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銀行起源歷史-清代銀行老證券展覽

銀行起源歷史-清代銀行老證券展覽

西南財大貨幣證券博物館研究員,清代銀行證券收藏、研究、鑑賞家。
趙善榮獨家私藏。

\"沒有這家銀行的股票就沒有這家銀行,沒有這家銀行就沒有這段歷史\"!

    本展覽首次公開趙善榮獨家私藏的清代銀行老證券,圖文結合地為股份制銀行的高管、員工,大專院校金融、證券專業的師生,各類金融、證券、銀行博物館的領導、工作人員介紹中國股份制銀行起源歷史。

正文
    世界上最早的股份制銀行是1694年成立的英格蘭銀行。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股份制銀行是東方銀行(麗如銀行)。中國自己創辦最早的股份制銀行是通商銀行,最早的國營股份制銀行是大清銀行。

一.清代華資股份制銀行證券圖鑑:
    19世紀70年代後,一批近代工業企業陸續創設。由於經濟的不斷發展,對資金的需要亦日益殷切,原有的金融機構—錢莊和票號已難於適應。於是,新式股份制銀行就應運而生。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5月27日,由盛宣懷等創辦的中國通商銀行首先在上海誕生。這是中國第一家民營股份制銀行。

    至1911年,陸續有16家資本在10萬元以上的私營股份制銀行創辦,信成銀行1906、信用銀行1906年、濬川源銀行1906年、信義儲蓄銀行1907年、浙江興業銀行1907年、匯源銀行1907年、四明商業儲蓄銀行1908年、和慎銀行1908年、裕商銀行1908年、和大商業儲蓄銀行1908年、大通商業兼儲蓄銀行1908年、公益商業兼儲蓄銀行1908年、北京厚德銀行1909年、大信銀行1909年、津浦殖業銀行1911年。

    光緒三十一年9月,國營的戶部銀行(後改名大清銀行)在北京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家國營股份制銀行、第一家國家銀行、中央銀行。光緒三十四年郵傳部奏請開設交通銀行,這是中國第二家國營股份制銀行。


    下面展出的是大清銀行(TA CHINA GOVERMENT BANK中國政府銀行)1908年發行的股票。它呈現二個唯一,它是目前全世界唯一存世的中國第一家國家銀行股票,二它是全世界股票中唯一蓋有政府印章的股票,這張股票反面蓋有大清政府度支部(財政部)10*10cm滿漢九篆文官印。無疑這張股票是見證,承載中國金融、證券歷史,股份制銀行創始起源歷史無可替代的國寶級史料與文物。股票票面漂亮大氣,莊嚴權威,呈現中國皇家元素龍文化圖騰。


股份制銀行起源-清代銀行老證券圖鑑


1.大清銀行(TA CHINA GOVERMENT BANK中國政府銀行)
    1903年,清廷派振貝子、那桐、張允言三人到日本考察幣制金融情況,研究籌設政府銀行的問題。
    1904年3月14日,清政府財政處軍機大臣奕劻奏辦大清戶部銀行,接著戶部擬訂了“試辦銀行章程”,由戶部尚書鹿傳林再奏迅速籌辦戶部銀行。

經奏准後,清延批准“試辦銀行章程三十二條”,章程第1條規定:大清戶部銀行系試辦。1905年9月27日,試辦的“大清戶部銀行”在北京成立。

    《大清銀行則例》:1908年2月,清廷頒布《大清銀行則例》二十四條。確立大清銀行作為國家央行的級別與地位。根據則例規定:一.改行名:則例第1條,“大清戶部銀行”改名“大清銀行”,二.改股本:則例第1條,“大清銀行”資本為1000萬兩,由原戶部銀行資本400萬兩再新添600萬兩合計而成,為10萬股,股票概用記名式,由國家認購5萬股,其餘限本國人承買,不得招他國人入股,亦不准將股票售於他國人。三.改職稱:則例第15條,“大清銀行”設“正監督、副監督”以改舊名“總辦、副總辦”。四.改章程:則例第20條,“大清銀行”應照本則例之旨重新訂立正式章程以取代“試辦章程”,並呈度支部批准。
大清銀行掛牌:1908年7月1日,經過三年試辦,以《大清銀行則例》改組後的中國第一家正式的國家銀行、中央銀行“大清銀行”,各分行各分號統一全面掛牌。“大清銀行”的英文名:“TA CHINA GOVERMENT BANK”中國政府銀行。

    大清銀行的特殊監管:按照《大清銀行則例》第15條,度支部奏派陳宗媯、陳錦濤為監理官。
大清銀行總行長的特殊身份:大清銀行正監督(張允言),“秩視度支部左右丞”,副監督(黎大鈞),“秩視度支部左右參議”,都是清廷實缺專職官員。

大清銀行的特種業務:一.發行特權,清廷建立大清銀行的主要目的是整齊幣治,因此大清銀行的紙幣發行權是與生俱來的,大清銀行則例中有明確規定。二.紙幣的發行,大清銀行的紙幣分三大類:銀兩票、銀元票和錢票。三.經理國庫款及地方官款。四.經理賠還洋款。五.經理鹽款。六.經理捐款。七.經理關稅。八.經理雲南藩庫。九.救濟市面。十.代收公司股款。


    大清銀行的特種待遇:一.電報減費:往來電報照一等半價繳費,1910年冬,改為四等,密碼不加費。二.鐵路減價:半價收費。三.輪船減價:半價收費。四.驛站供應:經度支部奏明,庫倫分行行經驛站,准其馳驛,由陸軍部發給通行證,凡車輛駱駝馬匹氈房烏拉齊等之需,俱有張家口、外蒙古台站一體應付。五.免除關稅:凡裝運銀元紙幣,照各衙門奏准免稅物件的規定,由銀行發給護照,經過各關,驗照免稅放行。

大清銀行自辦學堂:創辦中國第一所金融專科學校----大清銀行學堂
  大清銀行成立後日漸擴展設立分行21處、分號30處,總監督張允言深感金融人才奇缺,籌劃創辦專門學校,培養急需的金融人才。他在給清廷的奏摺中說:“竊以銀行日見推廣,需材亦多,亟宜設立專門學堂,以宏造就而備任使”。經清政府批准,於1908年7月,我國第一所金融專科學校----大清銀行學堂正式成立。張允言等人不畏創業之艱難,一面以三萬兩銀子購得北京化石橋之西一所房屋加以修繕,一面積極籌備招生,組織授課。學堂經費每月兩千兩,由大清銀行總行先行墊支,各分行、分號五年內分攤。9月1日至9日舉行第一期招生考試,然後進行複試,最後正取學生80名、備取學生100名。9月10日集中全體學生到學堂試習。11月10日試習兩月期滿,再次進行考試,然後根據學生考試成績優劣分為簡易、專修兩科分別正式學習。到1910年4月,簡易科學習一年後,又實習兩個月,舉行畢業考試,授予畢業證書。畢業人數30餘人。數位優秀學生被派送英、美等國分別學習統計、簿計和銀行貨幣,大部分學生分派到大清銀行總行和各分行、分號工作。宣統3年8月,專修科學習兩年十個月,又實習兩個月,舉行畢業考試,授予畢業者合格證書,分別派遣工作。自此我國自行創辦的第一所金融專科學校,培養出我國第一批金融專用人才。


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大清銀行商股的股東為保全商股的股權與利益,於1911年11月在上海成立了商股聯合會。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商股聯合會隨即於1912年1月初上書“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建議把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作為民國政府的中央銀行,保留原商股,將原有的大清銀行商股500萬兩,仍承認為中國銀行商股,照舊股票面額換成中國銀行股票作為新股。另再加招商股500萬兩。對原大清銀行實行清理,其原有官股500萬兩,備抵此次戰事地點各行所受的損失及一切濫賬。


    當時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便立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財政窘境。它既不可能得到拮据不堪的地方財政的支援,又不可能指望由外國人控制的海關向其解交稅款。急需成立一家屬於政府自己的中央銀行。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當孫中山見到報告後,立即面示時任財政總長陳錦濤,表示同意。要陳另籌官股,並派正副監督“先行開辦,剋期成立”。1912年1月24日,以財政部的名義書面批復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組成臨時理監事會,並任命吳鼎昌為監督。中國銀行於1912年2月5日在上海漢口路3號大清銀行舊址開業,標誌著中國銀行的誕生。1912年8月1日,北洋政府將北京原大清銀行總行改為中國銀行總行。

2.津浦殖業銀行
    中國第一家工農銀行-股本僅次於通商銀行的第二大私營銀行-津浦殖業銀行1911發行的股票,這張股票目前是僅存於世的孤品。股票票面圖案 ​​仿大清銀行,與大清銀行股票一樣是清代存世銀行股票中最具中國皇家元素龍文化圖騰的典範。

股份制銀行起源-清代銀行老證券圖鑑

津浦殖業銀行
    清朝末期的(1897年-1911年)共有16家私營股份制銀行成立。商辦津浦殖業銀行是這16家私營股份制銀行中以資本額排定,除通商行之後的第二大銀行,該行於宣統三年三月一日正式營業,總行設在天津法租界4號路(今濱江道)。

    1908年2月,清廷度支部奏准頒布了中國最早的一部銀行系列法規,其中,有一部專為開辦工農銀行而製定的法規《殖業銀行則例》共34條,主要是關於開辦殖業銀行應遵守的一些條規。如規定殖業銀行應“為股份有限公司,以放款於工業、農業為宗旨“,資本必須在20萬兩以上,其股票不得轉賣或抵押給外國人或外國公司,且無論是官辦還是商辦,設立公行或代理店,其具體章程等均須呈報度支部核准。從這部銀行法規中發現晚清政府提倡民間私人創辦專門扶植工農業,為工農業服務的銀行。(1911)宣統三年,天津著名紳商李氏家族李士鈺、李士鉁、李士銘兄弟響應清政府指引,出資30萬兩與津浦鐵路公司出資20萬兩,馬振憲等其它發起人共出資24萬兩。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工農銀行-津浦殖業銀行。津浦殖業銀行也是天津第一家華商銀行。


津浦殖業銀行行長李士鈺
  李士鈺,字幼香。清末民初著名實業家、金融家。天津人。李氏原籍江蘇崑山,康熙年間移居津門,後以鹽商起家,至李士鈺父親李春城一代,已經成為富甲津門的一代豪商,“津門八大家”之首,人稱“李善人”。李春城有四子:士銘、士鉁、士鈺、士錡。而三子李士鈺正是開創李氏商業王朝的第二代。

  李氏兄弟在社會交往中,他們都以字行,分別稱為子香、嗣香、幼香、稚香。李士鈺就是李幼香。李士鈺的兄長李士銘、李士鉁(光緒丙子(1876年)舉人,援例為戶部候補郎中,雲南司行走;清宣統改元後,籌設立憲,創設憲政協議會,為議長,又為順直諮議局議員。李士鉁與其兄士銘為同科舉人,丁丑科(1877年)連捷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授職編修,轉翰林院侍讀學士,歷充文淵閣校理、武英殿提調、國史館纂修。)先後出仕為官,游宦多年,李士鈺則挑起了家中的重擔,成為李氏家族商業帝國的掌門人。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李士鈺與孫多森等人合夥創立了北洋水火保險股份公司,並任總理,開始了李氏家族涉足近代企業的先河。宣統二年(1910年),他又與馬振憲(字權公)等人籌股建立津浦殖業銀行。其中津浦鐵路計劃出資20萬兩,發起人李氏兄弟出資30萬兩,馬振憲等其它發起人共出資24萬兩;最後,津浦鐵路實際到位白銀12萬兩,李氏兄弟和其他發起人總計到位白銀38萬兩。之後由李士鈺之兄,時任翰林院待講學士的李士鉁出面禀報度支部(財政部)、農工商部。在候批期間,發起人出資差額全部到位。後批准註冊,正式發行股票。

  民國建立伊始,實業之風遍及華夏,李家風光一時,無奈世道艱難,袁世凱死後,奉系軍閥入關,奉軍垂涎李氏財產,多次敲詐未遂,李家為避禍,舉家遷往天津英法租界。

  喬遷之後的李家,經濟狀況並未好轉,先因鹽務利得枯竭,事業無可施展,只得維持現狀。好在李家不但是鹽商,還是大房產主,據不完全統計,李家在天津河北區中山路、天緯路、地緯路有房470多間;在南開區(舊城廂)北馬路、東馬路一帶及和平區(舊英租界)睦南道、建設路、曲阜道等處有400多間;河北區(舊稱河東)華安大街一帶、地藏庵及南開區草廠庵、丁公祠小馬路有房100餘間;河西區五村土地上也曾有房200多間。總計“李善人”在天津的房產在1200間以上,而且多分佈在市區的一些交通要衝。1926年,李家“寶”字輩弟兄十人分家析產,各立門戶,分居而炊,大家族從此瓦解。原先開辦的商店,大都屬於為買辦、官僚、富紳服務的消費性企業,已無發展前途,便相繼停業。1937年天津淪陷後,鹽務停辦,殖業銀行也被日方勒令關閉。齋堂煤礦不僅折本,還欠下了許多外債,只好賣地售房。到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統治時期,通貨膨脹,物資缺乏,李家已進入十分困窘的地步。

  李家宅院坐落在天津東問裡,虎座間樓,高台階,大問外高懸“大災第”;問洞裡又一方大匾,上書“孝廉方正”。全它共有八個大回合院,每院全為北正房五大問,南倒座五大間,東西廂房各三間,畫梁雕棟,裝修富麗。另有;刁房、賬房、轎房、馬號,並建有後花園一所。李善人家大門口,平時總有兩名紳商保衛局的士兵荷槍守衛,問禁甚嚴,行人側日。宅院坐落在天津東問裡,虎座間樓,高台階,大問外高懸“大災第”;問洞裡又一方大匾,上書“孝廉方正”。全它共有八個大回合院,每院全為北正房五大問,南倒座五大間,東西廂房各三間,畫梁雕棟,裝修富麗。另有;刁房、賬房、轎房、馬號,並建有後花園一所。李善人家大門口,平時總有兩名紳商保衛局的士兵荷槍守衛,問禁甚嚴,行人側目。

  李寶謙( 1887—1976),李士鈺之子。經營木房事務。先任普利公司經理,經營新河農場,後又出任齋堂煤礦公司經理。抗戰勝利後,任該公司董事長,還投資於灤州礦物公司、啟新洋灰公司及耀華玻璃公司等企業,任董事。建國後,曾當選為市政協委員。
-------------------------------------------------- ----------------------------------------------
.清代外資股份制銀行證券圖鑑:
    清道光二十五年到宣統三年大清覆沒為止,在這66年之間,共有英、法、德、俄、日、美、比、荷、意9個國家的28家股份制銀行先後在中國設立機構,至1911年只剩14家外商股份制銀行。這些在中國的外商股份制銀行經歷了若干不同的歷史時期與發展階段,其興衰、榮枯迭有變化。

(一).清代英資銀行
    英資銀行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第一個在上海設立的英資銀行是麗如銀行。此後又有12家英資銀行在上海設立分行,有利銀行1854、匯隆銀行1855、阿加剌銀行1858、麥加利銀行1858、匯川銀行1861、利華銀行1864、利生銀行1864、利升銀行1864、匯豐銀行1865、大東惠通銀行1891年、中華匯理銀行1891年、匯源銀行1902年。但至1911年大清覆沒只剩4家英資銀行,渣打銀行、有利銀行、匯豐銀行、匯源銀行。


下面展示英資銀行中最有影響的麗如銀行、渣打銀行、匯豐銀行以及在棉花危機與倫敦金融風潮中倒閉的6家英資銀行證券圖鑑。


1、麗如銀行
    上海設立的第一家外資銀行就是麗如銀行,同時也是第一家英資銀行。
    麗如銀行(也稱東方銀行、東亞銀行、金寶銀行、東洋銀行、東藩匯理銀行)的英文原名是Oriental Bank;1851年改為Oriental Banking Corporation。它的前身是英印合資的西印度銀行(Bank of western lndia),1845年4月在香港和廣州設立分支機構,成為最先闖入中國的外資銀行。1847年在上海設立機構。
在匯豐銀行未成立和發展之前,其在華的地位相當重要。但自同治四年(1865年)匯豐銀行成立後,加上該行經營不善,逐漸衰落。光緒十年因虧損較巨,而停業清理。半年後,在原創辦人卡基爾(WWCangia)的推動下,成立了新麗如銀行(New Oriental Bank),總行仍在倫敦,海外分行由當地有勢力和有影響的股東組成董事會。但是經營不見起色,且在外匯經營上遭到損失。光緒十八年(1892年)6月9日倫敦總行決定停止營業,上海分行亦即告清理。是年年底,上海分行營業大樓售與麥加利銀行,結束了47年的在華歷史。


麗如銀行1851年發行的股票
股份制銀行起源-清代銀行老證券圖鑑


股份制銀行起源-清代銀行老證券圖鑑



股份制銀行起源-清代銀行老證券圖鑑
新麗如銀行1885年發行的股票
股份制銀行起源-清代銀行老證券圖鑑

股份制銀行起源-清代銀行老證券圖鑑

2、麥加利銀行又稱渣打銀行。
(Chartered Bank of India,Australia and China)
    1853年英皇發布敕令,准其設立,故有皇家特許銀行之稱。直到咸豐八年2月倫敦總行方才正式開始營業。初期以經營英、印、澳三角貿易為主。同年7月在上海設立分行。首任經理為麥加利(Jo​​hn mackellar),行址設在江西路,1892年遷到外灘新麗如銀行地址。同時在香港設立代理處,次年改為分行。
這家銀行在中國的發展超過先它而設的幾家英資銀行。後來在一個較長時期內,由於歷史悠久,業務發達,它的上海分行經理經常被推為上海外資銀行公會的會長。隨著英國在華勢力的擴張,該行也成為英國在華資本的一個重要金融機構,經營範圍甚廣,其業務量在諸外國在華銀行中僅次於匯豐。民國30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委託日本三井銀行對其接管,停止對外營業。二次大戰結束,又在上海復業。自民國34年復業至1949年上海解放前,共辦理出口外匯有英金1600萬鎊及美金6000萬元。解放後除上海分行由中國政府批准為“指定銀行”,經營外匯業務外,在中國的其他分支機構均告停業。為中國改革開放前僅存的上海兩家英資銀行之一。

股份制銀行起源-清代銀行老證券圖鑑

3、匯隆銀行、阿加剌銀行、匯川銀行、利華銀行、利生銀行、利升銀行集中倒閉事件
匯隆銀行(Commercial Bank of India)1855年開業。上海分行代理人為錢德勒(n.Chandler),總行設在倫敦。同治五年1866年5月23日受倫敦金融風潮影響,按總行令解散。
阿加剌銀行(Agra and United Service Bank),咸豐八年四月初十(1858522日),上海分行通告,“蒙倫敦董事會之許可,阿加剌銀行本日在上海設立分行”。分行經理為卡德諾(Gohn Cardno),行址在杭州路(後稱九江路)。總行在倫敦,實收資本100萬英鎊。同治五年(1866年)97日受孟買金融風潮影響停業,同治九年512日在上海復業 ​​。光緒十九年(1893年)721日上海分行再度停辦。
匯川銀行(Central Bank of western India)1861年在上海開業,收售匯票和信用證,行址在福州路。第一任經理為卡思伯特森,總行在印度孟買,資本50萬英鎊,1866年倒閉。
利華銀行(Asiatic Banking Corporation)亦稱利彰銀行1864年在上海設分行。總行在倫敦,收售匯票,發行信用證和經營各種銀行業務,曾以利彰銀行名義發行鈔票。資本為50萬英鎊,同治五年1866年倒閉。
利生銀行(Bank of Hindustan,China and Japan,Ltd.)1864年在上海設立分行,收售匯票,發行信用證和經營各種銀行業務,行址在江西路,經理為安德森,總行在倫敦,資本100萬英鎊,1866年1月25日倒閉。
利升銀行(Bank of India)同治三年12月6日在上海開設分行,總行在印度孟買。同治五年1866年5月30日倒閉。
以上4家銀行接踵而來,是由於美國內戰引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棉業投機狂潮所促成。當時棉花價格從每磅2便士猛升到7便士。中國的棉花也就成為外國投機商人狂熱追求的目的物。外匯投機使市場利率高昂。同治三年整個上海金融市場處於極度的動蕩之中。這4家銀行從中獲利不少。但是好景不常,隨著美國內戰結束,棉花的價格猛跌,棉花行業的危機出現。同治五年倫敦金融界發生恐慌。這4家小銀行受到衝擊,在上海的分行也相繼倒閉。不僅這4家銀行難逃厄運,連50年代進入上海的匯隆和阿加剌銀行也逃脫不了此次風潮。
匯隆銀行1864年發行的股票

股份制銀行起源-清代銀行老證券圖鑑
利升銀行1864年發行的股票
股份制銀行起源-清代銀行老證券圖鑑

4、匯豐銀行
匯豐銀行(Hongkong &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創立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香港總行於1865年3月開業,上海分行於4月開業。英文名稱原為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Ltd.,同治五年根據香港政府法令正式註冊時改稱。中文取名匯豐,含有預期匯兌業務發達的意思。
上海分行成立時經理為麥克萊恩(Daive Maclan),行址初在南京路近外灘轉角處,後遷至外灘12號。開業的次年,倫敦發生金融風潮,一些在滬英資銀行多受到影響,但它避過這次風暴,以後的業務就一直快速而順利地發展。上海分行是它在大陸的管轄行,統轄所有在大陸的分支機構,是調度資金的樞紐。民國10年(1921年)它在上海外灘興建的高7層、佔地14畝、英國人自詡為“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最華貴的建築”的大樓於民國12年建成,更顯示出它的資力雄厚和獲取利潤的巨大。
匯豐又是中國償還外債和賠款的主要經收機關。清末,清政府向英、德、法、俄借入的外債和民初(1913年)五國銀行團的善後大借款以及辛丑賠款,每年按期由各地匯入上海,由匯豐、德華、東方匯理等五家外商銀行收存轉撥。

上海解放後,匯豐銀行在接受人民政府管理,遵守中國政府法令下繼續營業,為中國改革開放前僅有的兩家在滬英資銀行之一。

股份制銀行起源-清代銀行老證券圖鑑

股份制銀行起源-清代銀行老證券圖鑑


股份制銀行起源-清代銀行老證券圖鑑

(二).清代法資銀行
法國在上海開設銀行是比較早的,法蘭西銀行就屬於第一批來滬設立分行的外資銀行之一。由於當時蘇伊士運河尚未鑿通,中國同歐洲的貿易大多藉道英國倫敦,故業務並無多大發展。直至運河鑿通後,法國與中國的生絲貿​​易可以由上海直運法國馬賽,該銀行方見重要。一直到36年之後又有東方匯理銀行的設立。總的來說法資銀行雖有過6家,但是在上海的勢力還是比不上英、美、日等國家。

1、法蘭西銀行
法蘭西銀行(Comptoir d' Escompte de Paris)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在上海設立分行。這是第一家進入遠東的法資銀行,按其法文名稱應譯為巴黎貼現銀行。因為當時它是唯一代表法國的一家金融機構,人們均習慣地稱之為法蘭西銀行。它並不是法國的國家銀行,它是在法國國家銀行支持下,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在巴黎成立的。它可以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從事金融活動。同時也因法國國家銀行在國內對於商業匯票的貼現,規定較為嚴格,必須有三方面的背書。為解決這個難題,法蘭西銀行就應運而生,成為在國內金融業務上的助手。它是一家以辦理商業票據貼現為專業的銀行。它的任務就是充當商人與國家銀行之間的中介人,成為匯票背書時的第三背書人。19世紀60年代初在上海設行是企圖打開中國同歐洲大陸之間生絲的直接貿易道路。後來蘇伊士運河通航,中國的生絲80%直接由上海直運法國馬賽,不再從倫敦轉手,法蘭西銀行的地位和作用才見重要。
該行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改組。光緒二十年其在華業務為東方匯理銀行接辦。按俄法兩國銀行在中國經營地區的協議,光緒二十二年2月華俄道勝銀行開業,即以該行地址為行址。

清代銀行股票典藏

2、東方匯理銀行
東方匯理銀行(Banque de L' indo-Chine)是法國政府特許設立的海外殖民地銀行。後來延長特權後,對於法國不能完全行使主權的地方,有擴展東方匯理銀行業務的特權。它不是一般單純的殖民地銀行,是擴張在亞洲勢力的機構。光緒元年(1875年)由法國的社會實業銀行、巴黎商業銀行和巴黎荷蘭銀行等聯合組成。開辦時資本為800萬法郎,光緒二十六年增至2400萬法郎,民國8年(1919年)又增至7200萬法郎,最後收足資本1.2億法郎。總行設在巴黎。

光緒十一年由於天津條約,安南(今越南)成為法國的保護國,該行乃設遠東總行於西貢,把法屬印度支那作為業務活動中心,並在各地遍設分支機構。光緒十四年根據法國政府的法令,業務範圍擴展到中國、日本及太平洋各地。光緒十五年在上海設立分行。除上海外還在昆明、廣州、天津、漢口、北京、湛江等地設立分行。至此,該行已成為法國資本在華進行經濟侵略的金融機構。法國的銀行資本還採取了雙管齊下的方針,一方面扶植東方匯理銀行,以取代經營目標分散的法蘭西銀行,同時又參加華俄道勝銀行,加強它在中國北方的金融勢力。
東方匯理銀行在華的活動主要是發行紙幣、吸收存款和大力支持法國資本在華經營工礦、公用事業等;以雲南為中心操縱雲南同各地的貿易和金融;與華俄道勝銀行一起爭奪對清政府的貸款權。後來又代表法國勢力參加對華貸款的五國銀行團,並拉攏北洋政府成立中法合辦的中法實業銀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成立維希政府,因而東方匯理銀行上海分行仍能在滬繼續營業。等到二次大戰結束,日資銀行被清除,東方匯理業務有所發展。建國後,上海東方匯理銀行曾被批准為“指定銀行”,代理中國銀行買賣外匯,並代辦國外匯兌業務。後由於外商企業撤出上海,業務清淡,1955年向人民政府提出申請,被批准停業清理。

東方匯理銀行1911年發行的大清帝國對外債券
股份制銀行起源-清代銀行老證券圖鑑



股份制銀行起源-清代銀行老證券圖鑑 

東方匯理銀行1961年發行的股票
股份制銀行起源-清代銀行老證券圖鑑


(三).清代德資銀行

德國在上海設行比較早,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就有德意志銀行的開設,但三年後即撤銷。光緒十五年(1889年)5月15日成立在上海德國領事館作商業登記的德華銀行,次年1月1日正式開業。

1. 德華銀行
(Deutsch-Asiatische Bank)是德國13家有勢力的銀行和企業發起創立的。德國壟斷資本家看到許多國家在中國創設銀行後,都未能獲得理想的成績,而設在中國的匯豐銀行卻取得了十分輝煌的成績。他們決定按照匯豐銀行的模式在上海開設一家德國銀行。從開始醞釀到最後成立,始終是在德國政府的直接支持下進行的。
該行把總行設在上海,其股本計合上海規銀750萬兩,每股1000兩,紅利分派皆用馬克。對於上海規銀之折算率,由監察人隨時決定,股票為無記名式,股份全部屬於德意志本國的13家銀行和企業。其中銀行就有6家,監察人15人中有9人是代表銀行的。上海總行成立後,在天津、漢口、濟南、北京、廣州、香港等地先後設立分行。不久也確實擔負起投資銀行的任務,推行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如取得膠濟鐵路的建築權,組織山東鐵路公司,繼與匯豐銀行合作,承貸“英德借款”和“英德續借款”等多項的中國巨額外債,因而和匯豐銀行、華俄道勝銀行等共同取得關稅的保管收解權。它承貸的“善後大借款”,資金都是由它在柏林市場上發行債券而籌集到的。

民國6年8月當時中國的北洋政府對德宣戰,該行即停業清理。其在山東的資產被日本奪去,山東之外的資產由中國政府接管。民國7年戰爭終止,除濟南等地外,其他地方相繼復業。
北洋政府對德正式宣戰後,即派王克敏前往德華銀行北京分行接收,並會同英國領事辦理一切善後事宜。至於如天津、濟南、上海、廣州等地分行,亦委託各該地之中國銀行經理前往接收,並加派洋員協同辦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上海分行複業,抗日戰爭時期繼續營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日軸心國銀行均由中國政府指派中國銀行接收清理。


德華銀行-1906年發行的股票

股份制銀行起源-清代銀行老證券圖鑑
股份制銀行起源-清代銀行老證券圖鑑
德華銀行1896年發行的大清帝國對外債券--英德借款
股份制銀行起源-清代銀行老證券圖鑑
德華銀行1898年發行的大清帝國對外債券--英德續借款


股份制銀行起源-清代銀行老證券圖鑑

股份制銀行起源-清代銀行老證券圖鑑

德華銀行1908年發行的大清帝國對外債券--津浦鐵路借款


股份制銀行起源-清代銀行老證券圖鑑
德華銀行1910年發行的大清帝國對外債券--津浦鐵路續借款


股份制銀行起源-清代銀行老證券圖鑑
(四).清代俄資銀行
最早在滬設立的俄資銀行,可追溯到清光緒二年(1876年)的俄國對外貿易銀行,其總行設於彼得堡。上海分行於光緒九年撤銷。其後華俄道勝銀行,於光緒二十二年在滬設行,民國15年(1926年)停業清理。
1.華俄道勝銀行
華俄道勝銀行英文名Russo-Chinese Bank,是沙皇俄國對舊中國進行殖民侵略的金融機構。清朝政府政治腐敗,外交屢遭失敗,列強各國都想瓜分中國,認為在中國設立銀行,可操縱中國的經濟和財政。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沙俄政府為擴展和鞏固其在華的侵略勢力,聯合法國金融資本以便與英國在華的勢力相對抗。由俄國聖彼得堡的萬國商務銀行聯合法國的霍丁蓋爾銀行、巴黎荷蘭銀行、里昂信貸銀行、巴黎國家貼現銀行組成了華俄道勝銀行。
設立時資本為600萬盧布,法方的各銀行投資佔62.5%,俄國方面投資佔37.5%。董事共8人,法方3人,俄方5人。資本金法方銀行出得較多,但支配權卻由沙俄掌握。光緒二十二年沙皇政府派銀行董事長烏赫托姆斯基到北京活動,誘使清政府參加股本500萬兩,約合750.2萬盧布。股款由俄法借款4億法郎中扣撥。名義上是中俄合辦,並訂立《入股夥開合同》,但俄方的600萬盧布並未交足,清政府雖交350萬兩,可是連一個董事席位也沒有,毫無權利可言。
《華俄道勝銀行條例》的第二章“銀行業務”第十項規定,該行在中國的業務有:(1)代收中國政府的稅收;(2)經營與地方及國庫有關的業務;(3)鑄造中國政府許可的貨幣;(4)代還中國政府所募公債的利息;(5)敷設中國境內鐵道和電訊等項工程。
以上這些都是一個主權國家的國家銀行才能具有的各項特權,而道勝銀行卻攫取了這種特權,可見其侵略野心之一斑。華俄道勝銀行上海分行於光緒二十二年在原巴黎國家貼現銀行(即法蘭西銀行)上海分行原址開始營業。以後又陸續在漢口、天津、煙台、北京、牛莊、大連、長春、哈爾濱、滿洲里、烏魯木齊、伊犁、喀什等地設立代理處,業務發展很快。光緒三十年日俄戰爭發生,營業受到打擊。
宣統二年(1910年)華俄道勝銀行因營業不振,與法國資本為背景的北方銀行合併,改稱俄亞道勝銀行(Russo-Asiatic Bank)。總行仍設在彼得堡,中文名沿用舊稱,但其在上海金融界的勢力已不如前。
民國6年(1917年)俄國發生革命,華俄道勝總行已收歸國有,上海分行失去憑藉。該行多數董事逃往法國巴黎。
因該行有法國資本,民國11年由股東會議決,將總行遷到巴黎,並在法國政府註冊,改隸法籍,受法國法律之保護。但是時中國政府並未參加股東會,始終未予承認這種改籍的合法性。民國15年該行因買賣日金和英鎊投機失敗宣告停業。同年9月26日接總行來電,總分行一律停止營業,上海分行於當日下午4時,正式宣告停止營業。9月30日中國政府派王寵惠為清理督辦,上海分行以宋漢章為清理員。民國17年7月1日改派李銘和朱博泉辦理清理工作,於民國18年6月30日清理始告結束。

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華俄道勝銀行-1911年發行的股票
股份制銀行起源-清代銀行老證券圖鑑


(五).清代日資銀行
光緒十九年橫濱正金銀行在上海設立分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美國家無力東顧,日資銀行乘勢而入。民國34年日本投降,日本在華銀行全部被接管清理。

1、橫濱正金銀行
橫濱正金銀行(Yokohama Specie Bank,Ltd.)為股份公司組織,創立於清光緒六年2月28日,由日本人中村道太等發起組織。總行設於日本橫濱,以經營國外匯兌、貼現等為主要業務。創立時實收資本為300萬日元,政府投資1/3,並存放數百萬日元的國庫準備基金,供其周轉使用。光緒八年日本銀行(即日本中央銀行)成立後,又為它提供2000萬日元的長期低息貸款。光緒十三年日本政府頒布《橫濱正金銀行條例》後,遂成為經營外彙的專業銀行。

光緒十九年5月橫濱正金銀行在上海設立分行。不久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業務委託法蘭西銀行代管。戰後恢復營業。橫濱正金銀行在中國各地設立分行,尤其在東北擴展勢力。上海分行是其外匯資金調度上的重要據點,起貿易金融上樞紐地位的作用。光緒二十八年起亦發行鈔票,但歷次反日愛國運動均對其發行業務以巨大打擊。民國26年(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在關稅存儲保管權上取代匯豐銀行的地位。
民國30年起控制汪偽中央儲備銀行,以“對存”方式,盡量套取“中儲券”,充裕搜購物資的資金,達到其“以戰養戰”的侵略目的。民國34年日本戰敗,上海分行被中國政府接管,整個橫濱正金銀行被盟國總部撤銷機構。

橫濱正金銀行19101年發行的大清帝國對外債券-郵傳部鐵路借款
股份制銀行起源-清代銀行老證券圖鑑
橫濱正金銀行-1925年發行的股票
銀行祭祖大典:銀行起源歷史與股票展覽

2、台灣銀行

台灣銀行(The Bank of Taiwan Limited)是日本官商合辦的股份有限公司,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之戰後台灣割讓於日本,即按當時日本皇家的特許法律,於光緒二十五年在台灣開設。開辦時資本500萬日元,總行設在台北。設置意圖為:(1)謀改革台灣幣制,兼​​發行事宜;(2)開發台灣資源,輔助台灣實業及各種公共事業設施;(3)擴展台灣的對外貿易,尤其註重華南及亞洲南部諸國。其地位相當於日本在東北擴張勢力的朝鮮銀行。宣統三年(1911年)4月成立上海分行,其他分支機構均在上海以南,包括福州、廈門、汕頭、廣州、香港等地。在亞洲南部各國設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