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黄兴书法


 
黄兴书法
 
 
 
 
 
 
 
 
 
 
 
 
 
 
 
 
 
 
 
 
 
 
 
 
 
 
 

黃興

黃興
黃興
政治人物
20世紀
原名 黃軫
別名 李有慶、張守正、岡本義一、今村長藏
性別
出生 1874年10月25日
 大清湖南省長沙府善化縣
逝世 1916年10月31日(42歲)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上海市
國籍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政黨 華興會
中國同盟會
 中國國民黨
親屬 父:秀才黃筱村;妻子:徐宗漢
學歷
武昌兩湖書院
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科

經歷
湖南編輯社社長
拒俄義勇隊和軍國民教育會長
東文講習所校長
華興公司社長、華興會會長
流亡日本
同盟會副會長
中華民國軍政府戰時總司令
副元帥
陸軍總長兼任參謀本部總長
國民黨理事
江蘇討袁軍總司令
大元帥
代表作
《黃克強先生全集》
《黃興集》
《黃興未刊電稿》
華興會部分領導人(1905年攝於日本東京)。前排左起:1黃興,2未知,3胡瑛,4宋教仁,5柳揚谷;後排左起:1章士釗,2未知,3程家檉,4劉揆一
民國之精華》中的黃興照片
黃興(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原名,改名克強,一字廑午,號慶午競武。革命時期化名李有慶張愚誠張守正岡本義一今村長藏等。湖南省長沙府善化縣高塘鄉(今長沙縣黃興鎮涼塘)人。中華民國開國元勳;辛亥革命時期,以字黃克強聞名當時,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並稱。[1]1916年10月31日,黃興於上海去世。
1917年4月15日,受民國元老尊以國葬於湖南長沙嶽麓山。著作有《黃克強先生全集》、《黃興集》、《黃興未刊電稿》及《黃克強先生書翰墨績》刊行。

生平事迹

反清革命

華興會時期

1874年10月25日,黃興在長沙市郊的一個地主家庭誕生。父親黃筱村是晚清秀才,母親羅氏出生名門,養育了2男4女。黃興在6個兄弟姐們中排第六。[2]黃興幼年時思想受湖南的明末大儒王夫之的影響很深。[1]22歲中秀才,黃興在讀書之餘亦喜愛武術,曾拜拳師李永球,學習巫家拳。
1898年,受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推薦,入武昌兩湖書院讀書,開始同情維新運動、認同變法主張。
1902年,於兩湖書院畢業後,被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科學習。抵達日本後不久,即和楊篤生等創辦了《遊學譯編》,並組織「湖南編輯社」,介紹西方的科學與文化。
1903年,帝俄掠華加劇,引發留日學生掀起拒俄運動。黃興義憤之下組織拒俄義勇隊和軍國民教育會。5月,於弘文學院畢業後,黃興回到上海,途經武昌時,黃興返回母校兩湖書院發表演說,武昌府知府兼院長梁鼎芬奉上令,將黃興驅逐出湖北省境。黃興於是將隨身所攜帶的四千餘冊《革命軍》和《猛回頭》分發給軍學各界,然後登輪返湘。旋即在長沙明德學堂創辦了「東文講習所」的日語學校,並翻印了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等大量革命人士的書籍。
1903年11月4日,他以其虛歲三十大壽為由,賣掉自家莊園36畝土地,[3]邀集劉揆一章士釗宋教仁周震鱗胡瑛張繼等十二人,在長沙坡子街附近的保甲巷彭淵恂宅集會,以興辦礦業為名成立華興公司,口號是:「同心撲滿,當面算清」。[3]
1904年2月15日,華興會在長沙龍璋的西園寓所正式成立,他被公推為會長,以「驅逐韃虜,復興中華」為革命口號。隨後約半年時間,華興會大力招募會員,並在外地設立分會,同時聯絡其他同性質的組織,議定於農曆十月十日慈禧太后70歲生日大宴時在長沙起義。不久,黃興變賣長沙的祖屋、田產多處籌集革命資金,並在長沙小吳門正街創辦東文講習所作為活動據點。
1904年10月24日,由於起義的風聲走漏,官府派兵查封了華興會,起義未發動即失敗。黃興從長沙轉移到上海,再逃往日本。次年黃興再次回國策劃起義,失敗後再次折回日本

同盟會時期

1905年7月,他在日本結識剛到日本的孫中山,並支持孫中山籌組中國同盟會。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正式成立。黃興任同盟會行政庶務組長兼任副會長,成為同盟會中僅次於孫中山的領袖,當時號稱孫黃,之後主要發展革命分子、組織武裝起義。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夏,到越南河內,與孫中山一起策劃在南方起義。9月時黃興先後發動並指揮了欽州、防州起義;12月發動鎮南關起義。
1908年3月,黃興等人由安南再次進入廣西,率領200餘人在欽州廉州上思起義,與2萬清軍周旋月余,並激戰數十回,大破清軍。後彈盡糧絕,以四人而御六百敵軍,機智從容退回河內。之後他又發動雲南河口等起義,都遭失敗。
宣統元年(1909年)秋受孫中山之託,在香港成立同盟會南方支部,策劃於次年春在廣州新軍中發動起義,起義再次失敗。
1910年11月3日,與孫中山等在南洋檳榔嶼馬來西亞)集會,決定在廣州再舉行起義,與清軍決一死戰。
宣統三年三月(1911年4月23日),同盟會組織發動第三次廣州起義趙聲為總指揮,黃興為副總指揮。他首先發難,連發三彈,率敢死隊百餘人,攻入兩廣總督轅門,發現總督張堅白已逃跑。此次起義多人犧牲,事後收斂殉難者遺體,有八十餘具,察實身分者七十二具,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黃興指揮隊伍殺敵,戰至最終只剩他一人。右手負傷,斷兩指,逃到廣州河南女同志徐宗漢家,由她護送至香港就醫。到了香港,黃興入雅麗氏醫院做手術,按醫院的要求,做手術需要家屬簽名同意,最後徐宗漢以黃興夫人的名義簽字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0月28日,黃興由上海到達漢口,任中華民國軍政府戰時總司令,指揮民軍同清軍的戰鬥。在漢口、漢陽苦戰20餘日後,民軍退至武昌;此時,黃興認為應轉攻南京,遭當地革命黨人反對,乃辭職去上海。黃興於12月趕往南京指揮戰事,並於12月2日一舉攻下南京城。
在上海、蘇州杭州等地相繼光復後,12月4日,宋教仁陳其美等卻召集留在上海的各省代表在上海江蘇省教育總會舉行會議大會以投票的方式,議決公電孫中山歸國主持大政,推舉黃興為假定大元帥,並主持南北議和的談判。黃興對大元帥之職務一再推讓。後改推舉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黃興仍一再推讓。

民國時期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黃興任陸軍總長兼任參謀總長,授大元帥軍銜。袁世凱接任臨時大總統之後,臨時政府北遷北京,黃興任南京留守,主持整編南方各軍。後因沒有經費,軍隊嘩變,乃取消留守,退居上海。同年8月,同盟會等組織改組為國民黨,黃興任理事。1913年3月,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被暗殺。 7月,孫中山興師討袁,發動二次革命。7月14日,黃興由上海至南京,次日強迫江蘇都督程德全宣布獨立,並被推為江蘇討袁軍總司令。9月,南京被北洋軍攻陷。不久討袁運動失敗,黃興再次逃往日本。
1914年7月,孫中山在日本計劃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黃興與孫中山意見不合,不贊成重新組黨並且拒絕加入。於7月8日乘船離開日本赴美國(15日到達)考察,宣傳反袁思想。
上海福開森路393號黃宅靈堂
1915年12月15日,袁世凱稱帝。黃興派人促進雲南護國軍起義討伐袁世凱,並在美洲為蔡鍔率領的雲南討袁護國軍籌措軍餉。1916年6月,因孫中山、蔡鍔多次電催,於是他由美國趕往日本,為國內反袁鬥爭籌款購買軍火。當月袁世凱憂憤而死。7月4日,黃興從日本返回上海。
由於長期為革命事業而奔波,積勞成疾,1916年10月10日,黃興因胃出血入院,10月31日,最終因食道與胃靜脈屈張破裂出血(肝門靜脈高壓所致;根據其死前多次大量吐血以及肝腫大所推測,為肝硬化常見之併發症)在上海去世,時年僅42歲。孫中山親自主持治喪活動。
次年4月15日國葬黃興於長沙嶽麓山雲麓峰下小月亮坪。

黃興與孫中山

孫中山與黃興為建立中華民國政府的 兩位最高元勛、中華民國的雙國父,常常以「孫黃」並稱。清末的重要革命團體和革命活動,多為兩人所謀劃組織。1905年,孫中山所建立的興中會與黃興所建 立的華興會等團體,在日本東京合併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在同盟會成立會上,黃興提議:「公推孫中山先生為本會總理,不必經選舉手續」,孫中山被推為總理。[1]
1906年,在討論中華民國國旗時,孫中山主張青天白日旗。黃興主張用井字旗,以示中國歷史井田制社會意義,認為青天白日旗旗的形式不美,並認為與日本國旗與軍旗相近,有日本併華之嫌。孫中山嫌井字旗太過復古,沒有革命的意義。雙方爭執不下,孫中山堅持己見,黃興力爭不得,甚至大怒,誓言要脫離同盟會籍。章太炎劉揆一則從中調解,暫時擱置議案。這是辛亥革命以前孫、黃最大的一次分歧,後黃興「為黨與大局,勉強從先生意」,放棄自己主張,孫文也改造了青天白日旗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1927年,率領國民革命軍北伐蔣中正,在南京組織國民政府時,依孫中山生前遺願,把國旗更改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1]
1907年,光復會章太炎陶成章等人以潮州起義失敗為由,要求罷免孫中山的總理職務,另舉黃興擔任,黃興推辭。最終光復會退出中國同盟會。
1909年秋天,陶成章等起草《孫文罪狀》,再次對孫中山發難,要求改選同盟會總理。黃興極力進行抵制。黃興在給孫中山的信中,表達了「陶等雖悍,弟當以身力拒之」的態度。爾後陶成章被孫中山與陳其美遣人刺殺於上海廣慈醫院,殺手為蔣介石
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幾次「倒孫」風波中,黃興素以「成事不必在我」的信念,堅定地拒絕名利的誘惑,其大公無私和忍讓顧全的態度,贏得了多數民國元老乃至於後世人的敬重。
往後,孫黃在1913年宋教仁案發生後,針對討袁的方式時再次有分歧,孫中山認為應該武裝反抗,而黃興認為應該尋求司法,走和平路線。孫中山發動二 次革命時,黃興在江蘇響應孫中山,發動起義。不久失敗。孫中山把這次失敗原因歸結於黨員不聽話,特別是黃興不聽話,要另組秘密的中華革命黨,以服從他為第一要旨。最後黃興並未加入孫中山當年7月所成立的中華革命黨,而離開日本前往美國。在舊金山時他接到一些擁護者的來信,希望他另行組黨。黃興回曰:「領袖惟有孫中山,其他不知也!」 [4]
1916年黃興逝世後,孫中山聞訊後悲痛欲絕,第二天即發函海內外哀告黃興逝世的消息。過去訃告多由死者親屬發布,而黃興逝世的訃告則由孫中山單獨署名發布通令全國全黨,以示創立之義舉。1917年4月15日國葬黃興於長沙嶽麓山雲麓峰下小月亮坪。[5]

名言

  • 古人卻向書中見,男兒要為天下奇。

評價

一般認為,孫中山是思想家、先行者,黃興是實幹家。許多重要的革命活動由黃興所發動並親自參與。他出生入死多回,最終積勞成疾而中年逝世,是推翻清 朝統治、開創民國的元勳。革命時雖然與孫中山有所分歧,但並未奪權而是甘心居次席,鼎力相助之。由於黃興的派系人馬在蔣介石北伐後備受忽略,其生前的重大 貢獻、理念和計劃也長期被擱置。直到1990年代,海峽兩岸才開始重新重視黃興的功業。
建立民國後,他初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但並未接受,而是推舉即將回國的孫中山(陳叔通《百梅書屋詩存》)。
袁世凱在親信面前曾自信地評比孫中山、黃興:「孫氏志氣高尚,見解亦超卓,但非實行家,徒居發起人之列而已。黃氏性質直,果於行事,然不免膽小識短,易受小人之欺」。
黃興逝世時,在日本療病的同鄉蔡鍔萬分悲傷,寫下輓聯:「以勇健開國,而寧靜持身,貫徹實行,是能創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君天涯,驚起揮淚,難為臥病九州人。」不久蔡鍔也因病逝世。兩人同葬嶽麓山。
據說章太炎的外號「章瘋子」乃出自於盛怒中的黃興之口。章太炎很敬重黃興,曾願擁戴黃興為同盟會領袖。在黃興的追悼會上,章太炎送的輓聯寫道:「無公乃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
馮自由評價黃興說:「世稱孫、黃為開國二傑,克強誠當之無愧矣。」[1]
同盟會元老胡漢民曾評價黃興說:「黃興是個標準的『湖南騾子』。更隱藏『老子不信邪』的脾氣,其雄健不可一世,處世接物則虛衷縝密,轉為流輩所弗逮。先生使人,事無大小,輒日慢慢細細。傳聞耳熟是語,以為即先生生賓士己之格言。」[6]
黃興的幕僚李書城,評價黃興:「克強總是個最平實的人,做事有功不居,光明磊落,作戰身先士卒,愛護袍澤,做人推誠務實,容忍謙恭,受謗不言詮,受害不怨尤,不道人之短,不說己之長。」[6]
章士釗評價黃興:「吾持以論交之武器,在『無爭』二字,然持此以御克強,則頓失憑依,手無寸鐵。何以言之?我以無爭往,而彼之無爭尤先於我,大於我……天下最易交之友,莫如黃克強!」[6]
黃興生死皆在十月,一生發生的重大事件多有在十月的,甚為巧合。
宋教仁:「優柔寡斷又誤了事。[7]
楊度:「公誼不妨私,平日政見紛馳,肝膽至今推摯友;一身能敵萬,可惜霸才無命,死生自古困英雄。[8]

家庭

紀念

豎立在長沙市黃興南路步行商業街的黃興雕像
  • 1911年11月3日,湖北軍政府在武昌閱馬場用木料搭台舉行拜將儀式,黎元洪向黃興授戰時總司令印、旗和劍。今天的拜將台遺址被公布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9]
  • 1917年4月15日,在蔡鍔國葬嶽麓山之後3天,黃興也國葬在嶽麓山,並修有黃興墓廬
  • 1918年10月,在日本橫濱市鶴見區的日本著名寺院「總持寺」內的「手枕坂」邊上的山崗上,立有一相當高大的 「黃君克強之碑」。具體當時的立碑事宜不明。碑文由日本元首相犬養毅手書。雖經88年歲月碑體碑文相當完好。[10]
  • 1934年,長沙市把最繁華的街道南正街改名黃興路。在武漢、上海等城市也有黃興路。在臺灣臺北市士林區高雄市三民區也有克強路之路名。
  • 1981年,黃興故居被列為湖南省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修葺並對外開放。
  • 1986年10月10日中國郵電部發行了志號為J.132的《辛亥革命著名領導人物》紀念郵票1套3枚。其中第二枚為黃興像。另兩枚為孫中山和章太炎像。
  • 1988年1月13日,黃興故居和黃興墓一起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
  • 2004年,黃興誕辰130周年,湖南省各界人士以及黃興等革命愛國人士的親屬代表出席了矗立在長沙黃興南路步行商業街北街口的黃興銅像揭幕儀 式。銅像高7.8米,表現的是黃興先生一次回到故鄉長沙的情景。基座4個立面的浮雕,分別刻畫了他組織華興會、創辦中國同盟會、指揮武昌保衛戰、與孫中山 先生攜手合作等重大歷史事件。同時在上海黃興公園,上海市領導也進行了黃興銅像揭幕儀式。上海的黃興銅像高2.8米,人物雙手背後握劍,顯示了黃興這位辛亥革命卓越領導人的軍人形象。[12]
  • 其他紀念有:黃興的故居所在地高塘鄉被更名為黃興鎮。武漢市武昌蛇山長沙縣星沙鎮等地立有黃興銅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