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
客家民系 Hakka | |||||||||||||||||
---|---|---|---|---|---|---|---|---|---|---|---|---|---|---|---|---|---|
總人口 | |||||||||||||||||
全球大約1500萬人 | |||||||||||||||||
分佈地區 | |||||||||||||||||
中國(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海南、香港、澳門)、中華民國(臺灣)、東南亞(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柬埔寨)、其他東亞國家、澳大利亞、北美洲及歐洲。 | |||||||||||||||||
語言 | |||||||||||||||||
客家話、華語、及出生地母語 | |||||||||||||||||
宗教信仰 | |||||||||||||||||
大部份為大乘佛教、儒教、道教、中國民間信仰。相對少數的其他宗教人口。 | |||||||||||||||||
相關種族 | |||||||||||||||||
其他漢族 |
客家 | |||
漢語 | 客家 | ||
---|---|---|---|
| |||
漢語別稱 | |||
漢語 | 客人 | ||
|
客家支系(客家地區) |
---|
贛南系(贛州)-粵東系(梅州、惠州、韶州)-閩西系(汀州)-臺灣系(臺灣) |
客家語 |
梅縣話、𠊎話、土廣東話、懷遠話、臺灣話 |
客家文化 |
文學 - 飲食- 音樂 |
作爲嶺南三大族群之一的客家民系,在中國大陸主要分布在華南各地,而尤以廣東東部(粵東)、北部(粵北)和西部(粵西)片區,以及廣西東南部和福建西部(閩西)、贛州南部(贛南)為主要集中地,通過江西、廣府、閩西漢人與畲瑤侗民族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種兼具山區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群體,被視為中國南方唯一不以地域命名之民系。
族群形成
目前關於客家淵源的看法主要有三種:
- 江西廣府福建漢族與畲瑤侗山區少數民族融合而來。
- 北方南遷漢人融合南方越族土著發展演變而來。
- 南方越族土著融合北方南遷漢人發展演變而來。
根據說法之一,客家人是秦朝末至宋朝初,黃河流域漢族居民數次從中原南遷,抵達粵、閩、贛三地交界處,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從廣東的梅州、惠州、河源、福建和江西南部大量外遷到華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爲梅州、惠州、汀州、贛州。而福建甯化石壁是客家傳說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稱爲「客家祖地」。廣東的梅州市則因其是客家人最主要聚居區之一而被宣傳爲「世界客都」, 廣東的河源則被稱爲千年「客家古邑」。由於海外客家華僑祖籍地最多的是原惠州府,所以惠州又被成為「客家僑都」。贛州是客家人南遷最早的集中地,因而被稱 為「客家搖籃」。福建省長汀縣在漫長的客家人遷徙的歷史上汀州作為第一個府治行政機關而存在,所以被海內外一千多萬客家人稱為「客家首府」。
文化
客家文化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廣東文化的重要支流。客家人非常團結合作,在中國大陸多居於閩粵贛地區,故有濃厚的丘陵文化。有人說:哪裏有陽光,哪裏就有客家人;哪裏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裏聚集,艱苦創業,繁衍後代。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在廣徵客家人士意見後,宣布將把具客家獨特性的「天穿日」(農曆正月二十),訂為中華民國「全國客家日」[1]。
風俗
- 客家人唱山歌,並且在不同的場合、節慶時有對歌的風俗。
- 客家人與明清時代的其他漢族人不同,歷來從沒有裹腳的習俗,窮人家女子一般赤腳或穿木屐,與男子無異。
- 客家人有在清明節做艾粄的習俗,各地的掃墓時間不同(見掃墓條)。
信仰
- 觀世音菩薩:為漢人共通的信仰,閩西永定客家人視為鄉土神。
- 三界爺:為漢人共通的信仰,即掌管天、地、水三界的大神,三官大帝[2]。
- 土地伯公:為漢人共通的信仰,即土地公。[2]
- 龍神:守護地脈之神,常與土地伯公並稱。
- 漢帝:贛南寧都客家人的信仰,即漢高帝劉邦,初為劉姓宗親之祖先崇拜。
- 三山國王:廣東潮州府——獨山、明山、巾山的山神信仰,亦有潮州人信奉。
- 定光古佛:閩西汀州客家人的高僧信仰。
- 慚愧祖師:潮州一帶的高僧信仰,亦有潮州人信奉。
- 五顯大帝:閩南漳州詔安客家人的信仰,現今在臺灣的臺北、宜蘭、彰化、臺中、雲林、屏東、臺東等18個縣市,共有從詔安分香的五顯宮或五通宮,目前彰化縣大村鄉、員林鎮、埔心鄉、溪湖鎮等4個鄉鎮,共有10個庄頭,為輪流值年爐主,故依帝別劃分奉祀區域[2]。
- 義民爺:各地因保鄉護土而陣亡的客家子弟,死後被奉祀,以臺灣極盛(新竹縣新埔鎮義民廟)。
- 仙姬娘:仙姬娘信仰,如越南同奈省邊河市的客家後裔。
方言
客家人使用的方言,通常稱為客家話、客家語、客語、土廣東話,在廣東西部和廣西地區也叫作「涯話」、「麻介(gai)話」、「艾話」。在臺灣,教育部命名為臺灣客家語[3],亦是台語之一[4]。客家話在客家族群認同上扮演著很重要的作用,客家人素有「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的祖訓[5],不會講客家話又自稱「客家人」曾被譏諷是「假客家人」[6]。
中華民國過去推動的國語運動打壓包含客家話的台灣本土方言,致使年輕一輩台灣民眾能聽說客家話的人數大幅降低。
音樂
傳統音樂
流行音樂
近年來,客家音樂有了新面貌,加入了年輕一輩的創意,更活潑生動;混合了民謠、爵士、流行、搖滾等風格。更增加了可聽性。
服飾
現為「上穿大襟衫,下穿大襠褲」,其顏色以青色、黑色為主,給人素雅而嚴肅的印象,恰似其沈穩隱斂之民族性[7]。現代客家人基本上都穿西式服裝,與其他漢族人無異。粵東北、贛南等地還保留有一些小孩子穿戴的客家傳統服飾。
民居
客家人有自己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其中福建客家土樓群已經成功申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 福建土樓建築是以永定、南靖、平和這一交界地區為界限。既不是客家人所專有,也不是閩南人所專有。[8]
- 梅州圍龍屋
- 客家土樓:福建、廣東大埔一帶。客家人所居住的大型民居,已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 圍屋(梅州圍龍屋):「圍龍屋」在台灣南部較多,在中部石岡、東勢地區客家人則稱作「圍屋」,江西龍南縣有全世界最多的客家圍屋。
- 伙房(夥房):夥房為「ㄇ」字型設計,正中央則是「廳下」﹙祭祀祖先的廳堂﹚,以屋頂高低作為輩份之區分,廚房共用,共用一口灶,一起伙食。
- 家廟(公廳):祭祀共同祖先的建築物。
飲食
因為客家族群多遷徙且居住華中、華南丘陵的丘陵山地地區,勞動出汗多,需補充鹽分以維持體力,因此飲食傾向多油多鹹的重口味菜(香油鹹為特色),為下飯以應付大量勞力,並且好用各式處理過的醃製菜類(如酸菜、梅乾菜、芥菜、福菜)作為食材入菜。著名的客家菜有梅菜扣肉、釀豆腐。
表演藝術
武術
旅遊景點
- 客家桐花祭
- 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
- 桃園縣客家文化館
- 新竹縣竹東鎮
- 新竹縣北埔鄉新埔鎮
- 新竹縣湖口老街
- 新竹縣竹北市新瓦屋
- 新竹縣橫山鄉內灣
- 苗栗縣苗栗客家文化園區
- 苗栗縣大湖鄉
- 苗栗縣獅潭鄉
- 苗栗縣南庄鄉
- 苗栗縣三義鄉
- 苗栗縣銅鑼鄉
- 臺中市東勢區石岡區新社區
- 高雄市美濃區
- 屏東縣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 花蓮縣鳳林鎮煙樓
- 龍岩市永定縣承啟樓
- 龍岩市永定縣振成樓
- 興寧市何子淵故居光裕廬
- 梅州市大埔縣花萼樓
- 河源市東源縣南園古村
- 河源市東源縣蘇家圍
- 韶關市南雄市珠璣古巷珠三角發源地、祭祖
- 贛州市龍南縣關西圍屋
- 江西省寧都縣東龍古村
- 福建省寧化縣石壁村客家祖地
- 深圳市龍崗區鶴湖新居
- 深圳市龍崗區大萬世居
- 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
- 儀隴縣馬鞍鎮朱德故居
- 成都市新都區木蘭鎮
- 贛州市五龍客家風情園
客家人的分布
中國大陸
客家地區根據過去和近年各地學者的調查資料排列出來。下列縣市是中國客家人分布的縣市,由於屬於階段性研究,所以只能作現時的參考。另由於客家人自江西南下導致產生語言沖刷而產生贛語,贛語區域連同其他省市客家散居點但已說南方諸語言之區域被稱作"泛客家"地區。
- 廣東:
- 梅州市全境,梅江區、梅縣區、大埔縣、蕉嶺縣、平遠縣、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
- 河源市全境,源城區、東源縣、紫金縣、龍川縣、和平縣、連平縣
- 惠州市惠陽區全境、惠東縣全境、博羅縣部分區域、龍門縣部分區域、惠城區部分區域
- 揭陽市揭西縣部分區域、普寧市部分區域
- 汕尾市陸河縣全境、陸豐市部分區域
- 深圳市龍崗區、鹽田區、石岩街道、觀瀾街道、龍華街道、西麗街道、寶安區西鄉街道、福永街道等部分區域
- 東莞市樟木頭鎮、清溪鎮、鳳崗鎮部分區域
- 韶關市始興縣、南雄市、仁化縣、樂昌市、曲江區、新豐縣、翁源縣等部分區域
- 清遠市北部、東部、英德市等部分區域
- 廣州市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等部分區域
- 中山市五桂山地區;東區、板芙鎮、南朗鎮等部分村落
- 台山市赤溪鎮全境
- 潮州市饒平縣部分區域
- 另外,雲浮市、肇慶市、茂名市、陽江市、湛江市汕頭市等各地均有客家村鎮分布。
- 江西:
- [[贛州市]部分縣市等、宜春銅鼓縣部分客家人。
香港
香港原屬廣東省的寶安縣,是客家人的傳統聚居地之一。17世紀末,客家人就開始向香港遷移,香港仍未開埠前客家人是香港原居民最早之一,該地區因而被人叫做「客家村」。在英國殖民香港以前,香港336個村落中(例如赤柱村),客家人的村落多達128個[9]。2010年時,香港的客家人約有100萬人[10],當中包括客家原居民和非原居[11]的客家人。在新界大埔、北區、沙田、西貢、荃灣、屯門、九龍及香港島的村落皆可見客家人的足跡。客家人在港數量並不少,但由於遭標準粵語(即廣府話或稱廣州話)取代的影響,現時客家語在香港已不佔優,不少客家新一代都不會講客家話,或者只懂聽不懂講。(詳見香港語言條)
臺灣
越南
世界其它地方
1994年中國梅州市為在梅州舉行"世界客屬第十二次懇親大會",通過多渠道,包括國內外函調、採訪、採摘報刊材料等方面匯總統計,客家人在中國內外分布人數共1200萬人,其中國內1000萬人。
客家傳媒與相關節目
- 《大家恁早》:每天早上七點;主持人黃晨龍、黃竹櫻 暐雋有限公司、心玲
- 《輕鬆生活家》:每週一~週六傍晚五點
- 《9354咖啡館》:週日早上十點至十二點
客家網路電台
- 好客ING-客家影音網路平台 可上網即時收聽客家廣播,現有高屏溪電台、新客家電台、寶島客家電台、大漢之音電台。
客家電視台
梅州電視台
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的由來
客家是中華大家庭中漢族的一支重要而獨特的民系族群,自古以來形成一種敦親睦族、團結協作和開拓進取的文化精神。由於歷史的原因,客家人播衍於世界各地,所謂「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為有助於鄉誼的溝通、鄉親的互助,特別是客家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從上世紀起,不少客屬有識之士就積極探索和實踐以適應於這種要求和目的的載體,所以,世界各地都成立了大大小小各種血緣、地緣、族緣和業緣的客屬社團和組織,但長期以來一直沒能形成為世界客屬鄉親歡聚、聯誼的合適舞台。
一九七一年九月二十八日,香港乃至亞太最具影響的客屬組織——香港崇正總會為慶祝其成立五十周年暨「崇正大廈」落成,特邀請世界各地四十七個客屬團體共二百五十位鄉親代表,於香港九龍彌敦道「國際大酒樓」及設在香港跑馬地的「香港崇正總會」大禮堂舉行慶祝活動。其中與會代表決議:將這次活動定為「世界客屬第一屆懇親大會」,並且以後每隔兩年輪流在世界各地有關城市召開一屆。從此,這一國際性民間活動及其程序便正式確定下來並延續至今。
歷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序屆 | 年份 | 城市 | 國家或地區 |
---|---|---|---|
1 | 1971 | 香港 | 英屬香港 |
2 | 1973 | 臺灣臺北 | 中華民國 |
3 | 1976 | 臺灣臺北 | 中華民國 |
4 | 1978 | 舊金山 | 美國 |
5 | 1980 | 東京 | 日本 |
6 | 1982 | 曼谷 | 泰國 |
7 | 1984 | 臺灣臺北 | 中華民國 |
8 | 1986 | 波累 | 模里西斯 |
9 | 1988 | 舊金山 | 美國 |
10 | 1990 | 沙巴州亞庇 | 馬來西亞 |
11 | 1992 | 臺灣高雄 | 中華民國 |
12 | 1994 | 廣東梅州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3 | 1996 | 新加坡 | 新加坡 |
14 | 1998 | 臺灣苗栗 | 中華民國 |
15 | 1999 | 吉隆坡 | 馬來西亞 |
16 | 2000 | 福建龍岩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7 | 2001 | 雅加達 | 印尼 |
18 | 2003 | 河南鄭州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 | 2004 | 江西贛州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20 | 2005 | 四川成都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21 | 2006 | 臺灣臺北 | 中華民國 |
22 | 2008 | 陝西西安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23 | 2010 | 廣東河源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24 | 2011 | 廣西北海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25 | 2012 | 福建三明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註解
註解一
先前其起源存在多種說法,其說法不盡正確,幾近「神話」,主要有遷移說和土著(原住民)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