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具有“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


《秦風·蒹葭》 - 【簡介】

《秦風·蒹葭》《秦風·蒹葭》圖冊
《蒹葭》屬於詩經中的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後來秦逐漸東徙,都於雍(今陝西興平)。秦地包括現在陝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蒹葭》一文通過思見秋水伊人而終不得見的意境描摹,抒發了一種愛慕、懷念與惆悵交織的情感對這首懷人詩,歷來解說不一。有人認為作者在思念戀人,詩的主旨是寫愛情;有人說是詩人借懷友諷刺秦襄公不能禮賢下士,致使賢士隱居、不肯出來做官;也有人說作者就是隱士,此詩乃明誌之作。我們細味詩意,詩中並未明確顯示男女戀情,況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難判定。說它是諷刺詩則更無根據。因此,我們只把“伊人”視為作者所敬仰和熱愛的人,至於是男是女,且不論及。

《秦風·蒹葭》 - 【原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 ​​水中沚

《秦風·蒹葭》 - 【譯文】

蘆葦密密又蒼蒼,晶瑩露水結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水旁。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順流而下尋她,彷彿就在水中央。
蘆葦茂盛密又繁,晶瑩露水還未乾。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水邊。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嶇難登攀。順流而下去尋她,彷彿就在水中灘。
蘆葦片片根連根,晶瑩露珠如淚痕。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水邊。
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艱險如彎繩。順流而下去尋她,彷彿就在水中洲。

《秦風·蒹葭》 - 【註釋】

《秦風·蒹葭》蒹葭圖冊
蒹葭(jiānjiā):蘆葦。
蒼蒼:茂盛深色狀。
伊人:那人。
方:旁一方,即一旁。
溯洄:逆流向上。
從:追尋,探求。
阻:險阻;崎嶇。
溯遊:順流而下。
宛:好像、彷彿。
淒淒:同萋萋,茂盛狀。
晞:幹。
湄:水草交接處,即岸邊。
躋(jí):高起、登上高處。
坻(chí):水中小沙洲。
采采:眾多的樣子。
已:停止。
涘(sì):水邊。
右:向右轉,道路彎曲。
沚(zhǐ):水中小沙灘,比坻稍大些。

《秦風·蒹葭》 - 【文化心理解讀】

以其耐人尋味的意蘊、朦朧渺遠的意境、深沉低迴的情感和蘊含其中的至真至美的嚮往與精神追求吸引著世世代代的人們去感嘆與鑑賞,引發了人們的無限遐思與對其內容的不同解讀。透過的藝術美,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和諧”的審美觀、道家文化順隨自然的精神追求、儒家文化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以及“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秦風·蒹葭》 - 【文學賞析】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從物象與色澤上點明了時間和環境。那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那微微的秋風送著襲人的涼意,那茫茫的秋水氾起浸人的寒氣。在這一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時空裡,詩人時而靜立,時而徘徊,時而翹首眺望,時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
《秦風·蒹葭》《秦風·蒹葭》圖冊
心緒不寧的情狀,不時地顯現於我們眼前,原來他是在思慕追尋著一個友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兩句,交代了詩人所追慕的對象及伊人所在的地點,表現了詩人思見心切,望穿秋水,一個勁地張望、尋求。“伊人”,指與詩人關係親密、為詩人崇敬和熱愛而未曾須臾忘懷的人。“所謂”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斷念叨著的,然而現在他卻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語氣肯定,說明詩人確信他的存在,並充滿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絕,相會不易。“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 ​​水中央。”沿著河邊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艱險,且又漫長,即使花費很長時間也難到達;如果徑直遊渡過去,儘管相距不遠,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彷彿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動。詩人儘管立於河邊,但他那恍惚迷離的心神早已飛動起來,思見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見。詩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潤所說:“玩其詞,雖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實求之而不遠,思之而即至者。”( 《詩經原始》 )
詩的二、三章只換了幾個詞兒,內容與首章基本相同。但它體現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強烈。首章的“蒼蒼”,次章的“淒淒”,末章的“采采”,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淒青到泛白,把深秋淒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像地畫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描寫伊人所在地點時,由於“方”、“湄” 、“涘”三字的變換,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詩人和詩人盼望與伊人相會的活動與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繪了出來,這樣寫,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另外,像“長”、“躋”、“右”和“央”、“坻”、“沚”的變換,也都從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尋見伊人困難重重,想見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詩所用幾組變換的詞語聯繫起來加以品味,更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讚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間詞話》所說:“《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具有“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
這首被人傳誦不已的詩,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明顯的。且看宋玉《九辯》中的一段描寫:“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兮收潦而水清;憯淒增欷兮薄寒之中人。”這里通過對秋天的氣象和草木搖落的情狀的描寫,製造一種肅殺的氣氛,表達了詩人悲涼淒苦的心情。這也許是受了《蒹葭》詩的影響,由此可以窺見《楚辭》對《詩經》的繼承和發展線索。《古詩十九首》《西 ​​北有高樓》的發端,賦中見興、以景托情的寫法,也沿用了《蒹葭》詩的筆法。其後的曹丕,從本詩中化出了“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的詩句。由此可見,《蒹葭》詩在古代詩歌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秦風·蒹葭》 - 【音樂賞析】

《秦風·蒹葭》蒹葭圖冊
民歌的抒情關鍵在重複強調,因此,三章在結構上起回環詠嘆的歌唱作用,而且,這樣回環詠嘆以整體的方式起作用,渲染歌者的一場夢遊,一場癡情,傳達出歌者強烈的生命體驗。蘆葦是可資想像的場景,給人物盛將衰的悲愴感,蘆葦恰巧就烘託了這種悲愴感。這樣感受,就體驗到了與秦風的同一風格。朱光潛說,美是自然的人化。也許,秦人早就有了這樣的審美體驗。
我們進一步想像,歌者的內心正體驗著淒婉`含蓄`朦朧的一腔癡情,於歌者是無論如何也罷不得的。然而,歌聲中的伊人又那樣飄渺`虛幻`冷美,以玄妙之態誘招歌者,使歌者的蕩蕩春意在心靈的渴慕`追尋中,燃盡火焰,伊人在秋水之畔的白露裡卻依然“手如柔荑,膚如凝脂,”彷彿仍舊“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然而,歌者的情真意切卻沒有“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的圓滿,而是給人“首如飛蓬”的悲愴之感。就讓《黍離》替歌者發點感慨:“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本想“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攜手同行”,可是到頭來,落得個“啜其泣矣”的結局。真是“斯人獨憔悴”。但我感覺歌者於歌聲中表現的不是止息的哀嘆,而仍然是整首民歌的主題----“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它深摯纏綿而無結局,它是愛情的永恆體驗。
從音樂的角度看,的確,每章的尾聲增加一字,就節奏感而言,這點不可等閒視之。歌吟的韻味變長,突出強烈的抒情性,悲愴的分量陡然加重,它傾訴無奈和堅持,使情味變深變濃。尾聲的五言,打破主體四字依樂的主旋律,歌唱出逼人的《命運》味道,於每章的結尾,強調主題。
也許,歌者就在此岸,他不倦地追尋心靈中的女神,甘願靈魂出遊,穿越寒霜,與秋水共纏綿,及至恍惚,及至飄升。正如李耳所言: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我以為,歌者對愛的體驗已經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化境。
艾倫-科普蘭指出:音樂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創造形式上的平衡感。它對於這門藝術是如此重要,以至於無時無刻不以這種方式或那種方式為音樂創作所運用。這種原則就是反复。在結構上,絕大部分樂曲都是以廣泛的演繹這種原則為基礎的。也許是由於音樂的相當不定形的特性,因此在音樂中使用反复比任何其他藝術中使用反復更顯得合乎法度。他還指出:民歌常常是根據與一個較小的單位很相似的方法構成的,這就是最簡單的反复的原則。因為,在一首簡短音樂中,不採取主題反复而要得到同樣的統一性是不容易的。我認為,科普蘭的這段話,已經揭開了“微觀”結構的奧秘----幫助我們解讀《蒹葭》的微觀樂理:其反復是音樂結構的需要,即歌唱的需要。
莊永平先生也曾指出:“漢語以單音節詞根佔大多數,同時每一個字又有它固定的聲調。因而在歌唱藝術中,唱詞(字)的結構以及句讀對唱腔旋律的進行有很大的約束力。從《詩經》看,當時大都為較整齊的四字句型,想必聲腔上的樂句也受其規範。”在《詩經》時代,漢字聲調究竟如何與音樂相配,的確是個難題,王力先生早就指出和論述過古今音變的問題,也論述過字樂相配的原則,但他主要論及的是近體詩。我以為,研究古代音樂的專家應該把對《詩經》音樂的研究作為重大課題對待,以便取得成果,幫助我們更深入地走進詩樂舞合一的綜合藝術聖殿。
羅素說:“當我們斷言這個或那個具有價值時,我們是在表達我們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在表達一個即使我們個人的感情各不相同但卻仍然是可靠的事實。”這說明,情感是對價值的感受和體驗,體驗是情感的本質特徵。同時也說明非理性在藝術創作和鑑賞中的不可言說性。《蒹葭》是非理性的,而我們的賞析也應該在充分利用知識的基礎上做出各自的想像性再造,即好好體驗自己,學習把不可言說的情感言說到及至。

《秦風·蒹葭》 - 【英文6則】

《秦風·蒹葭》《秦風·蒹葭》圖冊
1、理雅各布的譯文
Thereedsandrushesaredeeplygreen,
Andthewhitedewisturnedintohoarfrost.
ThemanofwhomIthink
Issomewhereaboutthewater.
Igoupthestreaminquestofhim,
Butthewayisdifficultandlong.
Igodownthestreaminquestofhim,
Andlo!Heisrightinthemidstofthewater.
Thereedsandrushesareluxuriant,
Andthewhitedewisnotyetdry.
ThemanofwhomIthink
Isonthemarginofthewater.
Igoupthestreaminquestofhim,
Butthewayisdifficultandsteep.
Igodownthestreaminquestofhim,
Andlo!Heisontheisletinthemidstofthewater.
Thereedsandrushesareabundant,
Andthewhitedewhasnotyetceased.
ThemanofwhomIthink
Isonthebankoftheriver.
Igoupthestreaminquestofhim,
Butthewayisdifficultandturnstotheright.
Igodownthestreaminquestofhim,
Andlo!Heisontheislandinthemidstofthewater.
TranslatedbyJamesLegge
(TheShihKingorBookofPoetry,1871)
amesLegge即英國傳教士理雅各布 (1815-1897),他翻譯的《周易》是首部權威性的英譯本,被譽為西方易學研究歷史上的舊約全書,譯作名為《易經》 ( TheBooksofChanges)。他的英譯詩在內容上極其忠實,但基本上是無韻的散文,既無節奏,也未用韻腳,因此構不成抑揚頓挫的詩歌韻律,屬於學者譯作。
2、葛蘭言的譯文
Thereedsandtherushesgrowgreen;
Thedewischangedtorime.
ThatpersonofwhomIthink
Isonthewatersomewhere...
AgainstthestreamIgotohim:
Thewayishardandlong.
DownthestreamIgotohim:
Heishereisthemidstofthewater.
Thereedsandtherushesgrowgreen;
Thedewisnotyetdry.
ThatpersonofwhomIthink
Isonthewater,nearthebanks...
AgainstthestreamIgotohim:
Thewayisroughandhard.
DownthestreamIgotohim:
Heishere,onaledge,inthewater.
Thereedsandtherushesgrowgreen;
Thedewhasnotyetgone.
ThatpersonofwhomIthink
Isonthewater,nearthedam...
AgainstthestreamIgotohim:
Thewayishardandsteep.
DownthestreamIgotohim:
Heishere,onarock,inthewater!
TranslatedintoFrenchbyMarcelGranet
(Fe'tesetchansonsanciennesdelaChine,1919)
thenceintoEnglishbyE.D.Edwards
(FestivalsandSongsofAncientChina,1932)
MarcelGranet即沙畹先生 (édouardChavannes)的學生葛蘭言 (1884-1941),他的同門即大名鼎鼎、為國內許多國學家所尊崇的伯希和(PaulPelliot)。伯希和於三十年代來中國,在一宴會上有人問及當今中國歷史學界誰是最高權威(粱宗岱作翻譯),他不加思索地說國內應推陳垣先生。粱宗岱未顧及旁邊胡適的感受,照話直譯,滿面春風的胡適聽了把臉一沉,不言不笑。不過伯希和確實牛,推重他的人非常多,很多人覺得他甚至比王國維還更勝一籌,更不用說讀書種子陳寅恪了。
3、韋利的譯文
Thickgrowtherushleaves;
Theirwhitedewturnstofrost.
HewhomIlove
Mustbesomewherealongthisstream.
Iwentuptherivertolookforhim,
Butthewaywasdifficultandlong.
Iwentdownthestreamtolookforhim,
Andthereinmid-water
Sureenough,it'she!
Closegrowtherushleaves,
Theirwhitedewnotyetdry.
HewhomIlove
Isatthewater'sside.
UpstreamIsoughthim;
Butthewaywasdifficultandsteep.
DownstreamIsoughthim,
Andawayinmid-water
Thereonaledge,that'she!
Veryfresharetherushleaves;
Thewhitedewstillfalls.
HewhomIlove
Isatthewater'sedge.
UpstreamIfollowedhim;
Butthewaywashardandlong.
DownstreamIfollowedhim,
Andawayinmid-water
Thereontheshoalsishe!
TranslatedbyArthurWaley
(TheBookofSongs,1937)
ArthurWaley(1889-1966)是一名自學成才的漢學家和翻譯家。他翻譯過日本的紅樓夢《源氏物語》,1913年翻譯了元代道士李志常的《長春真人西遊記》,後來還翻譯了《老子》,還發表了很多關於老子和莊子思想的論文。他翻譯的紫式部的《源氏物語》,共六卷,是該書最早的英譯全本。《源氏物語》日文原文用詞比較古雅,而且初版本字體很難辨認,是以翻譯的英譯本反而成了日本學者研究《源氏物語》的必備參考書。故而他在日本大名鼎鼎。他的《漢詩英譯170首》,當時在英國成為雅俗共賞的暢銷書。他翻譯了《論語》《道德經》《詩經》,可是直到他去世,也沒有中國人向他表示過讚賞。1966年去世後,葬在倫敦的海格特公墓(馬克思也葬在那裡)。在他的葬禮上,朋友們沒有放哀樂,而是在他的墓前朗讀了《孟子》裡的一段話。
4、白英的譯文
Green,greenaretherushleaves,
Whitedewturnstofrost.
ThatmanIlove
Issomewhereonthewater.
Iseekhimupstream:
Hardistheroadandlong.
Iseekhimdownriver.
Oh,heisthereinmidstream.
Thick,thickgrowtherushleaves,
Whitedewnotyetdry.
ThemanIlove
Isonthemarginofthewater.
Iseekhimupstream:
Hardisthewayandsteep.
Iwanderdownriver.
Oh,heisthereinmidstream.
Sweet,sweetaretherushleaves,
Whitedewnotyetover.
ThemanIlove
Isontheedgeofthewater.
Ifollowhimupriver:
Hardisthewaytotheright.
Iwanderdownriver.
Oh,heisonanislandinmidstream.
TranslatedbyRobertPayneetal.
(TheWhitePony,1947)
RobertPayne,白英,專攻杜甫詩歌翻譯。
5、高本漢的譯文
(Agirlisoutintheopen,hopingforalove-meetingwithherbeau,whomshedarenotevenmentionbyname;butheeludesher.)
Thereedsandrushesareverygreen;thewhitedewbecomeshoar-frost;
HewhomIcall“thatman”issomewherenearthestream;
Igoupthestreamafterhim,theroadisdifficultandlong;
Igodownthestreamafterhim,butheeludesme(bygoing)intothemidstofthestream.
Thereedsandrushesareluxuriant;thewhitedewhasnotyetdriedup;
HewhomIcall“thatman”isonthebankofthestream;
Igoupthestreamafterhim,theroadisdifficultandsteep;
Igodownthestreamafterhim,butheeludesme(bygoing)toanisletinthestream.
Thereedsandrushesarefullofcolour;thewhitedewhasnotyetceased;
HewhomIcall“thatman”isonthebankoftheriver;
Igoupthestreamafterhim,theroadisdifficultandturnstotheright;
Igodownthestreamafterhim,butheeludesme(bygoing)toanislandinthestream.
TranslatedbyBernhardKarlgren
(TheBookofOdes,1950)
BernhardKarlgren就是瑞典的語言學家高本漢,也是有名的漢學家,主要研究漢字的形式和詩經的韻律。這首詩裡的主人公是一春心已動的少女,所謂伊人(hewhomIcall“thatman”)則是一引誘並故意躲避那少女的一花花公子,少女不畏艱險,追尋那心上的男子。這首詩和Waley的意思彷彿,只是男女主人公性別正好相反。
6、龐德的譯文
Dark,darkbereedandrush,
Thewhitedewturnstofrost;
Whatmannerofmanisthis?
Lost?
GinIrinup,
GinIgodown,
Upstreamheavy,therehe'dbe
Inmidwaterdistantly.
Chill,chillbethereeds,
Thewhitedewnotyetdry;
Whatmannerofmanishe
Underthehangingbank?
Upstreamheavily,
GinIswimdown,
Ontuftedisle
Distantly.
Everfallsdewonbrightreeds.
Whatmannerofthingishe
Whoseemstobethereonthemarge
Upstream,totheWest,atlarge?
Hardtogoup,toswim,tho'heseem
Thereontheisle,mid-stream.
TranslatedbyEzraPound
(TheConfucianOdes,1954)
埃茲拉•龐德 (EzraPound,1885-1972)是美國詩人兼評論家,也是意象派領袖。二戰時和海森堡、周作人一樣失節,傍過法西斯的大腿。他在羅馬電台對美國廣播中發表數百次親法西斯、反猶太人的演說。戰爭結束後,他被美軍逮捕,押回本土等候受審。後因醫生證明他精神失常,再加上海明威和詩人Froster等名人的奔走說項,他只被關入一家精神病院。1958年,龐德結束了12年的精神病院監禁,重返意大利居住,直至去世。1915年,龐德出版了中國古詩英譯本《中國》,共收錄317首詩詞,大部分是李白的作品,其中還包括古詩《青青河邊草》。他的早期詩歌遵循意象派的理論,用準確、鮮明、含蓄的意象來表達事物,文字簡潔,通俗上口,並富有流暢的音樂美。不過,他的詩也有內容空泛、一味追求形式和個人色彩太濃的缺點。他的詩歌翻譯比較自由,想像力很豐富,套用了譯入語的民族形式,和原詩不太貼切,感覺像自己的創作,但他用的韻得當,旨趣近乎原文,符合英美人口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