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張輔 (明朝)楊榮

張輔 (明朝)

張輔

大明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掌中軍都督府事
爵位英國公
籍貫河南等處行中書省汴梁路祥符縣
族裔漢族
字號字文弼
諡號忠烈
出生洪武七年(1374年)
河南等處行中書省汴梁路祥符縣
逝世正統十四年(1449年)
北直隸土木堡
親屬張天佑(祖父)、張玉(父)
張輗張軏(弟)、張信(從兄)
昭懿貴妃(妹)
張忠張懋(子)
張敬妃(女)
張瑾張瑄張斌(姪)
張傑張銘(孫)
張崙(曾孫)、張溶(玄孫)
張元功張元德(六世孫)
張維賢(七世孫)、張之極(八世孫)
張世澤(九世孫)
著作
張輔(1375年-1449年),字文弼,諡忠烈河南等處行中書省汴梁路祥符縣(今河南省開封市祥符縣)人。明成祖時大將張玉之子,襲封英國公
張輔早年隨父參加靖難之役,後進攻並佔領安南,改交阯,此後四次平定叛亂。宣德年間,率軍平定高煦之亂正統年間,隨明英宗北征,在土木堡之變陣亡,享年七十五歲。

生平[編輯]

永樂年間[編輯]

張輔的父親為燕王軍大將張玉,靖難之役時,跟隨父親參戰,任指揮同知。次年,張玉在東昌之戰中戰死,張輔繼承父職,任都指揮同知。之後在夾河、槁城、彰德、靈璧屢建奇功。建文四年,朱棣封他為封信安伯,祿千石,予世券。其妹為帝妃昭懿貴妃邱福朱能均稱張輔父子軍功皆高,不可以因為私親而輕其賞賜。於是,永樂三年,張輔進封新城侯,加祿三百石[1]
當時,安南黎季犛弒殺其主,自稱太上皇,立子黎蒼為帝。其故主之孫陳天平從寮國歸來,黎季犛假裝請其歸國。明成祖派都督黃中以五千部隊護送,前大理寺薛悤輔助。黎季犛在芹站設伏,殺死陳天平,薛悤亦戰死。朱棣大怒,命成國公朱能為征夷將軍,張輔為右副將軍,率豐城侯李彬等十八將軍,共八十萬部隊,會同左副將軍西平侯沐晟分兵討伐兵部尚書劉俊贊軍事,行部尚書黃福大理寺卿陳洽供給饋餉[2]
永樂四年十月,朱能在軍中去世,張輔代理率領部隊進攻。大軍自憑祥進師,經過坡壘關,望祭安南境內山川,檄黎季犛二十罪。之後攻破隘留、雞陵二關,抵達新福。沐晟部隊自雲南進入,於白鶴結寨。安南有東、西二都,依宣江洮江沲江富良江為險,緣個江南北岸立柵木,並聚舟其中,築城多於邦隘,城柵橋艦相連九百餘里,兵眾達七百萬,欲據險以拖累明軍[3]。張輔自新福移軍三帶州,以造船圖進取。恰逢當時朱棣得知朱能去世,下敕張輔為將軍,並以李文忠代開平王常遇春為比進行鼓勵,且稱趁冬天瘴癘之害未興,宜速戰速決。十二月,張輔部隊抵達富良江北,派遣驃騎將軍朱榮在嘉林江大敗安南軍,並與沐晟合軍進攻多邦城。張輔以畫獅蒙馬進行衝鋒,並以神機火器進行攻擊。斬殺其兩名將軍,並追至傘圓山。之後攻破傘圓山,招撫降附,攻佔東都河內。並派遣李彬陳旭進攻西都清化黎季犛焚燒宮殿後逃入海上,三江州縣紛紛投降[4]。此後,改安南為交阯
次年春,張輔派遣清遠伯王友等渡自注江,接連攻破籌江、困枚、萬劫、普賴,斬首三萬七千餘人。安南軍胡杜聚舟盤於灘江,張輔派降將陳封襲擊,並盡獲其船隻。之後攻破東潮、諒江諸府州。此後擊敗黎季犛水軍,斬殺萬人,並追至膠水縣入海口。此後在鹹子關築城,令都督柳升守衛[5]。之後,安南軍從富良江進攻,張輔與沐晟夾擊迎戰,柳升以舟師橫擊,明軍大獲全勝,斬殺數萬人以至於江水都被染紅。五月,攻至奇羅海口,活捉黎季犛及其子黎蒼,以及其各諸王將相大臣等,押送到京師。安南遂平。明軍佔領府州四十八個,縣一百八十個,戶三百十二萬。明軍找尋陳氏後人無果,於是設交阯布政司,內屬於明朝。自此,從唐朝滅亡後,越南再次進入中國版圖。明成祖下詔告天下,諸王百官奉表稱賀[6]
永樂六年夏,張輔還師至京師。朱棣賜宴於奉天殿,並為之賦《平安南歌》,進封英國公,歲祿三千石,予世券。當年冬天,陳氏子孫簡定再次叛變。朱棣命沐晟討伐,但明軍敗於生厥江。次年春,再命張輔佩征虜將軍印,帥師討伐。當時簡定為越上皇,別立陳季擴為皇,勢利囂張。張輔招攬諒江江北諸避寇者復業,並進軍至慈廉州,破喝門江,克廣威州孔目柵,至追至至太平海口,並大破阮景異的三百艘水師[7]。於是,陳季擴自稱是陳氏後人,遣使請求紹封。張輔稱:「以前我們遍訪搜尋陳王後人時,陳季擴沒有回應,現在肯定是詐計。我奉命討伐賊寇,不知道其他事。」於是遣朱榮蔡福等以步騎先進,張輔帥舟師後進,並在清化會師,於美良山逮捕簡定及其黨羽,送抵京師。永樂八年正月,繼續追討餘黨,但並未捕到陳季擴。之後朱棣命沐晟留下繼續討伐,而召張輔班師,改命練兵於宣府萬全,督運北征[8]
當時,陳季擴雖請降,實為緩兵之計。他趁張輔班師時,再次進犯如故,沐晟無法抑制。當時越南人苦於受中國約束,又屢次受到吏卒侵擾,於是常支持起義軍,時服時叛。永樂九年正月,朱棣命張輔與沐晟協力進討。張輔抵達後,申明軍令,當時都督黃中向來驕橫,屢次違背節度,張輔指責其不遜,於是斬首以示大軍。同年七月,明軍攻破安南軍阮景異於月常江,獲船百餘,生擒元帥鄧宗稷等。後因軍中瘴病息兵[9]。次年八月,明軍進攻神投海,張輔率部血戰並大破。永樂十一年冬,他與沐晟在順州會師,在愛子江大戰,並追至愛母江。次年正月,功至政平州,並擒拿阮景異鄧容等人[10]。陳季擴逃至寮國,張輔遣指揮師祐率兵要人,並攻破其三關。寮國隨後縛陳季擴等人給明軍,張輔於是押送至京,並以新獲得的佔領地,設升州、華州、思州、義州共四處,增設衛所,並招其降人為官,留下軍隊守衛。十三年春,張輔抵達京師。之後,朱棣命其為交阯總兵官,悉數平定陳月湖等叛亂。永樂十四年,召還[11]。張輔一共四次出征交阯,「前後建置郡邑及增設驛傳遞運,規畫甚備」。越南人所畏懼的人唯有張輔[12]

洪熙、宣德年間[編輯]

明仁宗即位後,張輔掌管中軍都督府事,進升為太師,享受兩個俸祿。當時百官都從南京領取俸祿,而仁宗獨命其太師俸祿由北京倉支給[13]。當時朱棣剛駕崩,仁宗服制二十七日期滿,大臣呂震上疏請穿吉服。楊士奇則稱不可,呂震隨即高聲厲叱楊士奇,蹇義見此兼顧兩人觀點進言。次日,朱高熾仍然戴素冠穿麻衣上朝,而廷臣中只有楊士奇與張輔仍然服制如初[14]。明仁宗嘆道:「張輔是武臣,但知禮節勝過六卿啊。」之後,命其掌管,監制《明太宗實錄》[15]
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謀反,引誘各功臣為內應,偷偷派人夜間抵達張輔住處。張輔逮捕該人並掌握所有反狀,因此請求派兵討伐。明宣宗決定御駕親征,並命張輔隨行。平定高煦之亂後,加祿三百石。張輔因此威名益盛,而久握兵。宣德四年,都御史顧佐請保全功臣,於是宣宗下詔解除張輔兵權,命其朝夕專侍宣宗,謀劃軍國重事,後進階光祿大夫左柱國[16]。雖然如此,因張輔還朝,黎利再叛。柳升率部進攻時入伏身亡,王通被迫結盟,朝議放棄交阯,張輔雖力爭仍不得,此後明朝放棄交阯[17]

英宗年間[編輯]

明英宗即位後,加號翊連佐理,負責經筵、監修《明宣宗實錄》[18]。張輔雄毅方嚴,治軍整肅,屹如山嶽。其歷任四朝元老,且小心敬慎,與蹇義夏元吉三楊均同心輔政[19]。一日,太皇太后在便殿而坐,明英宗面朝西而立,召見張輔及楊士奇楊榮楊溥胡濙等人進入。她對眾人說:「你們都是老臣。現在嗣君年幼,希望你們同心共安社稷。」太皇太后隨後對英宗說:「此五臣,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共計」[20]。此後,太皇太后以及三楊陸續辭世,太監王振擅權。文武大臣望塵頓首,而只有張輔敢於當庭抗禮[21]。恰逢瓦剌也先入犯,王振誘導英宗親征,命張輔隨行,但不參與軍政。張輔年老,默不敢言。大軍抵達土木堡後,入伏被滅,張輔死於軍中,後追封定興王,謚忠烈[2

楊榮[編輯]

楊榮
楊榮
明《三才圖會》載《少師楊文敏公像》

大明太子少師兼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
籍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建寧府建安縣
族裔漢族
字號字勉仁,號東楊
諡號文敏
出生洪武三年(1371年)
福建建甌縣
逝世正統五年(1440年)
福建建甌縣
親屬楊達卿(祖父)
楊伯成(父)
楊恭楊讓楊錫(子)
楊貴芳、楊貴通(子)
楊奏、楊儼、楊倫、楊俊(孫)
楊儉、楊佶、楊倧、楊儆(孫)
楊偉、楊佐、楊儀、楊泰(孫)
楊曄楊旦(曾孫)
出身
  • 建文二年庚辰科進士出身
著作
  • 重修《明太祖實錄
  • 總裁《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
  • 著有《後北征記》、《楊文敏集》等
楊榮(1371年-1440年),原名子榮勉仁東楊文敏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建寧府建安縣(今福建建甌縣)人。明朝內閣首輔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與楊士奇楊溥共稱「三楊」,是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

生平[編輯]

建文、永樂年間[編輯]

建文二年(1400年),楊之榮中庚辰科進士二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燕王朱棣起兵攻入應天府後,楊之榮迎謁問朱棣:「殿下是先祭拜皇陵,還是先即位?」朱棣聽後知趣地先騎馬謁陵,他自此被重用[1]
明成祖即位後,他直入文淵閣,並把原名楊之榮更改為楊榮。當時內閣一共七人,楊榮年紀最少且警敏。一日,寧夏急報被圍,朱棣急召內閣商議,而當時只有楊榮值班,於是朱棣示其奏報。楊榮則稱:「寧夏城堅固,人人都習武,況且奏摺已經過去十日,現在圍困肯定已解。」到半夜,果然解圍的奏報抵達。明成祖因此大贊楊榮[2]。江西發生盜亂,朝廷派遣使者招撫,之後又派都督韓觀派兵隨後跟上。後招撫的奏報抵達,朱棣欲賞賜韓觀。楊榮則勸阻:「計發奏時,觀尚未至,不得論功。」朱棣日益器重他,之後升至侍講。儲君確立後,晉升爲右諭德,仍然兼任翰林院職位,賜二品服。朱棣為人威嚴,與大臣議事未決時或會發怒。而楊榮每次趕到即解決事情[3]
永樂五年,朱棣命其趕往甘肅處理軍務,並記錄山川形勢,考察軍隊百姓,並檢查城堡守衛,之後還奏武英殿。當時正值盛暑,朱棣大悅,並親自為楊榮切西瓜。之後晉陞為右庶子,仍兼任原職。次年,因父喪丁憂,之後再起用。次年,楊榮因母喪乞歸,明成祖以北巡時間急迫而不予批准,並命其與胡廣金幼孜隨行。甘肅總兵官何福脫脫不花等請降,楊榮受命趕往甘肅參加受降儀式,並持節即軍中封何福為寧遠侯[4]。之後趕往寧夏,與寧陽侯陳懋規畫邊疆事務,回朝後奏請十事,均得到成祖批准採納[5]
永樂八年,楊榮跟從朱棣出塞北征,抵達臚朐河,解決兵餉問題。次年,乞求回籍奔喪,朱棣命中官護行。楊榮返回後,朱棣還問福建民情及當年豐歉,楊榮具對。之後,朱棣命其在文華殿侍奉諸位皇孫讀書[6]。永樂十年,甘肅守臣宋琥進言,蒙古有叛亂恐為邊疆後患。朱棣於是派遣楊榮抵達陝西,與豐城侯李彬探討進兵方略。楊榮回朝後奏報:「冬天並非出兵時候,且有罪的人不過數人,不宜出兵。」朱棣於是接受其言,叛者也投降了。次年,楊榮與胡廣、金幼孜再次跟從成祖北巡。再一年,北征瓦剌,皇太孫朱瞻基隨行。朱棣命楊榮在軍中給朱瞻基講說經史,兼領尚寶事。之後朱棣下令,凡是宣詔出令以及旗志符驗,必須經過楊榮奏報才得以發送[7]。永樂十四年,其與金幼孜俱進翰林學士,仍兼庶子,跟從返回京師。明年,再次跟隨朱棣親征[8]
永樂十六年,胡廣去世,朱棣下命楊榮掌管翰林院事,朝中大臣多有嫉妒楊榮,並欲疏遠他,共同舉薦其擔任國子監祭酒。朱棣則表示不可,諸位大臣不再敢言。兩年後,他晉陞為文淵閣大學士,仍然兼任翰林學士。次年,跟隨朱棣遷都北京[9]。永樂二十年,再次跟隨北征出塞,還師後,朱棣勞賞將士,分四等賜宴,楊榮、金幼孜列前席、受上賞。不久,再次征討阿魯台,有人請調用建文時江西所集民兵,朱棣諮詢楊榮,他對答到:「陛下許諾百姓復業剛二十年,一旦再徵用,恐怕難以示信於天下。」朱棣遂打消此法。次年,跟隨出塞,軍務均委託楊榮,朱棣稱其為「楊學士」而不直呼其名[10]。又過一年,楊榮再次跟隨北征,當時,朱棣已經五次親征,士兵飢凍,饋運不繼,死者十有二三。明軍抵達答蘭納木兒河,仍然不見敵軍。朱棣問群臣是否繼續前進,大臣紛紛唯唯諾諾,只有楊榮、金幼孜進言班師回朝。朱棣遂同意[11]
部隊撤退到榆木川,朱棣駕崩。中官馬雲等人不知所措,只能與楊榮、金幼孜進入御幄商議。兩人則稱,部隊現在在外,離京師尚遠,應該秘不發喪。以禮入斂、熔錫為椑,載置於輿中。而每日的進膳則如常,但日益嚴厲軍令,使人無法預測。此外楊榮與少監海壽率先馳入南京告訴太子訃告。抵達後,朱高熾命其與蹇義楊士奇急議籌備事項[12]
永樂末期,江浙四川有賊亂,臣議發兵平定。當時朱棣在塞外,奏摺抵達後朱棣拿給楊榮看。他表示:「愚民因官員而受苦,不得已相聚自保。如果派兵,只會使其更團結而不宜解決問題。應當派使招撫,不應當再發兵。」朱棣聽從,之後果然平定盜患[13]。楊榮雖然論事激烈,不能容忍他人過錯。但遇到他人觸怒明成祖,其往往能夠以微言導帝意,使問題得以解決。夏原吉李時勉等人得以不死,都御史劉觀得以免除戍邊,都仰賴於楊榮之力[14]

洪熙、宣德年間[編輯]

明仁宗即位後,楊榮晉陞為太常卿。之後再進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不久,再晉陞工部尚書,食三份俸祿(太常寺大學士工部)。當時楊士奇、黃淮均辭去尚書的俸祿。楊榮、金幼孜亦固辭,不被批准[15]
宣德元年,明宣宗即位不久,漢王朱高煦即起兵謀反。宣宗召見楊榮商討對策,楊榮率先請宣宗帥部親征,稱:「對方認為陛下剛立,肯定不會自己出行。現在我們出其不意,以天威降臨,事無不成。」宣宗於是同意此法,抵達樂安後,朱高煦投降。部隊還師後,以決策論功,楊榮受上賞,賜五枚銀章[16]。宣德三年,跟從宣宗北巡邊界,抵達遵化時,聽聞兀良哈將騷擾邊界,宣宗於是留下隨從文臣,獨命楊榮跟從。於是率輕騎出擊喜峰口,破敵而還。兩年後,晉陞楊榮為太子少傅,楊榮因此辭去大學士俸祿。宣德九年,再次跟隨宣宗北巡邊界,抵達洗馬林後班師[17]
自明成祖攻佔交阯(現越南)並設置交阯布政使司後,該地區屢次叛變。明朝屢次發兵征討均戰敗。交阯黎利派人偽請立陳氏後人。宣宗也厭惡兵戰,預備答應其請求。英國公張輔、戶部尚書蹇義等大臣以下數人都稱,賜其無名,反而只會示弱於天下[18]。宣宗於是召見楊士奇、楊榮商議,兩人力言稱:「陛下體恤百姓,不是無名之舉;漢朝放棄珠崖郡,史書都以此為美談,不是示弱。請許其方便。」於是宣宗下令命選擇使者出使交阯。從此,明朝放棄交阯並罷兵,每年省出軍費上億兩[19][20]

正統年間[編輯]

明英宗即位後,明廷仍然倚重楊榮如故。正統三年,其與楊士奇共升太子少師。兩年後,乞求歸展墓,英宗命中官護送。在抵達武林驛時去世。贈太子太師,諡文敏,世代襲都指揮使[21]

著作[編輯]

楊榮為四朝元老,能謀善斷。因進諫有方、處事大體,所以恩寵能夠始終不變。其擔任《明太祖實錄》的重修以及《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的總裁官[22]。此外,其還著有《後北征記》、《楊文敏集》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