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寶石)
玳瑁 | |
---|---|
帛琉女人錢(tolúk)
|
|
基本資料 | |
類別 | 有機化合物 |
性質 | |
分子量 | u |
顏色 | 黃、褐、白、黑 |
晶系 | 無結晶形 |
解理 | 無 |
硬度 | 2.5 |
光澤 | 蠟質至油脂光澤 |
透明性 | 微透明至半透明 |
比重 | 1.29 |
密度 | 1.29g/cm³ |
光學性質 | 非晶質體 |
折射率 | 1.55 |
熔性 | 熱熔性 |
光譜特徵 | 不特徵 |
玳瑁,有時也稱龜甲,在寶石學中被歸類為有機寶石,特指玳瑁(一種海龜)的背甲,為非晶質體。玳瑁寶石呈微透明至半透明,具蠟質至油脂光澤,摩氏硬度2.5,密度1.29 g/cm3,折射率1.55,韌性好,加熱變軟變暗,具熱塑性,可切割。[1]玳瑁飾品高貴典雅,有祥瑞幸福、健康長壽的象徵,享有「海金」之稱。
組成和性質
玳瑁寶石的組成為角質和骨質,主要成分是多種複雜蛋白質,其中碳元素佔了55%,因此加熱時不僅失水還會放出終產物之一CO2。玳瑁顏色豐富,包括黑、白、黃及褐色,往往在淺底色上呈現深色圓或渾圓形色素小球(黃、褐或白、黑組合),這與Fe3+、Cu2+、Mn2+電漿的存在有關。由於其主要成分為蛋白質,因此用熱針觸探及燃燒時有頭髮燒焦氣味,可用來辨別真偽;可與硝酸反應,但卻不與鹽酸反應。[1]歷史
漢樂府詩《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即著名的《孔雀東南飛》中就有描寫劉蘭芝的詩句「足下躡絲履,頭上瑇瑁光」。《孔雀東南飛》大概作成於東漢獻帝建安年間(公元196年-220年),這說明中國的玳瑁工藝在那時已經有發簪切磨一類的精細手工藝了。司馬遷《史記·春申君列傳》中有記載:「趙平原君使 人於春申君,春申君舍之於上舍。趙使欲誇楚,為玳瑁簪,刀劍室以珠玉飾之,請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以見趙使,趙使大慚。」這段話 的大意是趙國平原君使臣出使楚國時,為向春申君炫耀而頭戴玳瑁簪身配鑲有珠玉的佩劍,結果見到春申君的三千門客時,人人皆腳穿斗大珍珠鑲嵌的鞋見客,這表 明在戰國時期,玳瑁飾品已經是很普遍的男子飾品了[1],由此可知,玳瑁工藝在中國至少有2200多年歷史。由於玳瑁器易蛀,因此目前傳世的玳瑁文物基本是由明、清二代流傳下來[1]。清代玳瑁器均由來自廣州與蘇州的工匠製作,其中廣州是清代玳瑁工藝的中心。目前在博物館中仍能看到清代慈禧太后和嬪妃日常所用的梳子等物品,以及明末清初董小宛遺留下的玳瑁桃花扇,均很精美,為稀世珍寶[2],而故宮博物院中也收藏有一些玳瑁製作的工藝品。應用
玳瑁可用於製作戒指、手鐲、簪(釵)、梳(櫛)、扇子、盒、眼鏡框、樂器小零件、精密儀器的梳齒以及刮痧板等器物[1],而且古箏義甲和古代朝鮮琵琶的撥子也是由玳瑁製作[3],同時也是螺鈿片的材料之一,具有獨特的神韻和光彩。在唐代,玳瑁曾用於製造錢幣——開元通寶,出土於西安法門寺真身寶塔地下藏宮,非常寶貴,全世界僅有13枚[4][5]。玳瑁的仿製品包括將玳瑁殼碎片或碎屑壓制而成的壓制玳瑁、將玳瑁片粘貼在塑料兩面的拼合玳瑁以及完全的塑料仿製品,而挑選鑒別時要注意玳瑁的通透度、厚度、獨特性、品相、龜齡、存放時間這些參數[1],一般認為白底黑斑且斑紋多的半透明玳瑁為上等佳品[1]。玳瑁的腹甲在寶石學中稱為黃肚殼、金髮殼,一般為橙黃色,無斑紋[6]。蘇頌在《本草圖經》 中論述玳瑁時提到,「入藥須生者乃靈,帶之亦可以辟蠱毒。凡遇飲食有毒,則必自搖動,死者則不能,神矣」,說的是玳瑁甲可入藥,而佩戴玳瑁器可以避邪毒, 遇毒物時會神奇般的搖動,但必須是從活玳瑁身上取下的盾片製作才有此效用,不過這種說法過於玄虛了;「昔唐嗣薛王之鎮南海,海人有獻生玳瑁者,王令揭取上 甲二小片,繫於左臂,欲以辟毒。玳瑁甚被楚毒,復養於使宅後池,伺其揭處復生,還遣送舊處,並無傷矣」,說的是玳瑁自身修復能力很強,因此活取盾片對其造 成的傷害是可以自我修復的,而目前海南地下市場就有人以此法來獲取玳瑁材料,用以製作玳瑁工藝品,因為如此獲得的玳瑁材料品質好,但這對於玳瑁來說是很殘 忍的[7]。
很多文化中都有玳瑁工藝品的使用。在西方,玳瑁被古希臘和古羅馬人用於製作梳子、刷子和戒指等首飾[8],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人會將玳瑁鑲嵌在家具上。漢代遺址和努比亞人統治時代的埃及古墓中就曾發現過很多精美的玳瑁器[9]。在朝鮮半島,玳瑁伏彩法(中國稱為襯色螺鈿)被用於螺鈿技法中[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