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蚌會戰
徐蚌會戰 | |||||||
---|---|---|---|---|---|---|---|
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 | |||||||
徐蚌會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坦克大隊坦克配合步兵發起攻擊 |
|||||||
|
|||||||
參戰方 | |||||||
中華民國國軍 第7兵團 第2兵團 第13兵團 第16兵團 第6兵團 第8兵團 第12兵團 第3綏靖區 |
中國人民解放軍 華東野戰軍 中原野戰軍 |
||||||
指揮官和領導者 | |||||||
徐州剿匪總司令部 劉峙 杜聿明(俘) 黃百韜 × 邱清泉 × 李彌 李延年 劉汝明 黃維(俘) 胡璉 |
淮海戰役總前敵委員會 劉伯承 鄧小平 陳毅 粟裕 譚震林 饒漱石 |
||||||
兵力 | |||||||
800,000名國軍士兵 | 600,000名解放軍士兵 | ||||||
傷亡與損失 | |||||||
共約555,099人 被俘虜320,355人 傷亡171,151人 投降35,093人 倒戈28,500人 |
共約136,524人(其中陣亡25954人) |
戰役準備
解放軍方面
1948年9月16日,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發動濟南戰役,9月24日結束。濟南戰役獲勝三天後,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向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提議,希望乘勝攻殲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海州國軍之戰役,稱為淮海戰役,主要目標是牽制邱清泉第二兵團、李彌第十三兵團兩個兵團,殲滅距離徐州較遠、位置突出之黃百韜第七兵團、李延年第九綏靖區,為奪取徐州做好準備。這一計劃符合中國共產黨「殲敵於長江以北」之指導思想,隨即得到批准。中國共產黨佔據主動決戰權,是原定規模較小之徐蚌會戰。解放軍華東野戰軍15個縱隊、1個特種兵總隊,共約36萬人,大部分在山東省濟南以南、臨沂,一部分在江蘇省宿遷地區休整一段時間後,開始攻擊國軍,計劃分割圍殲新安鎮第七兵團並阻擊徐州國軍東援,然後南下切斷津浦鐵路徐州至蚌埠段,孤立徐州。同時,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令中原野戰軍配合華東野戰軍,牽制部署在徐州以西國軍。[3][4]遼西會戰後,解放軍在東北繳獲一批國軍野馬戰鬥機,原想運用於戰場,而後作罷。
國軍方面
1948年9月下旬,山東省城濟南失守,成為雙方優劣態勢轉變分水嶺。[5]10月以後,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開始收縮兵力,國軍集結4個兵團(第二、第十三、第七、第十六兵團)和4個綏靖區(第三、第四、第一、第九綏靖區)部隊25個軍,共約60萬人[3],以徐州為中心,利用津浦鐵路及隴海鐵路,組成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南達蚌埠之「一點兩線」防禦陣線,加強防守中原和華東地區,採取戰略守勢。
10月下旬,蒋中正見東北廖耀湘兵團全軍覆沒,瀋陽已甚混亂,危在旦夕,即飛返南京,擬定「徐蚌會戰計劃」。[6]南京政府國防部在徐蚌會戰之前,曾由何應欽召集會議,按照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白崇禧提出「守江必守淮」之方針。[7]國軍決定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除以一至兩個軍堅守徐州據點外,將所有隴海路上城市放棄,集中一切可以集中之兵力於徐州、蚌埠之間津浦鐵路兩側,作攻勢防禦,與解放軍決戰。[8]
10月29日,南京國防部舉行作戰會議,把「守江必守淮」構想提出討論,當經決定徐州剿匪總司令部方面,以一至兩個軍堅守徐州,所有隴海鐵路上次要城市,一律放棄。[9]把所有兵力,集中於徐州、蚌埠間之津浦鐵路兩側地區,實施攻勢防禦,守淮(河)保(長)江,拱衛(南)京、滬(上海)。[9]同時抽調華中剿匪總司令部序列之第十二兵團,迅速向徐州方面開進,加強中原戰場兵力。[9]此一構想呈奉蔣核定後,參謀總長顧祝同即於11月3日,帶同作戰廳長郭汝瑰,前往徐州,召集剿匪總司令部所屬之高級將領,舉行會議,研討具體實施辦法。[9]在會議上,第七兵團司令官黃伯韜曾說了一番痛切話:「陳毅主力(七個緃隊)業已由魯(山東)西、南南下,將會合其在(江)蘇北三個縱隊,夾擊我兵團。劉伯承部將從西南方向,牽制剿總各主力兵團,使不能應援我。如此擊破我兵團後,再循序逐次各個擊破其各兵團。」[10]
但是,蔣不知交辦策劃的國防部作戰廳廳長郭汝瑰實為中國共產黨間諜。[注 1] 而且這個方案最終也未及時實施。[注 2] [11] [注 3][12] [注 4]
蒋中正計劃在徐蚌地區尋求與解放軍決戰,希望白崇禧擔任總指揮,但白崇禧認為徐州平原無險可據,國軍布陣完全陷入被動,大軍已無時間重新調動,於是堅決推辭。[13][注 5]
在前方指揮機構人選方面,蔣又希望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第二兵團司令官杜聿明能指揮這場戰事,但東北戰場局勢突然告急,杜於10月15日被緊急調往東北剿匪總司令部。蔣一時無信任人選可派,於是以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劉峙來指揮這場戰役[注 6][注 7]
在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開會同時,東北戰事已接近尾聲。[14]最高統帥曾派人前往葫蘆島,給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第二兵團司令官杜聿明下達手函,指示新訂徐蚌會戰要旨:集中兵力於淮河南岸蚌埠東西地區,佔領陣地,以攻勢防禦擊退解放軍之攻擊,相機轉為攻勢,予以殲滅。[14]要杜聿明即到蚌埠指揮,並徵求杜聿明對此案之意見。[14]當時杜聿明即行肅函回覆:對於這一在蚌埠集結決戰之計劃,完全同意。[14]但他在葫蘆島指揮國軍撤退工作,尚未完成,不能立即南行。[14]請飭劉峙總司令迅速按此計劃實施,否則有被解放軍牽制,無法撤退之慮。[14]
從白崇禧拒絕指揮,到解放軍發動徐蚌會戰,只有6天時間。
戰役背景
1948年9月24日濟南失守後,國軍總部以為華東野戰軍需要長時間休整,未能料到華東野戰軍在濟南戰役損失不大,能迅速南下進攻徐州,結果大意輕敵。粟裕為迷惑國軍,特意在山東開了十幾台大功率電臺,不停向外發出指令,國軍誤認為華東野戰軍主力依然在山東。使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部署調整、兵力調動也趨緩慢。11月1日,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共約15萬人,以及部分地方部隊與華東野戰軍共同進行徐蚌會戰,參戰兵力達60萬人。[3]實際上,約50萬解放軍開始從不同方向秘密夜行,在國軍不知情下撲向徐州。據被俘將領李漢萍回憶,到11月初,原集結在濟寧、兗州一帶的解放軍圍攻徐州的動態明顯,危急時刻蔣特用極機密親啟電,令邱清泉派一個軍,偽裝解放軍,輕裝出發,晝夜兼程前進,將鄄城以西之董口黃河堤壩掘開,造成魯西泛濫,阻止解放軍由魯西方面進擊徐州。(邱清泉、李漢萍、高吉人)邱、李、高三人秘密決定,第七十軍由高吉人親 自率領,不帶炮兵,輕裝出發,三天內趕到董口,將黃河河堤掘開,為了保守機密,並嫁禍於中國共產黨,第七十軍在執行任務時冒充三野某縱為了不拖延時間和暴 露企圖,決定用炸藥炸開幾個缺口。並由邱清泉秘電蒋中正派空軍用重磅炸彈轟炸為使河水南流造成泛濫,決口後,必須設法將河水巨野北大溝內,倒灌微山湖,使 魯西造成大面積的泛濫區,阻止解放軍由魯西方面包圍徐州。但中國共產黨方面通過國軍內部高級間諜獲悉國軍的計劃,三野大軍搶在國軍行動之前迅速揮師南下, 國軍來不及偷掘黃河,計劃流產。[15]
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官劉峙作戰無能,故在戰鬥前,國軍布陣極為不利,與解放軍作戰處於被動及被分割攻擊。11月4日,蔣介石派顧祝同到徐州。[16]11月5日,顧祝同在徐州召開高級將領會議,對上述作戰計劃作部署,命令剛剛發出。[16]國軍尚未按「徐蚌會戰計劃」南移,11月5日,劉峙見國軍各兵團均已報告在正面發現解放軍主力有撲向徐州之勢,便遵從蔣意,將徐州周邊部隊向徐州收縮靠攏,然後再圖向淮河一線撤退。命令黃百韜第7兵團、李彌第十三兵團退回徐州東郊,經蒙城向蚌埠調動孫元良第十六兵團經宿縣北上退回徐州,邱清泉第二兵團退回徐州西郊,死守徐州。[1]
戰役過程
徐蚌會戰共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從11月6日至11月22日。[1]1948年9月底,解放軍集中劉伯承、陳毅、陳賡等部,約50萬人[17],開始圍攻徐州。
11月6日,國軍調動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第12兵團進至太和、阜陽地區東援,徐州、蚌埠戰場國軍兵力增加到70萬人。[3]
華東野戰軍遵照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指示,在廣大人民支援下,於1948年11月6日發起徐蚌會戰。[1]11月6日凌晨,解放軍便發動徐蚌會戰,徐州剿匪總司令部措手不及。[16]解放軍各部隊向預定目標開進,發現國軍正在收縮,當即轉入追擊。華東野戰軍借這此延誤,追上正在渡大運河的第七兵團。
黃百韜兵團原定11月5日開拔,向大運河以西撤退。[18]但因接應掩護由海州撤退之第九綏靖區及第四十四軍,行動遲滯,以致耽誤兩天。[18]於11月7日才按照順序,沿隴海鐵路向西移動。[18]第六十三軍則由新安鎮西南之窰灣渡運河西撤。[18]運河上只有一座鐵橋,大兵團擁擠一起,加上眷屬行李,以及隨軍撤退之地方行政和黨務人員,無法從橋上迅速通過。[18]
11月7日,蔣在黃埔官邸召集軍事會議,會上已接到黃百韜兵團被圍消息,決定以李彌兵團守徐州,令邱清泉、孫元良兩兵團回徐州東進,以解碾莊黃百韜兵團之危。[16]由此證明統帥部對於前線情況並不確切了解。[16]
11月8日,防守運河一線的第三綏靖區所屬兩個軍部、三個半師,共2萬3千餘人,在台兒庄、賈汪地區投向中國共產黨。[1]原駐徐州東北棗莊、台兒莊地區之第三綏靖區所屬第五十九軍、第七十七軍,此時在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綏靖區副司令官何基灃、張克俠率領,四分之三以上之官兵投向中國共產黨。[18]解放軍因得第三綏靖區馮治安、張克俠所部三個半師陣前起變,以主力迅速南下,佔領徐州以東碾莊至曹八集一帶地區,把原駐新安之黃百韜兵團隔絕包圍。[16]粟裕後來給中央報告,說戰機就是四小時;如果何基灃、張克俠不投共,就沒有包圍黃百韜的戰機[19]。
黃百韜撤退目標,第一步是碾莊,各軍到碾莊會齊後,再往西向八義集,大許家開進。[20]因為一座橋不夠用,他令第二十五軍及第一百軍,分別在牛山、砲車兩處佔領陣地,對東、北兩方警戒,掩護第六十三、六十四、四十四3個軍通過運河。[20]解放軍陳毅部,先以其第二、十一、十二3個縱隊,把第六十三軍包圍於窰灣,經過2天多血戰,該軍主力覆沒,其強渡運河一部,也在運河西岸落敗。[20]第二十五軍因為掩護友軍,遭受創傷。[20]第一百軍之第四十四師渡過運河之後,沒有遵令到碾莊集中,直奔八義集,也被解放軍夾擊殲滅。[20]在這場序戰中,黃百韜部即損失五分之一以上兵力。[20]
黃百韜於兵團主力渡過運河後,召集各軍長在碾莊開會。[20]多數人主張依照兵團既定部署,兼程前進,趁解放軍主力尚未完全通過運河鐵橋之前,撤向大許家。[20][注 8][20]但有人堅持不走,要在碾莊憑藉第十三兵團已設陣地,跟解放軍打上一仗再說。[20]恰巧國防部來一道電令:大意是黃百韜兵團未過運河,已受挫失,如繼續行進,萬一被解放軍尾追,恐有被擊破之慮。[20]當前行止,由黃百韜視狀況自行決定。[20]如有必要,在碾莊集結整頓,打退敵人之後再走亦可。[20]黃百韜兵團便決定留在碾莊及其附近地區,固守待援。[20]陳毅也親率其第一、二、四、六、九、十一、十二、十三、新八等9個縱隊[20],向黃百韜兵團圍攻猛撲。[14]解放軍行軍速度超出預料,在一日之內,華東野戰軍3個縱隊,就攻佔碾莊與徐州之間曹八集等各據點要道。
11月9日,杜聿明回到南京,發覺國軍主力還在徐州附近,黃百韜兵團且已被圍。[14]前面所說在蚌埠附近決戰之計劃,已經不能實施。[14]
11月10日下午,蔣在官邸會報中,核定國防部所提新作戰計劃[注 9],並囑杜聿明即刻回徐州指揮執行。[14]蔣以親筆致函黃伯韜:「煥然司令官勳鑒:此次徐淮會戰,實為我革命成敗、國家存亡最大之關鍵,務希……同心一德,團結苦鬬……」[21]
當晚,杜聿明即乘專機飛往徐州,因為飛機迷失方向,直到午夜以後才到徐州降落。[22]他見劉峙,並聽取主管情報人員有關敵情報告之後,認為目前徐州四周,雖然都有解放軍,但不可能都是敵之主力。[22]
黃百韜見勢不妙,希望李彌第十三兵團協助撤退。李彌拿出劉峙命令,執意按計劃回撤,拒絕援助。
此時徐州南方戰況,由於宿縣之孫元良第十六兵團北撤徐州,而協防宿縣之劉汝明第四綏靖區也向南撤。由於劉峙指揮慌亂,蔣決定11月10日把杜聿明調回任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具體負責指揮作戰;同時命令邱清泉第二兵團和李彌第十三兵團由徐州向東攻擊,為黃百韜第七兵團解圍。在蚌埠,以第九綏靖區改組建第六兵團,以第四綏靖區改組建第八兵團,兩兵團將協同沿津浦鐵路兩側向宿縣推進。至此,徐州、蚌埠戰場國軍兵力增加到80萬人。[3]
11月11日,華東野戰軍將第七兵團合圍於碾莊地區。[3]11月11日晚,杜聿明帶一批幕僚人員從南京飛抵徐州,指揮會戰。[23]
11月15日,蔣介石專派參謀總長顧祝同與國防部第三廳廳長郭汝瑰飛赴徐州督戰,嚴促劉峙、杜聿明東進,以解黃兵團之圍。[24]:8730同日,劉伯承將徐州、蚌埠之間,位於津浦鐵路線上的宿縣攻陷,切斷了徐、蚌之間連絡,也阻絕由蚌埠、固鎮、蒙城幾路援軍北進之通路。[25]顧祝同召開軍事會議,決定三路並進,「打通津浦線」[26]
鑒於徐蚌會戰規模越打越大,11月16日,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由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同時兼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陳毅、中原野戰軍政治委員鄧小平、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兼代政治委員粟裕、華中野戰軍副政治委員譚震林組成淮海戰役總前敵委員會[注 10]。[1]劉伯承、陳毅、鄧小平任常務委員,鄧小平為書記。[27]統籌華東、中原區事宜,臨機處置一切。[3]
國軍第六兵團是剛編成,由甫從海州撤守之第九綏靖區司令官李延年出任兵團司令官,下轄三個源流不同之第三十九、五十四、九十六軍。[25]第八兵團司令官劉汝明,下轄第五十五軍、第六十八軍,是馮玉祥西北軍僅存之一支軍隊,多年來轉戰南北,師老兵疲,劉汝明帶著這些子弟兵,有意無意想保存實力。[28]第六兵團和第八兵團欠缺企圖心和攻擊精神,戰鬥力參差。[28]國軍統帥部令李延年向北攻擊,收復宿縣,前進打了一天,受到劉伯承強力阻擊,攻勢便告停頓。[28]統帥部乃令黃維兵團迅速前進,先克宿縣,再往徐州。[28]
自11月13日起,徐州國軍以邱清泉第二兵團和李彌第十三兵團協同攻擊全力解第七兵團之圍。開始時,粟裕令華東野戰軍第7、第10、第11縱隊組成阻援兵團,由第10縱隊司令員宋時輪、政治委員劉培善統一指揮,在侯集、林佟山至大許家地域,實行正面防禦阻擊徐州國軍東援;以蘇北兵團各縱隊從徐州東南側擊第二、第十三兵團增援,在潘塘附近發生激戰。[注 11]
11月19日,華東野戰軍全力加快圍殲第七兵團,至11月22日,華東野戰軍全殲第七兵團10萬人,第七兵團司令官黃百韜陣亡。[1][注 12]
11月22日,第二兵團被華東野戰軍阻於離碾庄12公里處大許家一線,無法突破。國軍第七兵團被殲滅後,由蚌埠進軍的李延年第六兵團、劉汝明第八兵 團擔心被解放軍攻擊而拖延北進,造成黃維第十二兵團向宿縣進軍位置突出、孤立。在解放軍阻擊下,3個兵團無法靠攏徐州,打通徐州—蚌埠間聯繫,形勢對國軍 不利。
黃維兵團先頭第十八軍,於11月中旨初到達阜陽,後續部隊亦絡繹開到,它們稍作停休,即向蒙城進發。[29]右縱隊於11月15日到達蒙城,左緃隊第十軍同時到達渦河以東之西陽集,皆在渦河南岸。[29]夜間,第十八軍完成渡河攻擊部署,在蒙城東、西各10餘里處,選定兩處渡河點,由第十一師和第一一八師分別強攻渡河。[29]11月16日拂曉,強渡成功。[29]11月19日,最高統帥部嚴電第十二兵團「迅速北進赴援」[30]。進到南坪集附近,遭到解放軍堅決狙擊,傷亡頗大。[31]黃維以其主力強渡澮河,企圖擊破解放軍狙擊,迅援徐州,但是希望完全落空。[31]他們渡過渦河後,發現解放軍大縱深陣地,知道已鑽進口袋,乃於11月23日下午命其主力向澮河南岸退縮企圖退到固鎮去和李延年兵團靠攏。[31]解放軍趁其混亂之際,猛力合圍,將黃維兵團12萬人馬壓縮在以雙堆集為中心,東西長20華里、南北寬15華里之地區內,形成一個嚴密包圍圏。[31]中原野戰軍將從河南確山方向來援之國軍第十二兵團阻止於宿縣西南南坪集地區。[1]
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從11月23日至12月15日。[1]11月23日夜,第十二兵團向東南方固鎮轉移,企圖靠攏李延年第六兵團。11月25日,第十二兵團被中原野戰軍集中7個縱隊在宿縣西南「包圍於雙堆集地區」[26]。11月27日拂曉,黃維決定強力突圍。[32]此時,第八十五軍第一一〇師師長、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廖運周,卻和解放軍搭上線,準備「陣前起義」,且把黃維打算突團之秘密,也告訴解放軍。[32]因為事先已有協議,解放軍便在其第四縱隊包圍線上,讓開一條通路,在黃維預定之突圍時間早幾個鐘頭,讓廖運周急行出去,又把缺口給封住。[32]黃維和吳紹周以為廖師突圍成功,大部隊就跟著行動,被碰回來才知道廖運周率部兵變。[32]黃維乘合圍尚不嚴密,以4個師兵力為先頭,向東南方全力突圍失敗,軍心不振,只得固守待援。[33]第十二兵團從澮河南北之線,向固鎮方面撤退時,因時間耽誤,解放軍已大量湧至。[34]此時國軍被動挨打,第七兵團被殲,徐州東線暴露;徐州往蚌埠之退路,因中原野戰軍佔領宿縣而切斷。第十二兵團被中原野戰軍合圍,有被全殲之危險。
11月28日,杜聿明奉召飛到南京,參加官邸會議,經過共同研商後,杜聿明為保持高度機密,又單獨向最高統帥作報告請示,決定放棄徐州,由杜聿明率領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從徐州西側,經永城到渦陽、阜陽地區,以淮河作依託,再向敵軍攻擊,以解黃維兵團之圍。[32]同時電令黃維堅守待援,不可輕動。[35]此一方案確定後,杜聿明即刻飛回徐州,部署行動。[36]
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官劉峙離開徐州,調到蚌埠指揮第六兵團、第八兵團再次北援,由杜聿明於11月30日放棄徐州向西南沿永城、渦陽撤退。杜聿明率徐州主力30萬人南撤。[37]。華東野戰軍發現國軍撤走,即以7個縱隊30萬人攔截追擊。
由於南線「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在固縣受阻」[26],縮回蚌埠,華東野戰軍又從南線另抽調3個縱隊加入北線圍攻杜聿明集團。杜聿明途中接到蔣命令向東南出擊,轉攻東南解救黃維第十二兵團。
12月4日,華東野戰軍將由徐州西逃之杜聿明集團3個兵團[1](邱清泉第二兵團、李彌第十三兵團、孫元良第十六兵團)包圍於永城東北青龍集、陳官莊地區。[2]
第十六兵團協調錯誤,自行突圍。華東野戰軍將突圍之第十六兵團殲滅。[2]12月6日,孫元良兵團主力被殲。[38]:38312月8日,華東野戰軍陳毅、栗裕、譚震林以政治部函招降杜聿明、邱清泉、李彌、孫元良,受到拒絕。[39]
中原野戰軍對黃維第十二兵團採取大量土工作業,近迫攻堅,對第十二兵團合圍圈不斷縮小至12月初,第十二兵團防區縮小,糧彈不足陷入困境,只能靠有限的空運補給。此外,華東野戰軍又抽調5個縱隊加炮兵縱隊由參謀長陳士榘指揮,加入對第十二兵團的圍攻。第十二兵團副司令胡璉因回家奔喪最初沒有隨軍,第十二兵團被圍後乘飛機進入雙堆集包圍圈。12月6日,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對第十二兵團全線發起攻擊。
12月8日,黃維兵團日趨瓦解,已無法再固守下去。當天,蒋中正在日記中寫道:「下午研究黃維兵團突圍計劃。將領氣餒膽怯,只想逃命,不知廉恥,痛 斥之。」這時的黃維兵團連突圍的力量也沒有了,蒋中正情急之下準備使用化學武器。在下一天日記中寫道:「本日時刻想望化學炸彈之功效能否濟急,最為繫念。 直至黃昏始運到,而猶未能起貨試驗也。此實最後之一法,存亡成敗皆在於此。上帝佑華,其必能使之有效也。」[40]
12月10日日記寫道:「朝課後催詢化學彈運制情形」,「下午督導化學彈使用之準備計劃,親臨空軍指揮部研究」,「手擬黃維函稿,諄諄叮囑使用化學 彈應注意各點及鼓勵士氣,固守待援也,晚召集化學彈有關人員再三研究,決定明日再準備一日,以期周到無缺也。十時後就寢,今日幾乎全力用於化學彈使用之準 備工作,憂喜與疑信參半也。」[41]
12月11日日記寫道:「晚課後聽取化學司今日試驗化學彈報告,結果良好為慰。」[42]
12月12日解放軍全線發起總攻,蒋中正在當天日記寫道:「上午與叔銘屢通電話,研究化學彈應否使用,有人絕對反對,故不能絕斷。禮拜如常。正午決放棄使用化學彈。」[43] [44]
12月15日,中原野戰軍在華東野戰軍配合下,在宿縣西南雙堆集地區圍殲第十二兵團,俘兵團司令黃維,該兵團一個師參加中國共產黨陣營。[1]國軍12萬人被消滅,殘部各自突圍。12月15日副司令胡璉與戰一團戰車第二營代營長甘義三之座車,與戰車連副連長周名琴等官兵數人,共乘一車。[45]他們單獨突圍逃出(這部戰車為戰車二營突圍指揮車,僅此車有突圍路線地圖及資料)。但坦克被解放軍擊中亦受重傷。後遇到未被包圍作為後衛的第十八軍騎兵團以及第十八軍第四十九師,遂把胡璉護送到蚌埠,轉往上海就醫。[46]
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從12月23日至1949年1月10日。[2]為配合平津會戰,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統一部署,解放軍部隊戰場休整20天。[2]解放軍對傅作義集團之分割包圍,避免其迅速決策經海路南逃。由於已消滅國軍34個師,邱清泉第二兵團、李彌第十三兵團之22個師被包圍,解放軍對合圍的杜聿明部暫緩攻擊,向杜聿明發動政戰宣 傳與勸降,消耗其心理,為最後圍殲杜聿明部做最後準備,雖然杜聿明拒絕投降,但瓦解了國軍官兵士氣。合圍圈中的國軍糧彈兩缺,雖有空投補給,但遠不夠用。 12月19日,被圍的國軍曾謀劃空軍化武掩護下突圍,亦無力執行。12月26日,徐蚌戰場被圍困於陳官莊之杜聿明、邱清泉、李彌部,因連日大雪,飛機停止 空投,接濟斷絕。[24]:876112月28日,杜聿明問顧祝同增援徐州之兵力在哪裡時,顧祝同回答說:「現在到處受到牽制,哪裡也調不出兵力。」[26]
這時,華北國軍傅作義集團,已被分割包圍於北平、天津、塘沽,殲滅杜聿明已不再影響華北戰場之勢態。[47]
1949年1月5日,第十六兵團司令孫元良自宿縣突圍抵漢口,所部殘餘千餘人,至駐馬店地區。[24]:87691月6日,徐蚌會戰第三階段開始。[24]:8770下午4時起,華東野戰軍東、北、南3個突擊集團同時對河南永城東北之青龍集、陳官莊地區被圍之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在2小時內殲李彌第十三兵團萬餘人,攻佔村落據點13個。[24]:8770解放軍在看見招降無效,就發動猛烈總攻,乘國軍疲弱無力,以大膽分割戰術,全面突入,先摧毀外圍據點,續入核心陣地,國軍死裡求生,奮力拚鬥。[48]1月9日,消滅第十三兵團大部,殘部撤往第二兵團防區,「雖然出動了救援的飛機,但沒來得及」[49]國軍苦戰到1月10日夜間,終於全線瓦解,結束戰鬥。[48]經4日戰鬥,解放軍全殲第二、十三兩個兵團,俘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杜聿明。[2]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前進指揮部副主任兼第二兵團司令官邱清泉陣亡。[注 13]參與此役之高級將領,僅李彌、孫元良、熊笑三、高及人等倖獲脫險,杜聿明及其以下軍、師長多人均被俘。[48]犠牲之重,堪稱空前。[48]是日,蔣介石日記寫道:「杜聿明、邱清泉二將領雖作戰失敗,但其始終聽命,奮鬥到底,實不愧為革命軍人。」[50]
在戰鬥最激烈階段,蔣曾下令使用毒氣彈掩護杜聿明部突圍,並以甲種彈掩人耳目。杜聿明在《淮海戰役始末》一文中回憶:「我想突圍也無望,但限於蒋中正的命令,又有董明德來,不能不敷衍他一下」。於是即找第三處處長鄧錫洸來商討,擬定陸、空協同放毒突圍的計劃。董說:「黃兵團這次用了毒氣彈,部隊被消滅後,共軍即廣播出來。放毒是違犯國際公法的,所以這次決定以空軍放毒,掩護你們突圍。規定毒氣彈為「甲種彈」,其他彈為「乙種彈」,計劃中只寫甲種彈、乙種彈,而不寫毒氣彈。我(杜聿明)問董:「用的什麼毒氣?」董說:「催淚性的。」我(杜聿明)說:「這有什麼用?為什麼不用窒息性的呢?」董說:「窒息性的太嚴重,還不敢用」。[11]施洋認為,之所以國軍「窒息性」的「不敢用」,除了顧忌其威力之外,可能是因為國軍戰術素養低下,無力大規模實行化學作戰所致。[51]實際上根據戰後中國共產黨解密檔案顯示,徐蚌會戰最後階段,杜聿明給南京電報要求投放20萬隻防毒面具,以放毒率部突圍。但是電報落到李克農領導的中共華東局社會部在國民黨聯勤司令部共產黨間諜人員手裡,共產黨間諜拖延緩辦,杜聿明一直未收到空投防毒面具,對甲種彈導致投鼠忌器,以致全軍覆沒,自己束手被俘。[52]。役後,國軍用於發射化學彈藥的化學炮和防化設備均被解放軍虜獲[53]
1949年1月11日,蔣見此敗局,「決在蚌埠臨淮各留一個兵團,構成據點留守,掩護撤退,餘部皆絡續南撤。」[54]。李延年第六、劉汝明第八兵團隨後放棄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撤往江南。徐蚌會戰結束,解放軍佔領長江以北大片土地。
原因與影響
本戰役對中國乃至世界局勢都有深遠影響,所以歷史學家杜維運說:「國共會戰其實只有三大戰役,而三大戰役其實只有一大戰役。」因為遼瀋會戰和平津會戰解放軍有地利與人和之優勢。[55][查證請求]至此,中國共產黨基本上控制長江以北之華東、中原地區。[2]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及經濟中心上海處於解放軍直接威脅之下。徐蚌會戰中,由於蒋中正之黃埔軍系損失大半,造成他在政府內之地位動搖,桂系之李宗仁、白崇禧藉此攻擊蔣,蔣遂於1949年被迫引退。蔣之黃埔軍系富有作戰經驗,而嚴重損失,後續國軍作戰力低下,地方派系(如桂系)軍閥由於戰略物質人力給養不足,長期被蔣黃埔軍系壓制削弱。解放軍在三大戰役後,實力大幅提高。種種因素之下,國軍備受壓力。
是役中國共產黨情報工作成功。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國防部中將吳仲禧在徐蚌會戰前,獲得國軍徐州剿總作戰計劃等軍事核心情報,使共軍較早了解國軍全面計劃,對全面部署徐蚌會戰有重要作用。[56]國防部作戰廳廳長郭汝瑰也將國軍計畫傳送給中共。
徐蚌會戰的勝敗原因各種論述,包含戰略、指揮、後勤、情報、人物、民心等各方面探討,大體而論大戰略和政治層面國共雙方都有其優勢處與劣勢處,以戰役本身而論蔣中正之問題,在對攻守等戰略形勢判斷不明,左右改變戰略戰術,造成主力部隊在每次調動過程中被解放軍包圍,再派部隊解圍,解圍不成再各自撤退回逃,再被圍,戰略上被解放軍牽著鼻子走,處於被動狀態。
徐蚌會戰中解放軍方面有來自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等地農民543萬支援前線(支前),河南在徐蚌會戰期間有200多萬民工支前,數量上僅次于山東。[57] 動員「民工共220餘萬人」;「運集糧食達4億3千多萬斤」。[58]民工除修路運糧之外,還協助部隊挖掘交錯縱橫之包圍濠溝,使被圍中之國軍機械部隊動彈不得,在戰役中作用甚大。[59]其中隨軍常備民工22萬人,二線民工130萬人,後方臨時民工391萬人;擔架20.6萬副,大小車輛88萬輛,扁擔30.5萬副,牲畜76.7萬頭,船隻8539艘;籌集糧食9.6億斤,運送到前線的糧食4.34億斤。
在徐蚌會戰結束後,陳毅元帥總是說:徐蚌會戰的勝利,是鄉親父老用小車推出來的![60]粟裕將軍也說過:華東戰場特別是徐蚌會戰的勝利,離不開山東人民的小推車和大連(當時蘇軍控制)的炮彈。[61]山東的小推車自不必說,在三年解放戰爭中,山東人民有700多萬人加入到支前行列,將4億多公斤糧食及 大量作戰物資運達前方,保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東北軍工企業在1947-1950年4年時間裡,共生產日式三八、九四、一二四和美式七五山炮彈 54萬餘發;藥筒26萬餘個;自配M式野山加引信9.5萬個,改產擲彈引信55.6萬個,修理舊引信16.2萬個;生產美式、日式底火60.9萬個;雷管 24萬隻,60迫擊炮1430門;衝鋒槍1563支;生產彈體鋼3000多噸,各種型號無煙藥450噸。其中,除為遼西會戰提供百餘噸炸藥外,絕大部分通過大連經海路越過國民黨軍隊的封鎖,送到山東半島東端俚島的解放軍軍物資接送站,再由山東支前大軍用成千上萬輛小推車浩浩蕩蕩推往華東前線。[62]
解放軍佔領徐州後,民工以二十天把隴海、津浦線修好,做好了68座鐵橋、228座涵洞、220餘里鉄路。[63]
杜聿明後來評論徐蚌會戰時稱:「大廈將傾,一木難支」,形容徐蚌會戰大敗非戰爭之罪,並非國軍不能打,而是一個綜合歷史大趨勢之必然結果。
就當時使用兵力及裝備來看,國軍還是居於優勢,如果戰地指揮官企圖旺盛,意志堅強,運用得宜,未嘗不可以取勝。[64]只因國軍作戰計劃不定而且不能貫徹,戰地總司令消極保守,各部隊行動部調不一,才致為解放軍所乘而敗陣。[64]解放軍則戰略戰術配合良好,劉伯承和陳毅協調密切,在戰術行動上依舊使用其慣用戰法,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圍點打援,逐一擊破國軍,獲勝一仗。[64]
參戰部隊序列
中國人民解放軍
華東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總部直轄
山東兵團
下轄:
蘇北兵團
下轄:
華東野戰軍司令部直接指揮的地方部隊
- 蘇北軍區(司令員管文蔚;政委陳丕顯)
- 江淮軍區(司令員陳慶先;政委曹荻秋)
- 魯中南軍區(司令員傅秋濤;政委康生)
- 膠東軍區(司令員譚希林;政委向明)
- 渤海軍區(司令員袁也烈;政委張曄)
- 華北軍區冀魯豫軍區(司令員趙建民;政委潘復生)
中原野戰軍總部直轄
中原野戰軍司令部指揮的地方部隊
- 豫皖蘇軍區(司令員張國華;政委宋任窮)
- 豫皖蘇獨立旅(旅長金紹山)
- 陝南軍區(司令員劉金軒;政委張邦英)
- 豫西軍區(司令員曾希聖;政委張璽)
- 桐柏軍區(司令員王宏坤;政委劉志堅)
- 鄂豫軍區(司令員王樹聲;政委段君毅)
- 皖西軍區(司令員曾紹山;政委彭濤)
中華民國國軍
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前進指揮部
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直轄
中華民國國軍第二兵團
下轄:
- 第七十軍(軍長高吉人 → 鄧軍林)
- 第32師(師長龔時英)
- 第96師(師長鄧軍林 → 劉志道)(曾編成快速縱隊,師長鄧軍林兼任縱隊司令)
- 第139師(師長唐化南)
- 司令:李延年
- 參謀長:梁棟新
中華民國國軍第七兵團
下轄:
中華民國國軍第八兵團(原第四綏靖區)
- 司令:劉汝明
- 副司令:田鎮南、曹福林、米文和、劉汝珍
- 參謀長:朱秀德 → 楊然
- 副參謀長:楊然 → 李誠一
中華民國國軍第十二兵團(歸中華民國國防部指揮)
下轄:
中華民國國軍第十三兵團
下轄:
中華民國國軍第十六兵團
- 司令:孫元良
- 副司令:曾蘇元
- 參謀長:張益熙
- 副參謀長:高健、熊順義
第三綏靖區
部隊:
電影
中國有很多電影以徐蚌會戰為背景。- 《車輪滾滾》:長春電影製片廠1975年出品,主要講述徐蚌會戰中支前民工的故事。
- 《徐蚌會戰》:八一電影製片廠1991年出品,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主旋律電影「大決戰」三部曲系列之一。
- 《集結號》:華誼兄弟影業有限公司2006年攝製,電影前半部劇情以徐蚌會戰中中原野戰軍阻擊戰作背景。
注釋
- ^ 徐蚌會戰具體作戰方案,就是由中國共產黨潛伏人員郭汝瑰本人制定,此方案尚未下達到前線國軍,就被郭汝瑰報達給解放軍的指揮部。郭汝瑰還誘使蒋中正屢次變更作戰方案,放棄堅守蚌埠,在徐州外圍作戰,增加了國軍在移動中被分割圍殲的機會。
- ^ 杜 聿明在《淮海戰役始末》一文中回憶:1948年11月28日,蔣中正在南京主持作戰會議,「照例由第三廳廳長郭汝瑰在"敵我態勢圖"前報告作戰計劃。他 說:"目前共匪南北兩面皆為堅固縱深工事,我徐蚌各兵團攻擊進展遲緩,如繼續攻擊,曠日持久,徒增傷亡,不可能達到與黃維會師之目的。建議徐州主力經雙溝、五河與 李延年兵團會師後北進,以解黃維之圍。"並滔滔不絕地講這一案的理由……」,「我感到蒋中正所以變更決心,是被郭汝槐這個小鬼的意見所左右的。很後悔我在 28日對蔣未說明我對郭汝瑰的看法……弄到現在,老頭子聽郭的擺布,先後函電令向解放軍攻擊,已陷蔣軍於全軍覆沒的危險……現在逃亦晚矣,打也無望。」; 另據杜聿明回憶文章提到「1948年春,曾對參謀總長顧祝同說過,郭汝瑰與解放軍有聯繫反對郭任第三廳廳長」,後又對顧說「我指揮作戰的方案事先絕不能讓 郭知道,如果郭知道的方案,就不照原方案執行」。
- ^ 徐州剿匪總部前進指揮部副主任兼十六兵團中將司令官孫元良回憶說:「黃伯韜兵團被殲時,我就當眾說過:「消滅黃兵團的是國防部,不是陳毅!」叫王澤浚四十四軍由海州撤向徐州、叫黃伯韜帶一個兵團去援救王澤浚一個軍、叫黃維兵團奔馳千里去雙堆集袋形之地挨打、叫劉峙輕易放棄徐州、叫杜主任的三個兵團在公路上排成無法作戰的難民式長龍淪為龐大軟體動物的,都是劉斐郭汝瑰。」
- ^ 徐蚌會戰開始前,邱清泉參加在徐州花園飯店召開的軍事會議,對郭汝瑰警告說:
- ^ 關於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推辭擔任徐蚌作戰總指揮的另一說為白崇禧與李宗仁在前一晚有秘密溝通,最終決定不參與指揮。白崇禧之子白先勇說:我父親怎麼會看著中國國民黨敗呢?覆巢之下豈有完卵,這麼簡單的道理他不知道嗎?
- ^ 1948年6月,經國防部長何應欽推薦,蔣起用前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為徐州"剿總"總司令。參見鳳凰網歷史一周圖片精選(2013.07.22-07.27)(8/10). 鳳凰網. 2013-07-28.
- ^ 論者(據說是邱清泉)以為徐州是南京的大門,看守大門,最好放上一隻猛虎(指薛岳),其次也應是一隻惡狗(指顧祝同),決不可放上一頭豬。見王禹廷著,〈攸關全局的徐蚌會戰〉,刊《大決戰(下):裂岸》,香港中原出版社1991年4月版,第296頁
- ^ 有人曾說:「西走一里好一里。……現在留在此地,萬一被圍,若想友軍來援,恐不可靠。」見王禹廷著,〈攸關全局的徐蚌會戰〉,刊《大決戰(下):裂岸》,香港中原出版社1991年4月版,第306頁
- ^ 「一、 國軍以內線作戰原則,先將運河西岸,徐州以東之共軍擊滅,以解黃百韜之圍。二、以黃兵團主力堅守碾莊,第六十三軍堅守窰灣待援。三、以李彌兵團守備徐州。 四、以邱清泉兵團、孫元良兵團迅速東調,擊破徐州、碾莊間之共軍,援救黃百韜兵團。」見王禹廷著:〈攸關全局的徐蚌會戰〉,刊《大決戰(下):裂岸》,香 港中原出版社1991年4月版,第307頁
- ^ 淮海戰役總前敵委員會(簡稱總前委)
- ^ 11月12日,為救援第7兵團,國軍第二、第十三兵團由徐州東援,華東野戰軍展開徐東阻擊戰。11月15日,華東野戰軍阻援兵團主力後撤。同時,為側擊國軍第二、第十三兵團的後路,當日晚,華東野戰軍蘇北兵團3個縱隊自徐州東南房村一帶出發,企圖經由潘塘鎮,向北楔入國軍第二、第十三兵團的退路。同一天下午,國軍第二兵團派出第七十四軍從徐州向東南潘塘鎮,企圖迂迴至雙溝一 帶,然後向北轉進,攻擊華東野戰軍阻援兵團側背。11月16日凌晨,雙方的迂迴側擊部隊在潘塘東南的周樓正面相向遭遇,戰鬥開始,雙方都認為遭遇對方小股 部隊,攪在一起戰至天亮才發現對方規模。經1天多戰鬥,11月17日上午,解放軍有計劃改変阻擊陣地,其目的是更有力打擊國軍,但是前方判斷錯誤,劉峙乘 機大事宣傳徐州「大捷」,徐州滿街張貼標語,大放鞭炮,並向各方發出通電。據杜聿明回憶文章提到,有一位記者隨慰勞團來徐州勞軍,以懷疑之口氣問:「這樣 的大捷,黃百韜到哪裡去了?」杜說:「黃百韜回家休息去了。」見杜聿明〈徐蚌會戰始末〉,刊《國共內戰秘錄》,台北:巴比倫出版社,1991年6月,第 212頁
- ^ 一說黃百韜突圍時與人民解放軍發生遭遇戰時戰死;另一說是據逃回的第二十五軍副軍長楊廷宴講,黃百韜是兵敗絕望開槍自殺。
- ^ 關於第二兵團司令官邱清泉死亡,一說突圍時與解放軍發生遭遇戰時戰死,一說據邱清泉身邊的警衛連連長後來向總指揮部警衛團團長鄭信恆講述是開槍自殺(副官開槍幫他補槍)。參見鄭信桓訪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