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李鳳藻(1894-1991),回族,字文芹,經名哲布勒。李鳳藻,法名傳鳳,1930年2月出生,天津市人

李鳳藻
  • 作者:姬鴻勛|  2013年08月21日18:16  
    吳忠中學的前身是寧夏省立靈武簡易師範,籌建於1946年,建成於1947年。建校功臣值得紀念。1946年春,奉寧夏省政府訓令,在靈武縣政府的策劃下成立了建校“籌備委員會”。籌委會主任李鳳藻(吳忠上橋鄉人,實業家,吳忠商會會長),副主任馬季麟(吳忠人,著名實業家),吳文選為委員兼書記,委員還有何義江(河東富商),柴芳(吳忠東塔鄉紳,晚清貢生),唐萬壽(清末拔貢,靈武國學教育、書畫、醫術三馨名家)、陳捷三、董貽亭、馬月洲、李建忠等人。指定吳忠堡東門外“劉公祠”作為校址,11間土木結構的平房分做教室、學生宿舍和辦公室。 

      李鳳藻(1894-1991),回族,字文芹,經名哲布勒。1894年3月5日出生於吳忠南郊羅家渠村。長期經商,開設“天成和”商號,為吳忠商號之首。
        1917年,他出資白銀千兩,與人合建吳忠回民小學,兼任總務主任。此後,多次修橋鋪路,民眾有牌匾相贈,贊其“樂善好施,見義勇為”。
        1921年投奔綏遠都統馬福祥。曾任第五混成旅部副官、輜重連連長、騎兵衛隊長、新七師騎兵團第三營營副。1926年參加馮玉祥五原誓師,投入北伐,歷任國民聯軍四路軍第七師機槍營營長、騎兵補充團團長,被授予少將軍銜。1927年,辭去軍職還鄉經商。捐資興辦歸綏北古風軒清真大寺和自辦包頭新亞街清真寺。1930年邀集親朋好友數十人赴麥加朝覲。1932年與友人合資創辦包頭吉慶大肥皂廠,生產清真肥皂。在綏遠創建“甘綏清真寺禮拜堂”、“歸綏市回族學堂”和包頭“甘寧清真寺”。1938年,與馬月坡創辦吳忠高級中阿師範學校,任董事長兼副校長。20世紀40年代初,與王憲之等人合資,在吳忠開辦小型織布廠——“立新工廠”,任董事長。其間,出資興建吳忠大寺,還在吳忠回民中學內附設阿文講習班,自任董事長。曾任吳忠回民中學副董事長,靈武簡易師範學校(吳忠中學前身)籌委會主任委員等職。
      中華人 ​​民共和國成立後,李鳳藻將自己在銀川市解放西街的100多間私房無償捐贈給政府,支持銀川市教育局擴建中寺小學。1950年,聯合吳忠商人楊喜園、天津當地商人王子舟合資開辦“合成織布廠”,任副經理。抗美援朝期間,帶領職工生產大批軍用物資支援前線。1951年春返回寧夏,倡導集資在吳忠開辦了建新織布廠和吳忠電廠。次年春,被寧夏省政府任命為寧夏公私合營企業公司副經理,從吳忠來到銀川,1953年秋起,先後建成銀川榨油廠、固原榨油廠(今固原油面廠)、中寧半機械化鹼溝山煤礦和銀川亞麻原料廠。1956年,被任命為銀川麵粉廠廠長,他自費建成麵粉廠職工子弟學校,解決了本廠職工和附近群眾子女入學的困難。1960年,到寧夏回族自治區工商聯工作。1963年,用互助金作基金,向會員集資,與何義江、溫積成創辦了銀川利群中學。
      李鳳藻在解放後先後擔任過包頭市人大代表,金靈吳同回族自治區籌委會委員,寧夏省政協委員,寧夏省工商聯籌委會執行委員,甘肅省政協委員,省工商聯常委等。1958年10月當選為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委員。“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4年落實政策,1978年起任自治區工商聯領導小組副組長,全國工商聯執行委員、顧問、自治區政協常委、副主席、自治區工商聯副主任委員。1988年離休,被推選為自治區政協老齡委員會名譽會長。1991年5月1日病逝,享年97歲,葬於銀川回民公墓。(資料來自網絡,歡迎指正jhx290@163.com

熔鑄今古  為我所用
——讀李鳳藻書法

  李鳳藻書法
  現居台北的李鳳藻先生,自幼便喜好筆墨,經常練習行草書法,退休后更是把書法作為休閑的惟一嗜好。天道酬勤,他在海峽兩岸大量的書法交流活動中頻頻獲獎,屢獲好評。
    草書作品歷來被視為難度極大的書體,而此幅書作的主體部分隻有十個字,其難度就更大了。為何?字數多時,可以在書寫時用線的收放來避免畫面的單調與呆板,也可以借助疾速的運筆令畫面出現潤與枯、濃與淡等變化﹔而此幅作品主體空間有限,短短的十個字內就要有各種變化,令高手也難措手。不過,多年的翰墨生涯,使李先生對各種草書書體的長處與弊病諒必是了然於胸的。章草在“面”上佔足優勢,點畫厚重雄強,但其弊是各個單字自我完美,沒有整體效應﹔而今草直到狂草雖然飄逸奔放,在“點”與“線”上表現力強勁,但在“面”方面沒有大的作為。也許正是考慮到各種書體的利弊,又兼顧到書寫內容字數少,故而李先生選擇了章草這種書體為主要表現方式,同時又融入今草的筆意。最終作品的藝術效果確實別有新意,每個單字相對獨立但卻筆斷意連,顧盼生姿。若老樹著新花,凝重雜流麗,剛健而婀娜。



李鳳藻,法名傳鳳,1930年2月出生,天津市人。自幼喜好筆墨,經常習練行草書法,晚年退休後更引為休閒唯一嗜好。曾有多幅書畫佳作在省、市、國家級刊物上發表。其作品以凝煉靈動的筆墨,描述出博大精深的內涵,凸現了他對生活深入的觀察和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把握。個性鮮明,神采飛揚,用筆簡潔流暢、章法考究規範、刻畫細致真切、意蘊深遠隽永。無論是謀篇造勢還是筆墨渲染,都顯示出其嫺熟的藝術功力,創造性地實現了藝術境界與表達手法、歷史人文與現實空間的和諧統一,無一不是激情與靈感的自然流露,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從多種角度折射出其馨香的品德和高潔的志向。在創作實踐與豐富新理論方面,兼容並蓄,大膽創新,精心創作多幅具有較高藝術研究價值的上佳作品,流傳廣泛,影響深遠,在書畫界引起廣泛關注,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豐富寶貴的藝術實踐為繁榮和發展我國傳統藝術提供難得的借鑒依據,對於構建和諧社會文化事業、促進當地精神文明建設做出突出貢獻。



  (思石)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3年10月08日 第七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