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節_ [3月3日]
月份:【3月】
日期:【3日】
編號:276
時間:[1]-3月3日是鬼節
人氣:1次訪問
國家:[中國]
標籤:鬼節,由來,習俗
鬼節
鬼节,顾名思义,即鬼过的节日,民俗演化为常人祭拜鬼神之俗。鬼节有中西之分,在中国有四大鬼节,分别是清明节,三月三,七月十五,十月初一。西方鬼节中有墨西哥鬼节,泰国鬼节等,但最著名的是万圣节。
鬼節的由來和習俗
一,鬼節的由來
在上古神话中难以见到死后世界的描绘,“鬼”字最初也并不是现在的意义。甲骨文中“鬼”本是会意字,下面是个“人”字,上面是个可怕的脑袋,意即像人的怪物。
后来逐渐演化成人死之后所变之物。《礼记•祭义》已说得很明确:“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礼记•祭法》则进一步指出:“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那就是达官贵人死后有庙供奉,终年有人祭祀,则成了神,普通百姓死后无庙享祭,四处飘泊,才是鬼。
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孔夫子有名句“敬鬼神而远之”,可见儒家是信奉鬼神的,但只是“敬”而已。
後來雖有東漢王充的無鬼論,但總還無法動搖國人對鬼神的迷信。
到了清代蒲松龄笔下,虽有凶神恶煞般的厉鬼,但更多的是重情意、懂礼仪年轻漂亮的女鬼,读了《聊斋》之后,不但不觉得鬼可怕,反而觉得十分可爱。
中 国鬼文化的完善和充实得益于佛道两教。道教是地产,佛教是汉魏时从西土传人,融入儒家文化和世俗文化,人死后的阴间世界(佛家也称冥间),也就是鬼们生活 的世界逐渐构建起来。道家的主要建筑是丰都城,并在四川东部长江之滨的平都山上具体演示。风景秀美的平都山本是道家的七十二福地之一,西汉的王方平和东汉 的阴长生都曾在此修炼,后得道成仙。丰都的由仙而鬼,与两位仙人的姓氏有关,王、阴倒读便是阴王,遂成了“阴间之王”,经过历代的演绎,加上《西游记》 《钟馗传》等神魔小说的渲染,丰都便被营建成一座阴森可怖的鬼城,于是有了奈何桥、鬼门关、阴阳界、天子殿、无常殿、城隍庙等阴间地面和各级官府。比之于 道教的阴间,佛教的冥间要完整系统得多。佛教有所谓“十界”之说,也就是世界上存在着十种境界,分别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恶 鬼、地狱。前四者称“四圣”,即已经超凡入圣,脱离了生死轮回之苦,后六者叫“六凡”,要在秽土中不尽地轮回,最后三者又叫“三恶道”“三恶趣”,是更为 不幸的境界,而地狱则是不幸之最。地狱有十八层之多,越往下层,苦难越深重。地狱中不但有阎罗、判官、鬼卒等凶神恶煞,还有刀山、油锅、碾盘、锯解、石磨 种种酷刑,因此人死后最怕的是进入十八层地狱。
二,習俗
祭 祖中国中元节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 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 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 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各家还要在自家 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活动,所谓水灯,就是在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 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说法,水灯是用来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月份:【3月】
日期:【3日】
編號:276
時間:[1]-3月3日是鬼節
人氣:1次訪問
國家:[中國]
標籤:鬼節,由來,習俗
鬼節
鬼节,顾名思义,即鬼过的节日,民俗演化为常人祭拜鬼神之俗。鬼节有中西之分,在中国有四大鬼节,分别是清明节,三月三,七月十五,十月初一。西方鬼节中有墨西哥鬼节,泰国鬼节等,但最著名的是万圣节。
鬼節的由來和習俗
一,鬼節的由來
在上古神话中难以见到死后世界的描绘,“鬼”字最初也并不是现在的意义。甲骨文中“鬼”本是会意字,下面是个“人”字,上面是个可怕的脑袋,意即像人的怪物。
后来逐渐演化成人死之后所变之物。《礼记•祭义》已说得很明确:“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礼记•祭法》则进一步指出:“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那就是达官贵人死后有庙供奉,终年有人祭祀,则成了神,普通百姓死后无庙享祭,四处飘泊,才是鬼。
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孔夫子有名句“敬鬼神而远之”,可见儒家是信奉鬼神的,但只是“敬”而已。
後來雖有東漢王充的無鬼論,但總還無法動搖國人對鬼神的迷信。
到了清代蒲松龄笔下,虽有凶神恶煞般的厉鬼,但更多的是重情意、懂礼仪年轻漂亮的女鬼,读了《聊斋》之后,不但不觉得鬼可怕,反而觉得十分可爱。
中 国鬼文化的完善和充实得益于佛道两教。道教是地产,佛教是汉魏时从西土传人,融入儒家文化和世俗文化,人死后的阴间世界(佛家也称冥间),也就是鬼们生活 的世界逐渐构建起来。道家的主要建筑是丰都城,并在四川东部长江之滨的平都山上具体演示。风景秀美的平都山本是道家的七十二福地之一,西汉的王方平和东汉 的阴长生都曾在此修炼,后得道成仙。丰都的由仙而鬼,与两位仙人的姓氏有关,王、阴倒读便是阴王,遂成了“阴间之王”,经过历代的演绎,加上《西游记》 《钟馗传》等神魔小说的渲染,丰都便被营建成一座阴森可怖的鬼城,于是有了奈何桥、鬼门关、阴阳界、天子殿、无常殿、城隍庙等阴间地面和各级官府。比之于 道教的阴间,佛教的冥间要完整系统得多。佛教有所谓“十界”之说,也就是世界上存在着十种境界,分别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恶 鬼、地狱。前四者称“四圣”,即已经超凡入圣,脱离了生死轮回之苦,后六者叫“六凡”,要在秽土中不尽地轮回,最后三者又叫“三恶道”“三恶趣”,是更为 不幸的境界,而地狱则是不幸之最。地狱有十八层之多,越往下层,苦难越深重。地狱中不但有阎罗、判官、鬼卒等凶神恶煞,还有刀山、油锅、碾盘、锯解、石磨 种种酷刑,因此人死后最怕的是进入十八层地狱。
二,習俗
祭 祖中国中元节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 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 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 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各家还要在自家 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活动,所谓水灯,就是在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 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说法,水灯是用来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百科帮你涨姿势
中文名称: 鬼节 | 地区: 东西方国家 | |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 节日象征: 鬼 |
- 吴彦鹏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
四大鬼节:三月三、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打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 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国一年一度的“鬼节”中元,佛教中称为“盂兰节”。相传到了这一天,阎 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 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许多人都不知道中国“鬼节”的由来,实际上,“鬼节”源自佛教“盂兰盆会”。[3]
盂兰节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 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 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 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所说的“鬼节”。
盂兰盆是印度梵语“倒悬”的意思,本来这个节日与中国的中元没有关系,但刚好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这一天,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 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 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
道教的“中元节”,其实主要是传播道德伦理的节日,也就是倡导人们在这天注重修德。中元节这天,有思想和有时间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学习老子的《道 德经》,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而对于一般教众,道教则创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于游乐之中”。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个叫做陈子祷的人与龙王女儿结 婚,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个孩子,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三个任务,他们法力无边,分别 要在这三天到人间巡游,检察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否好还是坏,对于那些道德品质好的人,他们就给予赐福,否则,他们就要降罪。但是,中国道教又是一个很宽容和 随时给予人转变更新自己的机会的宗教,所以,“中元节”并不仅仅是个奖励善良和惩罚恶劣的的节日,而主要是个“赦罪节”,所以,“中元节”又是中国节日中 的“忏悔节”和“赎罪节”,一年中有罪过的人可以在中元节这天通过各种仪礼去检讨自己和请求天地人的宽恕。
于是“盂兰盆会”的故事与中元相融合,并加入许多中国化的元素,比如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鬼节中元。[3]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 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 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 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各家还要在自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活动,所谓水灯,就是在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 灯,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说法,水灯是用来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 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 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 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关于鬼节祭祀的鬼魂,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恶鬼,就是非正常死亡的鬼,比如杀死、溺死、烧死、吊死等鬼魂,民间称为枉死鬼。恶鬼是鬼魂思想中出现较早的概念,它是原始人类对死亡恐惧的直接反 应。原始人对凶死者的鬼魂是相当恐惧的,往往对其进行不同的丧葬仪式,沿及至今,民间还有凶死者不得轮回转世而成孤魂野鬼或打入枉死城永世不得翻身的说 法。这类鬼怨气最重,常常出来为祸人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又在恶鬼里加入了道德观念,即生前造下罪孽或做过昧心事,死后也要打入恶鬼行列。佛教“盂兰 盆会”主要就是超度这些恶鬼,让其减轻罪孽,化解怨气,从而减轻痛苦。
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的“善鬼”,主要是死去的祖宗和亲人,这类鬼魂祭祀是祖先崇拜的体现。在原始社会,善鬼的概念与恶鬼是几乎同时出现的,人们认为,与自 己有血缘关系的鬼魂非但不会害自己,而且还会在冥冥之中成为本氏族或后代的保护力量。这种思想对中国鬼文化的祭祀和丧葬习俗有很深远的影响,比如清明节和 鬼节的祭祖活动,通过仪式,招回死去亲人的鬼魂来享用祭品,并祈求鬼魂保佑和降福。
中国的鬼节与西方的鬼节“万圣节”不同,现代的“万圣节”几乎变成了一个特殊意味的狂欢节,其本身也并不具有缅怀先祖的功能,而中国的中元鬼节,则更具有 严肃性和孝教性,并产生不少禁忌,比如在鬼节里,不能独自一个人去河边,以免被溺死鬼拖下水,而成为它的替死鬼;做工程的,这一天不能开工奠基,商店和工 厂也不选择在这一天作为开张日子等等。
由于有些人还信守关于中元的传统禁忌,农历七月间,有些华人避免搬家,婚宴更是罕见。有些人甚至不敢去游泳或进行各种水上运动,据说是怕被“水鬼”拉走。 其实,这一切顾虑都是不必要的。意外事件是偶然发生的,跟农历七月没有必然联系,将偶然当必然,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极大的谬误。七月十五,鬼门关大开之 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祭先人,或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 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 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1.买烧纸时,不要买那种成摞的印刷品,一张就好几亿,那钱不实,都不如旧卢布、越南盾值钱。一摞下在下面连根冰棍儿都买不了。太毛了。不过在烧大钱的同时,多少烧点儿这样的也未尝不可,下面有不少讨债鬼,死皮赖脸地跟你要钱,不给就磨你,那就得这种小钱儿答对他们。
2.要买黄草纸,铺开后拿一张一百元的真钱在纸上压,要感觉这一百元是个戳子,由右至左,由上至下,一排一排的盖上去,直到把整张纸铺满。这样的烧纸在下面才是硬通货。钱才实成,揣在兜里才有面子。
3.叠好烧纸,一刀烧纸分成七八份,分别以对角线折两次,不然一摞纸想要它燃烧起来是很费事的。叠起来烧会很方便。
4.准备去烧纸前,你最好预备好火机(最好是防风的,七月十五阴气重,风大)和一根小棍。这样方便你在烧纸的时候拔起压在一起的烧纸,让空气流通,方便燃烧,家里用废的拖布杆就是不错的选择,但注意,用完之后就不要再拿回来,直接扔掉好了。
5.要天黑透才去烧,天没有黑谁敢出来取钱?去烧纸的来回路上,遇到烧纸尽量绕开,不要踩到,有时候一个路口排满了纸灰堆,想绕都绕不开,那只好请你小心地穿插过去,有时候还可能需要大跨步一下,过去之前你要先说一句,对不起,借过。
6.要烧纸前,在要烧的地面画个圈,注意,不要把自己圈到里面,西北角要留个缺口,方便下面的亲人进来拿钱。
7.烧纸时要表情严肃,不要嘻笑打闹,既然来都来了,你就恭敬点。
8.给亲人烧纸前先点燃两张扔到圈外,答对一下没有亲人送钱的孤魂野鬼。
9.烧纸时要念念有词,如:XXX,给您送钱花来了。今天孙男弟女都来看您来了XXX。
10.一定要坚持看着把纸燃尽才可以走,这样既可以防止火灾,又能防止风把纸吹出来,被其他路过的拾去,惹老人不高兴。
鬼节禁忌:
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尽量避免出门。若遇到鬼压身、鬼打墙
等灵异事件,不要慌张,集中一切注意力,睁开眼睛。
1.床头挂风铃
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2.夜游
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3.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4.偷吃祭品
这些是属于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5.晚上晒衣服
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6.喊名字
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7.游泳
此时好兄弟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8.乱看
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9.榕树放在家门口
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 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10.熬夜
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相较之下,谁会赢…
11.靠墙
好兄弟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12.捡路边的钱
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13.轻易的回头
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好兄弟…
14.不能随地勾肩搭背
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15.拖鞋头朝床的方向
好兄弟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麼好兄弟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16.筷子插在饭中央
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17.一个人
一个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觊觎,是真的…
18.晚上拍照
此举动容易将灵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
19.玩碟仙
平常时刻玩碟仙就很容易发生事情,更何况在这鬼节时分…
20.拖鞋整齐的放床边
在外旅行时,拖鞋整齐的放在床边,会招来灵界朋友的好奇,造成他们的闹床…
21.吹口哨
大街上历朝历代的鬼都有.晚上吹口哨的时候天知道你叫谁.如果好兄弟们一起回头看你...蛋碎一地
额头有正气之光,不要让头发遮住额头,否则会影响你的运气,尤其是在中元节这天,更要露出来为好。
忌说“鬼”字
中元普渡这一天,鬼魂几乎倾巢而出,无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会的现场,肯定是“鬼”满为患。所以在中元普渡时,最好谨言慎行,除了忌说“鬼”字之外,也别口不择言胡乱说话,小心鬼魂就在你身边!
不要乱踩
无论是祭品或是其他,在烧的时候不可乱踩乱跳,否则难保不会阻碍到它们的行动,其生气之余,自然会对你不利。
忌半夜洗晾衣服
洗后的衣服因潮湿容易让游离电波黏着在上面,不容易脱身,在鬼魂四处出没的鬼月里,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设陷阱抓鬼,它不找你麻烦找谁?
中元节这天不要随意乱拍他人肩头
此禁忌跟民俗有关,民间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三把火,聚在头顶与两肩,会让鬼魂等不敢近身。因此,在鬼魂最多的中元普渡时随意乱拍他人肩头,岂不是想拍熄对方的火,让鬼魂找他的麻烦?
忌晚上聚会等
七月生的人有点可怜,在晚上聚会时多半会出现一些不认识的“人”一起唱生日快乐歌,还是改到白天庆祝比较好。
不要捉蜻蜓及螽斯
民间认为这两种昆虫是鬼魂的化身,胡乱捕捉它们,小心引其上门。
辛已七月十五
车行徐徐柳树旁,路有旋风绕池塘。
此日万鬼开颜笑,家家户户上坟忙。
作者:刘小烽(刘周)
注:“旋风”:神话传说死去的人变鬼后,只有化作旋风才能出来活动。
王明生评析:首二句“车行徐徐柳树旁,路有旋风绕池塘”不慌不忙的写出了作者上坟路上的所见,也籍以体现了作者上坟时非常静谧肃穆的心境。三句“此日万鬼 开颜笑”是作者由“路有旋风绕池塘”生出的遐想。末句“家家户户上坟忙”,点出了“万鬼开颜笑”的根由,并为本来充满伤感的扫墓节日蒙上了一层活泼的喜 气。全诗构思精巧,用笔诙谐,是表现中国传统民俗风情中的佳作。(原载《天有霓裳》)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现代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十月初一,也
在 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 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 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关于祭祖节还有这样一个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的故事。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 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 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 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 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 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 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 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 祭牛王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秦文公令人追杀。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人们就 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公牛。这样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类的功能。
后来逐渐演化成人死之后所变之物。《礼记•祭义》已说得很明确:“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礼记•祭法》则进一步指出:“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那就是达官贵人死后有庙供奉,终年有人祭祀,则成了神,普通百姓死后无庙享祭,四处飘泊,才是鬼。
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孔夫子有名句“敬鬼神而远之”,可见儒家是信奉鬼神的,但只是“敬”而已。
后来虽有东汉王充的无鬼论,但总还无法动摇国人对鬼神的迷信。
到了清代蒲松龄笔下,虽有凶神恶煞般的厉鬼,但更多的是重情意、懂礼仪年轻漂亮的女鬼,读了《聊斋》之后,不但不觉得鬼可怕,反而觉得十分可爱。
中国鬼文化的完善和充实得益于佛道两教。道教是地产,佛教是汉魏时从西土传人,融入儒家文化和世俗文化,人死后的阴间世界(佛家也称冥间),也就是鬼们生活的世界逐渐构建起来。道家的主要建筑是丰都城,并在四川东部长江之滨的平都山上具体演示。风景秀美的平都山本 是道家的七十二福地之一,西汉的王方平和东汉的阴长生都曾在此修炼,后得道成仙。丰都的由仙而鬼,与两位仙人的姓氏有关,王、阴倒读便是阴王,遂成了“阴 间之王”,经过历代的演绎,加上《西游记》、《钟馗传》等神魔小说的渲染,丰都便被营建成一座阴森可怖的鬼城,于是有了奈何桥、鬼门关、阴阳界、天子殿、无常殿、城隍庙等阴间地面和各级官府。比之于道教的阴间,佛教的冥间要完整系统得多。佛教有所谓“十界”之说,也就是世界上存在着十种境界,分别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 畜生、恶鬼、地狱。前四者称“四圣”,即已经超凡入圣,脱离了生死轮回之苦,后六者叫“六凡”,要在秽土中不尽地轮回,最后三者又叫“三恶道”“三恶 趣”,是更为不幸的境界,而地狱则是不幸之最。地狱有十八层之多,越往下层,苦难越深重。地狱中不但有阎罗、判官、鬼卒等凶神恶煞,还有刀山、油锅、碾 盘、锯解、石磨种种酷刑,因此人死后最怕的是进入十八层地狱。
清明祭扫坟茔和丧葬礼俗有关。据载,我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因此无从祭扫。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 时代,祭墓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后汉书?明帝记》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 社、腊及四时上饭。”皇帝几乎是逢节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没那么多时间和金钱,便逐渐定格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届时,官府允许官吏请假祭扫,民间也 “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吏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坟。”到了唐代,祭扫之举已将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时值春暖花开,可以挑担载酒,热热闹闹去上坟,清明不 但是祭祀的鬼节,也成了踏青游乐的日子。从世俗的观点看,这两个鬼节的设置也恰到好处。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时,经过一秋一夏的雨水冲刷和一个冬天的冰 雪压盖,坟茔上黄土有些被冲落,变矮变小,借清明扫一扫,添点土,让先人的房子不至于漏风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过,天气渐凉,到了该添衣服的时候了, 也该给地下的先人送点钱去,置办点衣服,不至于到了冬天挨冷受冻。
鬼节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帮,从来注重对祖先的祭奠追思。记得以前我家春节祭祖时上面的横批就是“木本水源”“慎宗追远”,即不忘祖先之意。文革期间,破四旧,反 迷信,谁还敢上坟烧纸?市上也没有烧纸可买,但仍有不少人家买小学生订本子用的白纸去坟上偷偷地烧给亲人。随着经济的发展,祭祀用品成了商家赚钱的一大门 类,每到清明和七月十五,满街的烧纸,在店家门口,推成一座座小山,种类之繁,数量之多,不亚于端午、中秋成垛的果品盒。而且很有些现代商品意味,烧纸都 成沓成捆,整齐美观,均匀地印着古钱币的印记,还有花花绿绿的美元、港币,大面值的,一张就是数亿,加上大小不一的黄灿灿的金元宝,如果真有冥国银行,也 得自愧财力不足,甘心倒闭。烧掉这么多“钱”是否真能使离去的亲人在阴间过富足日子?无法得知,有句话叫“心诚则灵”,意到心到而已。记得小时候老人说, 印现成的烧纸不好使,面值再大也没用,最好使的是拿着木头刻成铜钱样的凿子,用小榔头一下一下在纸上打。打纸时有很多讲究,最好是先人的后代,一定要男 孩,榔头必是木头的,打的痕迹不能叠在一起。小时候,过年或两个鬼节,我就经常做这件事。老人告诉我,打上个印就行,可自己怕不清楚,到阴间不好用,总是 用力地打,还怕钱少了,先人不够用,总是打得密密麻麻的。虽然纸多了,样子美观了,我倒觉得小时候由后人一凿子一凿子打出的纸钱倒更能体现出对先人的真 情。鬼节祭祀,不能简单看成是迷信,西方基督教国家,现代科学已把人送上了月球,把火箭发射到了火星,但对上帝仍然笃信不移,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寄托。我们 给已逝亲人烧几张纸看似土俗,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和伦理内涵。这是对离去亲人的一种感激和怀念,是同另一个世界人的一次对话,是同先人的一种沟通,是 人类种族和精神的一种延续。即使亲人活着的时候,有不孝顺或照顾不周的情况,在上坟烧纸的时候,念叨几句,也能求得心理的一种平衡。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我们民族会找到更好的纪念先人的办法,但对先人的纪奠和追思却是什么时代都不可缺少的。
到了晚上,各家还要在自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活动,所谓水灯,就是在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说法,水灯是用来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鬼节”是万圣节的前夕。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欧洲西部土著民族凯尔特人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风俗习惯。早在罗马帝国西征以前,凯尔特人便生息繁衍 在英伦三岛和法国等地。他们相信在每年10月31日这一天,死人的灵魂就要从坟墓里钻出来。因此在这天晚上要制作美味佳肴,等待死去的亲人的鬼魂前来看望 享用,同时又在旷野的商丘上燃起篝火,用明亮温暖的火焰招来善鬼,驱走恶魔。他们自己也身披兽皮,面带面具,打扮成鬼怪模样,围着篝火歌舞,尽情欢乐,直 到深夜。这便是“鬼节”的原始形式。
公元4世纪后,凯尔特人逐渐被罗马帝国征服。在漫长的岁月里,两个民族的文化习俗逐渐融合在一起。接着,基督教传遍了欧洲,“鬼节”又沾染了基督教的色 彩,同基督教混融在一起。公元835年,罗马天主教考虑到许多圣徒还没有自己的节日,便将每年11月1日定为万圣节,以纪念基督教的先驱者。“鬼节”比万 圣节早一天,而且主要的活动又在晚上,于是“鬼节”就逐步演变成了万圣节前夕,两者也就合二为一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节日流传到世界其他地区。19世 纪,“鬼节”流传到美国,很快得到性喜热闹的美国人的赏识,便在全国流传开来,其热闹程度反而超过了欧洲。
表现形式
今天美国的“鬼节”,和一两千年前凯尔特人的鬼节比较起来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已成为男女老少,特别是儿童和青年们淘气和尽情狂欢之夜。这一天,儿童们最 开心,他们可以在家“合法”的撒娇耍赖,淘气捣蛋,索取心爱的玩具和好吃的糖果。他们除了可以在家耍赖外,还“有权”到别家去胡闹。晚饭后,他们成群结队 随便到各家串门,主人们对这些不速之客非但不能拒之门外,还要笑脸相迎,热情接待,把早已准备好的点心糖果之类拿出来,慷慨的招待他们。他们可以一边吃, 一边拿,挑喜欢的往随身携带的袋子里塞。主人如果怠慢了他们或招待不周,他们便有权恶作剧,闹个天翻地覆,主人也奈何他们不得。至于青年男女们,到了这个 节日,他们更挖空心思斗怪,想方设法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争奇斗怪,把自己化装成各种模样,蜂拥前去参加晚上的化装游行和舞会,并尽情狂欢,直到深夜。
每年10月,美国各地的商店大发“鬼财”,“鬼节”的应景商品便陆续推出,最赚钱的主要是五花八门的各种妖魔鬼怪的用品等。“鬼节”的标志是“南瓜灯”。 每当秋高气爽,“鬼节”临近的时候,如果您到美国的农村去旅行,便可看到公路旁小摊上的一堆堆赭红色的老南瓜。购买者买他们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制作“鬼 节”的“南瓜灯”。制作“南瓜灯”不需要高超的技术,只要将南瓜的顶部切掉,掏空瓜瓤,在瓜面上镂空雕出眼、鼻、嘴、耳,瓜内点上蜡烛就成了。家家户户门 口放上一盏“南瓜灯”,据说可以吓唬魔鬼,使他们不敢进门。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个辞典解释为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 ” 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 (CELTS) 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 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 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传说那时凯尔特人部 落还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杀死用以祭奠死人的习俗。
到了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从此废止了烧活人祭死人的野蛮做法。罗马人庆祝丰收的节日与凯尔特人仪式结合, 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则是为了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时间流逝,万圣 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到了今天,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 等,大都有友善可爱和滑稽的脸。
在古老的爱尔兰传说里,这根小蜡烛是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放着,称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萝卜灯演变到今天,则是南瓜做的 Jack- O-Lantern 了。据说爱尔兰人到了美国不久,即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胜一筹,于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的宠物。[5]
万圣节是儿童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它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 提上一盏“杰克灯”跑出去玩。“杰克灯”的样子十分可爱,做法是将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 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
收拾停当后,一群群装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灯”,跑到邻居家门前,威吓般地喊着:“要恶作剧还是给款待”、“给钱还是给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 果、零钱款待他们,那些调皮的孩子就说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们有时把人家的门把手涂上肥皂,有时把别人的猫涂上颜色。这些小恶作剧常令大 人啼笑皆非。当然,大多数人家都非常乐于款待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客人。所以万圣节前夜的孩子们总是肚子塞得饱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
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米斯基镇位于首都墨西哥城东南,有“鬼村”之称,这里并不闹鬼,因传统的“鬼节”而闻名。米斯基镇得名于掌管生命和死亡的印第安女神米斯科,迄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1403年,此镇成为当地印第安人的祭祀中心。
人们对“鬼节”的祭品讲究颇多。水是生命之源;盐是智慧之物;火象征光明、信念和希望;点燃的熏香使空气中弥漫着好闻而神秘的味道,将生者的祈祷带给亡 魂;白色的紫罗兰象征纯洁和娇嫩,墨西哥人称为“金子花”的黄色万寿菊象征财富;席子,可以做床、桌子,可用来裹尸;玩具献给死去的小孩;用陶土制成的 “伊苏归特莱”瘦狗,能将死者带到所谓的“亡灵世界”;甘蔗是重要的祭品,古代印第安人将俘虏的头骨与甘蔗穿成一串,那是胜利的象征。
“鬼节”的祭祀活动10月31日中午12点就拉开了帷幕。小镇教堂的大钟敲响12下,这是通知人们:死去孩子的“亡灵”到了。人们准备一个小祭坛,用黑色 和橙色的皱纹纸装饰一新,旁边还贴有骷髅图案的剪纸,再摆上水、盐、玉米糊和玩具,点燃熏香和小蜡烛,准备迎接“亡灵”。11月1日中午12点,教堂的 12响钟声表示“幼灵”已经离开,随后又响起的12下钟声则表示“成灵”来了。于是,人们把原先家中从门口到祭坛处洒下的白色花瓣换成黄色的万寿菊花瓣。 祈祷后,人们在祭坛上摆放时令水果、玉米粽子、用龙舌兰酒浸过的面包、死者生前爱吃的东西等。如果祭坛桌已经堆满,余下的祭品就摆在席子上,包括死者生前 穿过的衣服,使用过的花毯和镰刀、锄头等。
晚上7时,教堂响起了提醒孩子们去要“鬼节”糖果的钟声。一群群化装成“恶魔”、“巫婆”、“小南瓜”的孩子手提大口袋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索要糖果。“鬼 节”的糖果与众不同。糖果铺、面包坊的橱窗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骷髅糖”、“巧克力棺材”等精美甜品,其中一款蜜制小南瓜最受欢迎。
“鬼节”活动的高潮出乎常人预料。米斯基镇的人夜半时分装扮成“亡灵”,打着灯笼划着小船,船上载着空棺材在湖里游荡。然后,人们抬着棺材上岸,走到墓地里。印第安人信奉水神。人们从湖里抬着棺材上岸,意味着从水里带来了生命。
很多农村仍保持着为死者“洗澡”的风俗。人们把亲人的尸骨从坟墓里挖出来,擦洗干净后再重新入殓。这时,人们来到墓地,点燃蜡烛,守在去世的亲人墓前,向“亡灵”告别。在米斯基镇,墓地里到处烛光闪闪,鲜花丛丛。
打开“鬼节”那天的报纸,人们可以欣赏到总统、内阁部长以及知名人士的骷髅漫画。被画成骷髅的人并不生气,反而以此为荣。这体现了墨西哥人乐观豁达的性格和对待死亡的幽默态度。
“鬼节”搞得最为热火朝天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沿袭华人习俗,也过中元节,原汁原味的中元节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是经过近二三十年神不知鬼不觉的改造,新加 坡人因势利导,赋予中元节更多积极意义,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尽管封建迷信色彩没法完全消除,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很多参加中元节活动的人(包括 出席中元宴会及观看歌台演出者),都不是为了祭鬼,而是为了其他目的。而且,今日的中元节已经是“多元化”,中元节实际上已变成“多元节”。新加坡中元节 除了祭祀祖先更凸显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中元节变成了社会活动日。
一、再现“甘榜精神”。由于昔日的甘榜都变成了新镇,当年守望相助的“厝边”(邻居)各分东西,难得一聚,中元宴会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欢聚叙旧的机会。同住一个组屋区的居民,也可以借此机会联络感情。新老“厝边”齐联欢,人气兴旺“鬼气”淡。
二、增进同业友情。中元集会让在同一商业中心、巴刹做生意的商家小贩加强联系,让同公司、同工厂的员工增进感情。许多大酒店、大企业的华族员工庆中元,洋 老板、洋主管都来凑热闹,为的显然不是拜“好兄弟”(老百姓在中元节期间为避讳,将亡魂称为“好兄弟”),而是为了入乡随俗,与属下同欢。不同种族与不同 宗教信仰的同事、工友参加中元宴会,这也成为一种风气,这正体现了中元会的多元性。
三、为慈善献爱心。中元节也给慈善福利团体、社区组织提供了筹募义款的大好机会。过去,许多民众联络所、宗教福利团体、民间福利机构,都利用中元节筹募义 款。全国肾脏基金会每逢中元节都推出特制的精美福物,各中元会给予大力支持;广惠肇留医院、中华医院等民间慈善福利机构,也都通过中元标福物和乐捐,筹到 可观的义款。
四、展现民俗文化。中元节歌台,每晚二三十台,表演通俗歌舞,演出连场谐剧,平时难得一听的方言歌曲,只有在中元节才处处闻,新加坡俗文化奇观,只有在中元才看得到。由于有来自中国大陆的歌手上中元歌台,带来了《敖包相会》、《康定情歌》、《十五的月亮》等“雅歌”,使一些中元歌台渐渐成了雅俗共赏的舞台,这是值得注意的新动向。
许多中元会都特别安排席位招待老人,并送礼物给他们。
在黎府地区,鬼并非令人可怕的妖魔鬼怪,而是天上的神。鬼节来源于一个佛教的故事,据说,数百年前的泰国王子Prince Vessandorn是佛祖的 化身,他尽心尽力为人民谋福祉,深受当地居民的爱戴。某天,他向人民说将要返回天国,让大家好好地生活[7],并叫众人忘记他,人民听了之后非常伤心,天 神看见了亦深受感动,于是准许王子重返黎府,而鬼节就是黎府的居民用来纪念王子的。
泰国鬼节不但没半点惊憟,反而洋溢着一份欢乐和热闹。游行途中,当地居民身穿色彩鲜艳的鬼袍,头戴五颜六色的鬼面具,在黎府西面的丹赛镇举行庆祝游行表 演。鬼节活动热闹非凡,游行途中,“大鬼小鬼”们不仅狂歌劲舞,还频频向围观的游客打招呼、扮“鬼脸”。期间的歌曲甚至以摇滚音乐为主,有时更有乐队现场 伴奏。更有意思的是,众“鬼”在游行途中有时还会手持木制假阳具,因为当地人视假阳具为土地肥沃、产量丰富的象征,寓意来年丰收富足。待游行结束后,人们 还要举行“众鬼”舞蹈比赛,评选本年度最佳的鬼。
香港七月十五放河灯(查看全部图片)图册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中元节图册
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 简介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打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 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国一年一度的“鬼节”中元,佛教中称为“盂兰节”。相传到了这一天,阎 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 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许多人都不知道中国“鬼节”的由来,实际上,“鬼节”源自佛教“盂兰盆会”。[3]
盂兰节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 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 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 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所说的“鬼节”。
盂兰盆是印度梵语“倒悬”的意思,本来这个节日与中国的中元没有关系,但刚好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这一天,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 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 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
道教的“中元节”,其实主要是传播道德伦理的节日,也就是倡导人们在这天注重修德。中元节这天,有思想和有时间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学习老子的《道 德经》,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而对于一般教众,道教则创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于游乐之中”。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个叫做陈子祷的人与龙王女儿结 婚,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个孩子,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三个任务,他们法力无边,分别 要在这三天到人间巡游,检察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否好还是坏,对于那些道德品质好的人,他们就给予赐福,否则,他们就要降罪。但是,中国道教又是一个很宽容和 随时给予人转变更新自己的机会的宗教,所以,“中元节”并不仅仅是个奖励善良和惩罚恶劣的的节日,而主要是个“赦罪节”,所以,“中元节”又是中国节日中 的“忏悔节”和“赎罪节”,一年中有罪过的人可以在中元节这天通过各种仪礼去检讨自己和请求天地人的宽恕。
于是“盂兰盆会”的故事与中元相融合,并加入许多中国化的元素,比如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鬼节中元。[3]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 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 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 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各家还要在自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活动,所谓水灯,就是在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 灯,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说法,水灯是用来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 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 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 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关于鬼节祭祀的鬼魂,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恶鬼,就是非正常死亡的鬼,比如杀死、溺死、烧死、吊死等鬼魂,民间称为枉死鬼。恶鬼是鬼魂思想中出现较早的概念,它是原始人类对死亡恐惧的直接反 应。原始人对凶死者的鬼魂是相当恐惧的,往往对其进行不同的丧葬仪式,沿及至今,民间还有凶死者不得轮回转世而成孤魂野鬼或打入枉死城永世不得翻身的说 法。这类鬼怨气最重,常常出来为祸人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又在恶鬼里加入了道德观念,即生前造下罪孽或做过昧心事,死后也要打入恶鬼行列。佛教“盂兰 盆会”主要就是超度这些恶鬼,让其减轻罪孽,化解怨气,从而减轻痛苦。
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的“善鬼”,主要是死去的祖宗和亲人,这类鬼魂祭祀是祖先崇拜的体现。在原始社会,善鬼的概念与恶鬼是几乎同时出现的,人们认为,与自 己有血缘关系的鬼魂非但不会害自己,而且还会在冥冥之中成为本氏族或后代的保护力量。这种思想对中国鬼文化的祭祀和丧葬习俗有很深远的影响,比如清明节和 鬼节的祭祖活动,通过仪式,招回死去亲人的鬼魂来享用祭品,并祈求鬼魂保佑和降福。
中国的鬼节与西方的鬼节“万圣节”不同,现代的“万圣节”几乎变成了一个特殊意味的狂欢节,其本身也并不具有缅怀先祖的功能,而中国的中元鬼节,则更具有 严肃性和孝教性,并产生不少禁忌,比如在鬼节里,不能独自一个人去河边,以免被溺死鬼拖下水,而成为它的替死鬼;做工程的,这一天不能开工奠基,商店和工 厂也不选择在这一天作为开张日子等等。
由于有些人还信守关于中元的传统禁忌,农历七月间,有些华人避免搬家,婚宴更是罕见。有些人甚至不敢去游泳或进行各种水上运动,据说是怕被“水鬼”拉走。 其实,这一切顾虑都是不必要的。意外事件是偶然发生的,跟农历七月没有必然联系,将偶然当必然,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极大的谬误。七月十五,鬼门关大开之 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祭先人,或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 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 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烧纸禁忌
1.买烧纸时,不要买那种成摞的印刷品,一张就好几亿,那钱不实,都不如旧卢布、越南盾值钱。一摞下在下面连根冰棍儿都买不了。太毛了。不过在烧大钱的同时,多少烧点儿这样的也未尝不可,下面有不少讨债鬼,死皮赖脸地跟你要钱,不给就磨你,那就得这种小钱儿答对他们。
2.要买黄草纸,铺开后拿一张一百元的真钱在纸上压,要感觉这一百元是个戳子,由右至左,由上至下,一排一排的盖上去,直到把整张纸铺满。这样的烧纸在下面才是硬通货。钱才实成,揣在兜里才有面子。
3.叠好烧纸,一刀烧纸分成七八份,分别以对角线折两次,不然一摞纸想要它燃烧起来是很费事的。叠起来烧会很方便。
4.准备去烧纸前,你最好预备好火机(最好是防风的,七月十五阴气重,风大)和一根小棍。这样方便你在烧纸的时候拔起压在一起的烧纸,让空气流通,方便燃烧,家里用废的拖布杆就是不错的选择,但注意,用完之后就不要再拿回来,直接扔掉好了。
5.要天黑透才去烧,天没有黑谁敢出来取钱?去烧纸的来回路上,遇到烧纸尽量绕开,不要踩到,有时候一个路口排满了纸灰堆,想绕都绕不开,那只好请你小心地穿插过去,有时候还可能需要大跨步一下,过去之前你要先说一句,对不起,借过。
6.要烧纸前,在要烧的地面画个圈,注意,不要把自己圈到里面,西北角要留个缺口,方便下面的亲人进来拿钱。
7.烧纸时要表情严肃,不要嘻笑打闹,既然来都来了,你就恭敬点。
8.给亲人烧纸前先点燃两张扔到圈外,答对一下没有亲人送钱的孤魂野鬼。
9.烧纸时要念念有词,如:XXX,给您送钱花来了。今天孙男弟女都来看您来了XXX。
10.一定要坚持看着把纸燃尽才可以走,这样既可以防止火灾,又能防止风把纸吹出来,被其他路过的拾去,惹老人不高兴。
禁忌
一般认为七月十五是鬼节的正日,亦是鬼门大开的日子,这时侯阴气最重,所以当晚最好不要出街,以免撞鬼,另外,最好亦不要到河边或海边等地,以免不小心失足,就成了水鬼的替身。除此之外,最好不要乱说一些不吉利或得罪灵界的说话,以免招惹阴灵。鬼节禁忌:
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尽量避免出门。若遇到鬼压身、鬼打墙
等灵异事件,不要慌张,集中一切注意力,睁开眼睛。
1.床头挂风铃
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2.夜游
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3.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4.偷吃祭品
这些是属于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5.晚上晒衣服
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6.喊名字
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7.游泳
此时好兄弟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8.乱看
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9.榕树放在家门口
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 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10.熬夜
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相较之下,谁会赢…
11.靠墙
好兄弟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12.捡路边的钱
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13.轻易的回头
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好兄弟…
14.不能随地勾肩搭背
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15.拖鞋头朝床的方向
好兄弟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麼好兄弟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16.筷子插在饭中央
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17.一个人
一个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觊觎,是真的…
18.晚上拍照
此举动容易将灵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
19.玩碟仙
平常时刻玩碟仙就很容易发生事情,更何况在这鬼节时分…
20.拖鞋整齐的放床边
在外旅行时,拖鞋整齐的放在床边,会招来灵界朋友的好奇,造成他们的闹床…
21.吹口哨
大街上历朝历代的鬼都有.晚上吹口哨的时候天知道你叫谁.如果好兄弟们一起回头看你...蛋碎一地
鬼节禁忌
额头要露出来额头有正气之光,不要让头发遮住额头,否则会影响你的运气,尤其是在中元节这天,更要露出来为好。
忌说“鬼”字
中元普渡这一天,鬼魂几乎倾巢而出,无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会的现场,肯定是“鬼”满为患。所以在中元普渡时,最好谨言慎行,除了忌说“鬼”字之外,也别口不择言胡乱说话,小心鬼魂就在你身边!
不要乱踩
无论是祭品或是其他,在烧的时候不可乱踩乱跳,否则难保不会阻碍到它们的行动,其生气之余,自然会对你不利。
忌半夜洗晾衣服
洗后的衣服因潮湿容易让游离电波黏着在上面,不容易脱身,在鬼魂四处出没的鬼月里,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设陷阱抓鬼,它不找你麻烦找谁?
中元节这天不要随意乱拍他人肩头
此禁忌跟民俗有关,民间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三把火,聚在头顶与两肩,会让鬼魂等不敢近身。因此,在鬼魂最多的中元普渡时随意乱拍他人肩头,岂不是想拍熄对方的火,让鬼魂找他的麻烦?
女性的禁忌
民间认为女人在某个期间身体生理原因等,诸如动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场观看,以免触犯神灵,导致不幸,或使得工事无法顺利进行。这期间女人气场比较弱,容易受到影响,所以还是要多谨慎。忌晚上聚会等
七月生的人有点可怜,在晚上聚会时多半会出现一些不认识的“人”一起唱生日快乐歌,还是改到白天庆祝比较好。
不要捉蜻蜓及螽斯
民间认为这两种昆虫是鬼魂的化身,胡乱捕捉它们,小心引其上门。
相关诗词
辛已七月十五
车行徐徐柳树旁,路有旋风绕池塘。
此日万鬼开颜笑,家家户户上坟忙。
作者:刘小烽(刘周)
注:“旋风”:神话传说死去的人变鬼后,只有化作旋风才能出来活动。
王明生评析:首二句“车行徐徐柳树旁,路有旋风绕池塘”不慌不忙的写出了作者上坟路上的所见,也籍以体现了作者上坟时非常静谧肃穆的心境。三句“此日万鬼 开颜笑”是作者由“路有旋风绕池塘”生出的遐想。末句“家家户户上坟忙”,点出了“万鬼开颜笑”的根由,并为本来充满伤感的扫墓节日蒙上了一层活泼的喜 气。全诗构思精巧,用笔诙谐,是表现中国传统民俗风情中的佳作。(原载《天有霓裳》)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现代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十月初一,也
中元节图册
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在 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 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 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关于祭祖节还有这样一个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的故事。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 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 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 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 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 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 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 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 祭牛王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秦文公令人追杀。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人们就 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公牛。这样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类的功能。
传说一
:鬼节源自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鬼节阴气极重,此天出生扰乱先天八字的福运,五 行偏奇,阴阳会出现不平衡, 运势走下坡遇小人,鬼节这天命盘在峚峞星群的位置上,黄昏时簋心星在南天中的位置与鬼节生日的人的命盘相对因此女子以昱珀化 解,清晨时璋觜星在南天中的位置与鬼节[2]出生的人命理相对因此男士以鹀趾化解,鬼节是归于鳞虫的命星,归青龙神掌管。因此化解时需要以 五音分金结 押 封印在上古神话中难以见到死后世界的描绘,“鬼”字也并不是的意 鬼节 义。甲骨文中“鬼”本是会意字,下面是个“人”字,上面是个可怕的脑袋,意即像人的怪物。后来逐渐演化成人死之后所变之物。《礼记?祭义》已说得很明确: “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礼记?祭法》则进一步指出:“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那就是达官贵人死后有庙供奉,终年有人祭祀,则成了神,普通 百姓死后无庙享祭,四处飘泊,才是鬼。我国第一部辞书《说文》中解释的“鬼,人所归为鬼”就是现在的含义。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孔夫子有 名句“敬鬼神而远之”,可见儒家是信奉鬼神的,但只是“敬”而已。后来虽有东汉王充的无鬼论,但总还无法动摇国人对鬼神的迷信。到了清代蒲松龄笔下,虽有 凶神恶煞般的厉鬼,但更多的是重情意、懂礼仪年轻漂亮的女鬼,读了《聊斋》之后,不但不觉得鬼可怕,反而觉得十分可爱。我国鬼文化的完善和充实得益于佛道 两教。道教是我们地产,佛教是汉魏时从西土传人,融入儒家文化和世俗文化,人死后的阴间世 界(佛家也称冥间),也就是鬼们生活的世界逐渐构建起来。道家的主要建筑是丰都城,并在四川东部长江之滨的平都山上具体演示。风景秀美的平都山本是道家的 七十二福地之一,西汉的王方平和东汉的阴长生都曾在此修炼,后得道成仙。丰都的由仙而鬼,与两位仙人的姓氏有关,王、阴倒读便是阴王,遂成了“阴间之 王”,经过历代的演绎,加上《西游记》《钟馗传》等神魔小说的渲染,丰都便被营建成一座阴森可怖的鬼城,于是有了奈何桥、鬼门关、阴阳界、天子殿、无常 殿、城隍庙等阴间地面和各级官府。比之于道教的阴间,佛教的冥间要完整系统得多。佛教有所谓“十界”之说,也就是世界上存在着十种境界,分别是佛、菩萨、 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前四者称“四圣”,即已经超凡入圣,脱离了生死轮回之苦,后六者叫“六凡”,要在秽土中不尽地轮回,最后 三者又叫“三恶道”“三恶趣”,是更为不幸的境界,而地狱则是不幸之最。说起地狱,叫人不寒而栗,且有十八层之多,越往下层,苦难越深重。地狱中不但有阎 罗、判官、鬼卒等凶神恶煞,还有刀山、油锅、碾盘、锯解、石磨种种酷刑,因此人死后最怕的是进入十八层地狱。
多元的新加坡中元节(查看全部图片)图册
传说二:
在上古神话中难以见到死后世界的描绘,“鬼”字最初也并不是现在的意义。甲骨文中“鬼”本是会意字,下面是个“人”字,上面是个可怕的脑袋,意即像人的怪物。后来逐渐演化成人死之后所变之物。《礼记•祭义》已说得很明确:“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礼记•祭法》则进一步指出:“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那就是达官贵人死后有庙供奉,终年有人祭祀,则成了神,普通百姓死后无庙享祭,四处飘泊,才是鬼。
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孔夫子有名句“敬鬼神而远之”,可见儒家是信奉鬼神的,但只是“敬”而已。
后来虽有东汉王充的无鬼论,但总还无法动摇国人对鬼神的迷信。
到了清代蒲松龄笔下,虽有凶神恶煞般的厉鬼,但更多的是重情意、懂礼仪年轻漂亮的女鬼,读了《聊斋》之后,不但不觉得鬼可怕,反而觉得十分可爱。
中国鬼文化的完善和充实得益于佛道两教。道教是地产,佛教是汉魏时从西土传人,融入儒家文化和世俗文化,人死后的阴间世界(佛家也称冥间),也就是鬼们生活的世界逐渐构建起来。道家的主要建筑是丰都城,并在四川东部长江之滨的平都山上具体演示。风景秀美的平都山本 是道家的七十二福地之一,西汉的王方平和东汉的阴长生都曾在此修炼,后得道成仙。丰都的由仙而鬼,与两位仙人的姓氏有关,王、阴倒读便是阴王,遂成了“阴 间之王”,经过历代的演绎,加上《西游记》、《钟馗传》等神魔小说的渲染,丰都便被营建成一座阴森可怖的鬼城,于是有了奈何桥、鬼门关、阴阳界、天子殿、无常殿、城隍庙等阴间地面和各级官府。比之于道教的阴间,佛教的冥间要完整系统得多。佛教有所谓“十界”之说,也就是世界上存在着十种境界,分别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 畜生、恶鬼、地狱。前四者称“四圣”,即已经超凡入圣,脱离了生死轮回之苦,后六者叫“六凡”,要在秽土中不尽地轮回,最后三者又叫“三恶道”“三恶 趣”,是更为不幸的境界,而地狱则是不幸之最。地狱有十八层之多,越往下层,苦难越深重。地狱中不但有阎罗、判官、鬼卒等凶神恶煞,还有刀山、油锅、碾 盘、锯解、石磨种种酷刑,因此人死后最怕的是进入十八层地狱。
清明祭扫坟茔和丧葬礼俗有关。据载,我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因此无从祭扫。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 时代,祭墓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后汉书?明帝记》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 社、腊及四时上饭。”皇帝几乎是逢节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没那么多时间和金钱,便逐渐定格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届时,官府允许官吏请假祭扫,民间也 “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吏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坟。”到了唐代,祭扫之举已将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时值春暖花开,可以挑担载酒,热热闹闹去上坟,清明不 但是祭祀的鬼节,也成了踏青游乐的日子。从世俗的观点看,这两个鬼节的设置也恰到好处。清明正值北方雪化冰消之时,经过一秋一夏的雨水冲刷和一个冬天的冰 雪压盖,坟茔上黄土有些被冲落,变矮变小,借清明扫一扫,添点土,让先人的房子不至于漏风淋雨;而七月十五,立秋已过,天气渐凉,到了该添衣服的时候了, 也该给地下的先人送点钱去,置办点衣服,不至于到了冬天挨冷受冻。
鬼节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帮,从来注重对祖先的祭奠追思。记得以前我家春节祭祖时上面的横批就是“木本水源”“慎宗追远”,即不忘祖先之意。文革期间,破四旧,反 迷信,谁还敢上坟烧纸?市上也没有烧纸可买,但仍有不少人家买小学生订本子用的白纸去坟上偷偷地烧给亲人。随着经济的发展,祭祀用品成了商家赚钱的一大门 类,每到清明和七月十五,满街的烧纸,在店家门口,推成一座座小山,种类之繁,数量之多,不亚于端午、中秋成垛的果品盒。而且很有些现代商品意味,烧纸都 成沓成捆,整齐美观,均匀地印着古钱币的印记,还有花花绿绿的美元、港币,大面值的,一张就是数亿,加上大小不一的黄灿灿的金元宝,如果真有冥国银行,也 得自愧财力不足,甘心倒闭。烧掉这么多“钱”是否真能使离去的亲人在阴间过富足日子?无法得知,有句话叫“心诚则灵”,意到心到而已。记得小时候老人说, 印现成的烧纸不好使,面值再大也没用,最好使的是拿着木头刻成铜钱样的凿子,用小榔头一下一下在纸上打。打纸时有很多讲究,最好是先人的后代,一定要男 孩,榔头必是木头的,打的痕迹不能叠在一起。小时候,过年或两个鬼节,我就经常做这件事。老人告诉我,打上个印就行,可自己怕不清楚,到阴间不好用,总是 用力地打,还怕钱少了,先人不够用,总是打得密密麻麻的。虽然纸多了,样子美观了,我倒觉得小时候由后人一凿子一凿子打出的纸钱倒更能体现出对先人的真 情。鬼节祭祀,不能简单看成是迷信,西方基督教国家,现代科学已把人送上了月球,把火箭发射到了火星,但对上帝仍然笃信不移,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寄托。我们 给已逝亲人烧几张纸看似土俗,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和伦理内涵。这是对离去亲人的一种感激和怀念,是同另一个世界人的一次对话,是同先人的一种沟通,是 人类种族和精神的一种延续。即使亲人活着的时候,有不孝顺或照顾不周的情况,在上坟烧纸的时候,念叨几句,也能求得心理的一种平衡。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我们民族会找到更好的纪念先人的办法,但对先人的纪奠和追思却是什么时代都不可缺少的。
祭祖图册
中国中元节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
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
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
开”等字样。仪式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
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各家还要在自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活动,所谓水灯,就是在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说法,水灯是用来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日期
南瓜灯图册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个“Halloween”,辞典解释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
美国首都华盛顿每年有3个举行盛大游行的节日,一个是7月4日的独立节,一个是4月的樱花节,而最富有童趣和“恐怖”色彩的要算是10月31日的“鬼节”
了。前两个节日的游行都在白天,在白宫前宽阔的宪法大道上举行的。而完全出于自发“鬼节”游行,却出现在夜幕笼罩下的华盛顿是去西北古老的乔治镇的一条五
六百米长的街道上。它那种稀奇古怪、妖魔鬼怪舞翩跹的场面,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旅游者前去观光。由来
“鬼节”是万圣节的前夕。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欧洲西部土著民族凯尔特人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风俗习惯。早在罗马帝国西征以前,凯尔特人便生息繁衍 在英伦三岛和法国等地。他们相信在每年10月31日这一天,死人的灵魂就要从坟墓里钻出来。因此在这天晚上要制作美味佳肴,等待死去的亲人的鬼魂前来看望 享用,同时又在旷野的商丘上燃起篝火,用明亮温暖的火焰招来善鬼,驱走恶魔。他们自己也身披兽皮,面带面具,打扮成鬼怪模样,围着篝火歌舞,尽情欢乐,直 到深夜。这便是“鬼节”的原始形式。
传播与融合
公元4世纪后,凯尔特人逐渐被罗马帝国征服。在漫长的岁月里,两个民族的文化习俗逐渐融合在一起。接着,基督教传遍了欧洲,“鬼节”又沾染了基督教的色 彩,同基督教混融在一起。公元835年,罗马天主教考虑到许多圣徒还没有自己的节日,便将每年11月1日定为万圣节,以纪念基督教的先驱者。“鬼节”比万 圣节早一天,而且主要的活动又在晚上,于是“鬼节”就逐步演变成了万圣节前夕,两者也就合二为一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节日流传到世界其他地区。19世 纪,“鬼节”流传到美国,很快得到性喜热闹的美国人的赏识,便在全国流传开来,其热闹程度反而超过了欧洲。
表现形式
今天美国的“鬼节”,和一两千年前凯尔特人的鬼节比较起来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已成为男女老少,特别是儿童和青年们淘气和尽情狂欢之夜。这一天,儿童们最 开心,他们可以在家“合法”的撒娇耍赖,淘气捣蛋,索取心爱的玩具和好吃的糖果。他们除了可以在家耍赖外,还“有权”到别家去胡闹。晚饭后,他们成群结队 随便到各家串门,主人们对这些不速之客非但不能拒之门外,还要笑脸相迎,热情接待,把早已准备好的点心糖果之类拿出来,慷慨的招待他们。他们可以一边吃, 一边拿,挑喜欢的往随身携带的袋子里塞。主人如果怠慢了他们或招待不周,他们便有权恶作剧,闹个天翻地覆,主人也奈何他们不得。至于青年男女们,到了这个 节日,他们更挖空心思斗怪,想方设法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争奇斗怪,把自己化装成各种模样,蜂拥前去参加晚上的化装游行和舞会,并尽情狂欢,直到深夜。
标志
每年10月,美国各地的商店大发“鬼财”,“鬼节”的应景商品便陆续推出,最赚钱的主要是五花八门的各种妖魔鬼怪的用品等。“鬼节”的标志是“南瓜灯”。 每当秋高气爽,“鬼节”临近的时候,如果您到美国的农村去旅行,便可看到公路旁小摊上的一堆堆赭红色的老南瓜。购买者买他们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制作“鬼 节”的“南瓜灯”。制作“南瓜灯”不需要高超的技术,只要将南瓜的顶部切掉,掏空瓜瓤,在瓜面上镂空雕出眼、鼻、嘴、耳,瓜内点上蜡烛就成了。家家户户门 口放上一盏“南瓜灯”,据说可以吓唬魔鬼,使他们不敢进门。
简介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个辞典解释为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 ” 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 (CELTS) 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 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 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传说那时凯尔特人部 落还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杀死用以祭奠死人的习俗。
到了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从此废止了烧活人祭死人的野蛮做法。罗马人庆祝丰收的节日与凯尔特人仪式结合, 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则是为了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时间流逝,万圣 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到了今天,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 等,大都有友善可爱和滑稽的脸。
不请吃就捣乱
万圣节的一个有趣内容是 “Trick or treat”,这习俗却并非源自爱尔兰,而是始于公元九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那时的11月2日,被基督徒们称为(万灵之日)。在这一 天,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的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的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 亲人早日进入天堂。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传至当今竟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的游戏。见面时,打扮成鬼精灵模样的孩子们千篇一律地都要发出“不 请吃就捣乱”的威胁,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声说“请吃!请吃!”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南瓜灯
另 外还有南瓜雕空当灯笼的故事。这又是源于古代爱尔兰。故事是说一个名叫JACK的人,是个醉汉且爱恶作剧。一天 JACK 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上 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 JACK 就与恶魔约法三章,让恶魔答应施法让 JACK 永远不会犯罪为条件让他下树。JACK 死后,其灵 魂却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狱,于是他的亡灵只好靠一根小蜡烛照着指引他在天地之间倘佯。在古老的爱尔兰传说里,这根小蜡烛是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放着,称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萝卜灯演变到今天,则是南瓜做的 Jack- O-Lantern 了。据说爱尔兰人到了美国不久,即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胜一筹,于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的宠物。[5]
万圣节是儿童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它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 提上一盏“杰克灯”跑出去玩。“杰克灯”的样子十分可爱,做法是将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 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
收拾停当后,一群群装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灯”,跑到邻居家门前,威吓般地喊着:“要恶作剧还是给款待”、“给钱还是给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 果、零钱款待他们,那些调皮的孩子就说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们有时把人家的门把手涂上肥皂,有时把别人的猫涂上颜色。这些小恶作剧常令大 人啼笑皆非。当然,大多数人家都非常乐于款待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客人。所以万圣节前夜的孩子们总是肚子塞得饱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
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在德国慕尼黑,打扮成魔鬼模样的人们图册
11月1日是墨西哥的“幼灵节”——祭奠死去的孩子,11月2日是“成灵节”——祭奠死去的成年人,这两天通称为“鬼节”。墨西哥的土著居民印第安阿兹台克人认为,死亡既是生命的归宿,也是新生命的开始。因此,节日中人们都要隆重地庆祝。米斯基镇位于首都墨西哥城东南,有“鬼村”之称,这里并不闹鬼,因传统的“鬼节”而闻名。米斯基镇得名于掌管生命和死亡的印第安女神米斯科,迄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1403年,此镇成为当地印第安人的祭祀中心。
人们对“鬼节”的祭品讲究颇多。水是生命之源;盐是智慧之物;火象征光明、信念和希望;点燃的熏香使空气中弥漫着好闻而神秘的味道,将生者的祈祷带给亡 魂;白色的紫罗兰象征纯洁和娇嫩,墨西哥人称为“金子花”的黄色万寿菊象征财富;席子,可以做床、桌子,可用来裹尸;玩具献给死去的小孩;用陶土制成的 “伊苏归特莱”瘦狗,能将死者带到所谓的“亡灵世界”;甘蔗是重要的祭品,古代印第安人将俘虏的头骨与甘蔗穿成一串,那是胜利的象征。
“鬼节”的祭祀活动10月31日中午12点就拉开了帷幕。小镇教堂的大钟敲响12下,这是通知人们:死去孩子的“亡灵”到了。人们准备一个小祭坛,用黑色 和橙色的皱纹纸装饰一新,旁边还贴有骷髅图案的剪纸,再摆上水、盐、玉米糊和玩具,点燃熏香和小蜡烛,准备迎接“亡灵”。11月1日中午12点,教堂的 12响钟声表示“幼灵”已经离开,随后又响起的12下钟声则表示“成灵”来了。于是,人们把原先家中从门口到祭坛处洒下的白色花瓣换成黄色的万寿菊花瓣。 祈祷后,人们在祭坛上摆放时令水果、玉米粽子、用龙舌兰酒浸过的面包、死者生前爱吃的东西等。如果祭坛桌已经堆满,余下的祭品就摆在席子上,包括死者生前 穿过的衣服,使用过的花毯和镰刀、锄头等。
晚上7时,教堂响起了提醒孩子们去要“鬼节”糖果的钟声。一群群化装成“恶魔”、“巫婆”、“小南瓜”的孩子手提大口袋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索要糖果。“鬼 节”的糖果与众不同。糖果铺、面包坊的橱窗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骷髅糖”、“巧克力棺材”等精美甜品,其中一款蜜制小南瓜最受欢迎。
“鬼节”活动的高潮出乎常人预料。米斯基镇的人夜半时分装扮成“亡灵”,打着灯笼划着小船,船上载着空棺材在湖里游荡。然后,人们抬着棺材上岸,走到墓地里。印第安人信奉水神。人们从湖里抬着棺材上岸,意味着从水里带来了生命。
很多农村仍保持着为死者“洗澡”的风俗。人们把亲人的尸骨从坟墓里挖出来,擦洗干净后再重新入殓。这时,人们来到墓地,点燃蜡烛,守在去世的亲人墓前,向“亡灵”告别。在米斯基镇,墓地里到处烛光闪闪,鲜花丛丛。
打开“鬼节”那天的报纸,人们可以欣赏到总统、内阁部长以及知名人士的骷髅漫画。被画成骷髅的人并不生气,反而以此为荣。这体现了墨西哥人乐观豁达的性格和对待死亡的幽默态度。
简介
“鬼节”搞得最为热火朝天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沿袭华人习俗,也过中元节,原汁原味的中元节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是经过近二三十年神不知鬼不觉的改造,新加 坡人因势利导,赋予中元节更多积极意义,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尽管封建迷信色彩没法完全消除,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很多参加中元节活动的人(包括 出席中元宴会及观看歌台演出者),都不是为了祭鬼,而是为了其他目的。而且,今日的中元节已经是“多元化”,中元节实际上已变成“多元节”。新加坡中元节 除了祭祀祖先更凸显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中元节变成了社会活动日。
多元
一、再现“甘榜精神”。由于昔日的甘榜都变成了新镇,当年守望相助的“厝边”(邻居)各分东西,难得一聚,中元宴会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欢聚叙旧的机会。同住一个组屋区的居民,也可以借此机会联络感情。新老“厝边”齐联欢,人气兴旺“鬼气”淡。
二、增进同业友情。中元集会让在同一商业中心、巴刹做生意的商家小贩加强联系,让同公司、同工厂的员工增进感情。许多大酒店、大企业的华族员工庆中元,洋 老板、洋主管都来凑热闹,为的显然不是拜“好兄弟”(老百姓在中元节期间为避讳,将亡魂称为“好兄弟”),而是为了入乡随俗,与属下同欢。不同种族与不同 宗教信仰的同事、工友参加中元宴会,这也成为一种风气,这正体现了中元会的多元性。
三、为慈善献爱心。中元节也给慈善福利团体、社区组织提供了筹募义款的大好机会。过去,许多民众联络所、宗教福利团体、民间福利机构,都利用中元节筹募义 款。全国肾脏基金会每逢中元节都推出特制的精美福物,各中元会给予大力支持;广惠肇留医院、中华医院等民间慈善福利机构,也都通过中元标福物和乐捐,筹到 可观的义款。
四、展现民俗文化。中元节歌台,每晚二三十台,表演通俗歌舞,演出连场谐剧,平时难得一听的方言歌曲,只有在中元节才处处闻,新加坡俗文化奇观,只有在中元才看得到。由于有来自中国大陆的歌手上中元歌台,带来了《敖包相会》、《康定情歌》、《十五的月亮》等“雅歌”,使一些中元歌台渐渐成了雅俗共赏的舞台,这是值得注意的新动向。
许多中元会都特别安排席位招待老人,并送礼物给他们。
泰国鬼节图册
佛陀图册
泰国的鬼节每年都于六月中旬在黎府举行,非常受当地人民的重视,主要是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希望来年稻米丰收。在黎府地区,鬼并非令人可怕的妖魔鬼怪,而是天上的神。鬼节来源于一个佛教的故事,据说,数百年前的泰国王子Prince Vessandorn是佛祖的 化身,他尽心尽力为人民谋福祉,深受当地居民的爱戴。某天,他向人民说将要返回天国,让大家好好地生活[7],并叫众人忘记他,人民听了之后非常伤心,天 神看见了亦深受感动,于是准许王子重返黎府,而鬼节就是黎府的居民用来纪念王子的。
泰国鬼节不但没半点惊憟,反而洋溢着一份欢乐和热闹。游行途中,当地居民身穿色彩鲜艳的鬼袍,头戴五颜六色的鬼面具,在黎府西面的丹赛镇举行庆祝游行表 演。鬼节活动热闹非凡,游行途中,“大鬼小鬼”们不仅狂歌劲舞,还频频向围观的游客打招呼、扮“鬼脸”。期间的歌曲甚至以摇滚音乐为主,有时更有乐队现场 伴奏。更有意思的是,众“鬼”在游行途中有时还会手持木制假阳具,因为当地人视假阳具为土地肥沃、产量丰富的象征,寓意来年丰收富足。待游行结束后,人们 还要举行“众鬼”舞蹈比赛,评选本年度最佳的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