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洛夫(1928年-),本名莫洛夫,他名野叟,湖南省衡陽人

洛夫 (詩人)[編輯]

洛夫(1928年),本名莫洛夫,他名野叟,湖南省衡陽人。

生平[編輯]

洛夫,1928年生於湖南衡陽,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教東吳大學外文系。現受聘任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華僑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山西中北大學等大學客座教授。 1954年與張默瘂弦共同創辦《新世紀》詩刊,歷任總編輯多年。作品被譯成英、法、日、韓、荷蘭、瑞典等文,並收入各種大型詩選,包括《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
洛夫著作甚豐,出版詩集《時間之傷》等三十七部,散文集《一朵午荷》等七部,評論集《詩人之鏡》等五部,譯著《雨果傳》等八部。他的名作《石室之死亡》廣受詩壇重視,四十多年來評論不輟,英譯本已於1994年10月由美國舊金山道朗出版社出版。 1982年他的長詩《血的再版》獲中國時報文學推薦獎,同年詩集《時間之傷》獲台灣的中山藝文獎。 1986年獲吳三連文藝獎。 1991年復獲國家文藝獎。2003年獲中國文藝協會贈終生榮譽成就獎章。2004年獲北京「新詩界首屆國際詩歌獎」。1999年,洛夫詩集《魔歌》被評選為台灣文學經典之一。2001年三千行長詩《漂木》出版,震驚華語詩壇,同年被評選為台灣當代十大詩人之一,名列首位。
研究洛夫作品之專著頗多,已出版者有:《詩魔的蛻變:洛夫詩作評論集》、《洛夫與中國現代詩》、《洛夫評傳》、《一代詩魔洛夫》、《漂泊的奧義》、《洛夫:詩,魔,禪》、《洛夫長詩<漂木>十論》、《大河的雄辯-洛夫詩作評論集(第二部)》等。洛夫早年為超現實主義詩人,表現手法近乎魔幻,被詩壇譽為「詩魔」。 洛夫近年沈潛於書法之探索,不僅長於魏碑漢隸,尤精於行草,書風靈動蕭散,境界高遠。曾多次應邀在台北、台中、菲律賓、馬來西亞、溫哥華、紐約、北京、濟南、南寧、深圳、杭州、衡陽、石家莊、太原等地展出。

作品[編輯]

《靈河》、《石室之死亡》、《外外集》、《無岸之河》、《詩人之鏡》、《時間之傷》、《漂木》、《因為風的緣故》、《魔歌》

贈獎典禮報導
寫詩恰似釀酒

  筆名洛夫的莫洛夫,是今年吳三連文藝獎新詩類的得獎人,籍貫湖南衡陽,今年五十八歲的他,是「創世紀」詩刊的大將,三馳,毫不懈怠。

  畢業於淡江大學外文系的莫洛夫,曾經擔任過秘書,總編輯、顧問的職位,現在則是亞盟總會的專門委員。

  洛夫對詩的觀念,一向認為詩是以愛為圓心,以人生為半徑所屬的一個圓,本身就是一種和諧的秩序,為了彌補人生的殘缺,追求這一和諧的秩序,是他近年創作的最高信念。

  他也認為:一切文學藝術無不以我為起點,有真我才有真實的創作,才能進而把熱情投射到社會、國家、歷史、文化中去。他認為在詩中呼口號、發議論,是屬下乘。

  洛夫對詩的觀念,努力寫作,可謂著作等身,他出版了詩集「靈河」、「石室之死亡」、「外外集」、「無岸之河」、「魔歌」、「洛夫自選集」、「眾荷喧嘩」、「時間之傷」及「釀酒的石頭」。

  出版了散文「一朵午荷」、評論集「詩人之鏡」、「洛夫詩論選集」、「孤寂中的迴響」。並且譯著有「季辛吉評傳」、「第五號屠宰場」、「雨果傳」、「心靈小語」、「心靈雋語」、「約翰生傳」等計有十九種著作。

  洛夫是以「血的再版」等三首長詩、「邊界望鄉」等短詩十三首應徵,其中「血的再版」曾獲時報文學獎敘事詩推薦獎。

  在洛夫的詩作生涯中,曾引起極多的討論,他的「石室之死亡」,一直被認為詩風沈鬱苦澀,意象繁雜,詩意晦澀難懂,甚至於今年八月間的第二屆現代詩研討會,也還曾引起一陣激烈的議論。也有不少人說洛夫的詩缺少社會性和鄉土性,這些爭議洛夫都曾有過剖釋,倒也可以顯現他創作的真誠。

  自「魔歌」之後,洛夫的詩風逐漸轉變,由繁複趨於簡緊,由激動趨於靜觀,由晦澀趨於明朗,師承古典而落實生活的表現清晰可見。到了「釀酒的石頭」,其成熟的藝術已至虛實相生動靜皆宜的地步。

  洛夫說寫詩極似釀酒,現在他釀出的一罈罈的酒,受到了吳三連文藝獎評審委員的啜飲、欣賞,終於使他獲得了這次榮耀。

洛夫(1928.5.11~ )原名莫運端、莫洛夫,湖南衡南縣相市鄉燕子山人。1938年舉家從鄉下遷居衡陽市大西門痘姆街,就讀國民中心小學。1943年進入成章中學初中部,以野叟筆名在《力報》副刊發表第一篇散文《秋日的庭院》。1946年轉入岳雲中學,開始新詩創作,以處女詩作《秋風》展露才情。1947年轉入含章中學,與同學組成芙蘭芝劇社和芙蘭芝藝術研究社,自編自演進步節目。1949年7月去台灣,後畢業於淡江大學英文系,1996年從台灣遷居加拿大溫哥華。

洛夫

編輯摘要
中文名:洛夫出生地:湖南衡陽
性別:出生年月:1928年
畢業院校:淡江大學代表作品:《時間之傷》《一朵午荷》《石室之死亡》

目錄

洛夫- 簡介

洛夫,1928年生於湖南衡陽,1949年離鄉去台灣,1996年移居加拿大。他潛心現代詩歌的創作,寫詩、譯詩40多年,對台灣現代詩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目前已出版詩集31部,散文集6部,詩論集5部。1999年,洛夫的詩集《魔歌》被評選為台灣文學經典之一,2001年又憑藉長詩《漂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洛夫洛夫
洛夫畢業於淡江大學英文系,1973年曾任教東吳大學外文系。1954年與張默瘂弦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並任總編輯多年,對台灣現代詩的發展影響深遠,作品被譯成英、法、日、韓等文,並收入各種大型詩選,包括台灣出版的《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
洛夫寫詩、譯詩、教詩、編詩歷四十年,著作甚豐,出版詩集《時間之傷》等十一部,散文集《一朵午荷》等兩部,評論集《詩人之鏡》等四部,譯著《雨果傳》等八部。他的名作《石室之死亡》廣受詩壇重視,廿多年來評論不輟,其中多首為美國漢學家白芝(Cyril Birch)教授選入他主編的《中國文學選集》。1982年他的長詩《血的再版》獲中國時報文學推薦獎,同年詩集《時間之傷》獲台灣的中山文藝創作獎,1986年復獲吳三連文藝獎。
洛夫早年為超現實主義詩人,表現手法近乎魔幻,曾被詩壇譽為“詩魔”。台灣出版的《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如此評稱:“從明朗到艱澀,又從艱澀返回明朗,洛夫在自我否定與肯定的追求中,表現出驚人的韌性,他對語言的錘煉,意象的營造,以及從現實中發掘超現實的詩情,乃得以奠定其獨特的風格,其世界之廣闊、思想之深致、表現手法之繁複多變,可能無出其右者。”吳三連文藝獎的評語對他更為肯定:“自《魔歌》以後,風格漸漸轉變,由繁複趨於簡潔,由激動趨於靜觀,師承古典而落實生活,成熟之藝術已臻虛實相生,動靜皆宜之境地。他的詩直探萬物之本質,窮究生命之意義,且對中國文字錘煉有功。”

洛夫- 生平

1928年出生於衡陽市衡南縣相市鄉,世界華語詩壇泰斗,台灣最著名的現代詩人,被詩歌界譽為“詩魔”。先後在相市小學、衡陽市第八中學、衡陽市岳雲中學就讀小學、初中、高中,1949年7月離鄉隨軍赴台灣。1951年考入政工幹校,畢業後入台灣海軍陸戰隊。1959年於軍官外語 ​​學校畢業,到金門任聯絡官。1965年11月去越南任“顧問團”顧問兼英文秘書。1967年11月返台,又入淡江文理學院英文系讀書。1973年8月,以海軍中校軍銜退役。任教東吳大學外文系,1996年旅居加拿大溫哥華。現聘任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華僑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山西中北大學等校客座教授,加拿大漂木藝術家協會會長,香港當代作家協會永遠名譽會長、衡陽回雁詩社名譽社長。1954年與張默、瘂弦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並任總編輯數十年,對台灣和大陸現代詩的發展影響深遠。作品被譯成英、法、日、韓、荷蘭、瑞典、南斯拉夫等文,並收入各種大型詩選,包括台灣出版的《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曾被評為中國十大詩人,並排首位。   
洛夫寫詩、譯詩、教詩、編詩五十餘年,著作甚豐,出版詩集《時間之傷》《靈河》(1957)、《石室之死亡》(1965)、《眾荷喧嘩》(1976)、《因為風的緣故》(1988)、《月光房子》(1990)、《漂木》(2001)等三十一部,散文集《一朵午荷》、《落葉在火中沉思》等六部,評論集《詩人之鏡》等五部,譯著《雨果傳》等八部。1947年開始寫詩,1948年在《衡陽力報》(即《衡陽日報》)上發表第一篇文章——散文《秋日的庭院》。他的名作《石室之死亡》廣受詩壇重視,三十多年來評論不輟,英譯本於1994年由美國舊金山道朗出版社出版。其中多首為美國漢學家白芝(Cyril Birch)教授選入他主編的《中國文學選集》。1982年他的長詩《血的再版》獲中國時報文學推薦獎,同年詩集《時間之傷》獲台灣的中山文藝創作獎,1986年復獲吳三連文藝獎。1991年復獲台灣“國家文藝獎”。1999年,洛夫詩集《魔歌》被評選為台灣文學經典之一。2001年三千行長詩、新文學史上最長的詩 ——《漂木》出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震驚世界華語詩壇。2003年獲中國文藝協會頒增終身成就榮譽獎。2004年獲北京新詩界首屆國際詩歌獎——北斗星獎。2009年秋由鶴山21世紀國際論壇出版《洛夫詩歌全集》。
洛夫榮歸故里洛夫榮歸故里
洛夫是台灣現代詩壇最傑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詩人。早年為超現實主義詩人,由於表現手法近乎魔幻,因此被詩壇譽為“詩魔”。台灣出版的《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如此評稱:“從明朗到艱澀,又從艱澀返回明朗,洛夫在自我否定與肯定的追求中,表現出驚人的韌性,他對語言的錘煉,意象的營造,以及從現實中發掘超現實的詩情,乃得以奠定其獨特的風格,其世界之廣闊、思想之深致、表現手法之繁複多變,可能無出其右者。”吳三連文藝獎的評語對他更為肯定:“自《魔歌》以後,風格漸漸轉變,由繁複趨於簡潔,由激動趨於靜觀,師承古典而落實生活,成熟之藝術已臻虛實相生,動靜皆宜之境地。他的詩直探萬物之本質,窮究生命之意義,且對中國文字錘煉有功。”   
洛夫和余光中一直被世界華文詩壇譽為雙子星座,洛夫的《邊界望鄉》和余光中的《鄉愁》一樣膾炙人口。雖在大陸的名氣不如余光中響亮,但在台灣詩界洛夫的名望卻在余光中之上。1979年3月,洛夫訪問香港時創作《邊界望鄉》,詩人余光中陪同他去邊界落馬洲用望遠鏡看大陸,洛夫離鄉三十年,近在咫尺卻過不去,有家不能歸,近鄉情切。於是寫下了震撼人心的詩——《邊界望鄉》,傳神地表達了遊子懷鄉咫尺天涯的傷痛、落寞和無奈。   
國內外研究洛夫作品之專著頗多,已出版有:《詩魔的蛻變:洛夫詩作評論集》、《洛夫與中國現代詩》、《洛夫評傳》、《一代詩魔洛夫》 、《漂泊的奧義》、《洛夫:詩、魔、禪》,《洛夫長詩<漂木>十論》,《大河的雄辯——洛夫詩作評論集(第二部)》等。洛夫沉潛於書法之探索也已近五十年,不僅長於魏碑漢隸,尤精於行草,書風靈動蕭散,境界高遠,曾多次應邀在台北、台中、菲律賓、馬來西亞、溫哥華、紐約、北京、西安、濟南、南寧、深圳、杭州、衡陽、廣州、上海、石家莊、太原等地展出。   
洛夫在外旅居60餘年,始終對家鄉心懷眷念,這是他20多年來第五次回到故鄉。   
洛夫先生第一次回故鄉:1988年母親已經去世,寫下《血的再版》祭奠母親。   
洛夫先生第二次回故鄉:1992年寫下《衡陽車站》追尋鄉情。   
洛夫先生第三次回故鄉:2004年,書贈衡陽第一長聯,為長聯剪彩,舉辦詩書藝展、回母校衡陽市岳雲中學,參觀南嶽衡山、船山故里、神農耒陽、常寧印山、家鄉新縣城雲集、出生成長地相市鄉。   
洛夫先生第四次回故鄉:2007年,為母校衡陽市八中百年校慶講話、參觀新修的石鼓書院、遊覽衡陽湘江風光帶。
洛夫先生第五次回故鄉:2009年。2009年4月22日,母校衡陽市岳雲中學百年校慶,洛夫不忘家鄉情,發來賀電。
洛夫先生回鄉時曾流露:要將全部創作手稿捐贈家鄉衡南,意在讓自己的詩落葉歸根,回到家鄉。衡南縣政府在縣城雲集建立洛夫文化廣場、設立洛夫文學館,了卻先生心願、承接詩歌大寶、提昇文化品位、發展湖湘文化。   
2009年10月24日上午,2009秋(中國·衡陽雲集)洛夫國際詩歌節在衡陽雲集開幕,韓國、日本、台灣、香港等地近百華語詩界人士及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建功、中國作協副主席譚談、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譚仲池、百餘名領導嘉賓齊聚雲集。洛夫與夫人陳瓊芳一同為位於衡陽市衡南縣城雲集鎮洛夫文化廣場奠基培土。與此同時,洛夫將個人詩歌文學手稿、出版物、書藝作品及照片圖片資料全部贈予衡南縣政府用於修建洛夫文學館。   
2009年11月12日,國際著名詩人洛夫《雨想說的》洛夫先生憑藉自選詩集《雨想說的》,獲得本屆“中山盃”華僑文學獎詩歌類最佳作品獎。本書收錄了洛夫先生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和經作品,也節選了他獻給母親的長詩《血的再版》和獲諾貝爾文學提名獎的詩集《漂木》。

洛夫- 作品列表

洛夫詩集列表

1957年《靈河》,台北:創世紀詩社。1985年7月獲台灣“中國新詩聯誼會”贈予最佳創作獎。   
雨想說的:洛夫自選集雨想說的:洛夫自選集
1965年《石室之死亡》,台北:創世紀詩社。   
1967年《外外集》,台北:創世紀詩社。   
1970年《無岸之河》,台北:大林。   
1971年《1970詩選》,台北:仙人掌。   
1974年《魔歌》,台北:中外文學。   
1975年《洛夫自選集》,台北:黎明。   
1976年《眾荷喧嘩》,新竹:楓城。   
1981年《時間之傷》,台北:時報出版社。   
1983年《釀酒的石頭》,台北:九歌。   
1988年《因為風的緣故--洛夫詩選(一九五五~ 一九八七)》,台北:九歌。   
1988年《洛夫精品》,北京:人民文學。   
1988年《石室之死亡——及相關重要評論》,台北:漢光文化公司出版。   
1988年《愛的辯證--洛夫詩選》,香港:文藝風出版社。   
1990年《天使的涅槃》,台北:尚書。   
1990年《月光房子》,台北:九歌。   
1990年《詩魔之歌--洛夫詩作分類選》,廣州:花城。   
1992年《葬我於雪》,北京:中國友誼出版。   
1993年《我的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   
1993年《洛夫詩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洛夫詩選洛夫詩選
1993年《雪崩--洛夫詩選》,台北:書林。   
1993年《夢的解圖》,台北:書林。   
1993年《隱題詩》,台北:爾雅。   
1994年《石室之死亡》(英譯本),美國漢學家陶忘機(John Balcom)教授譯,舊金山:道朗出版社出版(Taoran Press)。
1998年《洛夫小詩選》,台北:小報文化公司。   
1999年《形而上的遊戲》,台北:駱駝。   
1999年《雪落無聲》,台北:爾雅。   
1999年《魔歌(書法詩集典藏版) 》,台北:探索文化。   
2000年《洛夫‧世紀詩選》,台北:爾雅。   
2001年《洛夫短詩選--中英對照》,香港:銀河。   
2001年《漂木》,台北:聯合文學。   
2003年《洛夫詩鈔》,台北:未來書城。   
2003年《洛夫禪詩》,台北:天使學圓文化公司出版。 

洛夫散文集列表

1979年《一朵午荷》,台北:九歌。   
1985年《洛夫隨筆》,台北:九歌。   
1985年《一朵午荷--洛夫散文選》,台北:九歌。   
1990年《一朵午荷--洛夫散文選》,上海:上海文藝。   
1998年《洛夫小品選》,台北:小報文化。   
1998年《落葉在火中沉思》,台北:爾雅。   
2000年《雪樓隨筆》,台北:探索文化。 

洛夫評論集列表

1969年《詩人之鏡》,台北:大業。   
1978年《洛夫詩論選集》,台北:開源。   
1979年《詩的探險》,台北:黎明。    
1981年《孤寂中的迴響》,台北:東大。   
1986年《詩的邊緣》,台北:漢光。 

洛夫翻譯作品列表

1973年《季辛吉評傳》,台北:中華日報。   
1975年《雨果傳》,台北:志光。   
1975年《第五號屠宰場》,台北:星光。   
1976年《心靈雋語》,台北:星光。   
1977年《約翰生傳》,台北:志文。   
1979年《亞歷山大傳》,台北:中華日報。   
1979年《邱吉爾傳》,台北:中華日報。 

洛夫散篇作品列表

1970年洛夫等:〈以新批評觀點看中國古詩(詩宗社第二次座談會)〉,《花之聲》,台北:仙人掌出版社,頁172-205。   
1972年洛夫:〈與顏元叔談詩的結構與批評並自釋〈手術台上的男子〉〉,《中外文學》1卷4期頁40—52。   
1974年洛夫:〈魔歌——我的詩觀與詩法〉,《中華日報》12月6—8日9版。   
1977年洛夫:〈《洛夫詩論選集》自序〉,《中外文學》5卷10期,頁34—45。   
1978年洛夫〈自序〉,《洛夫詩論選集》,台北:金川,1-15頁。   
1979年洛夫〈我的詩觀與詩法——「魔歌」詩集自序〉,《詩的探險》,台北。黎明出版社,頁153—164。
1979年洛夫:〈洛夫作品評論題目備考〉,《詩的探險》,台北:黎明,頁1—3。   
1979年洛夫:〈關於「我的第一首詩」〉,《文藝月刊》122期,頁57—65。   
1979年洛夫〈《眾荷喧嘩》詩集自序〉,《詩的探險》,台北:黎明,頁165-168。
1981年洛夫:〈自序〉,《時間之傷》,台北:時報,頁1—4。   
1981年洛夫:〈鹹鹹的旅程——第二屆覽分地帶文藝管談詩記〉,《孤寂中的迴響》,台北:東大,頁105—114。
1984年洛夫:〈一首辯證的詩—談「愛的辯證」之創作過程〉,《詩人季刊》18期, 頁19—24。   
1988年〈洛夫與謝冕的通信〉,《作家》8期,頁28。   
1988年〈關於「石室之死亡」—跋〉,《洛夫石室之死亡及相關重要評論》,台北:漢光頁192—203。   
1988年洛夫:〈回歸傳統,擁抱現代——詩人對話〉,《文藝報》8月20日7版。   
1989年洛夫:〈廿八寒暑,鰜鰈情深〉,《文訊》42期,頁80—81。   
1990年洛夫:〈自序〉,《天使的涅槃》,台北:尚書,頁4—7。   
1991年洛夫:〈蚱蜢歲月〉,《中央日報》11月18日16版。   
1993年洛夫:〈超現實主義的詩與禪〉,《江西社會科學》10期,頁70—72。   
1998年洛夫:〈《落葉在火中沉思》〉,《爾雅人》第107期,2、3版。   
1998年洛夫:〈臥雪圖〉,《中華日報》10月1日16版。   
1998年洛夫:〈讀閒書〉,《中華日報》9月1日16版。   
1999年洛夫:〈《魔歌》新版自序〉,《創世紀詩刊》121期,頁118—120。   
1999年洛夫:〈如是晚景〉,《聯合報》6月23日37版。   
2000年洛夫:〈我那顆千禧年的頭顱〉,《聯合報》1月10日37版。   
2002年洛夫:〈我的大陸出書經驗〉,《文訊》197期,頁37—3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