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6日 星期一

馬王堆漢墓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東郊東屯渡鄉(今芙蓉區馬王堆街道)境內

馬王堆漢墓[編輯]

馬王堆漢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Mawangduihanmu.jpg
馬王堆漢墓原址
所在長沙市嶽麓區
分類古遺址、古墓葬
時代西漢
編號7-0631-2-115
登錄2013年3月
馬王堆漢墓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東郊東屯渡鄉(今芙蓉區馬王堆街道)境內,臨瀏陽河,為西漢時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利蒼妻子辛追及其子利狶或兄弟三座墓葬。經發掘,發現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和極具科學、史料和研究價值的眾多隨葬品,成為1972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和世界重要的考古發現而聞名。其出土文物現已全部移入湖南省博物館,博物館內闢有馬王堆漢墓陳列館,分為墓葬出土文物陳列和墓坑遺址陳列二大部分。

地名之源[編輯]

墓址原為河灣平地中隆起的一個大土堆,相傳為五代時期之楚國君王馬殷及其家族墓葬,故名「馬王堆」。 《湖南通誌》卷三十六稱:「馬王疑冢,在縣東南五里,楚王馬殷築。」,但北宋人編的《太平寰宇記》第一一四卷稱此兩個墳堆叫「雙女冢」,葬的是西漢長沙王劉發的母親唐姬和程姬。《湖南通誌》又引《舊誌拾貴這》稱:「長沙定王發墓在東門外,及其母唐姬墓各高十三丈,其間相去三丈。」。 大土堆東、西方向各突起一個土冢,二冢相距二十多米,頂部均平圓而底部相連,形似馬鞍,故也有人稱之為「馬鞍堆」。

發現經過[編輯]


仰視1號墓坑。

1號墓棺槨示意圖。
197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某軍區醫院準備在此地建造地下病房,從堆底打坑道才進去十米左右就發生了嚴重塌方,發現了白膏泥,從白膏泥的小洞中噴出涼氣,一點就著,燃起淡藍色火苗,湖南省博物館專家斷定此為一處「火洞子」,也就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墓。經有關部門批准,湖南省博物館於1972年1月16日正式發掘已經打破的東邊一座墓,把它編為一號墓,西邊的編為二號墓,一號墓發掘工作歷時三個多月,於4月28日結束。
發掘中發現一號墓有兩個盜洞,但都沒有挖到墓室,其中一個圓形盜洞深達17米,已經接近墓室外面的白膏泥,墓口呈正方形,上面是四層台階,下面為斗形坑壁,從墓口到墓底深16米,墓室背面有一條長長的墓道,墓室裡面是巨大的木槨,用一萬多斤的木炭和厚厚的白膏泥在上下四周填充圍護,木槨有四個邊箱,其結構呈井字形,古代稱為井槨。井槨為南北向,北邊的頭箱象徵墓主的堂屋和居室,特別寬大,四壁使用絲綢做成帷幔,槨底鋪精編竹蓆。頭箱東部有23個造型優美的木俑,其中十個著長袍,似為墓主貼身侍女;五個樂俑席地而坐,鼓瑟吹竽,似為墓主樂隊;還有四個舞俑和四個歌俑。頭箱西部放置漆鍾、漆鈁、漆壺,以及許多寫有「君幸酒」字樣的漆耳杯和漆卮,還有全套精美餐具,東西南有三個邊箱,東邊箱裡有許多漆器、陶器,還有六個裝滿珍貴物品的竹笥和60個木俑,南邊箱裏的隨葬品大致同東邊箱一樣,西邊箱中放置著大量竹笥,共33個,裝滿食物、衣物、中草藥等,此外,尚有泥「半兩」等冥幣以及竽、瑟等樂器,還有裝在數十個麻袋裡的糧食、水果和蔬菜。墓室裏一共有一千四百多件隨葬品。
槨室中央是四層套棺,從外往裏依次是黑漆素棺、黑地彩繪棺、朱地彩繪棺及錦飾內棺,內棺上平放著一幅T形帛畫,棺裏躺著一具用二十層錦繡絲綢包裹著的女屍,女屍身高1.54米,重34.3公斤,外形完整,全身柔軟,肌肉尚有彈性,淺黃色的皮膚,烏黑的頭髮,眼瞼的睫毛清晰可見,左耳裏薄薄的鼓膜仍然完好,血管裏還有凝固的血塊。
在發掘一號墓的過程中,又意外地發現了另一座大墓,這座墓從地表無法發現,它被一號墓的封土完全包裹,本墓被編為三號墓。
三號墓是1973年11月19日開始發掘,該墓形制與一號墓相似,只是規模稍小,在填土中發現了兩件古代工具,即起土用木柄鐵鍤和運土用的竹筐,在白膏泥內發現了二千多年前的嫩綠樹葉,但在出土後幾小時內就發暗變黑。在墓室門口出土了兩個頭插鹿角的偶人。木槨四周也用木炭與白膏泥填塞,但沒有一號墓嚴密,除絲綢品、漆器、兵器外,最珍貴的出土文物是二十多種帛書、這些帛書大都是早已失傳的古籍。
三號墓的槨室中央是三層套棺,內棺中的屍體已經腐爛,僅存骨架。在隨葬品中發現一塊木牘,上書(漢文帝)「十二年二月乙已朔戊辰,家丞奮移主葬郎中,移葬物一編,書到先筫,具奏主葬君。」(公元前168年4月4日下葬)

出土文物[編輯]

馬王堆漢墓兩千多年來從未被盜,保存完好,因此出土了大量的文物,特別是一號墓出土的歷兩千年不腐的神奇女屍及三號墓出土的大量帛書文獻,為西漢初期歷史考證提供了翔實的資料,震驚了世界。出土時,一號墓由於用白膏泥密封好,因此女屍歷經二千年仍保存完好,被發現時,曾有氣體噴出燃燒,但由於沒及時收集氣體,不知具體成份,成了千年女濕屍仍保存完好的難解之謎。

女屍[編輯]

從最早發掘的一號墓中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據考證為利蒼的妻子辛追,年齡約五十歲左右,出土時軟組織有彈性,關節能活動,血管清晰可見,為世界考古史上前所未見的不腐濕屍,此後將此類古屍命名為馬王堆屍。屍體經湖南醫學院專家解剖後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館,長期向遊客開放,已經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數千萬計的遊客。

漆器[編輯]

一號墓出土了大量陪葬用漆器,如杯、盤、化妝盒等,杯盤內底上寫有「君幸食」、「君幸酒」字樣,外表光亮如新,足見漢初漆器製造工業之精。有的學者認為,這些漆器應該是當時由四川生產的。

帛畫[編輯]

一號墓內棺覆蓋了一幅精美的T型帛畫,畫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別表現了天上、人間與地下的場景,體現了當地的傳統習俗,學者們最初認為這幅帛畫的作用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國,但因為後來發現此觀念在當時仍不算普及,反而可能是根據當地傳統習俗招魂儀式所做,希望死者死後靈魂不會消散。

馬王堆帛書[編輯]

在三號墓中出土了帛書20餘種,約12萬字,其中包括《易》、《老子》、《戰國縱橫家書》、《養生方》等漢初學術與方術文獻,其中《易》與《老子》都與今本有較大的區別,被認為是這些書正式定本之前流行的傳抄版本之一,大量的方術文獻有助於了解漢初的占卜星相醫術房中術等內容。帛書的字體接近於漢隸,而別具一格,被書界稱為「馬王堆體」。另有竹木簡書4種,約4千餘字,全部是醫書:《十問》、《合陰陽》、《雜禁方》、《天下至道談》,主要是房中養生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