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1日 星期六

(“班門弄斧”這則成語的班是指魯班,我國古代的巧匠。在魯班門前舞弄斧頭,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含諷刺意。

班門弄斧
//www.epochtimes.com)
(“班門弄斧”這則成語的班是指魯班,我國古代的巧匠。在魯班門前舞弄斧頭,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含諷刺意。
這個成語來源於柳宗元《河東先生集.王氏伯仲唱和詩》,操斧于班、郢之門,斯強顔耳。
魯班,又名魯般、公輸般。春秋時代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傳說是位能工巧匠,善於雕刻與建築,技藝舉世無雙。人們一直把他看作是木匠的祖師爺。
有一次,明代詩人梅之煥來採石磯憑吊李白。採石磯是民間傳說中著名唐代詩人李白晚年遊覽採石江時,見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墮江而歿的地方。由於李白在此留下過足迹,因此傳說紛起,並留下了不少名勝,如李白墓、謫仙樓、捉月亭等等。採石磯也因此成了旅遊勝地。
這天,梅之煥來到採石磯旁的李白墓,一看卻心中大爲不滿,磯上、墓上,凡墓前可以寫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詩句,那些寫文章狗屁不通,卻想冒充風雅的遊人,竟在被稱爲“詩聖”的李白的墓上胡謅亂題,那些拙劣詩句的作者,又有什麽臉在李白面前舞文弄墨呢?真是可笑之極!梅之煥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感慨之餘,揮筆題了一首詩:“採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
前弄大斧。”
“班門弄斧”最早出現的雛形是柳宗元的“操斧于班、郢之門,斯強顔耳”。意即在魯班門前操弄斧子,是厚著臉皮。(郢,是另一位古代的操斧能手)諷刺那些不自量力,竟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的人。
梅之煥譏諷那些自以爲會作詩的遊人,是“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句話被後人縮成“班門弄斧”。這樣,“班門弄斧”的成語,就流傳下來了。

梅之煥

梅之煥(1575年-1641年),名長公,字松文,又字彬父,別號信天湖北麻城人。明朝政治人物。
梅之煥為侍郎梅國楨的從子。十四歲為諸生。好讀書,善騎射,能詩能文。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成進士,選為庶吉士。後任吏科給事中,曾參劾東廠太監李浚欺民,又批沈一貫結黨,官至甘肅巡撫。後以母喪丁憂。前往采石磯憑弔李白,有《題李太白墓》詩:「採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退休後仍能主持正義,「勢豪雖側目視公,亦不能不為絀服也。」[1],抗擊流寇[2],「每年賊凡數至,終不敢近城堡,每次活人以萬計。」[3]。晚年值清軍入塞,營建蘄黃四十入寨,以抗清軍。崇禎十四年(1641年)八月十二日,病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