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奇[編輯]
楊士奇 | ||
---|---|---|
明《三才圖會》載《少師楊文貞公像》
| ||
大明少師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
| ||
爵位 | 欽承祖業推誠奉義武臣定國公 | |
籍貫 | 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吉安路太和州 | |
族裔 | 漢族 | |
字號 | 字士奇,號東里 | |
諡號 | 文貞 | |
出生 | 至元二十四年(1364年) 江西泰和 | |
逝世 | 正統九年(1444年) 江西泰和 | |
墓葬 | 泰和縣澄江鎮杏嶺村北山坡 | |
親屬 | 楊景行(曾祖父) 楊公榮(祖父) 楊子將(父) 羅性(繼父) 楊稷、楊秫、楊導(子) 楊昱(孫) | |
著作 | ||
楊士奇(1364年-1444年),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諡文貞,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吉安路太和州(今江西省泰和縣)人。明朝內閣首輔、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與楊榮、楊溥共稱「三楊」,是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
生平[編輯]
洪武年間[編輯]
楊士奇一歲時喪父,其母改嫁時任德安同知的羅性,楊士奇遂改姓羅[1]。後一次羅家祭祖,年幼的楊士奇自做土像祭祀楊氏祖先,被羅性發現並贊其志,恢復其宗姓[2]。隨後,羅性因得罪權貴戍邊陝西去世,楊士奇與母回到德安,一邊教學一邊侍母。他遊走於湖北、湖南進行教學,其中居住江夏的時間最長[3]。
建文年間[編輯]
建文年間,明惠帝召集文臣修撰《明太祖實錄》,王叔英以史才推薦楊士奇。之後,他進入翰林,充當編纂官。隨後,吏部對進入史館的文臣進行考試,吏部尚書張紞看到楊士奇的答卷後說:「這不是一個編經人的言論。」於是奏請為第一名。該授吳王府副審理,仍然供其編纂館職位[4]。
永樂年間[編輯]
明成祖即位後,改楊士奇為翰林院編修。不久,進入內閣,參與負責機務。數月後,晉陞為侍講[5]。永樂二年,選拔宮僚,楊士奇為左中允,三年後再升為左諭德。楊士奇為官非常謹慎,回家時從不言公事,即使是至親都不得聽聞。他在明成祖前,舉止恭慎,善於對答,談事有灼見。他人有過失,楊士奇都為之揜覆。當時廣東布政使徐奇統領西南時,贈當地特產與內廷官員,有人得到饋贈名單呈上皇帝。明成祖看後其中無楊士奇名字,於是召見詢問。他回答道:「徐奇當時奔赴廣東的時候,群臣作詩文贈行,當時恰逢我得病未有參與,所以唯獨沒有我的名字。如果我當時無病,是否有我的名字也未知。況且贈禮都是小東西,應當沒有其他意思。」明成祖於是命令燒毀其名單[6]。
永樂六年,明成祖北巡,命楊士奇與蹇義、黃淮一同留守輔佐太子監國。太子朱高熾喜歡文學,贊善王汝玉以詩法進講。楊士奇則稱:「陛下應當留意學習《六經》,空暇時候則閱讀兩漢時期的詔令。詩歌乃雕蟲小技,不足為學。」太子表示贊同[7]。當初朱棣起兵時候,漢王朱高煦力戰有功。朱棣許諾成功後立其為太子。靖難之役結束後,卻未曾立他,朱高煦於是很怨恨。朱棣又憐憫年幼的趙王朱高燧,並異常寵愛他。於是漢王、趙王聯合離間太子,朱棣頗為心動。永樂九年,明成祖回到南京,召問楊士奇太子監國的情況。他稱太子孝敬,並說:「太子天資高,有過錯必知,然後必改。其存有愛人之心,絕對不會辜負陛下重託。」朱棣聽後大悅[8]。永樂十一年遇到日食,禮部尚書呂震請求不要罷免朝賀,禮部侍郎儀智則持相反觀點。楊士奇則引用宋仁宗故事[9] 力勸,明成祖聽後遂罷免[10]。次年,朱棣北征,楊士奇仍留任輔佐太子監國,當時朱高煦開始不斷譖言太子。當朱棣北征歸還後,太子迎駕遲緩,朱棣氣急下把大量東宮大臣黃淮等人下獄問罪。楊士奇之後趕到,被宥免罪。之後召問太子這件事,楊士奇頓首道:「太子仍然和以前一樣孝敬。凡是這些遲迎的事情,都是臣等的罪過。」朱棣聽後稍微平緩。而其他重臣仍然不斷上疏彈劾楊士奇不應當獨宥,朱棣遂命其下錦衣衛詔獄,之後釋放[11]。
永樂十四年,朱棣返回京師,稍微聽聞了漢王奪嫡的打算以及其他不軌行徑,於是問蹇義這些事情。蹇義沒有回答,於是問楊士奇。他對答道:「臣與蹇義都是侍奉東宮的,其他外人不敢對我倆談論漢王的事情。但是皇帝兩次派遣其就藩,都不肯赴任。現在知道陛下要遷都,馬上就請留守南京。這些請陛下仔細考察他的本意。」朱棣聽聞後默然不語,之後起身還宮。居住數日後,朱棣瞭解了所有事情,於是削漢王的兩個護衛營,並安置其到樂安[12]。次年,晉陞他為翰林學士,兼任舊職。永樂十七年,改為左春坊大學士,兼任翰林學士。次年,因為輔導太子有失職被連坐,下錦衣衛獄,十天後即得釋[13]。
洪熙年間[編輯]
明仁宗即位後,升楊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當時仁宗在內閣時,蹇義、夏原吉奏事未退,其遠望見楊士奇,於是對兩人說:「新上任的華蓋殿大學士來了,必定有正直之言,我們不妨都聽下。」楊士奇進言道:「皇上兩日前剛下詔減免歲供,但惜薪司又征棗八十萬斤,這與前詔相矛盾吧。」仁宗遂馬上下令減免一半[14]。當時朱棣剛駕崩,仁宗服制二十七日期滿,大臣呂震上疏請穿吉服。楊士奇則稱不可,呂震隨即高聲厲叱楊士奇,蹇義見此兼顧兩人觀點進言。次日,朱高熾仍然戴素冠穿麻衣上朝,而廷臣中只有楊士奇與英國公張輔仍然服制如初。罷朝後,仁宗對兩旁人說:「(父親)棺木仍然在停柩,我又怎能忍心易服,楊士奇所做的是對的。」之後,晉陞楊士奇為少保,與楊榮、金幼孜共賜「繩愆糾繆」銀章。之後晉陞少傅[15]。
當時籓司守令進朝,尚書李慶建議發軍伍余馬給有關部門,然後每年課徵馬駒。楊士奇反對道:「朝廷選拔賢能授官,卻用來牧馬,這是重視牲畜而輕視士族,怎麼能夠示於後人?」仁宗則批准李慶建議,當時朝廷寂然。楊士奇再次上言力勸,仍不批准。隨後,皇帝駕臨思善門後,召見楊士奇說:「我怎麼會真這樣呢?只是聽聞呂震、李慶等人不喜歡你,我擔心你被孤立會被他們中傷,所以不欲因為你的話而罷此事。現在我找到方法了。」於是拿出陝西按察使陳智稱「養馬不便」的上疏,命其草敕執行。楊士奇隨後頓首稱謝[16]。當時群臣正在朝上商議元旦事宜,呂震請求用樂,楊士奇與黃淮上疏勸阻,仁宗不聽勸阻。後楊士奇再次上奏,在庭中等至晚上十點,仁宗最後同意。一日後,仁宗召對楊士奇道:「呂震每次誤我,如果不是你等人的進言,我早追悔莫及了。」於是下命楊士奇兼任兵部尚書,同食三份俸祿(內閣、翰林院、兵部)。楊士奇則辭去兵部尚書的俸祿[17]。
仁宗還在太子監國之時,即仇恨御史舒仲成,即位後欲治其罪。楊士奇說:「陛下即位後,曾下詔忤旨的人都得免罪。如果要治舒仲成的罪,則當時的詔書則無信,眾多大臣會因此恐懼。皇上為何不能效仿漢景帝對待衛綰呢?」仁宗於是打消此念頭。當時有人稱大理寺寺卿虞謙言事不密,仁宗大怒降其一級。楊士奇為他鳴白,得以虞謙恢復原籍。之後大理寺少卿弋謙因言得罪。楊士奇稱:「弋謙是應詔而陳言。如果要加其罪行,恐怕群臣自此都不再說話了。」仁宗因此立升弋謙為副都御史,且下敕引過自咎[18]。
當時有大臣上書歌頌太平盛世,仁宗把其示與各位大臣,群臣皆以為然。唯獨楊士奇稱:「陛下雖然澤被天下,但是靖難所牽連的流徙尚未歸鄉,戰爭所導致的瘡痍尚未恢復,百姓仍然為溫飽擔憂。應當繼續休息生息數年,太平盛世才可期至。」仁宗表示贊同,並稱:「我對你們至誠,是希望匡正輔佐、糾正錯誤。但只有楊士奇曾經五次上書,你們等人均無一言。果真朝廷政事毫無錯誤?天下太平了麼?」群臣聽後慚愧道歉[19]。同年四月,仁宗賜楊士奇璽書以表彰其賢德忠貞。此後,命修《明太宗實錄》,楊士奇與黃淮、金幼孜、楊溥俱充總裁官[20]。不久,仁宗病重,召楊士奇與蹇義、黃淮、楊榮到思善門,命楊士奇書寫遺敕召太子朱瞻基到南京[21]。
宣德年間[編輯]
明宣宗即位後,擔任總裁修撰《明仁宗實錄》。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起兵謀反。明宣宗親征平定叛亂。部隊歸還抵達獻縣單家橋時,戶部侍郎陳山迎謁,並上言漢、趙二王沆瀣一氣,請宣宗乘勢襲彰德(今河南安陽)逮捕趙王朱高燧。楊榮支持陳山的主張,但遭到楊士奇的反對。士奇稱:「事情應當如實,怎麼可以欺騙天地鬼神麼?」楊榮厲聲喊道:「你是要阻擋大計!現在逆黨(朱高煦)都稱趙王相謀為實,怎麼說沒有理由?」士奇說:「明成祖有三個兒子,當今皇上只有兩個叔父。有罪的不可赦免,但無罪的應當厚待,懷疑的話則防範,使其沒有預謀而已。何必動輒加兵相戰,傷皇祖的在天之意呢?」當時只有楊溥贊同楊士奇看法。於是楊榮率先入諫,楊士奇隨後,宣宗命皇宮侍衛不與兩人入宮。之後宣宗召見蹇義、夏原吉,兩人均贊同楊士奇看法[22]。宣宗於是無意加罪於趙王,部隊直接回京。抵達京師後,宣宗召見士奇,並問其:「現在很多人都在上奏趙王事,怎麼辦?」他回答道:「趙王是您最親的親人,陛下應當保全他,不要被群臣言論所迷惑。」宣宗稱:「我想把群臣的奏摺都拿給趙王看,另其自己處理如何?」他對答道:「甚好,如果能夠賜一璽書更好。」於是朝廷發送璽書奏摺給趙王。趙王看後大喜,哭著說:「吾生矣。」隨即上書表示感謝,且獻出護衛部隊,言論從此停息。宣宗從此待趙王日益親切而輕待陳山,此外還對士奇說:「趙王之所以得以保全,都是您的功勞啊。」並賜金幣給他[23]。
自明成祖攻佔交阯(現越南)並設置交阯布政使司後,該地區屢次叛變。明朝屢次發兵征討均戰敗。交阯黎利派人偽請立陳氏後人。宣宗也厭惡兵戰,預備答應其請求。英國公張輔、戶部尚書蹇義等大臣以下數人都稱,賜其無名,反而只會示弱於天下[24]。宣宗於是召見楊士奇、楊榮商議,兩人力言稱:「陛下體恤百姓,不是無名之舉;漢朝放棄珠崖郡,史書都以此為美談,不是示弱。請許其方便。」於是宣宗下令命選擇使者出使交阯,蹇義推薦善於口辯的伏伯安。楊士奇則表示:「善於言辭的人不忠信,雖然交阯是蠻貊之邦也不可派遣。伏伯安是小人,去的話只會辱國。」宣宗贊同其言,改派他人。從此,明朝放棄交阯並罷兵,每年省出軍費上億兩[25]。
宣德五年,宣宗奉皇太后謁陵,召見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及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在行殿中張太后朝見並慰勞眾臣。宣宗又對楊士奇說:「太后對我說,先帝當時在青宮,只有您敢於直言不忌,先帝能夠聽從,所以諸事得以不敗。她又叮囑我應當接受直言。」士奇對曰:「這是皇太后的盛德之言,希望陛下能夠記住它。」[26] 當時士奇已老有疾,上朝均遲,無法論奏。宣宗曾微服私訪,某夜訪問楊士奇家。士奇倉猝迎接,並頓首道:「陛下怎麼能以社稷宗廟之身而自輕?」宣宗答道:「我只想和您商量事情,所以來拜訪。」幾日後,宮中捉獲兩盜且有異謀。宣宗於是召見士奇,並稱「今而後知卿之愛朕也。」[27] 當時明朝屢遭水旱災害,宣宗召見楊士奇討論下詔寬恤免災租稅等事。楊士奇於是請奏免除百姓所欠的薪魚錢、減官田租賦、免除糧稅、清理冤假積案、裁汰工役等建議,使百姓獲益。過兩年後,宣宗對士奇說:「體恤百姓的詔書已經下很久了,現在還有什麼要體恤的呢?」他則稱:「此前下詔減官田租,但戶部仍然徵收如舊。」宣宗不悅稱:「那現在必須執行,不遵守者依法處理。」他還請求招撫逃民,嚴懲貪污官吏,提舉有文學、武勇才能的人,命曾經被判極刑的犯人子孫也有從官資格。此外,他還請廷臣三品以上及二司官各自舉薦人才(于謙、周忱、況鍾等人即此時被舉薦)。這些建議均得到宣宗批准[28]。
當時,宣宗勵精圖治,士奇等內閣廷臣同心輔佐,海內號為治平。宣宗還模仿古代君臣豫游,每到年初,均賜百官十日假期。到西苑萬歲山郊遊時,諸位學士均跟從,進行賦詩賡和,宣宗並問民間疾苦。朝議中的論奏,宣宗均虛心傾聽採納[29]。此外,朝廷上內閣大臣相處融洽、風氣為正。宣宗即位時,內閣臣七人中陳山、張瑛被改為其他職位,黃淮以疾致仕,內閣中只有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楊榮為人果毅敢為,且屢次跟隨明成祖北征,熟知邊疆將領與敵情事務,但頗愛接受饋遺,當時邊將每年都送良馬與楊榮。宣宗知道後,問楊士奇。他則稱:「楊榮通曉邊疆事務,我等人不及,陛下不宜以此小錯而介意。」宣宗笑道:「楊榮曾經揭你和夏原吉的短,你為何還替他說好話?」他對答道:「希望陛下能夠以容我一樣容楊榮。」宣宗於是同意。此後,話語傳到楊榮,楊榮則以此愧對楊士奇,於是兩人相處甚歡。宣宗亦因此對其更親厚,前後所賜的珍果、牢醴、金綺衣、幣、書器無法計算[30]。
正統年間[編輯]
宣宗駕崩後,明英宗即位,年僅九歲。軍政均由張太皇太后負責,太皇太后又命所有部門議案均先經過內閣三楊的諮議後再進行裁決。三人當時亦很自信,楊士奇首推訓練士卒堅守邊疆,並設置南京參贊機務大臣,分遣文武鎮撫江西、湖廣、河南、山東等地,並罷免偵事校尉。又請求減免租稅,並慎刑牢獄,此外嚴格官員考核機制。這些均得到太皇太后的批准並執行。正統初年,朝政清明均為三楊等人的功勞。正統三年,《明宣宗實錄》製成,楊士奇晉少師。次年,乞求致仕,不予批准。之後明英宗下敕歸省墓,不久批准歸還[31]。
當時,中官王振受寵於明英宗,漸漸干預到外廷政事,並誘導明英宗亂對大臣加罪。靖江王佐敬偷偷贈楊榮黃金,楊榮當初正在省墓,歸後不知此事。王振卻欲彈劾楊榮,此時楊士奇出面力解。但楊榮不久即去世,楊士奇、楊溥日益孤立。次年,明英宗大興兵馬征討麓川,藏帑金數萬。再一年,太皇太后去世,王振勢力越大並作威作福,百官若有不滿均被逮捕。廷臣中人人自危,楊士奇也無法制止[32]。
此時,楊士奇之子楊稷為人傲橫,曾經因施暴殺人。之後各位御史相繼彈劾楊稷,朝廷商議不予加法,但使其狀給楊士奇。隨後有人再次告發楊稷橫虐的數十件事情,楊士奇只能以老疾告辭。明英宗恐怕傷害士奇,下詔安慰。士奇感恩哭泣,不久憂慮不起。正統九年,楊士奇去世。贈太師,諡文貞[33]。楊士奇葬於泰和縣澄江鎮杏嶺村北山坡上,現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後事[編輯]
正統初年,楊士奇曾經上疏稱瓦剌漸強,將為邊疆敵患,而邊疆尚缺兵馬,恐怕無法抵禦。御史請附近太僕寺關領西番貢馬並悉數供給。楊士奇去世不久,也先果然入侵明朝,始有土木堡之變[34]。楊士奇又善於知人、喜歡推舉寒士,甚至包括一些未曾謀面的人。之後指揮京師保衛戰的于謙、創立平米法的周忱、史稱「況青天」的況鍾等人,均由其舉薦[35]。
楊溥 (明朝)[
楊溥 | ||
---|---|---|
明《三才圖會》載《少保楊文定公像》
| ||
大明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
| ||
籍貫 | 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荊州府石首縣 | |
族裔 | 漢族 | |
字號 | 字弘濟,號南楊 | |
諡號 | 文定 | |
出生 | 洪武五年(1372年) 湖廣石首縣 | |
逝世 | 正統十一年(1446年) 京師 | |
親屬 | 楊壽、楊孝、楊泰(孫) 楊耀宗(曾孫) | |
出身 | ||
|
生平[編輯]
建文、永樂年間[編輯]
楊溥自幼家貧勤學。建文元年,其中湖廣鄉試第一名(解元);次年,中庚辰科進士二甲十八名,與楊榮同授翰林院編修[1]。靖難之役後,明成祖即位,楊溥改授洗馬、侍奉皇太子朱高熾。一日太子讀《漢書》時,稱稱張釋之有賢才。楊溥曰:「張釋之誠然有賢才,但若非漢文帝寬仁,他也無法行志」,此後楊溥特意編撰漢文帝的事編呈上。朱高熾讀後大悅。之後,楊溥因喪歸鄉。恰逢朱棣北征、太子監國,命其赴任[2]。永樂十二年,因為朱棣回朝後,太子迎接遲緩,招致朱棣大怒。黃淮、楊溥等侍奉東宮的官員均因此下詔獄。當時家人供食屢次斷絕,而明成祖之意又難測,楊溥性命旦夕不保。然而在這樣惡劣情況下,楊溥更加勤奮地閱讀各類經史子集書籍,十年牢獄仍不輟[3]。
洪熙、宣德年間[編輯]
明仁宗即位後,楊溥得釋,並升任翰林學士。朱高熾因為念及楊溥是因他而受十年詔獄之災,對他尤其憐惜。次年,仁宗在思善門旁建造弘文閣,並選拔文臣中有學行的人擔任。楊士奇舉薦侍講王進、儒士陳繼,蹇義舉薦學錄楊敬、訓導何澄。仁宗還命楊溥掌管弘文閣事,並親授閣印。之後,擢升太常寺寺卿,仍兼職弘文閣事務[4]。
正統年間[編輯]
明英宗即位後,楊溥與楊士奇、楊榮共同請開經筵,在選擇講官時候,必須是學識平正、言行端謹、老成達大體者,並且上奏請謹慎選擇宮中內臣,太皇太后見奏後大喜。一日,太皇太后在便殿而坐,明英宗面朝西而立,召見英國公張輔及楊士奇、楊榮、楊溥、胡濙等人進入。她對眾人說:「你們都是老臣。現在嗣君年幼,希望你們同心共安社稷。」又召楊溥向前說:「仁宗皇帝經常念及您的忠誠,屢次嘆息,未曾想到我現在還能見到您。」楊溥聽後感動落淚,太皇太后也哭泣,左右眾人均倍感悲慟。當時仁宗還為太子監國時,備受漢王朱高煦讒言,東宮多位大臣被牽連入詔獄,楊溥與黃淮等人一進就是十年,且數次瀕臨死難。仁宗時常在宮中叨念諸臣,長久後張太后亦因此憐惜。太皇太后隨後對英宗說:「此五臣,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共計」[6]。正統三年,《明宣宗實錄》製成,楊溥晉陞為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楊溥又因為繼楊士奇、楊榮二十年後入內閣,於是三人共稱「三楊」[7]。正統六年,請求歸鄉省墓[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