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魚暴露在黑暗(上)和光亮(下)中的色彩調節。色素細胞,有時稱為色素體,是兩棲動物、魚類、爬行動物、甲殼動物、頭足綱動物中的一種含有生物色素的細胞。色素細胞是由胚胎中的神經嵴發展而來,對於產生皮膚色彩和眼睛色彩扮演重要角色。色素細胞依據白光下所呈現的顏色,可以分為黃色素細胞、紅色素細胞、彩虹色素細胞、白色素細胞、黑色素細胞與藍色素細胞。有些物種的色素細胞,能夠透過色素位置的改變,以及反光結構方向的重新定位,達到快速改變色彩的目的。不同物種有不同的改變色彩方法,例如屬於頭足類的章魚,是利用肌肉來控制結構複雜的色素細胞器官;而屬於脊 椎動物的變色龍,則利用細胞信號達到變色的目的。與變溫動物不同,恆溫動物中的鳥類和哺乳類只擁有一種類似色素細胞的黑素細胞,而變溫動物身上與其作用相當的「載黑素細胞」,被科學家作為研究人類疾病以及開發藥物的一種工具。1819年,無脊椎動物身上帶有色素的細胞,首先以「chromoforo」為名稱,發表在義大利一科學期刊上[1]。之後則出現chromatophore一詞,用來指脊椎動物與頭足類從神經脊發展而來的一種帶有色素的細胞。這個字來自希臘語「χρωμα」(khrōma、「色彩」)與「φορος」(phoros、「攜帶」)。Chromatocyte則專指哺乳類與鳥類中與色彩有關的細胞,目前為止只有黑素細胞在這些動物體內被發現。現今的chromatophore則具有三種意義,可以指一種含有色素的動物細胞、植物與藻類細胞裡一種又稱為有色體(英語:chromoplast)的質粒、以及光合細菌裡的一種胞器[2]。分類[ 編輯]一直到1960年代,科學家對於色素細胞的了解才足以對它們進行分類。這些分類一直持續到今天,即使近期的研究顯示生物化學層面的研究對於了解這些細胞如何運作更為有用[3]。在生物化學上,生物色素能夠分成生物色與構形色。生物色包括真色素,如類胡蘿蔔素和蝶酸,這些色素能吸收部分波長範圍的可見光。而構形色並沒有攜帶色素,卻能夠對細胞的色彩產生顯著的影響,它們經由光線的擾亂和乾涉等現象,能夠產生彩虹般的色彩,甚至出現金色與銀色。雖然除基因突變之外(如白化症),所有的色素細胞皆擁有色素,但是並非帶有色素的細胞都是色素細胞。例如擁有紅色血紅素的紅血球,在胚胎發生時期的發育過程與色素細胞不同,而且紅血球在成體時期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製造,再由血液運送到身體各處。色素細胞則在成體時期已經出現在所要作用的位置(如真皮)。黃色素細胞與紅色素細胞[ 編輯]
以延時攝影拍下的斑馬魚黑色素細胞的黑色素集中過程。色素易位的調控機制也已經被深入研究,尤其是關於兩棲類和真骨魚類的研究[16] , [8]。這些機制能夠以激素、神經傳導物質或是兩者共同來調控。正腎上腺素能夠與黑色素細胞膜上的腎上腺素受體結合,並控制色素易位[17]。作為色素易位初級訊號的激素包括了黑色皮質素、褪黑激素與黑色素凝集激素(英語簡寫:MCH),而這三種激素大多數是分別由腦垂體、松果體與下視丘製造,此外也能以皮膚細胞的旁分泌方式生產。這些激素刺激黑色素細胞表面的G蛋白耦合性受體 ( 英語: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 ),之後訊號輾轉進入細胞內部。黑色皮質素能使色素分散,而褪黑激素與黑色素凝集激素則使色素集中[18]。許多魚類與蛙類的黑色皮質素、褪黑激素與黑色素凝集激素的受體已經被辨識出來[19] , [20],包括它們的同源物黑色皮質素受體1(英語簡寫:MC1R)[21],這是一種人類身上用來調控膚色與髮色的黑色皮質素受體[22]。環磷酸腺苷(英語簡寫:cAMP)在細胞內作為色素易位的二級訊號,能夠影響其他的蛋白質,並促使分子馬達沿著微管與微絲移動包含色素的囊泡,不過詳細機制尚未明瞭[23] , [24] , [25]。背景適應[ 編輯]參見:偽裝大多數的魚類、兩棲類和爬蟲類經由能力有限的生理色彩改變,對環境的變化做反應。這種類型的偽裝稱為「背景適應」,會使動物外表會產生輕微的變黑或變淡,通常用來對周遭環境進行精確的擬態。研究證明這種背景適應必須依賴視覺,也就是這些動物必須能夠看見周圍的景物[26]。黑色素細胞中的黑色素易位是色彩改變的最主要原因[18]。某些動物,如變色龍與變色蜥,擁有高度發展的背景適應反應,能夠快速的改變多種顏色,牠們會因為溫度、情緒、壓力和社會信號而改變色彩,而不只是簡單的對環境做擬態。頭足綱[ 編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