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編輯]
股票(英語:stock; share)是一種有價證券,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發給投資者作為公司資本部分所有權的憑證,成為股東以此獲得股息(股利),並分享公司成長或交易市場波動帶來的利潤;但也要共同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
歷史[編輯]
股票制度,起源於1602年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當時該公司經營航海事業。它在每次出海前向人集資,航程完成後即將各人的出資以及該航次的利潤交還給出資者。1613年起該公司改為四航次,才派一次利潤。這就是「股東」和「派息」的前身。
- 1773年,倫敦,喬納森咖啡屋。(Exchange Alley)
- 1792年,華爾街的一顆大梧桐樹。
- 19世紀中葉,大量股票上市。
- 1830年,印度
- 1870年,中國
- 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印尼
股票的分類[編輯]
台灣分類[編輯]
中國分類[編輯]
- 按票面形式,可分為記名股票、無記名股票和有面額股票。
- 按上市交易所和買賣主體,可分為A股(上海和深圳)、B股(上海和深圳,其中上海B股以美元結算,深圳B股以港元結算)、H股(香港聯交所上市交易的在大陸運作的公司)、紅籌股(在香港或境外登記註冊,但實際經營活動在中國大陸的公司)。
- 按持股主體,在2005-2006年的股權分置改革以前,可分為國家股,法人股和個人股。
- 按公司業績,可分為績優股和垃圾股。
- 按股東權利,分為優先股和普通股。
國際分類[編輯]
股票交易[編輯]
委託方式[編輯]
股票交易委託可分為以下幾種:
-
- 填單委託
- 交易者通過填寫並遞交交易單委託轉移股份所有權。
-
- 電話委託
- 交易者通過電話委託仲介轉移股份所有權。
-
- 委託機委託
- 交易者通過特殊的交易所接入設備委託轉移股份所有權。
-
- 網上委託
- 網際網路產生後,通過軟體委託仲介機構對股份所有權進行轉移。
交易費用[編輯]
競價方式[編輯]
投資方法[編輯]
被動投資[編輯]
價值投資[編輯]
這兩種投資方法都是以對企業進行資產估值為前提,相對於目前企業價值而言,過低的股價和良好的盈利成長性都是企業投資價值的一部分,成長性可以通過對企業未來的自由現金流量折現來資料化。由於對企業具體的成長性判斷準確十分困難,在投資的時候,成長性投資者有必要以一定的安全邊際來降低投資風險;價值投資者也必須兼顧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否則企業價值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縮小,使投資虧損,畢竟以清盤目標公司為手段的價值投資並不多見,所以兩者並不矛盾。
趨勢投資[編輯]
趨勢投資是指通過對買賣雙方力量的分析,技術分析等方法研究股票趨勢,波段操作,不以企業的基本面做決策依據或主要依據的投資方法。由於其投機性質較明顯,又有人稱為「投機」。
由於總是有過多的人進行短期的投機交易,致使短期投機交易往往無利可圖,再考慮到因頻繁買賣而產生的相對高昂的交易費用,使短期投機交易對多數人來講風險比長期持有的價值投資要大。
投資組合[編輯]
投資組合即買入不同股票所組成的集合。在股票市場中能平滑收益和虧損的幅度,有效的降低股票投資的非系統性風險。其原則是在兼顧盈利性的前提下,儘量把不同種類的股票納入組合,比如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國家的股票。
根據《當代投資組合理論和投資分析》(Modern Portfolio Theory and Investment Analysis)中的記述,持有單只股票時價格的標準差(波動幅度)是市場總體價格波動幅度的49.2%,持有20隻股票組成的投資組合,其標準差為19.2%,而1000隻股票組成的投資組合比20隻股票的投資組合風險僅下降0.8%。所以20隻股票是組成投資組合最佳的持股數量。
股市泡沫[編輯]
股市泡沫(bubble)指股票交易市場中的股票價格超過其內在的投資價值的現象。一般來說,在股票交易市場上的股票泡沫是一直存在的。現在一般所指的股市泡沫,是指股市中的股票價格過度其內在的投資價值的現象。表現為一個連續過程中,股價急劇上升,其上升使人產生價格將進一步上升的預期,並由此而吸引來大量的以僅以買賣價差為獲利手段的投資者,最終使股票價格大幅度脫離其淨值。泡沫的大小並無絕對參考方式,歷史上所有的股市泡沫都是事後才被確認的,股市進入泡沫階段並不意味著它馬上就會下跌或者暴跌,而是意味著此時投資於股市風險更大而回報率更小。
股市泡沫的確定:
- 市盈率(PE)法:而15倍市盈率是一個全球成熟市場的均值,全球大型市場2007年的市盈率罕有地超過20倍的。世界大部分股市在牛市見頂時市盈率都在60倍左右。
- 儲蓄收益率比較法:以上市公司總的投資的回報率(淨利潤與市值之比)與一年存款淨收益相比,如果有風險的股票投資收益低於無風險的銀行存款(或國債)收益率,則說明市場已進入泡沫階段。
- 總市值占GDP比重法:在美國股市的最近100年中,這個指標最低為0.4,最高為1.6。高點曾經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在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之前,另一次發生在1999年。臺灣股市見頂時該指標為1.55,跌到底時為0.48。
- 托賓Q法:以Q值反映當時的投資需求和投資成本。當Q值>1時,新投入的投資成本會較低,從而增加投資需求。當Q<1時,因為市場價格少於資產的內含價值,所以購買現有資產的成本會較高,投資需求會減少。
技術分析[編輯]
常見股票術語[編輯]
常見股票指數[編輯]
中國大陸[編輯]
臺灣[編輯]
香港[編輯]
美國[編輯]
日本[編輯]
英國[編輯]
歐洲[編輯]
國際[編輯]
證券交易所[編輯]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