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閻錫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山西省五臺縣人,清末舉人,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將軍府同武上將軍,國軍(及其前身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北洋軍閥晉系領袖。曾任行政院院長、國防部部長及總統府資政等職務。

閻錫山[編輯]

陸軍一級上將 閻錫山
Yan Xishan.jpg
任期
1949年6月13日-1950年3月10日
前任何應欽
繼任陳誠
任期
1949年6月12日-1950年1月30日
前任何應欽
繼任顧祝同代理
正任:俞大維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883年10月8日
 大清山西省五臺縣
逝世1960年7月22日(76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市[註 1]
籍貫山西省五臺縣
國籍 大清帝國(1883-1911)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1912-1927)
 中華民國(1927-)
政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專業軍人
軍事背景
服役Republic of China Army Flag.svg 中華民國陸軍
服役時間1927年-1960年
軍銜一級上將
獲獎青天白日勳章
學歷
  • 太原國立武備學堂
    (1905年)
  • 日本東京振武學校攻讀
    (1905年)
  • 東京日本士官學校攻讀
    (1909年)
經歷
  • (清)山西陸軍第二標教練官
    (1909年-1910年)
  • (清)山西陸軍第二標標統
    (1910年-1911年)
  • 山西省政府都督
    (1911年)
  • 山西省政府民政長
    (1911年-1914年)
  • 山西督軍
    (1916年-1917年)
  • (國民政府)山西省政府主席
    (1917年-)
  • (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委員
    (1927年5月22日-1947年)
  • (國民政府)第三集團軍總司令
    (1927年-)
  • (國民政府)平津衛戍總司令
    (1927年-)
  •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1927年-)
  • 太原政治分會主席
    (1927年-)
  • (國民政府)內政部部長
    (1928年10月24日-1928年12月28日)
  • (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長
    (1928年12月27日-1947年)
  •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
    (1928年-1938年)
  • (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委員
    (1928年-1929年)
  • (國民政府)禁煙委員會委員
    (1928年1月-1929年)
  • (國民政府)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
    (1929年1月24日-1933年)
  • (國民政府)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
    (1929年)
  • (國民政府)賑災委員會委員
    (1929年)
  • (國民政府)國軍編遣委員會常務委員
    (-1930年11月15日)
  • (國民政府)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
    (1930年)
  • 北平國民政府主席
    (1930年9月9日-1930年11月4日)
  • (國民政府)太原綏靖公署主任
    (1932年)
  • (國民政府)財政委員會委員
    (1932年)
  •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
    (1935年12月18日-1938年)
  • (國民政府)第二戰區司令長官
    (1937年-1945年)
  • (國民政府)山西省政府(兼)主席
    (1943年-)
  • 行政院院長
    (1949年6月6日-1950年3月10日)
  • 國防部部長(行政院院長兼任)
    (1949年6月12日-1950年1月26日)
  • 總統府資政
    (1950年3月-1960年5月23日)
閻錫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山西省五臺縣人,清末舉人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將軍府同武上將軍國軍(及其前身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北洋軍閥晉系領袖。曾任行政院院長國防部部長及總統府資政等職務。

早年經歷[編輯]


河邊村閻錫山舊居

閻錫山

身世[編輯]

閻錫山生於山西省五臺縣河邊村(今屬定襄縣)。6歲喪母、9歲入私塾讀書、16歲協助其父閻書堂(字子明)經商。 [1]

辛亥革命[編輯]

1901年入山西武備學堂,1904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振武學校。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9年自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返國,出任山西陸軍小學教官監督。不久應清朝行省鄉試,中舉人。任山西陸軍第二標教官,後任標統。武昌起義發生後,當時的山西巡撫陸鍾琦很早已經意識到山西新軍不穩定不可靠,為防意外,他一方面從外面調配巡防營駐紮省城維護秩序,另一方面將駐守省城的新軍調往外地。陸鍾琦給出的開拔時限為10月28日。當天下午,新軍中具有新思想的軍官黃國梁、閻錫山、張瑜、溫壽泉、喬煦、南桂馨等集會決定利用開拔命令領取武器彈藥,當天夜裡突然發難,駐紮太原城外的新軍第八十五標第三營管帶姚以價率先從南門攻城,駐守在城內的第八十六標標統閻錫山迅即響應。僅一夜功夫,太原全城就被起義軍佔領,山西巡撫陸鍾琦、協統譚振德被擊斃,滿城亦降。稍後,山西全省各州縣仿照省城相繼光復。辛亥革命成功後,閻錫山任山西都督,按新軍起義的順序,山西省是全國的第五個宣布獨立的省份。[1]

中年經歷[編輯]

北洋時代[編輯]

袁世凱洪憲稱帝時,閻表示積極支持,因此獲封一等侯。之後閻亦繼續支持北洋政府。1917年護法運動期間,奉段祺瑞令帶兵赴湖南作戰。因晉商富甲天下,山西省於末與民國初年為中國富庶省份;作為1910年代至1920年代地方領導人,閻錫山因此成爲中國重要人物之一。[2]

農業政策[編輯]

1917年開始,閻錫山重拳出擊,推出「六政三事」(「六政」:水利、種樹、蠶桑、禁煙、斷辮、天足;「三事」:種棉、造林、牲畜)來發展農業。梁漱溟在1922年到山西考察村政建設時,也曾在山西國民師範發表了一篇誇獎山西農村建設成績的演講:「現在全國各地都亂到極點,個人自由的權力,全被剝奪無遺。……如廣西廣東湖南四川陝西……,哪處不是民不聊生!……山西這方面,無論如何,我們總是可以讚美地方政府有一種維持治安的功勞。」

兵工業[編輯]

閻錫山對山西工業特別是軍火業的發展也不遺餘力。他所設立的太原兵工廠山西火藥廠,曾與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漢陽兵工廠瀋陽兵工廠並列。生產的彈藥不僅能滿足自己軍隊的需求,也成為他拉攏和要挾其他軍閥勢力的重要工具。由於彈藥充足,閻錫山曾下令官兵在打靶時,一律用實彈。這種氣派,在全國軍隊中絕無僅有。

北伐革命時期[編輯]

1926年北伐戰爭起,12月,閻錫山請求加入國民革命軍[3]
1927年1月,蔣介石提請任命閻錫山為國民革命軍北路總司令。[4]6月,閻錫山通電擁護三民主義,除五色旗,改懸青天白日紅旗,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司令,對張作霖作戰。1929年,任陸海空軍副總司令。1930年元旦,獲國民政府頒授一等寶鼎勳章

中原大戰時期[編輯]

北伐結束之後,閻錫山與蔣介石就「國軍編遣事件」意見相左。1930年2月,閻錫山通電以禮讓為國,要蔣下野出國。[5]3月14日,原第二、三、四集團軍將領57人,通電擁閻為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為副總司令,出兵討蔣,引發中原大戰。7月,國民黨反蔣各派在北平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部擴大會議」,決定另組「國民政府」,閻任「國民政府」主席。9月,奉系領袖張學良通電支持蔣介石,並派兵攻入山海關關內,隨即掌握北平。馮、閻大敗。9月,閻錫山通電下野。[6]10月15日,閻錫山宣布下野,12月赴大連,研究哲學。
1931年8月5日閻錫山乘飛機潛回大同。一個月之後九一八事變爆發,蔣介石為了抗日和昔日反對勢力和解。1931年12月,在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閻錫山的中央執行委員被恢復。次年2月20日被任命為太原綏靖主任。閻錫山利用全面抗戰前的幾年和平時期大力發展經濟,同時積極「防共保鄉」。

抗日時期[編輯]

1936年日軍進入與山西相鄰的綏遠,閻錫山政策也改為聯共抗日,與共產黨薄一波徐向前等人合作[7]。9月成立「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自任會長。11月命令晉綏軍傅作義趙承綬等部對依日的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偽軍進行反擊。11月16日,蔣介石從洛陽致電閻:「應即令傅作義主席向百靈廟積極佔領,對商都亦可相機進取,對外交決無顧慮,不必猶豫,以弟之意,非於此時乘機佔領百靈廟與商都,則綏遠不能安定也。」[8]百靈廟戰役中獲勝。
1937年蘆溝橋事變引發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抗日戰爭中參與並指揮了太原會戰等諸多大小戰鬥。

晚年經歷[編輯]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編輯]

1945年8月下旬,時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的閻錫山,以其第十九軍軍長史澤波率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一軍一部共1.7萬人進攻晉西南。共軍集中太行太岳冀南3個戰區的主力及地方武裝共3.1萬人,發起上黨戰役。至10月12日,共軍取得完全勝利,共殲國軍3.5萬人,其中生俘3.1萬人,繳獲山炮24門,機槍2000餘挺,各種槍1.6萬餘支,國民革命軍第七集團軍副總司令彭毓斌陣亡,第十九軍軍長史澤波被俘。
第二戰區撤銷後,閻錫山擔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兼山西省政府主席,繼續掌握山西軍政大權。
1946年1月,國共雙方達成停戰協議。是年6月,隨著國共內戰全面爆發,閻錫山部在山西各地進攻解放軍。但先後遭到賀龍聶榮臻陳賡王震徐向前等解放軍部隊打擊,最後閻錫山部只掌控著太原大同兩座孤城。1948年12月29日,閻錫山晤蔣介石、李宗仁、張群[9]:8762下午出席立法院招待會,並發表演說,稱「共產主義為診斷錯誤之醫術,而共產黨為診斷錯誤之醫生」。[9]:8762

閻錫山,攝於1948年
1949年1月1日,閻錫山乘專機返太原。[9]:87662月17日,閻錫山到溪口蔣介石「談其今後黨、政、軍等改造的意見」[10]。隨著國軍在戰場上失利,在接到時任中華民國代總統李宗仁的邀請電後,閻錫山於3月29日乘機飛往南京。4月24日,共軍攻克太原,山西省政府代主席梁化之及特種警憲指揮處特務40餘人自殺,從而結束閻錫山在山西的38年統治。
南京失守後,中華民國政府南遷廣州。1949年5月31日,出任行政院長[11]6月2日,國防部由廣州遷往重慶。閻錫山在廣州就任行政院長併兼任國防部長。9月29日,立法院發生倒閻錫山風波,在台北監察委員王冠吾等電閻錫山,請閻打消辭職意圖。[9]:902011月,閻錫山求蔣介石指示,一日數電。[12]11月14日,閻錫山在重慶向蔣介石提議進行土地改革,遭到陳立夫憤怒回應「共產黨還沒到,你就想趕在他們前面迫害地主嗎?」[13]

台灣時期[編輯]

11月20日,李宗仁以養病為由,宣佈中樞軍政交由閻錫山負責。12月8日閻錫山自成都飛到臺灣,編查「太原五百完人」名單,宣傳以梁化之為首的「太原五百完人」事跡,並短暫代理中華民國政府在台軍政。1950年3月,蔣介石於臺灣續任中華民國總統「復行視事」,閻錫山隨即自行辭職,並被聘為總統府資政
閻錫山定居陽明山,過著「十年隱居,十年著作」的生活,期間共有近五十名忠心部屬也跟著遷入,打理閻錫山住居生活。1960年,閻錫山病逝臺北,葬於陽明山。閻病逝後,人員逐漸散去,但故居與墓園仍由張日明、井國治等老侍衛整理、維護,數十年如一日。閻錫山故居與閻錫山墓園分別在2004年10月7日與2010年3月16日,被臺北市政府公告為市定古蹟,但仍由閻錫山侍衛打理。
只不過,隨年齡漸長,在井國治過世後,閻錫山故居十餘年來僅剩張日明一人打理,但如今張日明已八十餘歲,行動日益不便,始決定將故居等市定古蹟捐予市政府做後續維管。[14]

同僚[編輯]

趙戴文是民國時山西的第二號人物,曾任山西省政府主席,是閻錫山統治系統的首席文官,俗稱軍師。

哲學理念[編輯]

閻錫山創立了自稱為「中的哲學」哲學思想。他認為不偏不奇、情理兼顧,不過不及是為中,事之恰好處是為中;人事得中則成,失中則毀;承認矛盾,要用二的分析法分析矛盾,以求得矛盾的不矛盾,使矛盾對消,達到適中,以求生存;認為事理有母理與子理之別,母理是不變的,子理服從母理,人事以生為最高母理;存在即是真理,需要即是合法。[15]

用人理念[編輯]

閻錫山在《日記》中不憚其煩地多次總結他的用人經驗。他很欣賞曾國藩說的「用人以外無經濟(經國濟民)」的話,認為「得人事舉,失人事敗」,「有幹部即有政權」,「沒有人的困難比沒錢的困難還大」;同時,他感到用人是一件很難的事,多次說過「知人難,用人尤難」,認為「用人如御馬,御之善可以行遠,御之不善反能覆身」。「用人處事,不慎之於始,必悔之於終」。他憂慮的是自己「智不足以知人,勇不足以勝人,仁不足以感人」。
和民國時代的許多權勢人物一樣,閻錫山用人,亦存在很濃重的鄉土、親族特色,對親戚十分照顧。他夫人徐竹青的叔叔徐一清,當了山西財政司司長兼大漢銀行經理,掌握山西財權。還有個遠親,靠閻錫山的關係進了山西省糧食局任職。有人向閻批評「此人根本不懂糧食」。閻哼了一聲說:「那他會吃糧食麼?會吃就行。」
當年在山西當地流傳著「會說五台話,就把洋刀挎」的流行語,以及「親不親,故鄉人」這句連閻錫山本人也常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多少反映了閻對同鄉親戚的態度。

軍國主義[編輯]

留學日本的閻錫山受軍國主義影響很深,並在山西省內積極宣傳,並撰寫有所《軍國主義談》一書,1915年7月中旬印製成冊,分發全省各機關學校閱覽,廣泛流傳。全書採用問答體、共13問,約2萬餘字。主要有軍國與強國、戰勝之術、武德教育、軍人地位、軍心作用等觀點。[16]

經濟理念[編輯]

閻錫山曾說:「各取所需是聖人制度。各取所值是賢人制度。勞資合一是常人制度。私產生息是盜賊制度。常人多只好行常人制度,賢人多可行賢人制度,聖人多始可行聖人制度。」[17]這句話顯然包含閻錫山對共產主義、資本主義中經濟制度的理解。

教育理念[編輯]

民國的義務教育,則始自閻錫山治下的山西,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山西是中國義務教育策源地」。那樣一個內憂外患,曾被蔣南翔呼作「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的年代,閻錫山卻在山西為學齡兒童們造了幾十萬張課桌,使山西學齡兒童受義務教育比例長期保持在70%的高度,同時閻氏能夠將「受教育」與「當兵」、「納稅」並列,稱之為「國民之三大義務」,放在《告諭人民八條》的首條,要求山西民眾全體遵守,實屬不易。 [18]

名譽[編輯]

1930年的美國《時代》記述:「作為山西省的『模範督軍』,閻實際上聳立在一個獨立王國之中——處於各軍閥的包圍之中。儘管目前晉西南地區還存在糧食短缺,但閻為1100萬人帶來了繁榮,在中國,他們最富裕,因而使他顯得出類拔萃。閻的嗜好不是女人鴉片,甚至也不是金錢,而是優質的道路、紡織、防禦部隊、維持秩序的警察,發展優良的、耕具、家禽肥料——所有能為他的鄉親直接帶來好處的事物。」[19][20]

家人[編輯]

閻錫山妻子徐竹青,另徐蘭森替他生有5個兒子,分別為長子閻志恭、次子閻志寬、三子閻志信、四子閻志敏、五子閻志惠。

閻氏趣聞[編輯]

對聯[編輯]

抗戰前夕,閻錫山到江蘇無錫遊覽。有人撰一上聯,登在上海《大公報》上,徵求下聯。上聯是:閻錫山,過無錫,登錫山,錫山無錫。此聯奇巧,很長時間無人能對出下聯,幾乎成了絕對。直至1942年,《大公報》記者范長江來到天長縣新四軍駐地採訪。他猛然想起數年前《大公報》上的征聯,頓生靈感,隨口對道:范長江,到天長,望長江,長江天長。該下聯中,同樣以人名、地名入聯,與上聯相對,十分工整,可謂天衣無縫。

「人肉換豬肉」[編輯]

閻錫山近親,一是自己的閻家,二是他的娘舅曲家,但這兩家人都是搞經濟的,除閻錫山之外,沒有從政的,也可以說沒有從軍的(閻的族孫閻樹梅短期參軍,1939年逝世)。因為閻、曲兩家都是由經商發家,家族的傳統認為從事經濟工作既實惠又少風險。閻錫山的表兄曲清齋的兒子憲治要到日本留學學軍事,徵求閻錫山的意見,閻說:「咱家的子弟,怎麼能拿上人肉換豬肉吃。」

著作、演講、文章[編輯]

  • 《仁學與仁政——第九次整理村范會議講詞》
  • 《公道主義之村本政治》
  • 《村村無訟 家家有餘》
  • 《先將自己放在民間,才能將政治放在民間》
  • 《國情人情與全民革命》
  • 《三十七年元旦首腦部團拜大會訓話》
  • 《軍國主義譚》[21]
  • 《美國白皮書之觀感》[22]
  • 《世界大同》
  • 《三百年的中國》[23]
  • 《閻伯川先生感想錄》[24]
  • 《閻錫山日記》[25][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