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後改字志摩,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時,浙江海寧人,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表兄

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後改字志摩,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時,浙江海寧人,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表兄。徐志摩出生於富裕家庭,並曾留學英國。一生追求“愛”、“自由”與“美”(胡適語),這為他帶來了不少創作靈感,亦斷送了他的一生。徐志摩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編輯摘要
中文名:徐志摩別名:徐章垿
籍貫:浙江海寧出生地:浙江海寧
性別:民族:
國籍:中國出生年月:1897年1月15日
去世年月:1931年11月19日職業:文學詩人
畢業院校:杭州一中,滬江大學代表作品:《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目錄



徐志摩- 生平經歷

陸小曼與徐志摩陸小曼與徐志摩圖冊
徐志摩,男,1897年出生於浙江海寧一個富裕家庭,父親徐申如擁有一座發電廠、一個梅醬廠、一間絲綢莊,在上海還有一家小錢莊,又是硤石商會會長,人稱“硤石鉅子”。
1900年起入家塾讀書。
1907年,入硤石開智學堂就讀。 
1909年畢業,入杭州府中學(1913年改名為杭州一中,歷經沿革為今日之杭州高級中學)。
1915年夏杭州一中畢業後,考入上海滬江大學。10月29日與張君勱之妹張幼儀結婚後轉入上海浸信會學院學習。
1916年春,從上海浸信會學院退學。同年秋,轉入國立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法科預科。次年,北洋大學法科併入北京大學,入北京大學預科學習。
1918年6月,拜梁啟超為師。
1918年8月赴美留學,入克拉克大學歷史系。
1919年9月入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
1920年10月,赴英國倫敦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其間結識英國作家威爾斯,對文學興趣漸濃。
1922年3月,與張幼儀離婚,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學習。同年10月回國。 
1923年3月,發起成立“ 新月社 ”。同時在北京大學英文系任教。
徐志摩詩歌徐志摩詩歌圖冊
1924年4月至5月,泰戈爾訪華,陪同在各地訪問;5月至7月,陪同到日本、香港訪問。8月,第一本詩集《志摩的詩》出版。12月,《現代評論》周刊在北京創刊,為主要撰稿人。
1925年3月,辭去北京大學教職。3至5月,與陸小曼赴歐旅遊。
1926年,應任光華大學教授,兼東吳大學法學院英文教授;主持《晨報副刊.詩》;10月,與陸小曼結婚。
1927年春,參與籌辦新月書店。9月,第二本詩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書店出版。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
1928年2月,兼任上海大夏大學教授。10日,與聞一多饒孟侃葉公超等創辦《新月》月刊。
1928年6月至10月,赴日、美、歐、印等地旅遊。11月,最有名的代表作《再別康橋》問世。
《再別康橋》《再別康橋》圖冊
1929年,辭去東吳大學、大夏大學教職,兼任中華書局編輯。9月,應聘任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文學院英語文學教授。同年,兼中華書局、大東書局編輯
1930年底,先後辭去上海光華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教職。
1931年1月,與陳夢家方瑋德等創辦《詩刊》季刊。2月,任北京大學英文系教授。兼任北平女子大學教授。8月,詩集《猛虎集》出版。
1931年11月13日,從北平赴上海看望陸小曼,18日離開上海到南京,為趕到北京聽林徽因的一個關於建築的講座,19日上午搭乘從南京到北平的“濟南號”郵機,到達濟南附近時飛機觸山失事,遇難身亡,時年34歲。[1]

徐志摩- 感情生活

林徽因林徽因圖冊
徐志摩一生為四位女性所困:張幼儀、林徽因、凌叔華和陸小曼。
徐志摩與張幼儀系奉父命而結合,以仳褵告終。
與林徽因相見恨晚,是一廂情願。
陸小曼則是乘虛而入造成了事實夫妻。[2]

徐志摩- 新月詩派

徐志摩參與了新月派的整個活動,他的創作體現了新月流派鮮明特徵。從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個文學流派——新月派,歷時約十年,徐志摩始終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1923年春上,徐志摩在北京辦起了俱樂部,編戲演戲,逢年過節舉行年會、燈會,也有吟詩作畫,徐志摩出於對印度詩人泰戈爾一本詩集《新月》的興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
徐志摩的詩稿徐志摩的詩稿圖冊
1925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詩以外,還聯絡新月社成員從事戲劇活動。1925年10月,徐志摩接編《晨報副刊》,並於1926年4月1日,創辦了《晨報詩刊》,這時,聞一多已由美國回國並參加了《詩刊》的編撰工作。除第三、四兩期由聞一多和 ​​第五期由饒孟侃負責編輯外,其全各期均由徐志摩主編。發表的《詩刊弁言》和《詩刊放假》也是徐志摩執筆。《詩刊》的撰稿人努力於中國新格律詩的創作和關於詩藝的探討,所以,《晨報詩刊》的創辦,標誌著以“使詩的內容及形式雙方表現出美的力量,成為一種完美的藝術”的詩歌流派——新月詩派的形成。
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員由於政治形勢的變化及其它種種原因,紛紛聚集到上海。此時,徐志摩也與陸小曼結婚並移居上海。徐志摩四出訪友,奔走聯絡,與聞一多、胡適、邵洵美、梁實秋、餘上沆、張禹九等在上海環龍路環龍別墅辦了個新月書店,由胡適任董事長,餘上沈任經理,後由張禹九接任。
1928年3月,徐志摩一邊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大夏大學等校擔任教授工作,一邊又創辦了《新月》月刊。《新月》一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至1933年6月終刊,不僅刊出新月派成員的著作,其中也有鬱達夫、巴金丁玲胡也頻等思想傾向進步的作家作品。不過,這已是新月派活動的後期,後期新月派,其成員雖各有差異,就其整個政治傾向而言,卻是日趨反動。但是新月派從事詩歌創作,研討新詩的這條“連索”似乎還沒中斷。
1931年1月20日,徐志摩與陳夢家、邵詢美等又辦了一個《詩刊》季刊,出了四期,陳夢家在1931年9月,從《晨報詩刊》、《新月》月刊和《詩刊》上選了十八家詩人八十首新詩,編成一本《新月詩選》,從這些待作中,多少可以見出新月詩派的基本面貌和特色。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飛機失事而去世,新月派為梁實秋、胡適等人所左右,到了1933年6月1日,《新月》出至四卷七期而停刊,隨後,它也便銷聲匿跡了。

徐志摩- 文學生涯

康橋(劍橋)月色

徐志摩徐志摩圖冊
徐志摩與詩本來是一無家族淵源,二無個人癖好,可是,在英國康橋大學留學期間,卻一反往常,不寫則已,一寫不止,形成了他詩歌創作的暴發期。這時期他雖然寫了那麼多詩,但現今散見於一些報刊雜誌的也僅有二、三十首,大部分都散失掉了。但從尚能見到的有限的詩篇中,還可以約略窺見徐志摩初期詩作的狀況和他的思想印痕
  首先,與他當時所處的生活環境有關,是他生活的康橋的環境觸發了他的詩興,點燃起他的創作慾念的。他說:“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甜蜜的洗禮”( 《吸煙與文化》 )。因此,這時期,他創作了象《夏》《夏日田》,此時,他的個人生活“照著了一種奇異的月色”。
  1921年秋天,他認識了“人艷如花”的“才女”林徽因,徐志摩與她交往甚密,隨後談起戀愛,並有談論婚嫁之意。於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張幼儀提出離婚,認為他們不應該繼續沒有愛情、沒有自由的結婚生活了。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這是徐志摩的單純的理想主義,他在追求著一種理想的人生,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偉大力量的震撼”,他要發抒,他要歌吟,因此,像《情死》《月夜聽琴》《青年雜詠》《清風吹斷春朝夢》等表現愛情和人生理想的詩歌,也就構成了他這期詩歌的重要內容。再有,他所以傾向分行的抒寫,是他接觸了大量的英國文學藝術,拜倫、雪萊、濟慈、哈代等的作品令他入迷。他吹著了這股“ 奇異的風 ”——歐風,他踏著他們的路,於是藉助詩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感情“奇異”的表現出來。
  因此,徐志摩對在英國康橋這段生活分外留戀,他不無感慨,異常興奮,他大量作詩,他這時詩情洶湧暴發的情景,在他的題為《草上的露珠兒》一首長詩中有所反映。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見到的他的最早的一首詩,這首詩不僅表達了他當時的抱負和志趣,而且形像地傳達出他的詩緒洶湧的狀態,他開放創造的噴泉,他放喉歌吟,因此,他要做一個詩人了。這些早期詩歌,總的是調子清新,情緒高揚,反映了“青春的呼喚,燃點著希望燦燦”(徐志摩:《春》)。同時,也開始多方探求新詩的形式,詩式比較多樣,但尚未定型,有自由體,新格律體,也有西洋詩體,甚至還有無標點詩,但講求音韻、節奏,格式的勻稱和整齊,要求“聲調流利好聽,形式輕盈柔美”,這也正是徐志摩作詩的一貫追求。
  英國康橋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但思鄉懷國之情纏繞著他,於是在1922年8月離開歐洲,啟程回國。回國途中,曾在新加坡、香港、日本稍作停留,經歷兩個月的旅程,於10月15日到達上海。
  回國後,徐志摩開始了另一種生活。,有時還感覺精神上的煩悶和焦躁。於是他將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訴之筆端,開始了文學創作的生涯。

《翡冷翠的一夜》

《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的第二個詩集,是他的1925至1927年部分詩歌創作的匯集。這一時期徐志摩的思想和生活發生了一個較大的波折。1924年4月,他在北京認識了陸小曼,並著了魔似的與她熱戀起來,此事招致社會的非議和家庭的反對。但他倆全不顧這一切,可一時又難以解決,徐志摩在十分痛苦和矛盾的心情下,於1925年3月11日啟程出國歐遊,想暫時擺脫一下生活上的苦惱和困境。他在意大利的翡冷翠(即佛羅倫薩)住了一段時間,他將他的傷悲,他的感觸,託付紙筆,寫了不少詩,因此,這部詩集就題名為《翡冷翠的一夜》,這個詩集,除了有哈代、羅賽蒂等英國作家的譯詩外,還有像《西伯利亞》《在哀克剎脫教堂前》那樣漫遊歐洲時對異鄉他國生活的感受。他也寫了一不少愛情詩篇。《翡冷翠的一夜》,可以看作是記敘了當時他和陸小曼之間的感情波瀾,他的熱烈的感情和無法擺脫的痛苦。
  1925年和1926年,中國的革命運動蓬勃興起,五卅事件與三·一八慘案引起他的“憤慨”和“悲切”,為紀念“三·一八”,他寫了《梅雪爭春》 ,揭露了軍閥屠殺無辜,連十三歲的兒童也慘遭殺害。在《大帥》《人變獸》的詩篇中,暴露了軍閥活埋傷兵、殺死人民的血腥罪行。他的思想起了“波折”,“流入懷疑和頹廢”,認為現在是受罪時期,因此,不少詩篇失去樂觀調子,相反染上了一層憂鬱、失望、逃避現實的頹廢色彩。他詛咒生活,讚頌死亡,要辭別人間去殉戀愛。想像奇特,思想灰暗。當然,這個詩集也還有少量調子比較積極明朗的詩篇。
  這個詩集在藝術技巧上如聞一多說的“確乎是進步了”。對詩的形式技巧更加註意推敲,除了在詩式上更多樣化,什麼對話體,打夯歌、豆腐乾式;既有敘事,也有抒情,他也醉心於詩的音節與格律。

小說、劇作、翻譯

徐志摩在其將近十年的創作生涯中,除了主要寫作詩歌和散文外,同時還寫了一些小說、劇本並從事翻譯工作。他先在1923年2月11日,《努力週報》上發表了第一篇小說《一個不很重要的回想》,此後斷斷續續又寫了一些,共計十一篇,後以《輪盤》為題合集出版,這是他的唯一的小說集。
  他的小說不外乎寫中國留學生的生活和外國的某些社會風尚,同時也有一些取材於中國社會的某些生活側面,題材是不廣的,容量是有限的。他的小說多用浪漫主義的筆法,著力於人物的內心感受的發掘和心理活動的刻畫。在小說中,作者又好用詩的句型、艷麗形象的比附,抒情的筆調,因而,他的作品帶有浪漫的抒情色彩,具有“獨特的華麗”(沈從文:《輪盤自序》)的格調。他的小說有的情節過於簡略,近於速寫,不那麼“完全”;有的只是“直著寫,沒有曲折,也少有變化。”(《輪盤·自序》)必須指出的:他的小說多數寫司空見慣的男女戀愛,很少觸及當時社會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尖銳問題。
  徐志摩也熱心倡導過戲劇活動。1923年新月社成立時,他積極組織戲劇活動,還創辦過《劇刊》,也演過戲,但是他很少寫劇本。他只寫過一個劇本,叫《卞崑岡》,還是與陸小曼合寫的。沒有發生什麼大的影響。在徐志摩的文學生涯中,翻譯倒是一個重要方面,他的翻譯與創作幾乎是同步進行的。他寫詩也譯詩,他創作小說、散文,也翻譯小說散文。曼殊斐兒一共有兩個短篇小說集《園會》與《極樂》,共二十多篇,徐志摩選譯了其中八篇,自英國康橋譯到中國上海,並在1927年,以《曼殊斐兒小說集》白上海北新書局出版。1925年,他在編《晨報副刊》時,又翻譯了伏爾泰 ​​的小說《贛第德》並連載於副刊,後於1927年6月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並列為“歐美名家小說叢刊之一”。同年八月,他和沈性仁合譯的英國作家詹姆士司芬士的小說《瑪麗·瑪麗》,也由上海新月書店出版。此外,他還譯過一些詩和散文。徐志摩的翻譯也有他的偏愛,他說“除了曼殊斐兒是我溺愛,其餘都可算是偶成的譯作。”(《瑪麗瑪麗·序》)

徐志摩- 作品集

詩集

徐志摩徐志摩圖冊
《志摩的詩》 、《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

散文集

 《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

小說散文集

 《輪盤》

戲劇

 《卞崑岡》(與陸小曼合作)、日記《愛眉小札》

譯著

 《死城》、《曼殊斐爾小說集》、《贛第德》等 
徐志摩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徐志摩- 後世紀念

故居

徐志摩故居建成於1926年,是一幢中西合璧式的小洋樓。故居建築面積600平方米,前後兩進,主樓三間二層,前帶東西廂樓。後樓亦三間,屋頂有露台,可登臨。
故居台門上方有徐志摩表弟金 ​​庸的手書“詩人徐志摩故居”,正廳有匾曰“安雅堂”,乃啟功補書。主樓底層兩側有徐志摩家世、生平及思想和文學活動陳列,展示徐志摩短暫而絢麗多彩的一生。正廳、臥室、書房佈置復原陳列,再現其的家境和生活場所。[17]

墓址

徐志摩的墓地在歷史上一共經過3次變遷:
第一次:徐志摩的墓地原來在東山瑪瑙谷萬石窩,由胡適之題寫“詩人徐志摩之墓”碑文。早年間胡適題詞的這塊徐志摩墓地,在動亂中蕩然無存。
第二次:徐志摩老父徐申如對於胡適先生題字的墓碑感覺過於簡短,又請到徐志摩生前紅顏知己,被稱為閨秀派才女的凌叔華,請她為徐志摩再題一塊碑文。凌叔華欣然應允,她所題碑文取自曹雪芹“冷月葬花魂”的寓意,轉化為“冷月照詩魂”。此塊墓碑也在動亂中喪失。
第三次:徐志摩的墓地,因動亂墳陵早已損毀,故鄉百姓為了表示紀念,由政府撥款把徐志摩的墓地遷葬到西山北麓白水泉邊。徐志摩的外親、著名建築學家、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設計並撰遷墓記。西山墓地古典雅緻,白石鋪地,青石為階,半圓的墓台恰似一彎新月,有詩壇“新月派”的寓意。墓碑滄桑厚朴,海寧籍書法大家、曾任西泠印社社長的張宗祥先生根據胡適之原文補題碑文。墓碑兩側各有一方白石做就的書形雕塑,刻著徐志摩《再別康橋》等名詩名句。

劍橋石碑

追懷徐志摩先生再別康橋80年國王學院為徐志摩樹碑“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再別康橋》中這兩句著名的詩句,鐫刻在這塊白色大理石碑上。
2008年7月2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後園立了一塊白色大理石的石碑,上面刻錄了中國最著名的詩歌。它就是20世紀中國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很多中國人都對這首詩懷有深厚的情感。
徐志摩是在國王學院的後園創作這首詩的,而且詩中“河畔的金柳”被認為抒寫的正是國王學院康橋邊上的柳樹。石碑就立在不遠處。幾乎所有的中國知識分子都知曉此詩,並被它深深感動。這塊詩碑將成為中國和劍橋大學,尤其是和國王學院之間聯繫的紐帶。
徐志摩在1931年一次飛機事故中不幸英年早逝,時年34歲。1921到1922年間,通過他的朋友狄更生,徐志摩在國王學院旁聽了一年的政治和經濟課程。正是在劍橋受到詩人濟慈和雪萊的影響,志摩才真正開始寫詩。
劍橋的一位中國朋友,江·西蒙將《再別康橋》的首行和末行刻在了石碑上,並將它帶到劍橋。石碑用的是北京的白色大理石(這與構築北京紫禁城的大理石質地完全一樣),立在此地以作為連接中國與國王學院間紐帶的標誌。

徐志摩- 人物評價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活躍一時並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他的思想、創作呈現的面貌,發展的趨勢,都說明他是個布爾喬亞詩人,資產階級作家。他的思想的發展變化,他的創作前後期的不同狀況,是和當時社會歷史特點關聯著的。
  作為新月派的一個主要詩人,徐志摩在我國新詩發展史上曾經產生過一定的影響,為新詩的發展進行過種種試驗和探索。他的詩歌有著相當鮮明的獨特風格,有一定的藝術技巧。
  作為那個時代的人,徐志摩做到了一個普通知識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時,也對民族命運有過深刻的思考。他與張幼儀的婚姻是那個時代的不幸,他與陸小曼的婚姻又參雜了太多的物質功利,他與林徽因的那淡淡情愫才最令人唏噓。

傳記

後世為其編纂作品
作者出版年份作品出版社備註
梁錫華1979年《徐志摩新傳》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顧炯1986年《徐志摩傳略》湖南人民出版社
顧永棣1988年《風流詩人徐志摩》四川文藝出版社
劉煒1996年《徐志摩自敘》團結出版社
曉文1997年《徐志摩自傳》江蘇文藝出版社
華言實2003年《徐志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暉2006年《徐志摩文集》吉林攝影出版社
徐志摩2006年《徐志摩散文集》西苑出版社由出版社整理出版
韓石山2010年《徐志摩傳》人民文學出版社
夏風顏2011年《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新月詩人徐志摩的愛與傳奇》同心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