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1921年,世界上的第一片拋棄式衛生棉來自美國金佰利·克拉克公司(Kimberly-Clark,Kotex總公司)

衛生棉 [編輯]


基本型衛生棉(左)與側翼型衛生棉(右)
衛生棉,亦稱衛生巾,俗稱M巾,是一種具吸收力的物質,主要的材質為棉狀紙漿和高分子吸收體,用來吸收女性月經來潮時,自陰道流出的經血

歷史[編輯]

遠古時代的女性,因為沒有衛生棉可以使用,所以在穴居時代的女性,有時直接用海裡的海綿,或用草之類的東西作成衛生棉使用。
古代中國婦女用一條長長的白色布巾,在月經來時放在身下吸收血液,更換後以清水加明礬清洗;
古埃及人使用軟化過的紙草葉子作衛生棉條;
希臘人則是用麻布包在木頭上,當作衛生棉條。
非洲某些地方的婦女有使用鬆軟的羽毛和布片墊在下體,並將使用後的羽毛和布片收集於小木桶內。
到了十九世紀,邁入「可洗式衛生棉」階段,女性會將棉絮或碎布裝入袋中,製成所謂「碎布袋」當作衛生棉使用。除了使用碎布袋外,那個年代的女性會在臀部衣服中間穿上「衛生圍裙」(以半片圍裙大小的橡皮墊,別上一塊棉布,然後圍在腰部,橡皮墊上的棉布貼著臀部繞過陰部,再使用安全別針或吊夾固定),所以那時月經來的日子裡,總是很不方便。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發明了「纖維棉」,它添加在其他產品應用上,包括拋棄式繃帶及其延伸出來的產品,而護士則會開始使用,紗布手術用的棉布或包裹起士的布,自行製作「拋棄式的衛生棉」,而衛生棉也就這樣誕生了。
在二十世紀時,也有部分公司開始生產衛生棉,女性用安全別針或綁上生理帶以固定衛生棉(「生理帶」是類似一種綁在腰部的吊襪帶,前面以一條帶子繞過陰部,後面亦以一條帶子繞過臀部,再用安全別針或者是吊夾固定衛生棉)。
1921年,世界上的第一片拋棄式衛生棉來自美國金佰利·克拉克公司(Kimberly-Clark,Kotex總公司),1927年嬌生公司也推出了一個衛生棉品牌——摩黛絲(Modess)。
1970年代,衛生棉的演進有了重大突破,就是「自粘式背膠衛生棉」誕生。
1989至1990年間,「好自在蝶翼」與「絲薄衛生棉」更改寫了衛生棉歷史。

構造[編輯]

衛生棉的構造可分為表層、內層、側邊和背膠。
表層是直接與肌膚接觸的部分,其材質必需要柔軟,表面的織法和壓痕決定經血的吸收不回滲的效果。PE表層和棉質表層是最常用的兩種材質,PE表層加上微孔設計,能讓經血不易回滲,讓使用者有乾爽的感覺,但是材質較硬,部分使用者會引起過敏反應;由於棉質吸收力設計改善,2001年後的市場占有率逐漸高於PE表層的衛生棉。
內層的主要是不織布紙漿或以上材質複合物所形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和高分子聚合物複合紙,用來吸收流出的經血。側邊的設計主要用來防止側漏,因為使用時會和衛生棉本體呈現某個角度,更容易和鼠蹊部流生摩擦,因此使用柔軟材質的側邊的衛生棉較受女性青睞。衛生棉的背膠是不透水材質,可將經血保留在衛生棉中, 在70-80年代發展出自黏式背膠,便於將衛生棉固定在底褲上。

種類[編輯]

自衛生棉發展以來,為了適應使用者的需要,其型態主要發展成兩種,一種是基本型(兩端裁圓的長形),另外發展出具側翼的衛生棉。側翼又稱作蝶翼,又因為這類衛生棉在台灣開始發展時,在廣告詞中用了「翅膀」形容,因此翅膀也變成一種常用的說法,其形狀各家廠牌有所不同,有半圓形和小方形等設計。
側翼的主要目的是吸收因月經流量大,或因活動而引起月經側漏而設計。其設計又有分直接吸收防漏側邊不同的設計。直接吸收的側翼材質,大部分和衛生棉本體相同,可以將側漏的經血吸收;防漏側邊的設計,則是利用側翼反折時,立起衛生棉本體兩側特殊車縫設計(主要材質為不織布)阻擋經血滲出。
為了因應不同月經流量的需求,又發展出加長型、夜用型......等類型,和基本型(約20-23公分)主要的差別,除了長度(約28-30公分)之外,夜用型的衛生棉的尾端較寬。還有孕婦生產完後專用的衛生棉,為了吸收產後的惡露,這類的衛生棉較一般月經用的衛生棉來得厚。
另外還有薄型的衛生棉,是為了方便女性在月經來時,不會因為衛生棉的厚度影響行動。
衛生棉條約在1933年問世,其形狀類似一枚子彈,尾端附有棉線,也有依月經流量不同,分有不同吸收量的衛生棉條。
女性在月經來潮前,常有陰部分泌物增加的問題,因此有衛生棉公司推出了護墊商品,體積較衛生棉更薄,長度約15公分左右,還有有一種較普通護墊窄很多的產品來適應T形內褲的形狀。另外還有解決女性漏尿問題的護墊。

使用方法[編輯]

Wikibooks-logo.svg
您可以在維基教科書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電子教程:
除了少部分特殊用途較厚的衛生棉之外,大部分的衛生棉都有封膜,使用前要先將封膜撕開,把衛生棉取出。然後將背膠上和側翼的貼條撕下,平放在底褲的適當位置,接著將側翼反折到底褲的另一面貼上即可。
使用時,應儘量減少手或其他東西與衛生棉表面接觸,以免細菌汙染引發疾病。越來越多的衛生棉在封膜上做出創新的設計,可以在撕開封膜的同時,連同背膠和側翼上的貼條一同撕下,減少手與衛生棉接觸的機會,提高衛生的保障。
衛生棉替換的時間因人而異。建議平均每四~六小時更換一次,使用同一片衛生棉不宜超過八小時;使用後如果覺得開始有潮溼或不舒服時,也應更換新的衛生棉。棄置衛生棉時,不可以扔進廁所馬桶,會造成馬桶淤塞,應用紙巾包好,扔進廁所旁的垃圾桶

疾病與衛生[編輯]

長時間使用衛生棉會引起陰部潮溼,溫度升高,最常見的感染分有有真菌性和細菌性兩種。也有因為不肖廠商將使用過的衛生棉回收,重新漂白烘乾販售,而引起使用者染感疾病的事件。也有的廠家在衛生棉種加入抑菌成分,因為陰道正常狀況下寄生著酸性菌群,可以防止其他有害菌的侵入,衛生棉中的抑菌成分有時會對這些正常菌群產生抑制,容易誘發其他感染。有的品牌的衛生棉加入了芳香劑來掩蔽經期的氣味,這些芳香劑也成為引起某些人過敏的一個因素。
預防方法是勤更換衛生棉,購買衛生棉時,也要挑選有信譽的廠牌,並注意衛生棉的保存期限,衛生棉應保存在乾淨乾燥的環境中。

暱稱[編輯]

在女性之間對於衛生棉有一些委婉而有趣的暱稱,例如方塊酥、漢堡、紅茶包、草莓麵包、蘋果麵包、凍豆腐等。香港人通常把衛生巾俗稱為「M巾」,其中M為英文Menstruation(月經)的簡稱。而美國人則俗稱為「Maxi Pad」。

衛生棉條

玻璃紙包裝的衛生棉條

導管型衛生棉條
衛生棉條,又稱衛生栓,簡稱棉條,是一種棉質的圓柱體,在女性月經來潮時,可置入陰道中吸收經血。一個衛生棉條慣用者,一生中使用的衛生棉條可能超過10,000個。

衛生棉條的歷史[編輯]

古代希臘的女性常會將麻布包覆在木頭上,類似於今日衛生棉條。
導管式的衛生棉條是由美國丹佛的Earle Haas醫生於1929年發明,1931年申請專利,1936年在美國上市。另一種說法是,衛生棉條是由西德的一位婦科女醫師,在1950年所設計出來的女性用品。由於使用衛生棉條不影響衣著和運動,受到了許多人的青睞,歐美女性使用較多。由於多數亞洲人並不習慣使用置入性衛生用品,衛生棉條在亞洲國家的女性中使用比例較少。
台灣衛生署1989年公告實施法令中,明列衛生棉條歸類為2級侵入式醫療用品。

棉條的構造與類型[編輯]

衛生棉條的材質主要是由棉、人造纖維或這兩種材質混合而成,有直徑1公分到1.9公分等尺寸,尾端附有棉線拉繩)。衛生棉條的尖端的圓弧程度各家廠牌有所不同,讓使用者可依自己的使用習慣選擇。衛生棉條的本體上常有直線型或斜紋型的壓痕,可增加衛生棉條導流的能力,在吸收經血膨脹時能與陰道壁貼合。
導管型的衛生棉條附紙質或塑膠質導管,方便使用者導入棉條。導管整體構造又分為外管內管。外管的表面平滑,前端是圓頭的,以便插入。外管前端有類似花瓣型的開口。內管的功能是以活塞式的推進方式將衛生棉條由外管瓣型開口推出。

衛生棉條標示法。兩個水滴表示吸收力在6至9克之間
衛生棉一樣,衛生棉條也有吸收力的不同,由於衛生棉條的吸收力被認為和導致婦女中毒休克症候群有關,1988年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明確定出衛生棉條吸力的標準。
#分類項標示法1標示法2標示法3
1小於6克Low absorbencyJunior(Mini; Lite)absorbency一個水滴圖
26-9克Medium absorbencyRegular absorbency兩個水滴圖
39-12克Medium-high absorbencySuper absorbency三個水滴圖
412-15克High absorbencySuper plus absorbency四個水滴圖
515-18克Very high absorbencyUltra absorbency--
5大於18克Highest absorbency--

使用方法[編輯]

  • 玻璃紙包裝:使用前先將雙手洗淨,將衛生棉條上的封條撕開,去除尾端的玻璃紙,然後將棉線鬆開,一手捏著衛生棉條的尾端,另一手去除尖端的玻璃紙,接著把衛生棉條置入陰道中,推入的深度約兩個指節,棉線露出體外。

一個導管型衛生棉條的部件。左邊的是外管。中間的是連著棉線拉繩)的棉條本身。右邊的是內管
  • 導管式包裝:這類包裝的衛生棉條完全包覆在導管中,不必擔心手接觸汙染的問題。使用時將導管外管前端與陰道口接觸,將內管向前推,以類似注射的方式,將棉條推入陰道內,再將導管(外管和內管)一起移除。

紫紅色部位是置於陰道中的衛生棉條
置入時的姿勢可採用坐式、雙腳微彎的立姿和單腳跨在椅上的立姿三種,目的是讓陰道口能微微張開,讓衛生棉條能順利置入。如果無法順利置入,可以稍微改變推入的角度,就可以順利推入了。如果在行走和活動時會感覺到衛生棉條的存在,表示置入的深度不夠,可以再將它放深一點。
取出時只要利用棉線拉繩)將衛生棉條拉出即可,如果找不到棉線,可以以排遺用力的方式,將衛生棉條推擠出體外,無法將衛生棉條順利由身體移除時,請儘快找專業醫生求助。
使用衛生棉條要注意及時更換。
各國專家對於棉條使用時間的建議:
  • 德國衛生局(German Health Authority):
    一天至少更換兩次
  •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衛生棉條使用可長達八小時
  • 匈牙利婦產科醫師學會(Hungarian Chamber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宜每六到八小時更換一次
  • 澳洲衛生局
    宜每六到八小時更換一次
更換的時間間距也會因人和流量而異,使用者可依棉線上是否有經血滲出,當作更換的依據。
如廁時,棉線容易被排泄物汙染,如果發現棉線汙染,應更換新的衛生棉條。

棉條的迷思[編輯]

許多尚無性經驗的女性對於使用衛生棉條最大的疑慮,就是棉條是否會對處女膜造成傷害?根據Emans博士於1994年發表的研究中顯示,在無性經驗的女性中習慣衛生棉使用者與習慣棉條使用者的處女膜並無顯著差異。原因是處女膜是具彈性的組織,其開口直經約有2.5公分,而衛生棉條的直徑約1.5公分,在正確使用的情形下,並不會對處女膜造成很大的傷害。
在夜間睡眠期間仍然可以使用衛生棉條,但是夜間時間較長,可以選用吸收力較弱的棉條搭配衛生棉使用,若仍有健康的顧慮,可以衛生棉代替。
部分使用衛生棉條的女性,是為了能在月經週期間能夠從事游泳、泡溫泉等活動,以人體的生理結構而言,水是不會跑進陰道裡面,但是使用衛生棉條從事這類活動時,仍然要注意衛生與清潔問題。
也有人擔心棉線(拉繩)會斷裂。由於衛生棉條是高密度的壓縮體,將棉線緊壓於棉條本體之中,使棉線可承受三公斤以上的拉力,不用擔心棉線會被拉斷。

相關疾病[編輯]

  • 中毒休克症候群(TSS):近一半的TSS發生於經期中的女性,所幸這種疾病極其罕見。由於衛生棉條與陰道上皮細胞接觸緊密,可能使機體的抵抗力下降,由於更換間隔時間過長,子宮內膜因為衛生棉條的吸收而乾裂,而導致陰道內一種金黃色葡萄球菌進入血液循環系統,產生喉嚨痛、發燒、關節及肌肉酸痛、血壓下降的症狀,嚴重者甚至休克。衛生棉條的吸收力太好,使用者可能會認為不用經常更換,從而使感染的機會增加,因此認為衛生棉的吸收力與中毒休克症候群(TSS)相關。
改善方式是使用者應注意自己的使用狀況,並勤於更換衛生棉條,最好能以棉條和衛生棉交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