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馬陣的由來
布馬陣之起源甚早,但原先並非叫布馬,而是與布馬型態類似的竹馬戲。布馬陣於清代即傳到台灣,布馬陣所使用的馬,最初也是用竹子做成骨幹,周圍糊上紙而成,所以布馬陣原稱為紙馬陣。由於紙製品很容易破損,到廿幾年前才改良為布製,骨架並由竹改為藤,以便於操作。可見布馬陣的前身是竹馬戲,而且遠在漢朝就有了。
布馬陣中,騎馬者為狀元,身穿大紅袍;牽馬的馬伕由丑角扮演,是整個靈魂人物,他以靈巧的身段、逗趣的表情、誇張的動作,表現戲劇效果和喜感。伴奏樂器有鑼、鼓、鈸和嗩吶。
布馬陣是昔日農業社會中宗教活動的附品,農村中的子弟們於農肯時學習這項技藝,當村裡的廟宇慶典活動時,則出陣以增排場,故隨著廟會而來的布馬陣表演,亦可說他們的極少娛樂之一。但是,因受社會結構變化或科技的衝擊,這一份文化資產有正漸被湮沒的趨勢。
布馬陣,客語稱「牽布馬」,是從竹馬戲演變而來的。
早期的「布馬」,以竹子為馬的骨架,再糊上經過彩繪的指為馬身。後來因為紙容易破損,而改為布製的,骨架也改用藤條,堅固耐用,彈性也較佳。
布馬陣中,騎馬者為狀元,身穿大紅袍;牽馬的馬伕由丑角扮演,是整個靈魂人物,他以靈巧的身段、逗趣的表情、誇張的動作,表現戲劇效果和喜感。伴奏樂器有鑼、鼓、鈸和嗩吶。除了廟會外,布馬陣也常在節慶時挨家挨戶表演,象徵狀元及第、吉祥如意。
http://content.edu.tw/local/mauli/chushin/5/3g.htm
布馬陣
雲林除了花鼓陣,還有一項能充分吸引小朋友眼光,連大人們也會看得目瞪口呆,融入其情境的民俗技藝表演,那就是布馬陣。
雲林縣的西螺埔心有「樂元堂」、「樂安堂」布馬陣,是台灣布馬陣表演的始祖,台灣其他鄉鎮後來也紛紛仿效,將此一傳統技藝重新發揚與傳承。雲林縣的布袋戲與布馬陣幾乎是全台獨一無二的傳統技藝,也是雲林縣常引以為傲的傳統技藝,但這布馬陣的技藝,一般民眾較少知悉,唯布袋戲這項技藝人人知曉。
其實,布馬陣的表演看似有如小朋們常玩的騎馬遊戲,人身獸體,即上半身為人,下半身為獸,但要以其表演出各種精采且不同的動作與特技,也是個十分有創意與特色的民俗技藝活動。
早期的「布馬」,以竹子為馬的骨架,再糊上經過彩繪的指為馬身。後來因為紙容易破損,而改為布製的,骨架也改用藤條,堅固耐用,彈性也較佳。
布馬陣中,騎馬者為狀元,身穿大紅袍;牽馬的馬伕由丑角扮演,是整個靈魂人物,他以靈巧的身段、逗趣的表情、誇張的動作,表現戲劇效果和喜感。伴奏樂器有鑼、鼓、鈸和嗩吶。除了廟會外,布馬陣也常在節慶時挨家挨戶表演,象徵狀元及第、吉祥如意。
http://content.edu.tw/local/mauli/chushin/5/3g.htm
布馬陣
雲林除了花鼓陣,還有一項能充分吸引小朋友眼光,連大人們也會看得目瞪口呆,融入其情境的民俗技藝表演,那就是布馬陣。
雲林縣的西螺埔心有「樂元堂」、「樂安堂」布馬陣,是台灣布馬陣表演的始祖,台灣其他鄉鎮後來也紛紛仿效,將此一傳統技藝重新發揚與傳承。雲林縣的布袋戲與布馬陣幾乎是全台獨一無二的傳統技藝,也是雲林縣常引以為傲的傳統技藝,但這布馬陣的技藝,一般民眾較少知悉,唯布袋戲這項技藝人人知曉。
其實,布馬陣的表演看似有如小朋們常玩的騎馬遊戲,人身獸體,即上半身為人,下半身為獸,但要以其表演出各種精采且不同的動作與特技,也是個十分有創意與特色的民俗技藝活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