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臺灣的選舉起始於日治時代,當前的選舉制度與架構則來自中華民國憲法,其中第二章「人民之權利義務」第17條載明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之權

臺灣選舉[編輯]


臺灣選舉投票專用印章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國旗 中華民國國徽

其他國家·圖集
政治主題
1950年-1951年縣市長選舉
1950 ROC Local.png
1977年縣市長選舉
1977ROCCounty.svg
1981年縣市長選舉
1981ROCCounty.svg
1985年縣市長選舉
1985ROCCounty.svg
1989年縣市長選舉

1992年立委選舉
1989ROCCounty.svg
1993年縣市長選舉
1992ROCLY by Party.svg
1994年省市長選舉
1993ROCCounty.svg
1995年立委選舉
1994 Republic of China Provinicial Municipal Election.png
1996年總統大選
1995ROCLY by Party.svg
1996年國代選舉
1996ROCPresident.svg
1997年縣市長選舉
1996ROCNA.svg
1998年立委選舉
1997ROCCounty.svg
1998年直轄市長選舉
1998ROCLY by Party.svg
2000年總統大選
1998 2002 2006 ROC Municipal Election.png
2001年立委選舉
2000ROCPresident.svg
2001年縣市長選舉
2001ROCLY by Party.svg
2002年直轄市長選舉
2001ROCCounty.svg
2004年總統大選
2004ROCPresident.svg
2004年立委選舉
2004ROCLY by Party.svg
2005年國代選舉
2005ROCNA.svg
2005年縣市長選舉
2005ROCCounty.svg
2006年直轄市長選舉
1998 2002 2006 ROC Municipal Election.png
2008年立委選舉
2008ROCLY.svg
2008年總統大選
2008 Republic of China Presidential Election.png
2009年縣市長選舉
2009ROCCounty.svg
2010年直轄市長選舉
2010 Republic of China Municipal.png
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2012ROCPresident.svg
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2012ROCLY.svg
臺灣選舉起始於日治時代,當前的選舉制度與架構則來自中華民國憲法,其中第二章「人民之權利義務」第17條載明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之權。此外,該法並在國民大會立法監察地方制度、省縣及選舉等相關章節,提供臺灣選舉的母法根源。1991年4月起,臺灣歷經7次修憲,修憲後的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成為臺灣選舉的另一法理基礎。此外,臺灣於2003年底成為東亞第一個立法保障公民投票權的地區,依公民投票法進行的公民投票亦屬廣義選舉與直接民權之一環。直接民選的總統國會與公投是中華民國臺灣主權獨立自主、政治自由民主、社會開放進步、政府依法行政、全民監督政府施政與公僕表現的重要象徵與方式[1][2][3]

臺灣選舉的歷史[編輯]

臺灣選舉歷史遠從1935年(昭和十年)日治時期舉行的州、市、街、庄議員選舉開始,當時官派及民派議員各一半的兩次協議員選舉。在二十世紀初之前,歐美日各國的選舉皆非普選,三一法依據當時國際上的民主選舉慣例,選舉人設有性別與財產的限制,此條件對當時的臺灣略為嚴苛(年滿25歲男性,年納稅額五元以上,400萬臺灣民眾裡面,合乎資格公民者僅為28000人)但仍為台灣首次選舉。
日治時期的台灣選舉共於1935年與1939年舉行兩次(參見1935年台灣地方選舉),之後因為二戰爆發不再舉行。1945年,台灣進入中華民國時代,隔年,台灣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舉行各鄉鎮市市民代表普選。而約有240萬宣誓公民參與選舉。之後該市民代表也間接選舉選出各縣縣參議員,而縣參議員則選出名額為30名的台灣參議員(參選人高達1180人)。

臺灣選舉現況簡介[編輯]

選舉類型[編輯]

2000年代,依照相關選舉罷免法律(如《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的規定,不包含立法院長及各議會議長的間接選舉,解嚴與回歸憲法後的台灣選舉約可共分為三大類:

總統選舉[編輯]

臺灣凍結部分憲法,而適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的總統選舉首次於1996年舉行,這次選舉不但讓中華民國與台灣的政府擁有更強的合法性,也讓台灣成為真正的民主國家。
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因為正副總統一起選舉,因此正式名稱為「總統副總統選舉」。其適用制度法源除了憲法之外,最主要就是《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民國84年8月9日制定,民國97年1月16日修正。該法的重點於:
一、總統選舉機關:總統、副總統選舉由中央選舉委員會主管並指揮、監督省(市)、縣(市)選舉委員會辦理之。
二、選舉人(擁有投票權):包括在國內及現在國外之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公民,均得為總統、副總統之選舉人,但在國外之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公民行使選舉權,需返國為之。
三、總統(副總統)候選人資格: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繼續居住六個月以上且曾設籍十五年以上之選舉人,年滿四十歲,得申請登記為總統、副總統候選人。 回復中華民國國籍、因歸化取得中華民國國籍、大陸地區人民或香港、澳門居民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者,不得登記為總統、副總統候選人。(第20條)
四、候選人除了以上的通則外,為了避免候選人過多,影響選情。該法還規定總統候選人必須要有主要政黨推薦。而主要政黨定義為:最近任何一次總統、副總統或立法委員選舉(取其一),其所推薦候選人得票數之和,應達該次選舉有效票總和百分之五以上。二個以上政黨共同推薦一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者,各該政黨推薦候選人之得票數,以推薦政黨數除其推薦候選人得票數計算之。
五、除此,為了救濟無主要政黨推薦的總統候選人仍可選舉,該法規定該候選人可由公民連署提出。總統選舉的公民連署定義為:連署人數於第二項規定期間內,已達最近一次立法委員選舉選舉人總數百分之一點五者。此連署的連署人必須具名,且須造冊[4]

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的競選活動,地點是二重疏洪道下的廣場,飄著細雨的晚上,依然不減人們的熱情。(全景攝影,geoffrey攝於2004年3月6日)
 

國會選舉[編輯]

臺灣主題首頁
玉山
立法委員為臺灣唯一的國會選舉,其正式名稱為「中央公職人員選舉」。

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編輯]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中所定義的「地方公職人員」範圍:直轄市臺北市市長高雄市市長新北市市長臺中市市長臺南市市長﹞、直轄市市議員、長、縣市議員、長、鄉鎮市民代表、長。

選舉方式[編輯]

於選舉方式方面,臺灣選舉一般來說,是以普通、平等、直接及無記名單記投票法行之。普通是指滿廿歲臺灣公民除了受監護宣告尚未撤銷者之外,皆可參加臺灣選舉成為選舉人。平等即為一人一票。直接及無記名,則表示投票行為必須親自且直接圈選,而選票上並毋須簽名。

選舉訴訟[編輯]

立法院於2007年11月修正《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增列提名賄選候選人的政黨可被處以連坐處分,賄選政黨遭連坐處分至2012年6月共有31件,其中國民黨就佔26件(84%),民進黨有3件(10%),親民黨大道慈悲濟世黨各1件(3%)。國民黨因為這26件提名賄選候選人而被連坐裁罰的罰款,累計達一千六百零五萬元,其中大多數都是發生在2008年五月二十日馬英九總統上任之後,甚至大部分是發生在2009年十月十七日他兼任國民黨主席之後。[5]

戒嚴時期的臺灣選舉[編輯]

總統選舉[編輯]

臺灣總統未直接民選前的的中華民國(台灣)總統選舉共舉行過7次,均為國民大會代表間接選舉,期間為每隔六年選舉一次。其中第一次至第六次於戒嚴時期舉行,第七次於解嚴後舉行。
因為1996年總統直接選舉前,中國大陸地區國民大會均「遇缺不補」加上國共內戰滯留中國大陸的國民大會代表佔半數以上,因此總數3045名的中華民國的國民大會之國大代表到第七次集會時只剩下1090人。
  • 195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時間:1954年3月21日
    • 總統候選人:一號蔣中正(國民黨)得票數:1507票當選。
    • 副總統候選人:一號陳誠(國民黨)得票數:1417票當選。
    • 因為大陸地區的國共內戰,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3045名中,於台灣的台北公會堂報到的只有1573人,依照1947年制定的中華民國總統選罷法規定,總統(副總統)當選人總票數未超過國民大會代表總人數一半者,需舉行第二輪投票。因此該次總統選舉舉行了第二輪投票。上面所列數字均為第二輪投票結果。
  • 196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第三次總統選舉:
    • 時間:1960年3月21日
    • 總統候選人:一號蔣中正(國民黨)得票數:1481票當選。
    • 副總統候選人:一號陳誠(國民黨)得票數:1381票當選。
    • 因為大陸地區的國共內戰,1947年選出的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3045名中,半數未能來台報到。因此國民黨政府修法,將選舉總統的國民大會代表從總人數計算改採用「報到」人數。因此,此次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不必舉行像第二任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時一般,舉行第二輪投票。
    • 本次選舉為第一次同額競選
  • 196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時間:1966年3月21日
    • 總統候選人:一號蔣中正(國民黨)得票數:1405票當選。
    • 副總統候選人:一號嚴家淦(國民黨)得票數:782票當選。
  • 197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時間:1972年3月21日
    • 總統候選人:一號蔣中正(國民黨)得票數:1308票當選。
    • 副總統候選人:一號嚴家淦(國民黨)得票數:1095票當選。
    • 1975年4月蔣中正逝世,由嚴家淦繼任。
  • 197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時間:1978年3月21日
    • 總統候選人:一號蔣經國(國民黨)得票數:1184票當選。
    • 副總統候選人:一號謝東閔(國民黨)得票數:941票當選。
  • 198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時間:1984年3月21日
    • 總統候選人:一號蔣經國(國民黨)得票數:1012票當選。
    • 副總統候選人:一號李登輝(國民黨)得票數:873票當選。
  • 1988年1月蔣經國去世,李登輝繼任總統。

國會選舉[編輯]

地方選舉[編輯]

參與政黨[編輯]

解嚴後的主要臺灣選舉[編輯]

總統選舉[編輯]

  • 199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時間:1990年3月21日
    • 總統當選人:一號李登輝(國民黨)得票數:641票當選。
    • 副總統當選人:一號李元簇(國民黨)得票數:605票當選。
  • 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時間:1996年3月23日
    • 總統當選人:登記第二號李登輝(國民黨)得票數:5,813,699票當選。
    • 副總統當選人:登記第二號連戰(國民黨)得票數:(正副總統聯合競選)
    • 中華民國(臺灣)首次總統直選。
  • 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時間:2000年3月18日
    • 總統當選人:登記第五號陳水扁(民進黨)得票數:4,977,737票當選。
    • 副總統當選人:登記第五號呂秀蓮(民進黨)得票數:(正副總統聯合競選)
    • 中華民國(臺灣)首次政黨輪替。
  • 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時間:2004年3月20日
    • 總統當選人:登記第一號陳水扁(民進黨)得票數:6,471,970票當選。
    • 副總統當選人:登記第一號呂秀蓮(民進黨)得票數:(正副總統聯合競選)
  • 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時間:2008年3月22日
    • 總統當選人:登記第二號馬英九(國民黨)得票數:7,658,724票當選。
    • 副總統當選人:登記第二號蕭萬長(國民黨)得票數:(正副總統聯合競選)
    • 中華民國(臺灣)二次政黨輪替。
  • 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時間:2012年1月14日
    • 總統當選人:登記第二號馬英九(國民黨)得票數:6,891,139票當選。
    • 副總統當選人:登記第二號吳敦義(國民黨)得票數:(正副總統聯合競選)

立法委員選舉[編輯]

地方與直轄市公職人員選舉(部分)[編輯]

政黨內部選舉(部分)[編輯]

台灣戰後時期歷年中央及地方四級選舉[編輯]

年度日期中央級省市級縣市級鄉鎮市區級村里級
1946年2月8日─3月10日第1屆鄉鎮市區民代表選舉
2月16日-3月5日第1屆村里長選舉
3月24日縣參議員選舉 (間接)
4月15日省參議員選舉 (間接)
1947年11月21日─11月23日第1屆國大代表選舉
1948年1月10日第1屆監察委員選舉(間接)
1月21日─1月23日第1屆立法委員選舉
3月─4月第2屆鄉鎮市區民代表選舉
3月15日-4月5日第2屆村里長選舉
4月20日第1屆總統選舉 (間接)
1950年7月2日第1屆縣市議員選舉(花蓮縣)
7月16日第1屆縣市議員選舉(臺東縣)
9月3日第3屆村里長選舉(至1952年11月23日)
9月10日─12月10日第3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10月15日第1屆縣市長選舉 (基隆市、台中市、台南市和澎湖縣)
10月22日第1屆縣市長選舉 (花蓮縣和臺東縣)
10月29日─12月24日第1屆鄉鎮市區長選舉(3個縣市)
12月27日第1屆縣市議員選舉(臺北、屏東和高雄縣)
1951年1月14日第1屆縣市長選舉 (臺北市)
2月25日─11月11日第1屆鄉鎮市區長選舉(其餘縣市)
4月1日第1屆縣市長選舉 (臺北縣、桃園縣、新竹縣和苗栗縣)
4月15日第1屆縣市長選舉 (臺南縣、嘉義縣)
5月1日第1屆縣市長選舉 (臺中縣)
11月18日第1屆臨時省議員選舉(間接)
1952年3月2日第4屆村里長選舉(至1954年11月21日)
11月28日第2屆縣市議員選舉
12月21日第2屆鄉鎮市長選舉 (1個縣)
12月21日─12月28日第4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9個縣)
1953年2月15日─12月6日第2屆鄉鎮市長選舉(大部分縣市)
2月15日─4月5日第4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8個縣/局)
1954年2月7日─11月28日第2屆鄉鎮市長選舉(其餘縣市)
3月21日第2屆總統選舉 (間接)
5月2日第2屆臨時省議員選舉第2屆縣市長選舉
12月19日第3屆縣市議員選舉
1955年2月27日第5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澎湖縣)
4月17日第5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大部分縣市)第5屆村里長選舉(至1957年3月24日)
12月18日第3屆鄉鎮市長選舉 (1個縣)
1956年2月5日─12月30日第3屆鄉鎮市長選舉(大部分縣市)
1957年1月20日─11月24日第3屆鄉鎮市長選舉(其餘縣市)
4月21日第3屆臨時暨第1屆省議員選舉第3屆縣市長選舉
1958年1月19日第4屆縣市議員選舉
4月20日─5月18日第6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第6屆村里長選舉(至1960年6月12日,大部分縣市)
1959年10月8日第6屆村里長選舉 (其餘縣市)
12月6日─12月27日第4屆鄉鎮市長選舉(大部分縣市)
1960年2月14日─5月15日第4屆鄉鎮市長選舉(其餘縣市)
3月21日第3屆總統選舉 (間接)
4月24日第2屆台灣省議員選舉第4屆縣市長選舉
1961年1月15日第5屆縣市議員選舉
4月23日─5月7日第7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第7屆村里長選舉(至1964年9月6日)
1963年4月28日第3屆台灣省議員選舉
1964年1月26日第6屆縣市議員選舉第5屆鄉鎮市長選舉
4月26日第5屆縣市長選舉
5月10日─5月17日第8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1965年4月18日第8屆村里長選舉(至1968年3月17日)
1966年3月21日第4屆總統選舉 (間接)
1968年1月21日第7屆縣市議員選舉第6屆鄉鎮市長選舉
5月5日─9月7日第9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6月9日第1屆直轄市里長選舉(台北市,至1970年12月20日)
1968年4月21日第4屆台灣省議員選舉第6屆縣市長選舉
1969年4月20日-5月25日第9屆村里長選舉(大部分縣市)
11月15日第1屆臺北市議員選舉
12月20日補選國大代表選舉增補立法委員選舉
12月29日第1次增額監察委員選舉(間接)
1971年4月25日第1屆金門縣村里長選舉
1972年3月21日第5屆總統選舉 (間接)
6月14日第2屆直轄市里長選舉(台北市,至1973年6月17日)
12月23日第1次增額國代選舉第1次增額立委選舉第5屆台灣省議員選舉第7屆縣市長選舉
1973年2月15日第2次增額監察委員選舉(間接)
3月17日第8屆縣市議員選舉第7屆鄉鎮市長選舉
10月6日第10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第10屆村里長選舉(高雄縣、基隆市、臺南市為第9屆。)
12月1日第2屆臺北市議員選舉
1975年5月4日第2屆金門縣村里長選舉
6月1日第3屆直轄市里長選舉(台北市,至1976年6月20日)
12月20日第2次增額立委選舉
1977年11月19日第6屆台灣省議員選舉第3屆直轄市議員選舉第8屆縣市長選舉第9屆縣市議員選舉第8屆鄉鎮市長選舉
1978年3月21日第6屆總統選舉 (間接)
6月17日第11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第11屆村里長選舉(高雄縣、基隆市、臺南市為第10屆。)
12月22日第2次增額國代選舉第3次增額立委選舉(延期)[6]
1980年12月6日第2次增額國代選舉第3次增額立委選舉
12月27日第3次增額監察委員選舉(間接)
1981年5月31日台北市第4屆村里長選舉
11月14日第7屆台灣省議員選舉第4屆臺北市議員、第1屆高雄市議員選舉第9屆縣市長選舉
1982年1月16日第10屆縣市議員選舉第9屆鄉鎮市長選舉福建省金門縣第3屆、連江縣第2屆村里長選舉
6月12日第12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第12屆村里長選舉(高雄縣、基隆市、臺南市為第11屆,高雄(直轄)市為第1屆。)
1983年12月3日第4次增額立委選舉
1984年3月21日第7屆總統選舉 (間接)
1985年6月6日台北市第5屆里長選舉
11月16日第8屆台灣省議員選舉第5屆臺北市議員、第2屆高雄市議員選舉第10屆縣市長、第2屆新竹市長、嘉義市長選舉
1986年1月18日福建省金門縣第4屆、連江縣第3屆村里長選舉
2月1日第11屆縣市議員選舉第10屆鄉鎮市長選舉
6月14日第13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第13屆村里長選舉(高雄縣、基隆市、臺南市為第12屆,高雄(直轄)市為第2屆。)
12月6日第3次增額國代選舉第5次增額立委選舉
1987年1月10日第4次增額監察委員選舉(間接)
1989年12月2日第6次增額立委選舉第9屆台灣省議員選舉第6屆臺北市議員、第3屆高雄市議員選舉第11屆縣市長、第3屆新竹市長、嘉義市長選舉
1990年1月20日第12屆縣市議員選舉第11屆鄉鎮市長選舉
3月21日第8屆總統選舉 (間接)
6月16日第14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第14屆村里長選舉(高雄縣、基隆市、臺南市為第13屆,台北市為第6屆,高雄市為第3屆。)
1991年12月21日第2屆國大代表選舉
1992年12月19日第2屆立法委員選舉
1993年11月27日第12屆縣市長、第4屆新竹市長、嘉義市長選舉
1994年1月29日第13屆縣市議員選舉第12屆鄉鎮市長選舉
6月18日台北市第7屆,高雄市第4屆里長選舉
7月16日第15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第15屆村里長選舉(高雄縣、基隆市、臺南市為第14屆,金門縣第5屆、連江縣第4屆。)
12月3日第1屆台灣省長選舉第10屆台灣省議員選舉第1屆直轄市長選舉第7屆臺北市議員、第4屆高雄市議員選舉
1995年12月2日第3屆立法委員選舉
1996年3月23日第9屆總統選舉第3屆國大代表選舉
1997年11月29日第13屆縣市長、第5屆新竹市長、嘉義市長選舉
1998年1月24日第14屆縣市議員選舉第13屆鄉鎮市長選舉
6月13日第16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第16屆村里長選舉(高雄縣、基隆市、臺南市為第15屆,金門縣第6屆、連江縣第5屆、台北市第8屆、高雄市第5屆。)
12月5日第4屆立法委員選舉第2屆直轄市長選舉、第8屆臺北市議員、第5屆高雄市議員選舉
2000年3月18日第10屆總統選舉
2001年12月1日第5屆立法委員選舉第14屆縣市長、第6屆新竹市長、嘉義市長選舉
2002年1月26日第15屆縣市議員選舉第14屆鄉鎮市長選舉
6月18日第17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第17屆村里長選舉(高雄縣、基隆市、臺南市為第16屆,金門縣第7屆、連江縣第6屆、高雄市第6屆。)
12月7日第3屆直轄市長選舉、第9屆臺北市議員、第6屆高雄市議員選舉
2003年1月4日台北市第9屆里長選舉
2004年3月20日第11屆總統選舉
12月11日第6屆立法委員選舉
2005年5月14日任務型國大代表選舉
12月3日第15屆縣市長、第7屆新竹市長、嘉義市長選舉第16屆縣市議員選舉第15屆鄉鎮市長選舉
2006年6月10日第18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12月9日第4屆直轄市長選舉、第10屆臺北市議員、第7屆高雄市議員選舉
12月30日台北市第10屆里長選舉
2008年1月12日第7屆立法委員選舉
3月22日第12屆總統選舉
2009年12月5日第16屆縣市長、第8屆新竹市長、嘉義市長選舉第17屆縣市議員選舉第16屆鄉鎮市長選舉
2010年6月12日第19屆鄉鎮市民代表選舉
11月27日第5/1屆直轄市長選舉、第11屆臺北市議員、第1屆直轄市議員選舉臺北市第11屆、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第1屆里長選舉
2012年1月14日第13屆總統選舉第8屆立法委員選舉
2014年11月29日2014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