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編輯]
1988年-1993年 | |
---|---|
1982年-1987年 | |
1985年-1987年 | |
1975年-1980年 | |
1956年-1964年 | |
1954年-1957年 | |
1949年-1952年 | |
政黨 | 中國共產黨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出生 | 1908年4月11日 大清湖南省瀏陽縣 |
逝世 | 1993年3月12日 中國廣東省廣州市 |
配偶 | 王季青 |
子女 | 王兵、王軍、王之 |
王震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中國工農紅軍湘東獨立一師團政委、組建湘贛根據地,擔任紅六軍團政治委員,率部長征。抗日戰爭期間,擔任八路軍120師359旅旅長兼政委,組織南泥灣開墾。隨後率領八路軍南下支隊,但未能立足,部隊改為與新四軍會師。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配合李先念部進行中原突圍。此後擔任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參加指揮延安戰役、青化砭戰役、羊馬河戰役、蟠龍戰役、呂梁戰役、汾孝戰役、陝中戰役、扶眉戰役等,並佔領陝西、青海、新疆等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震長期主政新疆,並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後進行北大荒開墾,期間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司令員兼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農墾部部長。文化大革命後期,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支持鄧小平復出以及改革開放政策,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中央軍委常委、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中顧委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等職務。他也是鄧小平時期的「中共八大元老」之一。
生平[編輯]
早年[編輯]
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粵漢鐵路長岳段工會糾察隊中隊長、湘鄂贛邊區赤衛隊支隊長兼政委,中國工農紅軍湘東獨立一師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師政委兼第八軍代政委,隨後與張雲逸率領的紅七軍會合,參與領導湘贛根據地反圍剿戰役,配合紅一方面軍作戰。1932年部隊改編,王震擔任紅八軍兼獨立第一師政治委員,在茶陵作戰時負傷。
1933年,王震擔任湘贛軍區代司令員,參與開闢湘鄂川黔根據地;在出席中華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王震因反對李德、博古的進攻方略,被派遣去蘇聯學習,經毛澤東挽留,繼續回到湘贛地區,與任弼時繼續與國軍作戰。1934年8月7日,王震與任弼時、蕭克率部從津洞地區出發,開始西征。紅六軍團通過游擊戰術,從湖南轉戰廣西,並在貴州印江縣木黃與賀龍率領的紅三軍會師,並整編紅二軍團、紅六軍團,王震任紅六軍團政治委員。1935年,紅二、六軍團在陳家河與國民黨軍陳耀漢部交戰,王震再度負傷。同年11月,部隊決定長征。
抗日戰爭[編輯]
抗日戰爭時期,紅六軍團改編為八路軍120師359旅,王震先後擔任副旅長、旅長兼政委,轉戰晉綏、晉察冀、冀中地區,指揮或參加了三交鎮戰鬥、收復晉西北七城之戰、下薛孤村戰鬥、馬蘭庄戰鬥、廣靈靈丘阻擊戰、邵家莊伏擊戰、齊會戰鬥、上下細腰澗戰鬥、作新莊戰鬥、陳庄戰鬥、百團大戰等。其中,邵家莊㐲擊戰擊傷日軍獨立第2混成旅團旅團長常岡寬治少將。在陳庄戰鬥中,日軍獨立第8混成旅團旅團長水原義重被八路軍擊成重傷[2]。由於359旅戰績卓著,八路軍總部和邊區政府分別授予359旅"模範黨軍""百戰百勝的鐵軍"稱號 [3] 。
1941年初,率部返回陝西休整,期間屯墾南泥灣,舒緩當時的糧草不足問題,被中共作為自給自足的成功經驗加以宣傳。王震被毛澤東題詞"有創造精神",被邊區選為勞動英雄,第359旅被西北局譽為"發展經濟的前鋒" [3] 。1942年,兼任中共延安地委書記、延安軍分區司令員、衛戍區司令員。
1944年10月,日軍在「一號作戰」中擊潰中國政府軍,於是王震受命率359旅主力組成「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第1游擊支隊」(八路軍南下支隊),進軍湘粵贛。1945年1月與李先念的新四軍第5師會師,之後再次南下並渡江成功,抵達湖南平江、瀏陽地區,改稱「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1945年6月,部隊繼續向南挺進,到達湖南中部地區時日軍投降,使得蔣介石得以調集薛岳部隊圍攻此路孤軍。王震前進至廣東南雄地區後,原計劃與東江縱隊匯合的方案被打破,不得北返與新四軍第5師、王樹聲的河南軍區部隊會合,他兼任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4]。
國共內戰[編輯]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王震與李先念率領一部中原軍區部隊向陝南突圍,即中原突圍,部隊在豫陝交界處遭遇胡宗南、劉峙的十個整裝師包圍,此後歷經數次突圍,1946年9月359旅返回陝北,此次南下支隊行程長達兩萬餘里,被毛澤東稱為"第二次長征" [3] 。隨後,王震前往呂梁地區休整,擔任晉綏軍區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46年年底,配合陳賡發動呂梁戰役、汾孝戰役。1947年3月,率部西渡黃河,參與保衛延安的戰爭。
王震此後任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委,參加了延安戰役和青化砭戰役、羊馬河戰役、蟠龍戰役、沙家店戰役等。1947年12月,援助徐向前的運城戰役。1948年,參與宜川戰役、澄合戰役、荔北戰役、西北冬季戰役。在宜川瓦子街戰鬥中,二縱由南向北擔任主攻之一,殲滅國軍劉戡部兩萬餘人。隨後的圍攻洛川戰役中,王震突發胃出血而未能參戰[5]。冬季攻勢永豐鎮戰鬥中,王震直接指揮二縱殲滅國軍一萬餘人,俘虜國軍76軍軍長李日基。 [3]
1949年,王震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軍長兼政治委員,6月升任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部參加陝中戰役,攻佔西安。隨後參與組織指揮扶眉戰役,率領第一兵團擊敗胡宗南部四個軍部隊。此後第一野戰軍繼續向西推進,王震率第1兵團分作為西路,經通渭、天水、寶雞、臨洮,直取臨夏,再經青海,擊潰馬家軍,佔領西寧、張掖,向新疆進軍[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編輯]
1949年底,王震率部攻佔玉門關,新疆地區國軍叛變。1950年1月,第一野戰軍佔領全部新疆[4]。隨後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書記、新疆軍區代司令員兼政委。1954年,王震後在新疆成立生產建設兵團從事開墾與屯田。此後,雖然王震離職,但這一生產建設兵團制度被沿襲下來。1952年,由於被毛澤東批評他與時任新疆分局常委兼宣傳部長的鄧力群在新疆的民族、宗教問題政策左傾,被撤銷分局書記職務,1953年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司令員兼政委。
1955年王震開始在黑龍江建立軍墾農場,主持開墾北大荒等拓荒事業。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並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後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6]。1956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農墾部部長。於「文化大革命」時期受到衝擊,但得毛澤東力保。1975年四屆人大會議上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但對「文化大革命」持不同意見,並多次要求鄧小平復出。
鄧小平主政後,王震因與其關係密切而成為其政府成員。王震支持中國經濟改革,但是在政治方面屬於強硬的保守派。他和鄧因共同反對激進政治改革而更為親密。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併兼任上海交通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1982年被任命為中共中央黨校校長,1985年增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1987年卸任。翌年,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上,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六四事件時,王震支持鄧小平下令實施戒嚴和鎮壓。[7][8][9]
1993年3月12日,王震病逝於廣州,享年85歲。臨終前留遺墨:「向黨致敬!向人民致敬!向解放軍致敬!」王震的遺體空運北京。他被官方評價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4月5日,王震的骨灰撒在新疆天山[10]。
家族[編輯]
家族[編輯]家族[編輯]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