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陸小曼(1903年-1965年),女,江蘇常州人,出生於上海。又叫陸眉,別名小眉、小龍。父親陸定原是財政部的賦稅司司長。她是個畫家,師從劉海粟、陳半丁、賀天健等名家

陸小曼(1903年-1965年),女,江蘇常州人,出生於上海。又叫陸眉,別名小眉、小龍。父親陸定原是財政部的賦稅司司長。她是個畫家,師從劉海粟陳半丁賀天健等名家。陸小曼1922年和王庚結婚,1925年離婚;1926年與徐志摩結婚。她擅長戲劇,曾與徐志摩合作創作《卞崑岡》五幕話劇。她諳崑曲,也能演皮黃,寫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紮實的文字修飾能力。陸小曼母親的話來說是“小曼害死了志摩,也是志摩害死了小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徐志摩沒有與陸小曼結婚,不需要為了金錢四處奔波,他也許不會離開前任妻子張幼儀,就能得到家人的經濟上的接濟,不需要那麼勞累,更不會死於飛機失事;同樣道理,陸小曼不離開王庚的話,她也必定是個富太太無疑。
編輯摘要
 百科幫你漲姿勢
陸小曼陸小曼圖冊
胡適說她是不可不看的風景前後八個兄弟姐妹都夭折被父母溺愛
母親說她害死了志摩也害死了自己志摩去世7年後始與他人同居
為最早出版的志摩遺作提供照片將與他的情信寫成書在當時熱銷
中文名:陸小曼別名:小眉,小龍,冷香人,蠻姑陸眉
籍貫:江蘇常州出生地:上海
性別:民族:
國籍:中國出生年月:1903年9月19日
去世年月:1965年4月3日職業:文學作家藝術戲劇文學翻譯家
畢業院校: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北京女子中學,北京聖心學堂代表作品:《哭摩》、《遺文編就答君心》等散文;日記《愛眉小札》;和徐志摩創作話劇《卞崑岡》;出演《春香鬧學》、《思凡》、《汾河灣》、《販馬記》、《玉堂春》等劇;曾譯意大利戲劇《海市蜃樓》、《泰戈爾短篇小說選》、艾米麗·勃朗台的自傳體小說《艾格妮絲·格雷》

目錄

陸小曼- 成長經歷 

早起經歷

陸小曼陸小曼圖冊
1903年農曆九月十九生於上海南市孔家弄,籍貫常州
1908年(6歲)在上海上幼稚園。
1909年(7歲)隨母親赴北京依父度日。
1910年(8歲)就讀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附屬小學。
1912年(10歲)就讀於北京女中。
1918年(16歲)入北京聖心學堂讀書。
1920年(18歲)精通英文和法文,被北洋政府外交總長顧維鈞聘用兼職擔任外交翻譯。
1921年(19歲)開始名聞北京社交界。[1]

職業經歷

1927年(25歲)1月因江浙戰爭起,與徐志摩轉上海定居,並與翁瑞午相識。3月與徐志摩回硤石掃墓,並與徐志摩、翁瑞午遊西湖。12月6日出演《玉堂春——三堂會審》,任蘇三一角。同時受 ​​《福爾摩斯小報》污衊困擾[2]
1928年(26歲)7月陸小曼與徐志摩合著的〈卞崑岡〉發行。夏與徐志摩、葉恭綽共遊西湖。
1929年(27歲)參與中國女子書畫會的成立籌備工作。5月接待泰戈爾。6月與翁瑞午等人遊“西湖博覽會”。
1931年(29歲)從賀天健和陳半丁學畫,從汪星伯學詩。
1933年(31歲)整理徐志摩的《眉軒瑣語》,在《時代畫報》第三卷第六期上發表。清明獨自一人到硤石給徐志摩掃墓。
1936年(34歲)加入中國女子書畫會。
1941年(39歲)在上海大新公司開個人畫展。
1956年(54歲)4月受到陳毅市長的關懷,被安排為上海文史館館員。入農工民主黨,擔任上海徐匯區支部委員。
1958年(56歲)成為上海中國畫院專業畫師,並參加上海美術家協會。
1959年(57歲)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被全國美協評為“三八紅旗手”。
1965年(63歲)4月3日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
1988年,由陸小曼的堂侄——台灣的陸宗出資,在蘇州東山華僑公墓建造了紀念墓,墓碑上書“先姑母陸小曼紀念墓”,墓上還有一張陸小曼年輕時的相片,旁邊是陸小曼父親陸建三、母親吳曼華的紀念墓。

陸小曼- 家世背景 

陸小曼的祖先原在常州樟村,即晉陵(常州)樟村陸氏宗祠(今常州戚墅堰區丁堰),為書香門第,後定居市內白馬三司徒。白馬三司徒即今常州天寧區白馬巷,陸小曼常回故鄉省親看望在白馬巷71-3的舅舅吳安甫表弟吳一鳴。清咸豐、同治年間,陸小曼祖父陸榮昌因避“長毛”(即太平天國)之亂遷居上海,陸榮昌之陸榮俊則遷居到武進僻壤的埠頭鎮(今常州武進區湟里鎮,又名楊柳埠)。  
陸小曼陸小曼圖冊
父親陸子福(1873-1930),字厚生,改名為陸定。陸定,又字靜安,號建三,晚清舉人,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歷任司長、參事、賦稅司長等二十餘年,是國民黨員,也是中華儲蓄銀行的主要創辦人。
母親吳曼華,小名梅壽,是常州白馬三司徒中丞第吳耔禾之長女,上祖吳光悅(常州吳氏中丞第的主人),做過清代江西巡撫。她多才多藝,更擅長一手工筆劃,陸小曼嗜畫,受其母親影響至深。“小曼”兩字也來源於母親。
陸小曼前後還有八個兄弟姐妹全都不幸夭折,父母更是將萬千寵愛都給予她一身。

陸小曼- 婚姻生活 

1922年(20歲)離開聖心學堂,與王賡結婚。
陸小曼陸小曼圖冊

1924年(22歲)出演《春香鬧學》,結識徐志摩,並與之戀愛。年底翻譯意大利戲劇《海市蜃樓》。
1925年(23歲)年初與徐志摩進入熱戀,8月拜劉海粟為師學畫。年底與王賡離婚。
1926年(24歲)8月14日與徐志摩訂婚。10月3日在梁啟超的證婚下,陸小曼與徐志摩在北京北海公園舉行了婚禮。10月與徐志摩南下上海。11月與徐志摩在硤石小住。
1931年(29歲)11月19日徐志摩乘坐的飛機失事去世,時是36歲。留下的唯一完整的遺物,是陸小曼的一幅山水畫卷。[3]
1938年(36歲)徐志摩去世七年之後,開始與翁瑞午同居[4]
陸小曼陸小曼圖冊

陸小曼- 文化影響 

戲劇

她與徐志摩合作創作《卞崑岡》五幕話劇引起很大反響。她又很能演戲,諳崑曲,也能演皮黃,曾出演《春香鬧學》、《思凡》、《汾河灣》、《販馬記》、《玉堂春》等劇,在北京和上海名動一時。她能寫小說。曾與王令之合作改編了列國志故事《河伯娶婦》;她寫的小說《皇家飯店》描寫細膩,技巧新穎。

文章

她寫的《哭摩》、《遺文編就答君心》等散文,哀怨清麗,人們爭相傳閱。她與徐志摩分離時互寫的日記《愛眉小札》,極盡纏綿相思之苦,文筆優美淡雅含蓄,非浮躁華麗文字可比擬。

詩詞

她的古體詩和新詩都寫得很出色,目前存世的詩歌雖不過十多首,也已能充分顯示她深厚的古文功底和紮實的文字修飾能力。

翻譯家

早期年輕時在外交部任口頭翻譯,印度偉大詩人泰戈爾來華時住在徐志摩家,她任翻譯。晚年從事文字翻譯,曾譯意大利戲劇《海市蜃樓》、《泰戈爾短篇小說選》、艾米麗·勃朗台的自傳體小說《艾格妮絲·格雷》。

畫家

她師從劉海粟、陳半丁、賀天健等名家。1936年參加了中國女子書畫會,1941年在上海開個人畫展,晚年被吸收為上海中國畫院專業畫師,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曾參加新中國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國畫展。有人評價她的畫說:“陸小曼的畫不是最好,但最有名。”傅抱石評價晚年的陸小曼是這樣說的:“陸小曼真是名不虛傳,堪稱東方才女,雖已年過半百,風采依舊。 ” [5]

陸小曼- 代表著作 

《小曼日記》,《卞崑岡》(與徐志摩合著),《哭摩》等。

陸小曼- 個人作品 

懷念志摩

哭摩徐志摩死後,陸小曼不再出去交際。陸小曼對徐志摩的思念之情,我們還可以從她在徐志摩死後的幾篇文章中看到。在徐志摩死後一個多月,陸小曼寫了《哭摩》,這篇文章寫得情真意切,悲傷痛苦躍然紙上:“我深信世界上怕沒有可以描寫得出我現在心中如何悲痛的一枝筆。不要說我自己這枝輕易也不能動的一枝。可是除此我更無可以洩我滿懷傷怨的心的機會了,我希望摩的靈魂也來幫我一幫,蒼天給我這一霹靂直打得我滿身麻木得連哭都哭不出來,混(渾)身只是一陣陣的麻木。幾日的昏沉直到今天才醒過來,知道你是真的與我永別了。摩!慢說是你,就怕是蒼天也不能知道我現在心中是如何的疼痛,如何的悲傷!從前聽人說起“心痛”我老笑他們虛偽,我想人的心怎麼覺得痛,這不過說說好玩而已,誰知道我今天才真的嚐著這一陣陣心中絞痛似的味兒了。你知道麼?曾記得當初我只要稍有不適即有你聲聲的在旁慰問,咳,如今我即使是痛死也再沒有你來低聲下氣的慰問了。摩,你是不是真的忍心永遠的拋棄我了麼?你從前不是說你我最後的呼吸也須要連在一起才不負你我相愛之情麼?你為什麼不早些告訴我是要飛去呢?直到如今我還是不信你真的是飛了,我還是在這兒天天盼著你回來陪我呢,你快點將未了的事情辦一下,來同我一同去到雲外優游去吧,你不要一個人在外逍遙,忘記了閨中還有我等著呢!” 
陸小曼在徐志摩在世時是不大寫東西的,但天天和志摩在一起,無形之間便受了他的文學上的熏陶,她的這篇《哭摩》濃麗哀婉,文風直逼志摩,可以說對志摩是個最好的懷念。輓聯 1932年,在海寧硤石召開了徐志摩的追悼會,陸小曼因為公公徐申如的阻止,沒有能到海寧硤石參加追悼會,她作為遺孀送了一幅輓聯:多少前塵成噩夢,五載哀歡,匆匆永訣,天道复奚論,欲死未能因母老;萬千別恨向誰言,一身愁病,渺渺離魂,人間應不久,遺文編就答君心。相思詩 1933年清明,陸小曼獨自一人來到硤石,給徐志摩上墳,這是陸小曼第五次到海寧硤石,也是最後一次。陸小曼沒有再到她與志摩婚後小住的“香巢”中去,那是徐家的房產,她無福消受,她也不願再去那一塊讓她甜蜜而又令她傷心的地方。她站在東山萬石窩前,遠遠地望著那一幢中西合璧的紅色磚瓦房子,眼淚忍不住奪眶而出。從硤石歸來後,陸小曼作詩一首:腸斷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雲嶠: 年來更識荒寒味,寫到湖山總寂寥。








陸小曼- 遺文編就答君心 

在給徐志摩的悼詞中,陸小曼明確表示活下去的原因是“因母老”,而活下去要做的則是“遺文編就答君心”。她覺得志摩的詩文是全社會的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出版志摩的作品是對他最好的懷念。1931年11月,就在徐志摩去世後大約10天,趙家璧因為想早些把志摩的遺作《秋》出版,就找陸小曼要一張徐志摩的照片放在扉頁。陸小曼非常欣慰,當即提供了照片並稱將繼續整理志摩的遺作出版。11月底,在趙家璧的努力下,《秋》作為上海良友圖書公司的《一角叢書》第13種出版,也是最早出版的徐志摩遺作。
1931年12月,陸小曼應邵洵美相邀,為徐志摩遺作《雲遊》作序。她寫道:“又誰能料到在你去後我才真的認真的算動筆寫東西,回憶與追悔變將我的思潮模糊得無從捉摸……”《雲遊》於1932年7月由上海新月書店出版,署名陸小曼編。
1933年,陸小曼整理了徐志摩於1926年8月至1927年4月寫的《眉軒瑣語》,在當年的《時代畫報》第三卷第六期上發表,後來《眉軒瑣語》收在陸小曼1947年所編的《志摩日記》裡。
1936年,徐志摩過世第五個年頭,在陸小曼的努力下,《愛眉小扎》由良友圖書公司出版。《愛眉小扎》是徐志摩和陸小曼兩人相愛的心聲,那一封封信,濃艷溫柔、嫵媚動人。陸小曼在序中表達了她的心願:“今天是志摩四十歲的紀念日子……為了紀念這部日記的出版,我想趁今天寫一篇序文,因為把我們兩個入嘔血寫成的日記在今天出版,也許是比一切世俗的儀式要有價值有意義得多。”
《愛眉小扎》分小曼序、,愛眉小扎、志摩書信、小曼日記四個部分收錄內容為徐志摩在1925年8月9日——31日,1925年9月5日——17日的日記;《志摩書信》收錄內容為徐志摩在1925年3月3日——5月27日寫給陸小曼信件;《小曼日記》收錄陸小曼在1925年3月11日至7月11日期間寫的日記。這部書在當時的銷量不錯。
陸小曼共對《愛眉小扎》做過三次序:一次是發表在1934年第38期《論語》刊上;第二次就是1936年良友圖書公司在上海出版《愛眉小扎》單行本是作的序;第三次是1943年2月桂林良友復興圖書公司出版重排本時所作。這樣,我們對《愛眉小扎》有幾個版本有了了解,也可以了解陸小曼為之所做的努力。
陸小曼一直想給徐志摩出個全集,她與趙家璧收集整理,於1935年10月大致編好稿子。陸小曼發出的志摩日記徵求信,反應不高,因為徐志摩的朋友多把他的死怪到小曼頭上。當時他們議定、由趙家璧所在的良友圖書公司出版。但胡適認為應該改交商務印書館,陸小曼聽從了他的建議。但在“八一三”事件中與商務印書館失去了聯繫。陸小曼遭到沉重打擊,她寫到;“我懷著一顆沉重的心回到家裡,前途一片渺茫。志摩的全集初度投入了厄運,我的心情也從此浸入了憂愁中。”
1946年,趙家璧與汪德祖去看望陸小曼,她一見到他們就流下了眼淚,後悔聽胡適的話。他們決定繼續努力。陸小曼後來找到了徐志摩1918年的《西湖記》,1926年至1927年《眉軒瑣語》,連同志摩親筆題名的《一本沒有顏色的書》,加上原來已出的《愛眉小扎》和《小曼日記》,共五個部分,總題為《志摩日記》,於1947年3月由晨光圖書出版公司出版。小曼在序中再次表達了她的心願:“我決心把志摩的書印出來,讓更多的人認識他,記住他……只要我能完成上述志願,那我一切都滿足了。”
1954年,徐志摩全集的稿子終於找到,陸小曼欣喜若狂。她一直保留稿子清樣至臨終時分。

陸小曼- 領導關懷 

陸小曼對軍閥、政客尤其厭惡,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她對國民黨的腐敗統治更是反感。抗戰期間,陸小曼沒有離開過上海,也沒有與“敵偽”來往。她堅持了一個正直、愛國的中國人立場。新中國成立後,對於陸小曼來說,可謂獲得了重生。她看到了中國的希望,她認為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才能有光明的前途。那時,她已年近半百,但是她決心抖擻精神,離開病榻,走出臥室,為國家、為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陸小曼也得到了黨和政府領導人的關懷。說來也巧,1956年,在上海美協舉辦的一次畫展中,有陸小曼的一幅作品參加展出。有一次,陳毅去參觀,看到畫上署名“陸小曼”,就問身邊的人:“這畫很好嘛!她的丈夫是不是徐志摩?徐志摩是我的老師。”得到肯定的回答後,陳毅詫異沉寂多年的陸小曼居然還在,並且畫如此出色的畫,又問知陸小曼就住在上海,生活無著。陳毅就說:“徐志摩是有名的詩人,陸小曼也是個才女,這樣的文化老人應該予以照顧。”不久,陸小曼被安排為上海文史館館員,雖然是個虛職,但每月至少有幾十塊錢可拿,使她有了最低生活保障,也給了她鼓舞和信心。
《上海文史館館員錄》上是這樣記載的:
陸小曼(1903-1965),別名小眉,女,江蘇常州人,1956年4月入館,擅長國畫。專業繪畫和翻譯。當年,她加入了農工民主黨,成為徐匯區文藝支部委員。後來,上海畫院又吸收她當了畫師。1959年,她當上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
1964年秋10月,陸小曼住進了醫院,主要是肺氣腫和哮喘。中秋節那天,趙清閣買了幾個月餅給她,她的鼻孔內插著氧氣管,憔悴不堪。她氣喘吁籲地對趙清閣說:“難為你想到我,今年我還能吃上月餅,恐怕明年就……”過一會兒,她又低聲說:“我的日子不會多了!我是一個無牽無掛、家徒四壁的孤老,是解放救了我,否則我早死了,我感激共產黨。”果不出小曼所料,入冬她的病沉重了。勉強挨到1965年的暮春,她終日咳嗽不止,人益發消瘦了,有一天,趙清閣又去看她,應野平也在座。她上氣不接下氣地說:“我不會好了,人家說63是一個關口……最近我常常夢見志摩,我們快……快重逢了!”應野平安慰她說:“別迷信!你太愛胡思亂想了。”過了一會兒,趙清閣詢問道:“有什麼事要我替你做嗎?”她斷斷續續地說:“我……我希望在死後能和志摩合葬,你……能不能辦到?” 趙清閣為了安慰小曼,不假思索地說:“我盡力想辦法,你現在養病要緊。”陸小曼笑著連連道謝,趙清閣的承諾使她受到了極大的鼓舞。

陸小曼- 遺願成憾事 

陸小曼住院時,隔壁病房正好住著朋友兼老師劉海粟。兩人在病房裡碰到,真是感慨萬千。他們聊起了已經遙遠的往事,聊起了在地下已經三十餘年的志摩,聊起了當年的那些朋友。
臨終前幾天,陸小曼囑咐堂侄女陸宗麟把梁啟超為徐志摩寫的一副長聯以及她自己的那幅山水畫
陸小曼成為慰勞會戲劇骨乾時的照片
陸小曼成為慰勞會戲劇骨乾時的照片
長卷交給徐志摩的表妹夫陳從周先生,《徐志摩全集》紙樣則給了徐志摩的堂嫂保管。1965年4月3日,一代才女、曠世美人陸小曼在上海華東醫院過世,享年63歲。在陸小曼靈堂上,只有一副輓聯,跟徐志摩死時幾十副輓聯並列的壯觀情形不可同日而語。因為陸小曼過世的時候,已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夕,山雨欲來風滿樓,文人尤其敏感,覺出氣氛不對,不知未來會是什麼結局,誰也不想落下額外的文字冤孽,多添麻煩。靈堂上唯一的一副輓聯是由王亦令撰、樂亶寫的:
推心唯赤誠,人世常留遺惠在;
出筆多高致,一生半累煙雲中!
起初,她的骨灰一直未安葬,暫寄在某處。當時只有陸小曼的表妹吳錦約人一起去骨灰盒寄存處憑弔過。不久就“文化大革命”了,被林彪、“ 四人幫 ”操縱的造反派和紅衛兵能把一切都顛倒過來,活人被“踹上一腳,永世不得翻身”,而死人枯骨倒反而一個個從泥土裡獲得了“翻身”。在這種情況下,當然更沒人會把陸小曼的骨灰入土了,何況她又無子媳。陸小曼想葬到硤石徐志摩墓旁的遺願,因種種原因未實現。趙清閣在回憶陸小曼的文章中提到此時還耿耿於懷:
1965年的4月2日(注:應為3日),陸小曼默默地帶著幽怨長眠了。她沒有留下什麼遺囑,她最後一個心願就希望與志摩合葬,而這一心願我也未能辦到。我和她生前的老友張奚若、劉海粟商量,張奚若還向志摩的故鄉浙江硤石文化局提出申請,
據說徐志摩的家屬——他與前妻張幼儀生的兒子徐積鍇不同意。
1988年,由陸小曼的堂侄——台灣的陸宗出資,和陸小曼的另一個堂侄陸宗麒以及和陸小曼晚年密切來往的堂侄女陸宗麟一起,在蘇州東山華僑公墓建造了紀念墓,墓碑上書“先姑母陸小曼紀念墓”,墓上還有一張陸小曼年輕時的相片,臉上露著燦爛的笑容,旁邊青松環繞。同時建的還有陸小曼父親陸建三、母親吳曼華的紀念墓。至此,這位坎坷一生、眾說紛紜的不幸女子最後總算畫上了一個差強人意的句號,她在九泉下也可以瞑目了。

陸小曼- 人物評價 

徐志摩說:“一雙眼 ​​睛也在說話,晴光裡漾起心泉的秘密。” 胡適說:“陸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風景。” 劉海粟對陸小曼的才華的評價:“她的古文基礎很好,寫舊詩的絕句,清新俏麗,頗有明清詩人的特色;寫文章,蘊藉婉約,很美,又無雕鑿之氣。她的工筆花卉和淡墨山水,頗見宋人院本的傳統。而她寫的新體小說,則詼諧直率。她愛讀書,英法原文版小說,她讀得很多。”  鬱達夫說,“陸小曼是一位曾震動20世紀20年代中國文藝界的普羅米修斯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