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6日 星期五

漢人客族自中原地區遷移到廣東梅縣一帶,除保存其族群原有的音樂風格,同時吸收與融合從北到南各地的民間音樂,逐漸演變成一特殊的器樂曲種-「客家八音」。隨者客族的遷徙,客家八音也傳入台灣地區,分布於中壢、新屋、楊梅、龍潭、富岡等地,其又被稱為「八音班」或「鑼鼓班」。

客家八音

漢人客族自中原地區遷移到廣東梅縣一帶,除保存其族群原有的音樂風格,同時吸收與融合從北到南各地的民間音樂,逐漸演變成一特殊的器樂曲種-「客家八音」。隨者客族的遷徙,客家八音也傳入台灣地區,分布於中壢、新屋、楊梅、龍潭、富岡等地,其又被稱為「八音班」或「鑼鼓班」。


客家八音的樂器

(一)吹管樂器
1. 嗩吶:客語稱笛子( ㄊㄚ ˋ 子)為「瑣捺」。客家八音所使用的嗩吶為前面七個音孔,後面一個音孔,其音孔的距離因為「勻孔」,音律為非平均律。

2. 管:客語稱「烏嘟孔」。管身可以竹製或木製,雙簧管樂器,其音孔相同於嗩吶,竹製的管與嗩吶一般,在管口加一銅管,然後再加蘆哨;木製的則直接在管口插蘆哨。一般在八音的演奏中屬於伴奏的樂器。

3. 笛:客語稱「簫」。可分直簫與橫簫兩種,均為竹製。直簫是直吹,有六個音孔,另後面底下有兩個調音孔;橫簫除六孔與兩個調音孔之外,另有一個吹孔。


(二)拉絃樂器
1. 小椰胡:客語稱「殼仔絃」或「二絃」。琴筒以小椰殼製成半圓形,前端蒙桐板,琴絃為兩條鋼絃,琴桿與琴馬分別以堅木與竹製成。其音色較為高亢,為高音拉絃樂器,於客家八音中擔任重要的角色。

2. 大椰胡:客語俗稱「胖胡」或「胡絃」。除了以椰殼製成的半圓形體積較大,琴馬多墊上薄銅錢,琴絃為絲絃之外,其餘構造與材質同於小椰胡。其音色較為鬆軟低沉。為中音拉絃樂器,亦是客家八音最主要的伴奏樂器。

3. 喇叭琴:客語俗稱「叭哈絃」。為中音拉絃樂器,二條鋼製琴絃,故其音色相當特殊,與嗩吶聲稍有類似,但與八音團整體之音色卻略不融合,新竹以北的八音以它為伴奏樂器,但也有八音團不使用。

4. 京胡:俗稱「吊鬼仔」。屬高音拉絃樂器,音色高昂尖銳,為八音中最不重要伴奏樂器。


(三)彈絃樂器
1. 揚琴:客語俗稱「洋琴」或「蝴蝶琴」。目前客家八音所使用的是二橋十行的揚琴,調絃最低音比嗩吶的全蓋孔低一個全音。為八音團中重要的伴奏樂器之一。

2. 三絃:依大小不同分有兩種,均為以堅木做鼓框與頸桿,大的流行於北方,故稱「北絃」,音域較低;小的流行於南方。因其演奏技巧較難,故比較少用。

3. 秦琴:又名「秦漢子」。琴面常作八角形或花瓣形,三條琴絃,外絃二根同定一音,內絃另定一音。為客家八音唯一的低音彈撥樂器。


(四)打擊樂器
打擊樂器包括有單皮鼓、梆子、綽板、竹板、堂鼓、小拔、小錚鑼、小鑼與大鑼。單皮鼓的音色剛脆常與拍板相輔而用,因其笨重不便,目前多以梆子代替。一般客家八音所使用的是高音梆子,具有指揮的作用。而綽板是由黑堅木三片製成,現在多以由兩塊半節的竹騙製成的竹板替代之。另外,八音音樂的過門與小鈸搭配的是堂鼓,於吹場音樂擔任指揮的角色。而初學客家八音的人必須首先學習小錚鑼,其控制全曲的速度。小鑼在八音音樂的過門中擔任裝飾性的演奏,而大鑼則是為強調小節的力度而於每小節的第一拍敲擊。


演奏的形式

一般客家八音的演出形式最少四人,最多八人一組,其決定演奏形式的主因在於請主的要求,人數越多,所需的費用相對越高。七人以上即屬於大團,只有在特殊的大場面才會使用,最多則為八人一組。

演奏的場合與內容
八音演奏的場合大致可分為四類,第一類為農曆紀事的廟會演奏,如自元月份到三月份各村落的「接媽祖」。。第二類為喜慶中的演奏,如春節的「噴春」,客族人的婚禮,或是考試上榜等之慶賀。第三類於喪事中演奏。第四類則是作為北管亂彈的後棚或後場音樂的演奏。由此可將八音演奏的場合歸納成下列幾點稍作說明:第一,客家八音演奏的場合與民間的活動息息相關,舉凡廟會或與宗教信仰相關的活動皆需要它。第二,凡屬於人的生命禮俗,八音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三,與地方戲劇有所關聯性,特別是台灣傳統的北管戲密不可分。


演奏的內容曲目,依其音樂與演奏型態分為「吹場樂」與「絃索樂」兩大類:

吹場樂即是一般民間的鼓吹樂,是純粹的吹打音樂,使用的樂器除嗩吶之外,只有打擊樂器,此乃傳統客家八音班於祭典、迎送神靈等時機所演奏的音樂,演奏的內容大多為傳統的曲牌,尤以北管曲牌居多,少部分為南管或其他地方音樂的牌子。

絃索類則是指一般民間所稱的八音,除了嗩吶,其餘由民間的傳統樂器作為伴奏,此類音樂含有表演與欣賞性質,在行祭禮或是迎送賓客是不使用的。內容大多為民間小曲,但也有傳統大曲,特殊的是可以表現唱腔的模擬。


資料來源: 鄭榮興, 1983 ,《台灣客家八音之研究-由苗栗陳慶松家族的民俗曲藝探討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客家八音曲目詮釋
曲目
演奏者
摘要
日期
王大娘
桃園縣客家八音協進會
『台灣北部客家八音研究調查及演奏CD製作』,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民族音樂研究所的委託計畫,由鄭榮興教授主持,2001年7月至2002年12月執行。成果為兩片CD,收錄的演奏團體計有:桃園縣客家八音協進會、關西隴西八音團、竹北田屋八音團、中壢和成八音團、內灣八音團、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
2002
老大夫調
關西隴西八音團
大團圓
竹北田屋八音團
精神早
中壢和成八音團
新剪剪花
內灣八音團
大開門
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
苗栗陳家班客家八音團,為台灣知名的客家八音班,由陳慶松先生創始,目前由鄭榮興教授接班。該團曾於民國七十年,由許常惠教授策劃,出版一張『苗栗陳慶松班的客家八音』,該張唱片可視為台灣客家八音的代表作品之一。
2002
春串
上山採茶
大埔調
美濃客家八音
『台灣南部客家八音紀實』,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委託調查研究的出版案,由吳榮順教授主持。共出版六套客家八音專輯,每輯八片CD,演奏的八音班分別為:郭清輝客家八音團、鍾寅生客家八音團、新春-光明-新興-潘容客家八音團、吳阿梅客家八音團、鍾雲輝˙陳美子客家八音團。『台灣南部客家八音紀實系列』,記錄的對象為,高雄縣六堆地區客家庄的客家八音團,於台灣光復後至民國九十年代的演奏錄音,錄音資料的來源,分別為天鵝唱片公司與惠美唱片公司所錄製卡帶的重製。南部客家八音所用的樂器,根據吳榮順教授的調查,基本上分為:吹、弦、鑼鼓,吹類以嗩吶為主奏,絃類樂器主要為二絃(殼子絃)。樂隊編制方面,吳榮順教授的調查發現,共分為三人組、四人組、五人組、六人組,其中以四組為較常見。
2002
倒吊梅
美濃客家八音
2002

王大娘
  名
高屏客家八音
2002
鳳凰尾/鵝公叫鵝母

 

客家八音


客家八音,臺灣的客家音樂,分布在南台灣高雄美濃屏東縣等地,是客家人發展出的特有音樂文化。其中以苗栗地區的客家八音最為著名。目前於學校社團、社區、業餘團體都有客家八音。

客家八音的源流與形成[編輯]

演奏型態[編輯]

使用樂器[編輯]

  • 二弦(客語,就是歌仔戲殼子弦的胡琴類樂器,是胡琴的頭,定弦純5度)
  • 胖胡(客語,就是冇弦,是胡琴第2把手,定弦純5度)
  • 直簫或橫(品仔調;笛曲的旋律領奏樂器)
  • 嗩吶(吹打樂;鼓吹樂;嗩吶調的旋律領奏樂器)
  • 民樂二胡(輔助性質)
  • 打擊樂器(鑼、鼓、梆子、鐃鈸等,南北大致相同)

美濃的客家八音使用的其它樂器[編輯]

吸收自粵樂的樂器[編輯]

客家八音
一、八音名辭由來
【八音】之名辭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樂器分類法
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紀~前771年)時期,音樂已經很發達,在文獻中記載的樂器已有七十多種,由於樂器新品種不斷增多,就產生分類的必要。
 周朝以樂器的製作材料分類分成:金、石、木、土、匏、革、絲、竹八類
金類  (鐵器) 鐘、鑼等
石類  (石、玉) 磬等
 木類  (樹木) 木魚等
土類  (陶土) 塤、缶、陶笛等
匏類  (葫蘆) 笙、葫蘆絲等
革類  (皮革) 鼓
絲類  古箏 古琴
竹類  (竹子)  簫 笛等
這種以製作材料為基礎的分類法,在我國幾千年的樂器分類中,產生極大的影響,自周朝至今三千多年來,這種樂器的分類法一直沿用。
二、客家八音演奏的樂曲大致可分成三大類
(一)     大吹(響噠)
又稱響噠,主要運用於祭典儀式開始、結束、迎送神、燒金紙時所奏的曲調。美濃地區的客家八音,大吹只用一支嗩吶吹奏樂曲,其他人則負責打擊樂器。
(二)     弦索調(噠子調)
用嗩吶、胡琴、打擊樂器演奏的曲調,通常演奏傳統客家八音曲牌,客家歌謠、客家小調等。客家結婚、喜慶或祭典活動時,結婚敬外祖、請伯公等在行進間八音團演奏的曲調,大都是弦索調。
(三)     簫子調
以直笛代替嗩吶,配合胡琴、打擊樂器演奏,通常是在配合祭典時演奏,客家人的還神祭典或行三獻禮時,祭典儀式開始、結束、迎送神、燒金紙時演奏大吹,其他儀式中都是演奏簫子調。
【本資料由謝宜文整理提供,版權歸美濃博士學人協會所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