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黃元吉(1271年-1355年)字希文,號〝中黃先生〞,為元代淨明道道士。宵節

黃元吉

道教
Yin and Yang.svg
入門
黃元吉(1271年-1355年)字希文,號〝中黃先生〞,為元代淨明道道士。
出身豫章豐城(今屬江西)望族,在淨明道系譜中稱淨明嗣教、旌陽三傳。十二歲入西山玉隆萬壽宮,師事清逸堂朱尊師,又得朱師王月航之教;復得劉玉器重,元吉事之如父,事其夫人如母,即使遠遊,飲食必祝劉玉而後嘗。劉玉亡故,元吉為第三代旌陽公,掌教後於西山造玉真、隱真、洞真三壇傳授弟子。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黃元吉游京師,極得贊譽,「公卿大夫士多禮問之,莫不嘆異」。泰定元年(1324年),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向元廷推薦黃元吉。元廷賜號「淨明崇德弘道法師、教門高士」,為「玉隆萬壽宮焚修提點」。後住崇真萬壽宮,次年卒於京師。
弟子負遺劍歸西山,由旌陽公四傳徐異嗣教。黃元吉畢生弘揚劉玉的淨明「忠孝思想」,並將劉玉生平言行,輯為《玉真先生語錄》三卷。 台灣的太一宗(俗稱老君派)尊黃元吉為祖師。
另有清代道士黃元吉,據載為江西豐城人,在清朝咸豐年間(1851-1862年)在四川富順設「樂育堂」講課傳授道學十餘年,由其門人整理成《道德經講義》、《樂育堂語錄》、《道門語要》三書流傳於世。

黃元吉(1271年-1355年)字希文,號〝中黃先生〞,為元代淨明道道士。出身豫章豐城(今屬江西)望族,在淨明道系譜中稱淨明嗣教、旌陽三傳。十二歲入西山玉隆萬壽宮,師事清逸堂朱尊師,又得朱師王月航之教;復得劉玉器重,元吉事之如父,事其夫人如母,即使遠遊,飲食必祝劉玉而後嘗。劉玉亡故,元吉為第三代旌陽公,掌教後於西山造玉真、隱真、洞真三壇傳授弟子。
編輯摘要
中文名:黃元吉別名:字希文,號〝中黃先生〞
籍貫:江西出生地:江西
性別: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1271年去世年月:1355年
職業:道士

目錄

黃元吉- 元代道士 

黃元吉與譜入溫陵處士黃天麟諱權公同齡。在淨明道系譜中稱淨明嗣教、旌陽三傳。出身豫章豐城(今屬江西)望族。十二歲入西山玉隆萬壽宮師事清逸堂朱尊師,朱尊師死後,又得朱師王月航之教。王卒,復得劉玉器重。黃元吉事劉如父,劉玉臨終前囑其嗣教,乃於西山擇地立玉真、隱真、洞真三壇以授弟子。至治三年(1323),黃元吉遊京師,極得公卿士大夫讚譽。泰定元年(1324),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朝京師,向元廷推薦黃元吉並稱“宜表異之”。元廷因之賜號“淨明崇德弘道法師、教門高士”,為“玉隆萬壽宮焚修提點”。未行,玄教大宗師張留孫挽留其住崇真萬壽宮。次年卒於京師。遺囑火葬,弟子負遺劍歸西山,由徐異嗣教,為第三代傳人。黃元吉畢生以闡揚劉玉學說為己任,其闡釋發揮淨明忠孝學說的言論,由弟子陳天和編集為《中黃先生問答》,收入《淨明忠孝全書》卷六。他認為“只要除去慾念便是淨,就裡除去邪惡之念,外而便無不好的行檢”;並認為居處端莊、齋戒沐浴、以崇香火,僅是外貌之淨,應內外交養,以達真淨。“學者但當行持能淨、能明、能忠、能孝,久久至於真淨、真明、真忠、真孝”。他對修道之士崇尚的“真人”。闡釋為:“淨明教中所謂真人者,非謂吐納按摩休糧辟穀而成真也,只是懲忿窒慾,改過遷善,明理复性,配天地為三極,無愧人道,謂之真人。 ”認為十二真君皆慕孝道之教而成真,說明道由心悟,關鍵是內心的修煉。弟子問及有無罪福因果之事,則答稱:“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大凡人作善者,譬如下五穀種子,分明是春種秋收,作惡者譬如彎弓入陣,決定有報箭來。”黃元吉繼承和弘揚劉玉的淨明忠孝思想,並將劉玉生平言行,輯為《玉真先生語錄》(分內集、外集、別集)三卷。由黃元吉編集,淨明道第三代傳人徐異校正的《淨明忠孝全書》,是淨明道的基本經典。

黃元吉- 清代道士 

清代:黃元吉,名裳,字元吉,一說號元吉,江西省豐城縣人,生平不詳,清朝時曾在四川富順樂育堂傳授內丹訣法,由門下弟子筆錄並編纂成《道德經講義》、《樂育堂語錄》、《道門語要》三書留傳於世。據傳尚有《玄宗口訣》、《醒心經註》、《求心經註》等書,惜已難於搜求。
  黃元吉學際天人,修養工夫又達到“金液還丹”的高深境界,他以精深的學養透徹闡發道的全體大用,將內聖外王之學和千古口口相傳的返本還原之法融為一爐,宣洩於《道德經講義》之中。《樂育堂語錄》是記述黃元吉內丹心法最為詳盡的一部書,細細品讀,可以想見當時黃元吉因機設教、因人而異、循循善誘的動人情景。
  《道德經講義》注本特點是:每章首揭常道,次述丹道;首言世法,次言丹法。道學精微,文理密察。本末兼賅,體用咸宜。尤以其融儒入道,而能鑿空無痕;因道弘儒,而能渾全一體。明道修德,可端天下之風尚;養心養氣,足正成世之人心。本人道以明仙道,字字金科玉律;體聖學以闡玄學,言言口訣心傳。深入淺出,親切平實。以之為用,可以明心見性,可以入聖登真,可以明哲處世,可以治國平天下。可藏可守,仕隱咸宜。衡情而論,確為《道德經》解本中不朽名著。無論道家儒家,皆可奉為無上聖經,視作修聖修仙之不二法門也。

黃元吉- 清代翰林學士 

黃元吉(1720—1800年),清福州候官(今台江區洋中聖王廟金墩街)人,字宗藜,號鞏溪,黃正睿長子,清乾隆十六年解元,十七年聯捷進士。歷清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學士,累官至台灣淡水港竹塹通判,遂家於台灣淡水新竹而居焉。清康熙庚子年正月初四日生,清嘉慶庚申年八月十五日卒,配甘氏,湖廣副總兵國寶次妹。子二:長男黃成書世居台灣淡水港竹塹黃宅,次男黃成訓守居福州榕城候官文山鋪聖王廟金墩街。弟黃金聲(即黃正睿次子)字宗文號集亭清乾隆丁卯科亞魁舉人配楊氏繼配魏氏側室楊氏子成言世 ​​居福州候官。

黃元吉- 上海銀行青島分行經理 

黃元吉(1897—1969)原名黃中元。江西九江人。上海銀行青島分行經理。1917年畢業於武昌文華大學。1918年考取官 ​​費留學生,就讀於美國耶魯大學經濟系。1923年畢業,獲碩士學位,應聘到福特汽車工廠工作。1925年回國,先後在北京師範大學、朝陽大學任教,講授經濟學、工商管理學等課程。1926年應聘到北京海關總署《經濟月刊》社任編輯。1928年去上海,歷任上海銀行支行主任、副襄理、經理等職。1947年到青島,任上海銀行青島分行經理。青島解放後,繼任上海銀行青島分行經理,先後當選為青島市工商業聯合會第一、二屆主任委員。1950年冬,加入中國民主建國會,先後擔任民建青島分會籌備委員會、民建青島分會委員會和民建青島市第一屆委員會主任委員。新中國建立後,曾任山東省工商業聯合會副主任委員,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執行委員,民建山東省第一屆代表。是青島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青島市第一、二屆人大代表,山東省第一屆人大代表,政協山東省第一屆委員會常委,青島市人民政府、青島市人民委員會委員。1969年2月24日病逝於青島。

黃元吉- 首義之甲種功勳 

黃元吉,字建宇,生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湖北應城陳河人。少年時的黃元吉機靈聰明,膽略過人。長大後,到湖北新軍第三十一標當兵。入伍不久,考入湖北講武堂,先後參加了進步組織武德自治社、群治學社和共進會,從事革命活動,並與曾省三等一起創建進步組織自新文學社。
  1910年4月,湖南發生饑民搶米風潮,官府派兵鎮壓,長沙全市罷工。湖南革命黨人焦達峰給湖北革命黨人黃申薌的書信約定,湖北、湖南同時起義。黃申薌收信後,立即與自己信得過的黃元吉、查光佛、吳王佐、湯行健、丁仁傑、江炳靈等人密謀,打算成立臨時軍政部,以便起義時統一調度指揮。後因搶米風潮平息,焦達峰停止了攻打長沙的行動。武昌新軍準備起義的消息也傳播開來,清政府大肆逮捕革命同志,黃申薌、湯行健等人逃到上海教堂避難,湖北的起義也被迫取消。黃元吉因為身份尚未暴露,仍然留在軍中伺機行動。
  湖北新軍中有兩大革命團體——共進會和文學社,分別積極在軍隊中發展。兩團體的領導人常以人數眾多而自炫,甚至彼此歧視,給革命運動帶來諸多不便。黃元吉、陳孝芬、劉復基等認為兩組織雖分屬兩派,實為一體,政治目的一致,如合則力量聚而大,分則力量散而小,於是他們積極奔走於兩派之間,使得兩團體同意推舉代表,相互協商。1911年5月11日,在武昌分水嶺七號孫武住處開會,協商未獲結果。會後,黃元吉等人在兩組織間做了大量的說服工作,講明比力量、爭權力不利於協商、不利於革命的道理。6月,在黃元吉等人的極力撮合下,於武昌長湖堤龔霞初家中舉行第二次協商會議,達成“萬不可互爭黨員”的協議。9月14日,在武昌雄楚樓十號劉公家召開第三次聯合會議,實現了文學社、共進會的聯合,決定以蔣翊武為總指揮,管軍令;孫武為軍務部長,管軍政;劉公為總理, ​​管民事。兩團體的聯合,為武昌首義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11年10月9日,黃元吉、鄧炳三、楊玉如、馬驥雲等20餘人密議當晚9時起義,決定以壇角工程隊舉火為號,以營中原有白三角巾捆左手為暗記。隨後,黃元吉直趨武昌小朝街82號,與蔣翊武、劉復基、彭楚藩、蔡大輔、徐達明、王華國等會晤,然後到千家街楊洪勝處告以消息;再找到測繪學堂方興、第三十一標趙又云、陳獻斌等,叮囑他們做好起義準備。不料,湖廣總督瑞澄突然調來巡防營、警察隊、消防營、守衛隊、巡警教練隊,分佈各街巷,以10人為一班,盡力巡查,異常嚴密。這一夜不僅沒有集合的機會,各革命機關也同時被破壞,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被捕就義。壇角工程隊雖然點了火,卻沒有人響應。
  10月10日上午九時,黃元吉從後山到胭脂巷附近,遇到胡祖舜,相互之間不敢說話。胡見黃的神情后,尾隨黃到一偏僻處。經商議,黃元吉到第三十一標一營通知趙又云及各同志,並囑咐趙通知測繪學堂的方興等,然後黃出城到南湖與陳子龍等接洽,告訴陳當天下午吹下操號時發動起義。當時盛傳孫中山派了幾千革命黨人到武漢,槍支、子彈、炸彈很多,瑞澄聽後非常害怕,下令全城戒嚴,命令各軍營士兵不准相互走動,不准接待客人。原定當天吹下操號時起義,但因當日各種號都沒吹,只好改為第三十一標舉火為起義暗號。商議妥後,黃元吉四處通知革命同志,讓他們為起義作好準備。
  晚上8點多鐘,工程營督隊官阮榮發被熊秉坤擊斃,各標營聽到槍聲都紛紛響應,一時武昌城內槍聲大作。黃元吉帶隊響應,率趙又云、陳獻斌、江光國、程英侯、劉少廷等200餘人攻打楚望台。佔領楚望台後,派馬明熙等人出中和門迎接南湖砲隊入城。黃元吉又同蔡濟民、熊秉坤、吳醒漢及各位同志集合第二十九標、工程營、第三十一標、第四十一標等部隊進攻督署;同時,命令砲兵到蛇山嚮督署射擊。因為天太黑,砲彈總不能命中,衝鋒數次,仍攻不下督署。見此情況,黃元吉帶領幾名士兵將督署附近的六也茶館點燃作為目標,督署才被攻占。瑞澄、張彪等人在輜重八營的掩護下,從督署後牆穿洞逃上軍艦。不久,黃元吉帶人到督署,裡面的人都逃光了。這時,天已大亮,黃元吉等人聚集在諮議局,扶助黎元洪為湖北軍政府都督,把諮議局改為軍政府,一面招湯化龍到軍政府議事,以維持秩序,一面派兵守住藩庫、官錢局、善後局、度支公所等處。午後一點左右,第三十1911年10月11日晨,經過一夜激戰,革命軍佔領了湖廣總督署標管帶率200多清兵向督署反撲,督署裡的人紛紛逃跑,亂作一團。黃元吉指揮士兵奮起還擊,打退敵人。下午,黃元吉隨黎元洪到左旗,召集各標營士兵訓話。由於當時非常混亂,各城門都無人防守,黃元吉奉命佈置了各標營的守城任務。10月14日,經黃元吉等人再三勸說,曉以大義,黎元洪等剪去辮子,表示與清廷勢不兩立。黎元洪委派黃元吉為軍政府參謀,後代理第三協統領。
  10月15日,清廷派蔭昌率二鎮陸軍及薩鎮冰統領海軍楚有、楚謙、楚豫、楚太、建安、建威等艦,水陸兩路夾擊起義軍,陽夏戰爭爆發。為了先發製人,起義軍準備先進攻漢口劉家廟的清軍,再向北進攻,阻止清軍南下。10月16日,黎元洪在閱馬場誓師,登台祭告天地,懸賞緝拿瑞澄、張彪等人。黃元吉奉命率領敢死隊連夜渡江,拂曉開始攻打劉家廟的清軍。10月17日,起義軍向三道橋發起進攻。當日,蔭昌的先頭部隊約一標人到達灄口附近,等待後續部隊。下午2時許,清軍攻勢加強,起義軍的陣地眼看就要丟失,黃元吉率敢死隊拼命從敵右側進攻,打退敵人,並與敵人在劉家廟、丹水池一帶展開了拉鋸戰。10月18日,熊秉坤所在的一協、謝元愷所在的一標渡河增援,於下午1時許將劉家廟、丹水池完全佔領,殲敵500餘人,殘敵向灄口潰逃。
  10月19日,起義軍與清軍在灄口、三道橋一帶的七里河對攻。下午,起義軍的砲彈擊中清軍運兵車頭,同時,灄口一帶的草房也被擊中起火,清軍大亂。3時許,起義軍攻過灄口及戴家山一帶,清軍向孝感潰退。黃元吉等人力主乘勝追擊,或在灄口、戴家山一帶設防。臨時指揮官何錫藩不聽,且退兵到劉家廟、造紙廠一帶。隨後,何以生病為由不再擔任臨時指揮官。黎元洪不顧眾人反對,委任張景良為臨時總指揮。張景良原為張彪部下統帶,心懷異圖。張到任後,消極怠工,不發作戰命令。而敵人卻爭分奪秒在灄口、戴家山一帶布防,在三道橋口架設機槍,盡力死守待援。
  10月25日,黃元吉等奉命率敢死隊佔領灄口、戴家山一帶,拂曉向三道橋搜索前進,第二標統帶謝元愷率部向戴家山一帶涉水前進,並同時向清軍發起進攻。因為清軍在三道橋口架設了機槍,所以沖鋒數次都攻不下來,雙方在三道橋的七里河一帶相峙。10月27日,馮國璋、段祺瑞率清廷援軍分三路向起義軍進攻,起義軍因為臨時總指揮張景良錯誤指揮,損失慘重,相繼潰退到諶家磯、大智門一帶。10月31日,漢口完全失守。馮國璋縱火焚燒漢口3天,燒毀數千民宅。雖然清軍在戰爭中暫時佔了優勢,但已完全喪失了人心,人們爭相支援起義軍,各省紛紛宣布獨立,加上袁世凱不斷給清廷施壓,12月2日早上8時,清廷宣布停戰,並派代表南下議和。
  議和成功後,孫武個人權力慾望惡性膨脹,自認為在湖北革命軍中資深且富於智謀,卻沒有得到重用。他鄙視舊日革命同志,並於1912年1月在上海召集一批失意軍官如張振武、孫發緒、藍天蔚、王正廷、朱瑞、石星川、夏占奎等組成民社,以黎元洪作為民社的後盾,並在武昌成立以“擁黎(元洪)反孫(中山)”為目的的民社分社,命令黃元吉把統領職務交給夏占奎。於是,黃元吉與孫武產生了矛盾。2月27日,黃申薌、向海潛等策動“倒孫事件”(即武昌二次革命),黃元吉、李基鴻等人積極參與。此前,孫武聽到風聲,已經避到漢口。後經調解,孫武發出退職宣言。
  1913年,北京稽勳局敘首義之功,黃元吉名列甲種。之後,1915年“討袁”及1917年“護法”,黃都挺身而出。1927年,革命轉入低潮,他仍率農民運動講習所學員從事農運工作,一度被捕入獄。1938年,武漢失守,他深感難以自保,遂組織地方武裝,參加抗日游擊隊。1941年3月,黃元吉當選為應城縣抗日民主參議會議長和鄂豫邊區參議員。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軍隊進駐湖區,黃為地方安全努力調停。1949年2月,黃元吉被國民黨軍隊槍殺。生前撰有《革命烈士傳》、《祝炳奎傳》、《吳王佐傳》及《湯行健事 ​​略》等手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