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 | ||||
|
||||
太平天國國璽 |
||||
太平天國勢力範圍(紅色部分) | ||||
首都 | 天京 | |||
主要宗教 | 拜上帝會 | |||
政體 | 政教合一 神權政治 君主專制 |
|||
君主 | ||||
- 1851-1864 | 天王 洪秀全 | |||
- 1864 | 幼天王 洪天貴福 | |||
五王 | ||||
- 1851-1856 | 東王 楊秀清 | |||
- 1851-1852 | 西王 蕭朝貴 | |||
- 1851-1852 | 南王 馮雲山 | |||
- 1851-1856 | 北王 韋昌輝 | |||
- 1851-1863 | 翼王 石達開 | |||
歷史 | ||||
- 金田起義 | 1851年1月11日 | |||
- 永安建制 | 1851年12月17日 | |||
- 天京事變 | 1856年9月2日 | |||
- 天京陷落 | 1864年7月19日[註 1] | |||
- 幼天王洪天貴福被俘 | 1864年10月25日 | |||
- 捻軍在山東徒駭河失敗 | 1864年8月16日 | |||
- 最後一支太平軍李文彩部在貴州黔東牛塘覆滅 | 1872年5月12日 | |||
貨幣 | 聖寶 |
因清朝推行薙髮易服,太平天國蓄髮,故太平軍被稱作「長毛」,清廷蔑稱其為「長毛賊」、「毛賊」、「髮賊」、「髮匪」、「髮逆」等等。又因洪秀全於廣西省桂平縣金田村起事,其他的太平軍將士亦多起自兩粵(即兩廣的廣東、廣西),故清廷亦蔑稱其為「粵匪」、「粵賊」等,平定事件後,清廷命令宮廷畫師繪畫《平定粵匪圖》。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就《禁止誣衊太平天國案》,函請內政部、教育部參考酌辦,不久正式訂立規定,「嗣後如有記述太平史實者,禁止沿用『粵賊』諸稱,而代以太平軍或相應之名稱」,從此將「太平天國」、「太平軍」等稱謂寫入正史。
國號
太平天國辛酉十一年(1861年)正月二十六日到二月十七日之間,洪秀全曾實行「改政」。把「太平天國」國號改為「上帝天國」,規定在璽印文字和各種文書內統要把「太平天國」改為「上帝天國」,但此事還沒有來得及推廣實行,洪秀全改變主意,再度實行「改政」,把「上帝天國」改稱「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規定文書、印文都要在原來的「太平天國」四字之上加「天父天兄天王」六字[1]。歷史
拜上帝會
拜上帝會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民間宗教組織。拜上帝會將基督教聖經的《舊約》、《新約》分別修改為《舊遺詔聖書》、《新遺詔聖書》作為教條。拜上帝教會實行政教合一。拜上帝教的宗教規範還有《原道救世歌》、《原道覺世訓》、《原道醒世訓》、《天父詩》等,號召人們信仰「皇上帝」(上帝耶和華),擊滅「閻羅妖」(滿族皇帝),為實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而奮鬥。金田起義
洪秀全是廣東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人。曾多次到廣州參加科舉,都落第。1844年(道光二十三年),他與表親馮雲山、族弟洪仁玕從梁發《勸世良言》中吸取某些基督教教義,後來自行洗禮。是年,洪秀全和馮雲山到廣西貴縣一帶傳教,洪不久便返回廣東,馮留在廣西發展,在當地的信徒日增。1847年,洪秀全和洪仁玕到廣州跟隨美國美南浸信會傳教士羅孝全學習《聖經》,曾要求受洗,但因羅孝全助手的挑撥離間,推遲為他施洗。洪秀全失望之餘離開廣州,前往廣西桂平與馮雲山會合。[2]1848年初,馮雲山被紫荊山蒙沖鄉石人村地方士紳王作新以「聚眾謀反」罪名逮捕,送往廣西桂平知縣衙門囚禁。洪秀全「找兩廣總督徐廣縉營救」為名逃亡外地,後馮雲山被信徒集資賄賂桂平知縣王烈,而得到釋放。
1850年夏,洪秀全發佈團營令,要求會眾到廣西桂平縣金田村團營編伍,同年年底,太平軍先後在思旺和蔡村江與清軍展開戰鬥,由此開始了與清廷的武裝對立[3],初以「太平」為號,後建國號「太平天國」[4],並實行公有財產制。
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洪秀全生日,拜上帝會眾萬人在金田村「恭祝萬壽」,後世人將這一天定為金田起義紀念日。3月23日,洪秀全在廣西武宣登基稱太平王[5][6],後改稱天王。
永安建制
1851年秋,太平軍佔廣西永安州(今蒙山縣)。12月在永安城分封諸王,封原中軍主將楊秀清為「左輔正軍師」東王,稱九千歲,原前軍主將蕭朝貴為「右弼又正軍師」西王,稱八千歲,原後軍主將馮雲山為「前導副軍師」南王,稱七千歲,原右軍主將韋昌輝為「後護又副軍師」北王,稱六千歲,原左軍主將石達開為翼王,並詔令諸王皆受東王節制[7]。太平天國在南王馮雲山的構想基礎上建立了初期的官制、禮制、軍制,推行自創的曆法——「太平天曆」。1852年(咸豐二年)4月5日,太平軍自永安突圍,北上圍攻省城桂林,不克,繼續北上,在全州蓑衣渡遭遇清軍楚勇江忠源部攔截,馮雲山被清軍炮火擊中,後傷重不治[8][9][10]。5月19日離開廣西進入湖南省[11],克道州、郴州。8月,西王蕭朝貴聞長沙兵力空虛,率偏師進攻長沙,9月12日在攻城時戰死。[12]洪秀全、楊秀清聞訊後急率主力來到長沙城下,但此時清方已重兵雲集,太平軍攻長沙近三個月仍未能成功,撤圍北上攻克岳州。
定都天京
1852年11月,湖北巡撫常大淳鎮守武昌城,下令燒毀附近市鎮,拆除城外民房,採用焦土政策。1852年12月23日,太平軍攻下漢陽,知府董振鐸被殺;六天後,太平軍攻下漢口,俘獲1萬首江船,裝備其水師。1853年1月17日,石達開率領太平軍攻克武昌,湖北巡撫常大淳舉家自盡[13]:302、300[14]。太平軍在武漢嘗試建立「太平一統」的平等社會,吸引了一些貧苦大眾,血腥鎮壓清兵、士人和一切反對者,破壞衙門、寺廟、學校和藏書樓,沒收一切財產,存入設於武昌原絲綢貨棧的「聖庫」,並把居民編入25人為一組的軍營,男女分營,又強迫當地人作搬運或勞動[13]:302-303。有流氓假冒太平軍劫掠,許多當地人反對男女隔離分居,也反對大型的公開佈道。太平軍先後將漢陽和武昌立為首都,但只短暫停留,大部份太平軍沿江而下。清提督向榮於2月下旬奪回武漢三鎮[13]:309、300。太平軍人數增至五十萬(裹挾難民),3月19日攻克江寧(今南京),兩江總督陸建瀛陣亡。太平軍將江寧改名「天京」並定都在此。4月27日,英國戰艦HMS Hermes到達江寧,英國公使兼香港總督文咸爵士與北王韋昌輝及翼王石達開會面,密迪樂(Thomas Taylor Meadows)為翻譯。英國對太平天國表達了目前對太平天國及清朝中立的態度。年底,法國駐華公使布爾布隆訪問天京。
北伐
1853年5月8日,林鳳祥、李開芳等奉命率師兩萬餘人北伐。北伐軍雖然一度進至天津附近,因孤軍深入,被清軍圍困。1855年3月,林鳳祥在直隸東光縣連鎮受傷被俘,不久被押到北京處死。李開芳在山東茌平縣馮官屯被俘,6月在北京被處死。西征
為反擊太平天囯,1853年3月底清欽差大臣向榮在金陵城外孝陵衛建「江南大營」。4月16日,清欽差大臣琦善在揚州城外建「江北大營」。1853年6月3日,胡以晃、賴漢英、曾天養、林啟榮等奉命督戰船千餘,溯江西征,先後攻下安慶、九江、漢口等地。1854年,西征軍在湖南遭遇新建立的湘勇抵抗,湘勇反攻至九江附近。1855年初,翼王石達開大破湘勇,復陷武昌。太平軍先攻下漢陽和漢口,被安徽巡撫江忠烈逐退,據守黃州一帶,於1854年2月攻下武漢三鎮;到10月,曾國藩向武昌、官文向漢陽鉗形夾攻,把太平軍逐出武漢。1855年初,太平軍反攻漢陽和漢口,4月3日,擊破湖北巡撫陶恩培的軍隊,攻下武昌。太平軍在武漢紀律敗壞,在市場便溺,強逼婦女為妓,迫令劇團演出。1856年12月,胡林翼收復武漢,三鎮都已遍地瓦礫[13]:300、303。1861年3月,太平軍攻陷黃州,距漢口50英里,漢口居民驚惶逃走,次年1月,清軍收復黃州,解救武漢危機[13]:310。
一破江南江北大營
1856年4月5日,太平軍再克揚州,攻破「江北大營」。1856年(咸豐六年)6月,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解天京三年之圍。清軍統帥向榮在8月9日病死。天京事變
太平天國前期,軍政大事由軍師負責,洪秀全退居幕後少理朝政,大權落在東王楊秀清手上。1856年太平軍攻破清軍向榮的「江南大營」,解天京三年之圍後,東王楊秀清見當時太平天國形勢大好,權欲極度膨脹。8月,楊秀清的野心進一步擴大,楊假借「天父下凡」迫天王將自己由「九千歲」封為「萬歲」。洪秀全假裝同意,為以示慶祝,頒封日推延至楊秀清生日(公曆當年9月23日)時正式封萬歲。洪秀全其後密詔,要領兵在外的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等人誅殺楊秀清。
一直與楊秀清有宿怨的韋昌輝在9月1日到天京,與秦日綱在夜間入城,2日凌晨,領軍突襲東王府,楊秀清及其王府人員均被殺,東王幕府部屬、他們的家人及其他軍民共2萬多人亦被殺,史稱「天京事變」。翼王石達開抵天京後,責備韋昌輝濫殺,二人不歡而散。韋又欲殺石,石達開見勢不妙當夜逃出金陵城外。其後在天王洪秀全的密令下,韋昌輝盡殺翼王府中家屬。
石達開在安徽舉兵靖難,上書天王,請殺北王以消民憤。天王見全體軍民都支持石達開,遂下詔誅韋。11月,石達開奉詔回京,被軍民尊為「義王」,合朝同舉「提理政務」,洪秀全礙於眾議,被迫詔准。他不計私怨,追究屠殺責任時只懲首惡,不咎部屬,北王親族也得到保護和信用,人心迅速安定下來。儘管武昌在石達開回京後不久即因糧盡援絕而陷落,但在石達開的部署下,太平軍穩守要隘,伺機反攻,陳玉成、李秀成、楊輔清、石鎮吉等後起之秀開始走上一線,獨當一面,內訌造成的被動局面逐漸得到扭轉。1857年春天,李秀成與陳玉成擊敗清軍秦定三部,北上六安、霍丘,與捻軍會合,兵鋒直指湖北。
天京之變後,太平天國合朝推薦石達開主持朝政,但洪秀全卻忌憚石達開的聲望才能,不肯授予他「軍師」的地位,只封他為「聖神電通軍主將義王」[註 2],局勢稍見好轉後,又對他產生謀害之意[15]。為免再次爆發內訌,石達開被迫率數千人逃出天京,前往安慶。
天京之變使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燕王秦日綱三王被殺,翼王石達開遠走,是太平天國由盛至衰的轉捩點。
石達開遠征
1857年9月,洪秀全迫於形勢的惡化,遣使請石達開回京,石達開上奏表示不會回京,但會調陳玉成、李秀成、韋俊等將領回援,並以「通軍主將」身份繼續為太平天國作戰。洪秀全詔准了這一方案,天京官方遂承認石達開此後的作戰是太平天國的遠征活動。[16][17][18][19][20]此後,石達開先後轉戰於天京外圍的閩、浙、贛等省,牽制大量清軍,緩解了天京、安徽兩地的軍事壓力。[21]
1858年,清軍乘太平天國內訌之後,重建江北、江南大營。4月,洪仁玕捻轉到達天京,被封為干王。
1859年年春,石達開入湖南,發動「寶慶會戰」,欲取上游之勢,再下趨湖北,配合安徽太平軍作戰[22],並伺機分兵入川。彼時湘勇正計劃分兵三路進攻安慶,聞石達開長驅直入湖南腹地,軍心全線動搖,只得將因勢利導,全力援湘。面對湘軍的重兵馳援,石達開孤軍作戰,未能攻克寶慶,被迫退入廣西休整。[23][24][25][26]
1861年年9月,石達開自桂南北上,為北渡長江,奪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據地,轉戰蜀、黔、滇三省,先後四進四川,並於1863年4月渡過金沙江,突破長江防線。[27]但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漲水所阻,在紫打地陷入絕境。時任四川總督的駱秉章遣使入太平軍中談判。經協議,太平軍自行遣散四千人,剩餘兩千武士保留武器隨行,在石達開被押往成都後,清軍背信棄義,兩千太平軍被屠戮。1863年6月27日,石達開在四川成都被凌遲。
二破江北大營
三河之戰
1858年(清咸豐八年)9月,陳玉成、李秀成率軍攻佔浦口和揚州,大破清軍江北大營,太平軍在揚州進行屠殺「因死屍堆積如山,不堪其臭」[28]。清軍乘太平軍東下,攻安徽、據太湖、撲安慶,李續賓率湘勇連陷潛山、桐城、舒城,攻三河鎮,進逼廬州(合肥)。陳玉成率兵救援,李秀成援軍繼進。11月14日,陳玉成部攻擊三河湘勇大營,次日兩軍決戰。太平軍殲湘勇六千人,擊斃李續賓(一說自縊)、曾國華。清軍從安慶外圍撤走,安慶之圍遂解。二破江南大營
第二次西征與安慶之圍
進攻上海
1860年2-5月,李秀成在第二次擊破清軍江南大營後,乘勝攻下江蘇南部多個地方。1861年,太平天國部署第二次西征,計劃以陳玉成、李秀成兩支主力分別從長江南北進攻武昌,以解安慶之圍。陳玉成進軍迅速,一舉攻克黃州,直逼武昌,此時英國外交官巴夏禮面見陳玉成;要求太平軍撤軍,由於李秀成部進軍遲緩,太平軍並無把握在短期內攻下武昌,及湘勇加緊對安慶的圍攻,陳玉成決定命部下賴文光率部隊軍隊留在武昌附近,繼續等候李秀成部,本人率主力返回安慶。
李秀成進至湖北東南部,在附近地方招兵30萬人,得知東線太平軍作戰不利,又聽說陳玉成已經返回安慶,遂放棄進攻武漢三鎮,改向東進軍,與李世賢部共同攻下浙江大片土地。
陳玉成回救安慶,洪仁玕、林紹璋、吳如孝、黃文金等也來配合作戰,失敗;6月集賢關、赤崗嶺失守,8月陳玉成與楊輔清等奪回集賢關,再救安慶,為清副都統多隆阿部所拒。
1861年9月,曾國荃攻克安慶,太平軍守將葉芸來、吳定彩及全軍1.6萬餘人全部戰死。
1862年1月,李秀成率軍攻上海,清軍和洋人聯合抵抗,由美國人腓特烈·華爾組成洋槍隊(後改為常勝軍)阻擊太平軍,太平軍久攻仍未能佔領上海。由於太平天國禁止鴉片貿易,加上清政府與英、法、俄簽署《北京條約》後,太平天國威脅到各國條約利益,西方各國對太平天國運動轉向反對,在與太平軍對戰的法國海軍駐華司令卜羅德少將被太平軍的流彈殺死後,法國軍隊為了報復,將附近太平軍佔領的柘林攻下後,殺死村中三千多名男女老幼。[29][30][31]5月,陳玉成在壽州被叛徒苗沛霖逮捕,押送清軍勝保。同年6月陳玉成被清軍處死。
1862年(同治元年)6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軍回援天京,太平軍集結二十萬人兵力,10月起大戰湘軍四十多天,未能取勝。12月,李秀成奉命北渡長江。同年李鴻章攻江蘇南部,左宗棠攻浙江。
1863年12月4日,蘇州守將譚紹光被部下殺死,蘇州失守。
天京陷落
1863年12月21日,天京外圍要塞盡失,並苦缺糧食,忠王李秀成建議「讓城別走」,洪秀全不准。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多日以野草充飢後病逝,(另有一說洪秀全是服毒自盡,但死於飢荒瘟疫的說法比較可靠)幼天王洪天貴福繼位。7月19日天京失守,隨後清軍屠城,許多平民百姓被殺,當年太平天國攻下南京時也曾將城內的兩萬名滿州人都屠殺,其慘況無可描述。[32][33][34]
湘軍攻破天京後太平軍放火燒城,湘軍在大肆搶劫後也四處縱火。
李秀成、洪仁玕護送幼天王突圍。李秀成讓好馬給幼主,混亂中與幼主失散,於同月22日在南京城外方山被俘,親書供狀數萬字後(《李秀成自述》),於8月7日被曾國藩處死。
10月9日,洪仁玕在江西石城(今江西石城縣木蘭鄉新河村古嶺組)兵敗被俘,11月23日在南昌被殺。
10月25日,幼天王洪天貴福在江西石城荒山山洞被搜俘,11月18日在南昌被凌遲處死。
轉戰閩浙
長江以南的太平軍餘部,譚體元部隊向廣東方向突圍,在1866年初於廣東梅縣被肅清。江北的太平軍賴文光部投入捻軍,於1865年殺清軍名將僧格林沁,繼續對抗清軍直至1868年。東捻軍於1868年1月5日在揚州東北瓦窯舖覆滅,西捻軍於同年8月16日在山東茌平徒駭河被李鴻章淮軍消滅。最後一支留下太平天國年號的殘餘捻軍袁大魁部,於1869年在陝北保安被左宗棠消滅。[35]
1872年4月,石達開餘部李文彩部在貴州大塘覆滅,這是最後一支可以查證的使用太平天國旗號的反清武裝,理論上是最後一支太平軍。不少學者認為,應以李文彩部的覆滅作為太平天國運動的結束標誌。[36]
行政區劃
太平天國在建國後,改清廷「省、府、道、縣」的行政區劃方式為「省、郡、縣」三級制,即取消「道」,改「府」為「郡」。太平天國後期領導人之一干王洪仁玕曾數次聲稱太平天國欲劃分天下為二十一個省,這二十一省當是指清朝所設的十八省和東北三省[37][38],但太平天國各個時期的文獻中提到的省卻不止於此,另有蘇福省、天浦省、桂福省和伊犁省(新疆)。
洪仁玕還曾宣布,太平天國將在江南省設十二郡,其他省每省設十一郡,但這一構想脫離實際,沒有、也不可能得到落實[註 3]
太平天國文獻中提到過的省份分別是[39][40]
- 江南省(又稱天京省,首府為天京,今南京周邊地區)[註 4]
- 安徽省(首府為安慶)
- 江西省(首府為九江)
- 湖北省(首府為武瑲,即武昌)
- 天浦省(僅含天浦一縣,即江浦縣。)
- 蘇褔省(「福」字左側的「示」字旁改為「衣」字旁,又作蘇馥省。首府為蘇州,即今日蘇南東部)
- 桂褔省(「福」字左側的「示」字旁改為「衣」字旁。轄區不詳,有學者推測系蘇福省之改稱,但證據不足[41])
- 浙江天省(首府為杭州)
- 湖南省
- 福建省
- 河南省
- 珊東省(即今日之山東)
- 珊西省(即今日之山西)
- 罪隸省(定於佔領後改為「遷善省」,即直隸,今日之京津地區、河北大部及河南、山東小部份地區。)
- 廣西省
- 廣東省
- 芸南省(即雲南)
- 四川省
- 桂州省(即貴州)
- 陝西省
- 甘肅省
- 奉添省(即奉天,今日之遼寧)
- 吉林省
- 烏隆江省(即黑龍江)
- 伊犁省(今日之新疆)
意識形態
洪秀全受到了西方基督新教的思想啟發和影響。太平天國是中國近代的一次大規模反清活動,其疆域最廣闊之時曾佔有長江中下游數省。中國官方認為太平天國是農民運動。太平天國的理論綱領都包括在《原道救世歌》、《原道覺世訓》、《原道醒世訓》、《天父詩》等幾本書之內。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聲稱結合西方基督教義、中國儒家大同思想、農民平均主義。不過,太平天國排斥孔子孟子儒家,稱儒家經書爲「妖書」。他們聲稱接受基督教上帝,教名為「拜上帝教」。他們的宗教思想,是取基督教《聖經》部份內容再結合他們自己的思想經過修改而形成的。
《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解決生產資料與產品分配的政治綱領,要求廢除舊有土地所有制。
《資政新篇》是干王洪仁玕在後期提出的,被一些學者認為是中國第一套具有發展資本主義意願的政治綱領,由於客觀上與清軍作戰的周邊環境以及主觀上農民階級的愚昧無知及漠視,沒有起到預期的作用。
政治制度
前期七王表
爵號
|
姓名
|
襲爵
|
禾乃師贖病主左輔正軍師東王 | 楊秀清 | 天王第五子洪天佑承嗣,稱幼東王九千歲,以罪誅,爵除。 |
右弼又正軍師西王 | 蕭朝貴 | 長子蕭有和襲爵,稱幼西王八千歲。 |
前導副軍師南王 | 馮雲山 | 西王二子蕭有福承嗣,稱幼南王七千歲。 |
後護又副軍師北王 | 韋昌輝 | 以罪誅,爵除。 |
左軍主將翼王 | 石達開 | |
燕王 | 秦日綱 | 以罪誅,爵除。 |
豫王 | 胡以晃 | 子胡萬勝襲爵,稱幼豫王強千歲。 |
前期侯爵表
爵號
|
姓名
|
備註
|
頂天侯 | 秦日綱 | 1854年封燕王 |
靖胡侯 | 林鳳祥 | 追封求王 |
定胡侯 | 李開芳 | 追封請王 |
平胡侯 | 吉文元 | 追封祝王 |
剿胡侯 | 朱錫琨 | 後期事跡不詳,可能在北伐中戰死。 |
滅胡侯 | 黃益芸 | 1853年軍營火災中喪生 |
護國侯 | 胡以晃 | 1854年封豫王 |
興國侯 | 陳承瑢 | 後改佐天侯 |
衛國侯 | 黃玉昆 | 後改衛天侯 |
鎮國侯 | 盧賢拔 | 楊秀清親戚,後期事跡不詳。 |
補天侯 | 李俊昌 | 後改名俊良,天京事變中被韋昌輝殺死。 |
贊天侯 | 蒙得恩 | 1859年封贊王 |
襄天侯 | 林大基 | 楊秀清甥婿 |
相天侯 | 黃期升 | |
匡天侯 | 黃維江 | 楊秀清姊夫 |
助天侯 | 劉紹廷 | 東殿尚書,天京事變中被韋昌輝殺死。 |
翊天侯 | 吉成子 | 東殿尚書,天京事變中被韋昌輝殺死。 |
扶天侯 | 傅學賢 | 東殿尚書,天京事變中被韋昌輝殺死。 |
衛天侯 | 曾錦謙 |
後期重要的王
軍事制度
太平天國的軍隊號稱太平軍,1850年7月為洪秀全建立。太平軍按《太平軍目》規定,在正副軍師的統率下,有丞相、檢點、指揮、將軍、總制、監軍各級指揮將領。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其中伍長統轄4人、軍帥管13156人。在武器方面太平軍引進大量的西方槍枝火砲,已非傳統刀劍軍隊。
太平軍表定紀律甚嚴,按《定營條例》及《行營規矩》規定,必須遵守命令、愛護武器、保護人民利益、禁止私自藏匿金銀物資等;作戰號令按《行軍總要》部署。前期執行甚嚴,後期日漸鬆弛,在有將軍管理的地方軍紀較好,外圍軍隊軍紀不佳。
太平天國在從廣西轉戰到南京期間曾在軍中推行男女隔離的制度,並將這一制度在首都天京推行了兩年,其後全面廢止。但在南京以外的太平天國佔領區,僅於1852年初一克武昌期間在武漢短暫推行過,其他地區並未將此制度推行民間。
經濟制度
聖庫制度
聖庫制度是太平天國創立的第一個經濟制度。這個制度是伴隨著太平軍金田團營而同時產生的,直到太平天國運動失敗,聖庫制度也隨之泯滅。太平軍第一次攻陷武漢後,沒收一切財產,存入設於武昌原絲綢貨棧的「聖庫」[13]:303。太平軍中每軍都設有聖庫,定都南京後,在它的中央機構中設立「總聖庫」、「總聖糧」,俱各正副、又正副官四員,「職同檢點」。其下分設備典官任其事。
太平天國聖庫的物資來源,約有以下五方面;一是造反初期持上帝全會眾交給聖庫的銀糧衣物;二是打敗清軍或攻克城鎮所獲的戰利品;三是各處城鄉的員獻及對富戶派大捐、打先鋒所得的財物[42];四是「科派」、田賦與工商稅的收入[43];五是百工衙的生產品(如同今日的國營事業所得)等。天京城中設立的百式衙與諸匠營,是聖庫物資的重要來源之一。
建立在人無私財的原則基礎上的聖庫供給制度,在太平天國運動初期曾起過重大的積極作用。它首先是吸引了貧民群眾踴躍參加暴動。其次,聖庫制度保障了 太平軍的供給。戰士們的家屬在天京,有聖庫解決生活問題,因此無後顧之憂,能專志於「殺妖取城」而開創太平天國的大業。第三,一切繳獲交歸聖庫,保證了太 平軍良好的軍紀,也使軍民關係融洽。太平軍前期軍紀較為人所稱。第四,在天京這樣長期被清軍包圍的城市中,實行聖庫供給制有它特殊的必要性。
但定都南京後,洪楊等人又把南京市民的經濟生活也納入聖庫的供給範圍,而且一度要求以「人無私財」的原則施之於民間。這時聖庫制度的消極作用便逐漸暴露出來。[來源請求]
天朝田畝制度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於1853年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它是太平天國的基本綱領,其基本內容是關於土地改革制度,同時提及中央及地方政制,還涉及經濟制度。評價
馬克思
1862年夏(當時太平天國還沒有滅亡),馬克思在他的《中國紀事》一文中毫不容情地指出:國民黨高層評價
- 孫中山
- 蔣中正
- 白崇禧: 「吾國自晉而後,異族代興赤縣,神州迭遭蹂躪,滿清崛起東北,入主中華二百餘載,其間熱血之士,慨華冑之胥溺、抱恢復之壯圖,隨時隨地以發難者不絕記載, 而促其亡,以啟後人之思,莫若太平天國。按洪、楊諸子起自田間,揭竿舉義,縱橫十餘省,歷時十餘年,改正朔,易服色,定製度,開科舉,建國規模,亦巳粗 備。雖勝敗靡常,興亡飆忽,然民族思想之磅礡,奇材異能之薈萃、革命建設之偉大,新制善政之措施,炳炳麟麟,至今猶有生意。」[51]
中國共產黨及大陸人士的評價
在中國大陸,太平天國一度成為一門顯學,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國資深的歷史學者大多數都曾涉足這一領域,整理挖掘的文獻資料和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總數上億字,參與太平天國歷史調查、研 究、討論的人群從專家學者到普通的公民。整體說來,羅爾綱的《太平天國史》中對太平天國的評價,代表了二十世紀中國大陸學者對太平天國的主流評價,其基本 觀點包括:- 太平天國是在舊農民戰爭條件下的反對西方侵略反對封建統治的偉大的愛國農民戰爭。
- 太平天國深遠的影響和激動人心的革命精神,在中國近代史上起了偉大的推動歷史前進的火車頭的作用。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散落各地的太平天國將士在民間廣泛地傳播太平天國與西方侵略者和封建統治者鬥爭的業績,激勵著後來的中國人民向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進行英勇的鬥爭。
- 太平天國為辛亥革命鋪 平了道路。太平天國掃蕩了清朝的八旗和綠營,清朝依靠漢族地主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的支援,維持住它的瀕臨絕境的統治。到太平天國失敗後,全國兵 權、財權都分握於曾國藩一係的湘軍和李鴻章一係的淮軍人物的手裏,造成晚清中央政府無權、各省總督巡撫專政的局面。由於太平天國打破了清朝的統治機器,愛 新覺羅氏的皇權陷於衰落,不可能再建立起堅強的中央政府,從而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權力。所以武昌起義,全國響應,太平天國不僅是直接影響了辛亥革命,而且 為辛亥革命鋪平了道路。
- 太平天國揭開了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並且提出了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綱領。如準備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近代企業,引進西方科學技術,開學校,辦報紙,興士民公會,創行人民推舉鄉官,罷免行政人員的民主政治,打倒封建社會的偶像孔子,頒行天曆,提倡「文以紀實」、「一目瞭然」的文體等,要把中國建立成一個與歐美國家「並雄」的新國家。
- 太平天國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據具體形勢,順應農民的願望,採取「著佃交糧」政策,和向農民頒發田憑的措施,收到了「耕者有其田」 的效果,使江南地區自耕農普遍增加,使農村生產關係發生了若幹變動。自耕農的增加,是活躍商品經濟的有利因素。而地主階級經過革命的打擊,不少人「視田業 為畏途」,把部分資金投入工商業,成為民族資本的一個來源。太平天國革命沉重地衝擊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資本近代工 業的出現。
- 太平天國集中地表現了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的英雄氣概和愛國主義精神,阻止了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迅速變中國為殖民地的企圖,使他們懂得中國人民不會默默挨打,從而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
- 太平天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義。在十九世紀中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亞洲各國進行侵略的時候,亞洲各國人民掀起了第一次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而太平 天國革命和印度民族大起義,則是這次亞洲反對殖民主義鬥爭的洪峰,它推動了亞洲民族解放運動,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的鬥爭。
香港和和西方國家學者的評價
簡又文是少數在戰亂時期就對太平天國歷史進行過深入、廣泛學術研究的學者,1949年以後他移居香港, 後移居海外,較之臺灣和大陸學者而言,立場更為中立。他一方面稱讚太平天國政治先進、愛護民眾、軍紀嚴明,為民族革命史上的光輝一頁,一方面又認為「客觀 上,在吾國全部歷史中,若連內亂外患合計,以破壞性及毀滅力論,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僅亞於現今日本侵略之一役耳,其前蓋無匹也」。其他國家及歐美地 區對太平天國歷史也有一定研究,但因於語言、文化方面的差異,以及多為「隔行論史」者,其成果及影響均有限,在歐美學者中,英國學者柯文楠 (C.A.Curwen)堪稱首屈一指的太平天國史專家,他對太平天國歷史的基本看法是,太平天國是一場千百萬窮苦農民為了生存,為了追求平等公平,以不 惜犧牲的精神發起的革命運動,然而由於客觀上的局限性,其政權制度並沒有能很好地體現這一理想。(《關於李秀成及其<自述>》)
歷史遺迹及紀念館
江蘇省現存太平天國遺迹有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僅余石舫)(南京)、太平天國忠王府(蘇州)、堂子街太平天國壁畫(南京)、太平天國護王府遺址(常州)等。1951年開始籌建並於1956年10月1日在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國某王府建立太平天國紀念館,1958年5月遷至瞻園路128號(館址曾為東王楊秀清住處、幼西王蕭有和王府),1961年1月正式更名為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現館藏歷史文物2140件,一級藏品33件套與大量原始檔案資料、圖書。
洪秀全在廣東以前居住的房屋在金田起事後被清軍焚毀。1961年,當時的廣州市文物考古隊在發掘房屋牆基後重建。建築結構為泥磚瓦木,屋內有一廳五 房,六間相連。房屋坐北向南,東西寬16.5米、南北深5.5米,每間房約13平方米。靠西邊的第一間設置為洪秀全夫婦住房,室內僅有床、桌子和凳子。第 二間房子正面掛有洪秀全太祖洪英綸夫婦畫像,畫像有洪秀全的親筆題詩。此建築1988年1月被中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1年11月對外開放的洪秀全紀念館,位於花都市新華鎮新華路52號。該紀念館佔地面積1.3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715平方米。內有文物70餘件,圖片238張。[52][53]
另全國各地留存太平天國壁畫一百多幅,浙江金華侍王府八十餘幅,江蘇南京二十多幅,蘇州忠王府九幅,安徽安慶、績溪等有少數幾幅。隨著時間流逝,太平天國壁畫作品處於不斷減少直至消失,南京堂子街壁畫由發現時的二十多幅減至十八幅,羅廊巷由十幅減至兩幅,如意里由五幅減至兩幅,黃泥崗三幅壁畫徹底消失。[54][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