和山上。有一天,遇見當代巧匠『鮑志』,兩人相談甚歡,於是就拜在鮑志門下學習雕刻鑲鏤的技術。公輸班天生巧手,很快的學會了一手雕刻技藝;他的妻子雲氏夫人,也有一副巧手,相傳雨傘就是她發明的。公輸班心思神巧,製造規矩準繩,讓天下人使用;用竹、木作成鳥鵲、飛鷹,可以連續在天空翱翔三天。公輸班製造出來的器物,樣樣精巧細緻,深為當代人讚賞,於是他再出遊至楚國為官,為楚國造過雲梯、鉤強等武器。
公輸班所使用的尺是以『生、老、病、死、苦』五個字做基數,每個字一寸四分長;當他建築房屋時,以不碰到『死、苦』兩個字為原則,這種方法流傳到後世,大家都稱他所用的繩尺為『魯班尺』。
傳說,公輸班四十多歲時,又回泰山歸隱。山中遇見一位異人,傳授他求道祕訣;七十多歲時,得道羽化登仙,只剩下斧頭、鋸子等工具,留在白鹿仙岩…
農歷六月十三日是魯班公誕辰紀念日,廟宇舉行隆重祀祭儀式。也有些地區以五月初七為魯班公的誕辰,在建築界人士稱為『師傅誕』。這一天,建築工人放假一天,白天敬香參拜魯班公,入夜則大擺宴席,開懷暢飲,與神同樂。工人們認為喝了先師的誕辰酒,可保全年平安無事。直到今天,凡是工程動土,都要在工地擺桌祭拜巧聖先師,祈求他保佑工程平安順利!
台灣民間膩稱為魯班公,是為工藝始祖。平常以紅紙書寫「巧聖先師」 貼於牆上,晨昏恭敬膜拜;每逢先師聖誕日則休業慶祝,請出木雕的神牌位 ,行三獻禮;過去甚至還建醮巡遊,虔誠而熱列的崇奉。各行業中特別是木 匠,凡與木材木業相關行業皆奉祀魯班,造船業、建築木匠、雕刻師,甚至 簸箕製造業等也都視之為守護神,深被信仰崇拜,其中東勢匠寮巷的魯班廟 香火鼎盛,惜毀於九二一大地震。一般在家或店中祭拜時,以紅紙寫上「巧 聖先師」貼於牆上以供敬禮。清代官家凡有大工程興辦,必焚香禮拜,以求 先師保佑諸事順利。如是,在追述祖師的崇奉儀禮之間,隱含傳統工藝匠人 敬祖師的師徒倫理與世代薪傳的深意。
魯班是古代的木匠,天資聰明,技藝高超,是一個面貌和善、衣著破舊,四處奔波為同行排優解難的忠厚長者。後人感懷他的貢獻,而尊奉為『巧聖先師』,為土木、建築、營造和木器業所崇拜的祖師爺。
台灣有兩座廟宇是以『巧聖先師』為主神祭祀,分別在臺中和高雄兩縣;有些廟宇則把他當做配祀神。
【巧聖先師廟】臺中縣東勢鎮中寧里匠寮巷50號
全台唯一主祀巧聖先師廟的開基祖廟,為東勢首屈一指的古廟,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經921地震後修復整建,是建築業的祖廟,香火十分鼎盛。廟內主要祭祀著:巧聖先師(木匠)、荷葉先師(泥水匠)與爐公先師(鐵匠)。
『巧聖先師』姓公輸,名班(或『般』),字依智,又稱作『魯班公』或者『志班公』;春秋魯國人士,又稱『魯班』。生於魯定公三年五月初七,其父公輸賢,母為吳氏。傳說,出生時白鶴群集,滿室生香,持續一個月,鄰居都以為奇人降世;公輸班直到七歲仍不向學,父母深以為憾,到了十五歲那年,在子夏門下求學,幾個月之內就完全融會貫通所學知識,超越同學之上,因此他就離開子夏,周遊列國。
公輸班志在尊周,但當時天下分裂,他的計策不能適用,失望之際,只好歸隱泰山南邊的小和山上。有一天,遇見當代巧匠『鮑志』,兩人相談甚歡,於是就拜在鮑志門下學習雕刻鑲鏤的技術。公輸班天生巧手,很快的學會了一手雕刻技藝;他的妻子雲氏夫人,也有一副巧手,相傳雨傘就是她發明的。公輸班心思神巧,製造規矩準繩,讓天下人使用;用竹、木作成鳥鵲、飛鷹,可以連續在天空翱翔三天。公輸班製造出來的器物,樣樣精巧細緻,深為當代人讚賞,於是他再出遊至楚國為官,為楚國造過雲梯、鉤強等武器。
公輸班所使用的尺是以『生、老、病、死、苦』五個字做基數,每個字一寸四分長;當他建築房屋時,以不碰到『死、苦』兩個字為原則,這種方法流傳到後世,大家都稱他所用的繩尺為『魯班尺』。
傳說,公輸班四十多歲時,又回泰山歸隱。山中遇見一位異人,傳授他求道祕訣;七十多歲時,得道羽化登仙,只剩下斧頭、鋸子等工具,留在白鹿仙岩…
農歷六月十三日是魯班公誕辰紀念日,廟宇舉行隆重祀祭儀式。也有些地區以五月初七為魯班公的誕辰,在建築界人士稱為『師傅誕』。這一天,建築工人放假一天,白天敬香參拜魯班公,入夜則大擺宴席,開懷暢飲,與神同樂。工人們認為喝了先師的誕辰酒,可保全年平安無事。直到今天,凡是工程動土,都要在工地擺桌祭拜巧聖先師,祈求他保佑工程平安順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