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楊貴妃

楊貴妃故居
楊貴妃故居,位於山西省永濟市首陽鄉獨頭村東向100米處(楊貴妃生長於此)。佔地面積64畝,建築形制為倣唐民居。楊貴妃故里,是一座似城堡式的獨宅三進院落,它依山勢而建,南北走向,可瞰黃河。建築分堡門、下院、中院、上院、花園,自下而上,建在一條中軸線上。
  下院,昔日是傭人居住的地方,現在辟為接待室和歌楊貴妃詩詞書法字畫展覽廳。
  中院,過去是楊貴妃姐妹兄弟和叔嬸居住的地方。這次修復後,為了再現楊貴妃的香蹤芳跡,精心泥塑大型貴妃生平彩塑群像160余尊,栩栩如生,力求還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的綽約風姿,使這位唐時絕代美人,再現人間。
  上院,主樓是供奉楊家歷代祖宗的祭祀房屋。廂房是楊家長輩和接待貴客的地方。
 從角門出去,可直通花園,這裡奇花異木,假山曲橋,亭臺水榭,不僅可以賞花划船,還可以在望河亭舉目遠眺,使遊客心曠神怡,胸襟坦蕩。

 望河亭下面有貴妃池,乃是楊貴妃童年洗頭的清水潭,池水光滑如脂,清澈見底。

楊玉環


  〔唐〕女。唐玄宗貴妃。宋張端義雲:真定大歷寺有藏殿,其殿藏經皆唐宮人所書,經尾題名,皆極可觀。有塗金匣藏心經一卷,字體尤婉麗。其後題雲:「善女人楊氏為大唐皇帝李三郎書。」《貴耳集》

楊貴妃,是唐玄宗之寵妃,祖籍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1],正史未載其名,僅知太真[2],一說小字玉環[3],一說小字「玉奴[4],世人多稱以楊玉環[5]詩家多喚為楊太真。生於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719年6月22日-756年8月15日,開元七年六月初一日天寶十五載七月十五日),身材豐滿,膚如凝脂,乃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羞花」。楊玉環為隋朝宗室後裔,唐初被殺的楊汪之五世孫。

Hua-Qing-Chi-Yang-Gui-Fei.jpg

生平[編輯]

早年[編輯]

楊氏籍貫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出生於容州(今廣西容縣[6]。楊氏為河南府士曹參軍楊元璬長女[7]。十歲時喪父,被叔父楊玄璬收養。十六歲時(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楊氏嫁給唐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李瑁的母親武惠妃是玄宗最為寵愛的妃子,在宮中的禮遇等同於皇后。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逝世,玄宗悼惜良久,當時後宮數千,無可意者。有人進言楊氏「姿質天挺,宜充掖廷」,於是唐玄宗將楊氏召入後宮之中。根據《新唐書》的記載[8],在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以為玄宗母親竇太后祈福的名義,敕書楊氏出家為女道士。[9]道號「太真」。

貴妃時期[編輯]

天寶四年七月(745年)李瑁新娶韋氏。一個月後,楊太真還俗受冊封為貴妃[10]。此時楊氏二十六歲,而唐玄宗已五十五歲了,這時楊氏反成為李瑁的庶母。宮中呼楊氏為「娘子」,楊貴妃受到的禮數實際上等同於皇后
楊貴妃備受寵幸,其宗族因此繁盛,很多人都獲授官爵或賞賜:其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其堂兄楊國忠為人好,但也封官入朝、把持朝政。唐玄宗此後愈加沉溺於酒色,政治更加腐敗。周昉有畫《楊妃架雪衣女亂雙陸圖》,描畫唐玄宗與人玩雙陸要輸時,楊貴妃故意放白鸚鵡擾亂棋局。楊氏家族飛揚跋扈、胡作非為,使朝野均對他們充滿了巨大的怨恨。

死亡[編輯]


興平市馬嵬鎮楊貴妃墓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時,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軍士,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跟楊貴妃,隨即嘩變,亂刀殺死了楊國忠。
唐玄宗言國忠亂朝當誅,然貴妃無罪,本欲赦免,無奈禁軍士兵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繼續包圍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勸言,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佛堂的梨樹下[11],時年三十八歲,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典故。
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回宮,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未尋得。

死因[編輯]

楊貴妃是被玄宗絞死的(在安史之亂中逃亡時被叛軍迫害)

死於佛堂?[編輯]

有人說,楊玉環可能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資治通鑒·唐紀》記載:唐玄宗是命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唐國史補》記載: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於尺組之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於佛堂前的梨樹之下。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樂史謂妃縊死於梨樹之下,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果爾,則殊可笑矣。」樂史的說法來自《唐國史補》。

死於亂軍?[編輯]

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杜甫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佔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並非被縊而死。

吞金而死?[編輯]

有人說楊貴妃是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僅見於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一詩。劉氏之詩曾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迴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陳寅恪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並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陳氏懷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是得自《里兒中》,故而才與眾說有異。然而,陳氏並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所以《里兒中》才傳得此說。

流落民間?[編輯]

還有人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流落於民間。俞平伯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蓋另有所長。俞先生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當時六軍嘩變,貴妃被劫,釵鈿委地,詩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載的賜死之詔旨,當時絕不會有。陳鴻的《長恨歌傳》所言「使人牽之而去」,是說楊貴妃被使者牽去藏匿遠地了。白居易《長恨歌》說唐玄宗迴鑾後要為楊貴妃改葬,結果是「馬嵬坡下泥中土,不見玉顏空死處」,連屍骨都找不到,這就更證實貴妃未死於馬嵬驛。值得注意的是,陳鴻作《長恨歌傳》時,唯恐後人不明,特為點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而「世所不聞」者,今傳有《長恨歌》,這分明暗示楊貴妃並未死。

東渡日本?[編輯]

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東渡日本,日本民間和學術界有這樣一種看法:當時,在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一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憐惜楊貴妃美貌,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合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親信護送南逃,揚帆出海,飄至日本久谷町久津,被日本遣唐使救走,當時的日本皇室仿擬唐朝,對唐朝貴妃的到來,自然是熱烈歡迎、禮遇有加。楊貴妃到達日本後,受到當時的女天皇孝謙天皇的接見,安排居住在奈良附近的和歌山上。日本都城遷平安京(京都)時她又隨至京都,生活了三十年,後病逝於京都,享年六十八歲。日本山口縣「楊貴妃之鄉」建有楊貴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女性向電視觀眾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譜,說她就是楊貴妃的後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稱是楊貴妃的後裔。還一種離奇的說法是楊貴妃遠走美洲。台灣學者魏聚賢在《中國人發現美洲》一書聲稱,他考證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被人帶往遙遠的美洲。
雖然眾說紛紜,但楊貴妃確實死在馬嵬驛,舊、新《唐書》與《通鑒》等史籍記載明確,唐人筆記雜史如《高力士外傳》、《唐國史補》、《明皇雜錄》、《安祿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體態[編輯]

唐朝崇尚女性圓潤健碩的體態,楊貴妃身體豐滿,有成語「環肥燕瘦」。但因後世的審美觀變為纖瘦,而其形象也變成纖瘦女性,所有戲曲、畫像、以至影視往往被改變,有欠真實。
杜甫有《哀江頭》詩:「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花江草豈終極!」、白居易形容她「溫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影響[編輯]


日本畫家細田栄之所繪楊貴妃畫像
楊貴妃的故事是古往今來許多文學作品的素材:

傳說[編輯]

影視作品[編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