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杜定友,中國圖書館學家。原籍廣東南海

杜定友
杜定友,中國圖書館學家。原籍廣東南海。1898年1月7日生於上海,1967年3月13日卒於廣州。杜定友是我國近代圖書館事業和近代圖書館學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國圖書館學史乃至世界圖書館學史上屈指可數的理論大家之一,他在圖書館學的諸多領域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融東西方圖書館學為一體而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圖書館學理論尤為值得稱道。
編輯摘要
中文名:杜定友性別:
國籍:中國出生年月:1898年1月7日
職業:學者圖書館學家

目錄

杜定友杜定友圖冊

杜定友- 生平 

杜定友1918年畢業於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同年赴菲律賓大學學習圖書館學。1920年獲文學士學位,1921年畢業,又獲教育學和圖書館學學士學位,同年回國,至1949年他歷任上海復旦大學圖書館、交通大學圖書館、廣東中山大學圖書館、廣東省圖書館、廣州市圖書館館長或主任,為這些圖書館的建設、管理和業務,付出了心力。他也熱心於培育圖書館專業人才,積極從事圖書館學教育工作。1922年在廣州建立廣東省圖書館管理員養成所。1925年在上海國民大學創建中國圖書館學教育史上第一個圖書館學系,任系主任兼教授。此外,還在廣州市民大學、南京東南大學與中華圖書館協會合辦的暑期講習班講授圖書館學課程。
杜定友在1949年底被任命為廣東省人民圖書館館長,1953年因職。1956年4月參加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和北京圖書館主辦的分類法座談會,討論研究中小型圖書館圖書分類表編制問題,1957年3月參加在南京舉辦的第一屆中國省市圖書館工作人員進修班教學工作。5月參加中國圖書館工作者代表團赴蘇聯民主德國參觀訪問。1963年當選為廣東省圖書館學會會長。1967年因病逝世於廣州。

杜定友- 成就 

杜定友一生共撰寫著作86種(其中正式出版或刊行55種),撰寫論文512篇(其中正式發表320篇),共約600餘萬字,這是我國近現代圖書館學史上所僅見的。杜定友的學術成就主要體現在圖書館學理論、圖書分類學、漢字排檢法、地方文獻研究、圖書館建築和設備等幾個方面,而以圖書館學理論和圖書分類學最為精達。
關於圖書館學理論,在1925年出版的《圖書館通論》一書中,杜定友已將圖書館置於社會大系統中進行考察,他認為,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因素主要包拈人才,書籍、財力和時勢四個方面,這種認識已衝破單純的技論而形成了社會論;
1926年,杜定友在“圖書館學的內容和方法”文中指出,圖書館學與其它專門學一樣包括兩個內容:“第一是原理,第二是應用,而應用是根據於原理而來的。圖書館學若是只有目錄分類方法、書籍排列方法那種機械的事——在一般人的眼光看來,圖書館只有乾這些事——那麼當然不值得研究;只能稱為技藝,不能稱為科學。但圖書館學所以能成為科學,是因為圖書館現在已成為一種活的教育機關,值得注意,杜定友此處的表述與阮岡納贊關於“圖書館是一個發展的有機體”的認識有相似之處;
1927年,杜定友在《圖書館學概論》中明確提出圖書館有積極保存、科學處理和活用益人等功能,並創造性地將圖書館的發展劃分為保守、被動、自動三個時期;1928年,杜定友在“研究圖書館學的心得”一文中認為,圖書館就如同人的大腦,其功用“就是社會上一切人的記憶,實際上就是社會上一切人的公共腦子。圖書館學則是專門研究人類學向記載的產生、保存與應用的”,這種認以又肖似巴特勒的觀點;
1932年,杜定友發表“圖書館管理方法新觀點”一文,指出圖書館事業的理論基礎可稱為“三位一體”,三位者,一為“書”(包括圖書等一切文化記載),二為“人”(即閱覽者),三為“法”(包括圖書館的設備、管理方法、管理人才等),這就是著名的“三要素說”,它堪稱杜定友圖書館學理論的精華,關於圖書分類學,與阮岡納贊一樣,這也是杜定友偏爰的一個領域:回國後經多次修改於1935年定型的《杜氏圖書分類法​​》在當時是極有影響的分類法之一,1950年首倡新中國圖書分類法​​應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關於科學分類的理論為指導思想表明了歷經戰亂後杜定友思想境界的昇華,1962年發表“圖書分類法​​的路向”一文則體現了杜定友在圖書分類領域的精深造諸和遠見卓識,等等。
1988年為了紀念與研究他,設立了杜定友紀念室,書目文獻出版社(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了《杜定友圖書館學論文選集》。

合文[編輯]

漢字
字體風格
古文 · 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籀文 · 石鼓文 · 鳥蟲書
篆書大篆 · 小篆
隸書 · 楷書 · 行書 · 草書 · 書法
印刷字體風格(雕版 · 活字
仿宋體 · 明體 · 黑體
字形
構成要素
筆畫 · 筆順 · 偏旁 · 六書 · 部首
漢字結構
合體 · 獨體
漢字標準
本字 · 石經 · 康熙字典體(舊字形)
新字形 · 通用規範漢字表
國字標準字體 · 常用字字形表
漢字文化圈
中國大陸 ·  ·  ·  ·  · 朝韓 ·   · 琉球
方言字
吳語字 · 粵語字 · 台閩字 · 四川方言字
中文漢字簡化爭論 · 繁簡轉換
正體字 · 簡化字 · 漢字簡化方案  · 二簡字
簡筆字 · 異體字
日本國語國字問題
舊字體 · 新字體 · 擴張新字體
當用漢字 · 常用漢字 · 同音漢字書寫規則
派生文字
則天文字 · 喃字 · 口訣 · 吏讀 · 鄉札
假名萬葉 ·  ·  · 注音符號
合文 · 女書 · 古壯字 · 僰文
方塊侗字 · 岱喃字 · 傈僳竹書
契丹文大字 · 小字
女真文大字 · 小字 · 西夏文
資訊科技
統一碼 · 中文輸入技術 · 中文輸入法
多音字 · 通假字 · 隸定字 · 古今字 · 生僻字 ·錯別字 · 提筆忘字 · 廢除漢字 · 漢字復活
檢‎·論‎·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字元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看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合文,又稱合書,指把二字或以上的漢詞濃縮成一個漢字書寫單位(一個方塊字字元)的文字形式,涉及構字部件的置換、重用,或左右相合、或上下相合、或三字相合,多數不借筆,也有少數是借筆,甚至會減省部分,而讀音則仍保留原本的多音節讀法不變。比如說在「博」字上加個「宀」就是「博物館」,仍然唸「ㄅㄛˊㄨˋㄍㄨㄢˇ」三個音節[1];一個「止」字上從「林」字左邊再從一個「火」字的字元,就是「禁止煙火」,同樣讀音不變。

解說[編輯]

合文是一種「合體字」,然而並非所有合體字都是合文。「合體字」是一種相對於「獨體字」的概念,所謂「獨體為文,合體為」,所有由超過一個單獨部件構成的漢字都可以稱為「合體字」,而合文的最大特色是單字元多音節,這特點是一般合體字所無的。
相對於「合字」的概念,「合文」是一個關於漢字的概念,早在商代已被大量使用,而「合字」的概念,隨了適用於「合文」外,也適用於漢語以外的二合字母,是個大小概念的問題。

歷史[編輯]

合文是古文字共見的現象,合文最早見於商代文字,在甲骨文裡,合文的應用非常普遍,到了西周姬發諡號武王」寫成的合文「」字也常見於青銅器銘文。
宋代起流行把一些寓意吉祥的詞句合書成一字,寫在斗方(通常只有部件的置換拼合和重用,沒有部件的減省)。這種合文通常應用於節慶時作為一種祥瑞的張貼飾品、賞玩用的花錢,或作為一種文字遊戲,並不應用在寫作中。

用於春貼的「招財進寶」合書,並不用於寫作。涉及借筆、減省部件。
近代圖書館學杜定友(1898年-1967年)曾於1924年創「圕」字來代替「圖書館」一詞(讀音:ㄊㄨㄢ/tuān),於當時中日學術文化界也曾流行一時。至今臺灣教育部仍有「金圕獎」,以表揚優良圖書館。1926年,日本雜誌《圕》以「圕」字命名,杜定友對《圕》第一期所有文章中「圕」字的使用情況加以統計,統計結果是──該刊用「圕」字436次,如用舊例「圖書館」則須用1308字。

弊端[編輯]

從上述的統計看來,這種文字形式似乎節省了很多字元,用起來好像經濟得多,可是,由於漢語分析語,「圖書館」這三個語素分拆開來,可以跟其他漢字組合成很多不同漢詞。翻翻詞典,用上「圖」字、「書」字或「館」字來構成的詞條很多,表達能力很強。但「圕」字不是語素,沒有再組合的能力,不能用於表達別的意義。這麼一來,如果我們要為每一個漢詞做一個新字,跟用有限漢字組成無限漢詞的方法比較起來,長遠下去,合文這種文字形式就顯得很不經濟。

用例[編輯]

合文是古文字共見的現象,唯甲骨文特別多。兩字合文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左右相合,如:
  • 大甲 祖丁 祖乙 十五 七月 等等;
一種是上下相合,如:
  • 十牢 小牢 五十 二百 八月 等等。
若是三字合文,則或先上下相合,或左右右相合,然後再與第三字相合,如:
  • 十二月 十三月 七十人 中母己 辛亥貞 翌日庚 上下 等等。

方言[編輯]


Biángbiáng面的「biang」字
有部分應用於方言裡的合文,發展成單音節字而被保留和廣范應用,比如說「甭」原是北方方言「不用」的合文,後連讀成ㄅㄥˊ一個音節;「覅」原是吳語「勿要」的合文,後連讀成ㄈ—ㄠˋ(國際音標:[viɔ])一個音節。又如潮州話中「」是「不是」的合文,後連讀「唔」(m6)和「是」(si6)成mi6;「𠁞」、「𠀾」、「𣍐」是「不會」、「勿會」的合文,後連讀「唔」(m6)和「會」(oi6)成bhoi6;「」、「」是「不畏」、「勿畏」的合文,後連讀「唔」(m6)和「畏」(uin6)成mui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