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璟
宋璟(663~737)字廣平,唐玄宗開元初名相。邢州南和(今屬河北)人。武則天時,以剛正聞名。睿宗時,任吏部尚書。玄宗時,官至右丞相。主張寬賦役,省刑罰,選擇人才,使百官稱職,爲“開元之治”做出了重要貢獻,被唐玄宗稱爲“吏治之才”。封廣平郡公,卒諡號文貞。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卒於洛陽,次年遷葬沙河先塋。宋璟與姚崇並稱賢相,號“姚、宋”。史稱“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歸於治”。
簡介
宋璟(公元663-738),南和縣閻里鄉宋台人。其祖於北魏、北齊皆爲名宦。景少年博學多才,擅長文學。弱冠中進士,官曆上黨尉、鳳閣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職。唐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書右丞相。授府儀同三司,進爵廣平郡開國公,經武、中宗、睿宗、殤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爲振興大唐勵精圖治,終於與姚崇同心協力,把一個充滿内憂外患的唐,改變爲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大唐帝國,史稱“開元盛世”。
宋璟性情剛直,刑賞無私,取地犯顏直諫,弄周時曾勇鬥内寵張易之,張昌宗,力挽狂瀾,拯救身遭誣陷的長史魏元忠。中宗時冒死彈劾佞臣武三思。睿宗時直諫太平公主遷居東都,以免後宮幹預朝政。因此,被貶檢貝州刺史,洪水暴發,武三思逼租甚急,景抗捐賑災,再次被貶。宦海學沉浮,屢遭磨難,終不改治國救民之志。
宋璟品行高尚,愛民恤物。朝野讚譽景爲“有腳陽春”(風王仁裕《天寶遺事》)。意言景如一縷春風,趟到哪里哪里似春風煦物,倍感溫暖。景都化嶺(今廣州)南人安成樂業;限制皇親婚喪奢辦;不爲自己爭名謀利;嚴以律已,寬以待人,均體現了景愛民恤物的高尚品德。開元初剷除時弊,推行改革。廢黜京城千名斜封官(用錢買的官),截汰居功傲的“鐵騎軍”,查禁回收流行市場的偽幣,采取量才錄官的用人制度。使大唐從混亂衰敗中走向繁榮,出現了中興的局面,史稱“唐世賢相,前稱房杜,後稱姚宋”,其政績卓著爲“四大名相”之一。此外,宋璟還工於翰墨,著作頗豐,其中《梅花賦》爲發蹟傳世名作。
宋璟於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歸休洛陽,幫後追贈“太尉”,諡日“文貞”。
人物生平
唐代著名政治家宋璟,字廣平。生於公元六六三年,唐高宗調露年間進士及第,年僅十七歲。武後執政,宋璟由風閣餘人任御史中丞;睿宗稱帝後,封爲宰相,後因事被貶;玄宗執政後,在著名政治家姚崇推薦下,由廣州督都調京再度封相。開元十年,退居東都洛陽。公元七三七壽終,享年七十五歲。玄宗追封他爲太尉,諡文貞公。
宋璟在中唐年間,曾兩次任相,特别在開元年間任相時,與姚崇同心協力,先後對唐中葉的文武吏治進行了大量的整頓、改革,並采取了一系列有利於治國的措施。革奸佞,任賢臣,整綱紀,爲"開元之治"創造了有利條件。
宋璟爲相,敢於犯顏直諫。他先後向當是時的最高統治者唐睿宗、唐玄宗提出了許多利國利民的措施和建議。在睿宗時,他針對後庭擅權、任用親信、大搞裙帶關係的惡習,提出了任人"雖資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主張,並不顧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對、阻饒,果斷地罷去無德無才的官員數千人,因此得罪了太平公主罷相被貶。唐玄宗登位後,看清和了姚、宋是真正的新人吏治之才,便再次封他爲相。此後,璟仍提出"量才任人"的原則。他針對過去奸佞這徒面奏皇帝必屏退左右的壞現象,提出百官奏事,必有諫官、史官在側的主張。玄宗對宋璟異常重用,並以師禮待之;進則迎,出則送。對宋璟提出的許多建設性意見,通常都能采納,照章辦理。因而在朝政方面逐漸改變了過去唯親信爲官、唯戚爲吏的惡習,一些内侍、酷吏、貪官之徒,也不易單獨禦前奏事,密諂好人,使朝廷内出現了比較清明的政治局面。
宋璟前後爲相四年,他不畏權貴,力革前弊,奉公守法,不徇私情。相傳,他叔父宋元超當了“選人”(侯選官)後,要求吏部予以優先照顧,宋璟得知後,不但不予優先錄用,並手示吏部"不能私害公。"又據史書記載,唐代規定,每年地方各道派人定期向皇帝、宰相匯報工作。使者進京,往往多帶珍貴寶貨,四出送禮,拜結權貴,許多官吏收禮受賄,使者也多有因此得以晉升。宋璟對此則異常不滿,並面奏玄宗同意,勒令所有禮品一概退回,以絕僥求之路,削殺收禮受賄之風。
“姚崇、宋璟作相公,勸諫上皇言語切”。玄宗在姚、宋輔佐下,吏治不紊,綱紀有條,不到六、七年使唐王朝再次出現"天下大理"的中興局面。但好景不長,唐玄宗後期,由於政治上安於現狀,在吏治方面也慢慢受到後庭和宗族、姻戚的影響,加之李林甫、楊國忠等奸相爲輔,由姚、宋苦心建立起來的政治綱紀,很快被他們破壞殆盡。相傳,安史之亂發生後,唐玄宗狼狽逃到鹹陽,一位長者向玄宗說:"臣猶記宋璟爲相,數進直言,天下賴以平安。自傾以來,在廷之臣以言爲諱,維阿諛取容,是以闕門之外,陛下皆不得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這是對玄宗的批評,也是對宋璟的讚颺和懷念。
宋璟同姚崇一樣,是我國唐代歷史上著名政治重臣。唐朝三百年間,素有“前稱房、杜,後稱姚、宋”之說。史書上一向姚宋並提,並有“崇善應變以成務,璟善守文以持正”的讚詞。宋璟爲相期間,廣州吏民懷其惠政,請爲宋璟立頌碑,璟堅決拒絕,並對玄宗說:臣之治不足紀。廣州吏民由於臣當國爲宰相,“故爲溢辭,徒成諂諛者”,糾正阿諛之風,“請自臣始”,建議玄宗下禁止。璟死後二十三年,即大曆七年,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特爲其書撰碑文,頌其功德。碑成,隨墓立於我區沙河縣。該碑現在仍存,它不僅是研究宋璟的珍貴歷史文物,同時也是研究顏魯公書的稀有資料。
時武三思用事,宋璟不受三思請托,又保護告發三思罪行的人,因此被排擠,出爲貝州刺史。睿宗景雲元年(710)宋璟自洛州長史入爲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掌銓選。宋璟取舍平允,爲時所稱。當時,太平公主擅權,將謀害太子,宋璟與姚崇奏請令公主出居東都洛陽,又被貶爲楚州刺史。開元初,爲廣州都督,教百姓燒瓦代竹茅蓋房,以避火災。開元四年(716)召入爲刑部尚書,不久代姚崇爲相。宋璟居相位,以擇人爲務,隨才授任,使百官各稱其職。他刑賞無私,敢犯顏直諫,爲玄宗所敬憚,雖不合意,也勉強采納。宋璟與姚崇並稱賢相,號“姚、宋”。史稱“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歸於治”。八年,以壓制犯法官僚的申訴,又嚴禁惡錢流通,頗招人怨,遂被授開府儀同三司,罷相。十年,京兆人權梁山聚眾暴動,被鎮壓後,其眾多遭逮捕,玄宗以宋璟兼京兆留守複審,他隻治罪爲首數人,餘皆釋放。十七年,拜尚書右丞相。二十一年,以年老致仕,退居洛陽。二十五年(737)卒。
唐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即宋璟去世33年之後,顏真卿應宋璟後裔之托,撰文並書寫了碑文。又曆時兩年多,於大曆七年(公元772年)墓碑鐫刻完成,立於宋璟墓地。
舊唐書·宋璟傳
宋璟,邢州南和人。少耿介有大節,工於文翰,弱冠擧進士。長安中,幸臣張易之誣構魏元忠有不顺之言,引張說[令證之。說將入於禦前對覆,璟謂曰:“必不可黨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緣犯顏流貶,芬芳多矣。或至不測,吾必叩閣救子,將與子同死。”說感其言,及入,乃保明元忠。
張易之與弟昌宗縱恣益横,傾朝附之。昌宗私引相工李弘泰觀占吉凶,言涉不顺,爲飛書所告。璟廷奏請窮究其狀,則天曰:“易之等已自奏聞,不可加罪。”璟曰:“易之等事露自陳,情在難恕,且謀反大逆,無容首免。請勒就御史台勘當,以明國法。易之等久蒙驅使,分外承恩,臣必知言出禍從,然義激於心,雖死不恨。”則天不悦。内史楊再思恐忤旨,速宣敕令璟出。璟曰:“天顏咫尺,親奉德音,不煩宰臣擅宣王命。”則天意稍解,乃收易之等就台,將加鞫問。俄有特敕原之,令易之等詣璟辭謝,璟拒而不見,曰:“公事當公言之,若私見,則法無私也。”
七年,開府儀同三司王皎卒,及將築墳,皎子附馬都尉守一請同昭成皇后父竇孝諶故事,其墳高五丈一尺。璟及蘇頲請一依禮式,上初從之。翌日,又令准孝諶舊例。璟等上言曰“夫儉,德之恭;侈,惡之大。高墳乃昔賢所誡,厚葬實君子所非。古者墓而不墳,蓋此道也。”
二十年,以年老上表乞歸。手敕許之,仍令全給祿俸。璟乃屏絕人事,以就醫藥。二十五年薨,年七十五。
譯文
宋璟,邢州南和縣人。宋璟這個人耿直而且很有節氣,又好學,文學修養很好,曾中過進士。長安中,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誣陷御史大夫魏元忠,讓張說來作證,帶他去朝堂上和魏元忠對質。宋璟對他說:“名節和義氣是最重要的,不能以陷害正直的人來求得自身的苟安。就算因此被貶職罷官,也可以流芳百世。如果你有什麼不測,我就沖去救你,如若不成,就讓我和你死在一起。”張說聽了以後很感動,在朝堂上對質的時候實事求是,最終使得魏元忠保住一命。
張易之與他的弟弟張昌宗肆意放縱不知收斂侍寵而嬌,整個朝廷都阿附他們。張昌宗私自讓相公李弘泰占蔔吉凶,說話不顺當合理,用鴿子傳書告訴武則天,宋璟奏請武則天查明原因,武則天說:“張易之等人已經自己向我奏明,可以不加罪於他。”宋璟說:“張易之等到到事情敗露之後才自己陳說,情理上實在難容,並且是謀反的罪過,容不得赦免。請交給御史勘察,以明國法。張易之私自讓相公李弘泰占蔔吉凶,說話不顺當合理,用鴿子傳書告訴武則天,宋璟奏請武則天查明原因,武則天說:“張易之等已經自己向我奏明,可以不加罪於他。”宋璟說:“張易之等到事情敗露之後才自己陳說,清理上實在難容,並且是謀反的罪過,容不得赦免。請交給御史勘察,以明國法。張易之久蒙驅使,受到莫大的恩寵,我知道話說出去禍亂就會來臨,然而我心中有義存在,即使死了也不惜。”武則天不高興,内史楊再思不敢讓
宋璟繼續說下去,叫宋璟出去,自己替他傳話。宋璟說:“皇天與我近在咫尺,我要親自聽候皇音,不勞煩你爲皇上宣命。”武則天的怒氣消了一些,乃張易之等就台,將加句。俄有特易之,令易之等詣璟辭謝,璟拒絕而不接見,說:“公事理當正大光明的說,若私自見面,那麼律法就不容私。”
宋璟曾經在朝堂侍宴,當時張易之官位三品,宋璟六品,在下座。張易之對宋璟向來是又恨又怕,想與他套近乎,站起身來讓座揖手說:“公第一人,爲什麼要下座呢?”宋璟說:“才華拙劣品德敗壞,張卿以爲第一人,何也?”天官侍郎鄭善果對宋璟說:“你爲何把五郎叫做卿呢?”宋璟說:“從官位上來說,他爲卿相;如果從他的輩份上來說,當爲張五。你不是張易之的家奴,何郎之有?鄭善果是一何儒啊!”姿勢張易之等人經常以私事抨擊傷害他,武則天知道後,豁免了他們。
七年,開府儀同三司皎卒,將要築墳,皎子駙馬都尉王守一與昭成皇后的父親孝諶有故交,所以墳修稿五丈又一尺。宋璟與蘇請以依禮式,上初從之。第二天,又令准孝諶舊例,宋璟就上奏說:“節儉,是品德的典範;奢侈,是大惡。修高墳是賢人所不接受的,厚葬是真正的君子所不需要的,古人的墓之所以不埋,原因就是這樣。
二十年,因爲年老而上奏請求辭官回鄉。辦理手續的官吏答應了,仍然每年給他俸祿。宋璟於是斷絕與世事的來往,研習醫藥。二十五年時去世,去世的時候七十五歲。
人物年表
生於唐龍朔三年(663),十七歲中進士,授義昌(今汝城)令後又升任監察御史,鳳閣舍人。
武則天長安三年(703),張易之誣構宰相魏元忠,他賂賄鳳閣舍人張說作誣證。張說將至禦前作證。同爲鳳閣舍人的宋璟對張說:“一個人一生最重的是名譽氣節,不可隻圖個人苟生,陷誣好人。即使因此被謫官流放,他的美德會受到人們的尊敬。倘有不測之禍,我准備叩請天子赦免,要死與你一起去死。努力爲之,萬代瞻仰,在此擧也。”張說爲宋璟的話所感動,廷辯時如實上奏,使魏元忠免受陷害。
神龍二年(706)京兆人韋月將上書中宗,告發武三思“潛通宮掖,必爲逆亂”,武三思聞知後,暗使手下誣陷韋月將大逆不道。中宗聽信讒言,特令處斬韋月將。宋璟以爲案情不實,請求查實驗證。中宗大怒,他說:“朕已決定斬首,你還有什麼可說的?”宋璟說:“人家告韋後與三思有私情,陛下不加過問就問斬,臣恐天下會議論,請查實後用刑。”中宗愈加發怒。宋璟面無懼色,說:“請陛下先將臣斬首,不然不能奉詔。”中宗無奈,才免韋月將極刑,發配嶺南。不久,中宗下詔宋璟爲檢校並州長史,沒有成行,又任爲檢校貝州刺史,宋璟被擠出了朝廷。
睿宗景雲元年(710)宋璟自洛州長史入爲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掌銓選。宋璟取舍平允,爲時所稱。當時,太平公主擅權,將謀害太子,宋璟與姚崇奏請令公主出居東都洛陽,又被貶爲楚州刺史。
開元初,爲廣州都督,教百姓燒瓦代竹茅蓋房,以避火災。
開元四年(716)召入爲刑部尚書,不久代姚崇爲相。宋璟居相位,以擇人爲務,隨才授任,使百官各稱其職。他刑賞無私,敢犯顏直諫,爲玄宗所敬憚,雖不合意,也勉強采納。宋璟與姚崇並稱賢相,號“姚、宋”。史稱“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歸於治”。
開元五年(717),宋璟隨同玄宗巡幸東都,路過崤穀(今湖南陝縣),山高路窄,難以行走。玄宗十分惱怒,要罷免河南尹李朝隱和負責旅途事務的知頓使王怡。宋璟進諫說:“陛下方事巡幸福,今以此罪二臣,臣恐將來民受其弊”。玄宗認爲很有道理,就免去二人死罪。
開元八年(720),以壓制犯法官僚的申訴,又嚴禁惡錢流通,頗招人怨,遂被授開府儀同三司,罷相。
開元十年,京兆人權梁山聚眾暴動,被鎮壓後,其眾多遭逮捕,玄宗以宋璟兼京兆留守複審,他隻治罪爲首數人,餘皆釋放。
開元十二年(724),玄宗東巡泰山,宋璟留守京師。玄宗將出發,對宋璟說:“卿是國家元老,爲朕股肱耳目。今將巡洛陽,分别有一段時日,請有什麼好主意,告訴朕。”宋璟一一直言相告。玄宗將宋璟“所進之言,書之座右,出入觀省,以誡終身”。
開元十七年,拜尚書右丞相。
開元二十年(732)宋璟年已七十三歲,年老體弱,請求辭職,退求洛陽東都私宅。
開元二十五年(737)一代名相與世長辭,享年七十五歲,贈太尉,諡曰文貞。
唐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即宋璟去世33年之後,顏真卿應宋璟後裔之托,撰文並書寫了碑文。
大曆七年(公元772年)墓碑鐫刻完成,立於宋璟墓地。
該碑高4.08米,寬1.6米,厚0.47米,碑的正面、陰面和左側刻有顏真卿書寫的盈寸楷體,洋洋三千餘言,叙述了宋璟這位中唐政治家的政治經歷和他一生的偉績。碑的左側鐫刻的是此碑建立6年後(大曆十三年,即公元778年),又由顏真卿補記的宋璟的生平事蹟。碑的右側鐫刻的是明朝人方思道記述宋璟碑倒伏後重新樹立起來的經過。宋璟碑文,字體端莊,氣勢開張,用蠶頭磔尾的隸法於捺筆首尾,結體字大充格,磅礴大氣。顏真卿書寫宋璟碑文時,時年65歲,書法藝術鑪火純青,成爲他的成熟的傳世名作之一。
人物典故
宋璟砸碑
唐玄宗開元年間,丞相姚崇年事已高,推薦廣州督都,五府經略使宋璟接替相位。宋璟到任後,提出一系列勵精圖治的建議,被玄宗采納,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大好局面。接替宋璟原職的裴伷先在廣州接受百姓要求,爲宋璟建立了一座“宋公遺愛碑”,被宋璟知道了。宋璟要求玄宗向各地官吏發出詔書,一不許地方官向京官送禮,二不許建立頌碑。詔書發出,深得民心。宋璟到廣州,說服老百姓,並親自動手砸了爲他立的碑。宋璟的威望更高了。
金筷表直
《開元天寶遺事》雲: 「宋璟爲宰相,朝野人心歸美焉,時春禦宴,帝以所用金箸令内臣賜璟。」當年黄金餐具器皿爲皇宮所壟斷,北魏時,曾規定上自王公下至百姓,不許私養廠「金銀工巧之人」,私造金器者是犯法的。所以當宋璟聽說皇上賜他金箸,這位宰相十分惶恐,愣在恫陛前不知所措。唐玄宗見狀說:「非賜汝金,蓋賜卿以箸,表卿之直耳。」當宋璟知道是表彰他如同筷箸一樣耿直剛正時,這才受寵若驚地接過金箸。但是這位「守法持正」的老臣,並不敢以金箸進餐,僅僅是把金箸供在相府而已。
陽春有腳
他在廣州任都督時,當時廣東人都用茅竹建房子,經常發生大火。宋璟教他們用磚瓦蓋房,減少了火災,造福了百姓。後來他當了宰相。一次,他的遠房叔叔宋元超在參加吏部的選拔時,對主考官說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關係,希望能照顧。被宋璟得知後,特地關照吏部不能給他官做。
當時唐玄宗很喜歡一個叫王毛仲的宦官,朝廷上下,巴結他的人很多。王毛仲的乾女兒要出嫁,唐玄宗問他還缺什麼。王毛仲說有一位客人請不來。唐玄宗說:那一定是宋璟了。在宋璟的治理下,唐朝出現了路不拾遺的局面,史稱“開元盛世”。
當時人們稱讚宋璟像長了腳的春天,走到哪里,就把光明和溫暖帶到哪里。 (出自《開元天寶遺事·有腳陽春》)
鐵石心腸
唐宋璟爲相。正直有大節 ,但卻寫出了風流嫵媚的《梅花賦》。
皮日休《桃花賦 》序說宋璟“貞姿勁質,剛態毅狀,疑其鐵腸石心,不能吐婉媚辭 。”越鼎另一首《蝶戀花》說:“漫道廣平(宋璟封廣平郡公 )心似鐵,詞賦風流 ,不盡愁千結 。”事實上“鐵腸石心 ”的人何嚐不可以有“詞賦風流”的另一面,尤其是抒發他們的少年情懷。
唐玄宗贈詩宋璟
開元十七年(729年),宋璟官拜尚書右丞相,唐玄宗特爲他以及與他同日升遷的張說、源乾曜設宴相慶,且贈詩以示信任之重曰:
赤帝收三傑,黄軒擧二臣。
由來丞相重,分掌國之鈞。
我有握中壁,雙飛席上珍。
子房推道要,仲子訝風神。
複輟台衡老,將爲調護人。
宛鸞同拜日,車騎擁行塵。
樂聚南宮宴,觴連北鬥醇。
俾子成百揆,垂拱問彝倫。
史論宋璟爲相“賞刑無私”且能“犯顏直諫”,論及他與姚崇關係時則說:“姚、宋相繼爲相,崇善應變成務,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協力輔佐,使賦役寬平,刑法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賢相前有房、杜,後稱姚、宋,他人莫得比焉。”
宋璟定名“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五節、端陽節、重午節、重五節、午日節、五月節、天長節、天中節、地臘節、浴蘭節、女兒節、詩人節、龍日等等。端與初同義,晉代成書的《風土記》里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五與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爲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時,因爲他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名相宋璟建議要避諱,就把"端五"改爲"端午",從這以後,"端五"就改稱爲"端午"了。
詩詞作品
名言
“公事當公言之,若私見,則法無私也。”
——此言出自《舊唐書》卷九十六《姚崇、宋璟傳》,是宋璟拒見張易之時說的一句話。意思是說:“公事就要在公堂上堂堂正正地說,如果私下會見,則法律是不容私情的。”這反映了宋璟剛正不阿、不徇私枉法的爲官品行。
回鑾下蒲坂,飛旆指秦京。
洛上黄雲送,關中紫氣迎。
霞朝看馬色,月曉聽雞鳴。
防拒連山險,長橋壓水平。
省方知化洽,察俗覺時清。
天下長無事,空馀襟帶名。
我望風煙接,君行霰雪飛。
園亭若有送,楊柳最依依。
丞相邦之重,非賢諒不居。老臣慵且憊,何德以當諸。
厚秩先爲忝,崇班複此除。太常陳禮樂,中掖降簪裾。
聖酒山河潤,仙文象緯舒。冒恩懷寵錫,陳力省空虛。
郭隗慚無駿,馮諼愧有魚。不知周勃者,榮幸定何如。
侍飲終酺會,承恩續勝游。戴天惟慶幸,選地即殊尤。
北向祗雙闕,南臨賞一丘。曲江新溜暖,上苑雜花稠。
亹亹韶弦屢,戔戔賁帛周。醉歸填畛陌,榮耀接軒裘。
帝道薄存兵,王師尚有征。是關司馬法,爰命總戎行。
畫閫崇威信,分麾盛寵榮。聚觀方結轍,出祖遂傾城。
聖酒江河潤,天詞象緯明。德風邊草偃,勝氣朔雲平。
宰國推良器,爲軍挹壯聲。至和常得體,不戰即亡精。
以智泉寧竭,其徐海自清。遲還廟堂坐,贈别故人情。
秦地雄西夏,並州近北胡。禹行山啟路,舜在邑爲都。
忽視寒暄隔,深思險易殊。四時宗伯叙,六義宰臣鋪。
征作宮常應,星環日每紆。盛哉逢道合,良以致亨衢。
垂拱三年,餘春秋二十有五。戰藝再北,隨從父之東川授館舍。時病連月,顧瞻危垣,有梅花一本,敷葩於榛莽中。喟然歎曰:“嗚呼斯梅!托非其所出群之姿,何以别乎?若其貞心不改,是則足取也已!”感而乘興,遂作賦曰:
高齋寥闃,歲晏山深,景翳翳以斜度,風悄悄而亂吟。坐窮檐而後無朋,進一觴以孤斟。步前除以彳亍,荷藜杖於牆陰。蔚有寒梅,誰其封植?未綠葉而先葩,發青枝於宿枿,擢秀敷榮,冰玉一色。胡雜遝乎眾草,又蕪沒於叢棘,匪王孫之見知,羌潔白其何極?!
若夫瓊英綴雪,絳萼著霜,儼如傅粉,是謂何郎;清馨潛襲,疏蕊暗臭,又如竊香,是謂韓壽;凍雨晚濕,宿露朝滋,又如英皇泣於九嶷;愛日烘晴,明蟾照夜,又如神人來自姑射;煙晦晨昏,陰霾晝閉,又如通德掩袖擁髻;狂飆卷沙,飄素摧柔,又如綠珠輕身墜樓。半開半合,非默非言,溫伯雪子,目擊道存;或俯或仰,匪笑匪怒,東郭顺子,正容物悟。或憔悴若靈均,或歆傲若曼倩,嫵媚若文君,或輕盈若飛燕,口吻雌黄,擬議殆遍。
彼其藝蘭兮九畹,采蕙兮五柞,緝之以芙蓉,贈之以芍藥,玩小山之叢桂,掇芳洲之杜若,是皆出於地產之奇,名著於風人之托。然而豔於春者,望秋先零;盛於夏者,未冬已萎。或朝開而速謝,或夕秀而遄衰。曷若茲卉,歲寒特妍,冰凝霜冱,擅美專權?相彼百花,孰敢爭先!鶯語方蟄,蜂房未喧,獨步早春,自全其天。
至若托蹟隱深,寓形幽絕,恥鄰市廛,甘遯岩穴。江僕射之孤燈,向寂不怨棲遲;陶彭澤之三徑,投閑曾無悁結。貴不移於本性,方有儷於君子之節。聊染翰以寄懷,用垂示於來哲。
從父見而勗之曰:“萬木僵僕,梅英載吐;玉立冰潔,不易厥素;子善體物,永保貞固”!
宋璟墓碑
宋璟墓碑,因其碑下長眠之人,是後人景仰的唐朝一代名相,墓上所立之碑的碑文,是我國傑出的大書法家顏真卿撰文並書寫,因而使得宋璟墓碑除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之外,還具有極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宋璟墓碑,匯道德文章、翰墨藝術於一體,這是宋璟墓碑得以傳世並名聞中外的重要原因。宋代大文豪歐陽修,當他看到顏真卿撰寫的已有些殘缺的宋璟墓碑時這樣稱讚道:“如忠臣烈士,首先君子莊嚴尊重,使人畏而愛之,雖其殘不忍棄也。”南宋金石學家趙明誠所著的《金石錄》,推崇宋璟碑爲上上品。明代學者都穆稱宋璟碑“人文字,真足三絕”。清朝王昶編撰的以著錄曆代石刻爲主的《金石萃編》等書,也將宋璟碑收入並列爲上品。現被列入中國一百通名碑。
宋璟墓碑是我國唐代名相宋璟的神道碑,全稱“大唐故尚書右丞相贈太尉文貞公宋公神道之碑”。因碑文是唐代大書法家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寫,所以也稱“顏魯公碑”。該碑坐落在沙河市東戶村鄉中學院内,系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唐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即宋璟去世33年之後,顏真卿應宋璟後裔之托,撰文並書寫了碑文。又曆時兩年多,於大曆七年(公元772年)墓碑鐫刻完成,立於宋璟墓地。該碑高4.08米,寬1.6米,厚0.47米,碑的正面、陰面和左側刻有顏真卿書寫的盈寸楷體,洋洋三千餘言,叙述了宋璟這位中唐政治家的政治經歷和他一生的偉績。碑的左側鐫刻的是此碑建立6年後(大曆十三年,即公元778年),又由顏真卿補記的宋璟的生平事蹟。碑的右側鐫刻的是明朝人方思道記述宋璟碑倒伏後重新樹立起來的經過。宋璟碑文,字體端莊,氣勢開張,用蠶頭磔尾的隸法於捺筆首尾,結體字大充格,磅礴大氣。顏真卿書寫宋璟碑文時,時年65歲,書法藝術鑪火純青,成爲他的成熟的傳世名作之一。
梅花亭
梅花亭爲後人紀念宋璟而建,邢台市古代共有三處梅花亭,一處在宋璟故里南和縣,一處在宋璟埋塚的沙河縣,一處在顺德府城内,其中沙河縣的梅花亭由於清乾隆皇帝曾經駐蹕並題詩而最爲聞名。
沙河梅花亭位於邢台市南七公里處的沙河市十里鋪村,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由沙河縣令方豪籌資所建。是年,知縣方豪重樹斷碑之後,對宋璟墓地進行修整。因宋璟曾作《梅花賦》,人說梅花冰姿鐵幹,頗類宋公人品,故在宋公祠堂左建梅花亭,右建長松亭。梅花亭臨近大道,曆代時有修繕。如清康熙年間縣令孔令基曾重修。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爲迎接乾隆南巡,縣令孫鳳立對梅花亭大加修整,在亭旁建回廊曲檻,造橋引水,叠石栽竹,使該處成了一座“廊接亭堂盡,池榭曲徑幽”的小巧玲瓏、優美别致的梅花公園。當年秋,乾隆兩次駐此,親自書寫宋璟的《梅花賦》全文,並畫梅一本,題詩兩首,命人勒石建碑堂存之。宋公祠堂内有宋璟畫像。民國時期,此地曾被辟爲梅花公園。新中國成立後,梅花亭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該亭大體完好。全亭爲木質結構,四角攢尖頂,平面呈正方形,邊長7.6米,高約6米。亭基四邊用青石條壘砌。全亭有16根木柱,外柱12根爲方形,内柱4根爲圓形,柱下有石。整個建築顯得莊重大方。亭後碑堂内乾隆等人的詩畫刻石目前仍完好無損。
武侯垂拱三年,宋璟二十五歲,游東川時,在沙河縣作《梅花賦》,在序中讚梅,實以此自喻。其賦曰:“垂拱年……”。
《梅花賦》全篇共計五百六十字,以花喻人,詞麗言切,備受曆代文人所稱道。晚唐文學家皮日休評“梅花賦”時說,寫得“清便富麗”,也讚他爲人“剛態毅狀,疑其鐵石心腸”。
公元一七五零年,高宗乾隆皇帝帶皇后和一批文武大臣巡幸河南返京時,路過顺德府沙河縣十里鋪,聽說顺德府是唐名相宋璟故鄉,於是便“停駕駐蹕”於此。乾隆一生是個好大喜功,又善於舞文弄墨的封建皇帝,因讀《梅花賦》羨慕前賢,故在十里鋪揮毫行書《梅花賦》。隨之,又寫了“東川詩”一首,並畫古梅一枝,以讚頌宋璟是位忠心爲國的前賢。後人將賦、詩、畫刊刻於石,鑲嵌在梅花亭北側的梅花堂内牆壁上,稱之爲“乾隆禦書石刻”。
禦筆《梅花賦》石刻鑲嵌在梅花堂内中間牆壁上,長二點九米,寬零點八八米。《梅花賦》是宋璟一生傑作,詩以讚梅抒情,“賦梅蓋以自況”。乾隆行書石刻,字體結構嚴謹、運筆柔潤、宛轉流暢、瀟灑華麗,具有一定書法藝術價值。賦書互映,珠聯璧合,大有異曲同工之妙。
禦筆《東川詩》石刻鑲嵌在東間牆壁上,長零點六九米,寬零點六一米,爲五言詩一首。禦筆梅花石刻嵌在西間牆上,該石長零點七三米,寬零點六四米,上有梅花一枝,枝幹蒼勁,花朵怒放,栩栩如生。右側題詩及跋一首。
梅花亭自明代初創,到清乾隆十五年擴建成爲一風景優勝的公園,迄今曆經滄桑數百年。因保護不善,現僅存一座殘破的梅花亭和簡陋的三間梅花堂,禦筆石刻三方鑲嵌於内,保存完好。當地政府爲保護歷史文物,委派宋璟後裔,加以保護,以供參觀。
《東川詩》
清·乾隆
東川成賦已,此處得亭留。
梓里餘風遠,梅花古調幽。
誰與憑點綴,乍可適歌游。
繞砌寒英綻,平地活水流。
才華唐豈乏,忠亮世稀儔。
儷句尋廊讀,端知氣味投。
禦筆梅花
清高宗·乾隆
重吟賦句憶前賢,便是無花地亦仙。
滕有亭名傳故里,因教畫意補東川。
宛然疏影臨清水,行矣明朝隱斷煙。
俯仰漫須陳蹟惜,風華爾許在詩篇。
“梅花品格最勝,冰姿玉骨鐵幹右心回,非凡卉之疋。唐臣宋璟賦此,蓋以自況也。予時巡中土,駐蹕於此,遙企名賢,緬懷往蹟,感興成吟,並手寫古梅一本,摹勒廊壁,以志清標,庶使千載,下睹此樹,猶景其人焉”。--乾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