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5日 星期五

張勳復辟(1917年7月1日 - 1917年7月12日),是指由宗社黨黨人鐵良及其舊部張勳等清朝遺老一手策劃,於民國六年(1917年)7月1日擁護時年12歲的清朝遜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北京復辟的政變,前後歷時共十二天。因發生在丁巳年,亦稱丁巳復辟。

張勳復辟


大清
殘存國家


1917年


國旗
國歌
鞏金甌
首都名義首都:京城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京兆地方
常用語言漢語
政體君主立憲制
皇帝
- 1917愛新覺羅·溥儀
議政大臣
- 1917張勳
歷史
 - 溥儀下詔即位1917年7月1日
 - 溥儀宣佈退位1917年7月12日
貨幣銀圓
今屬於 中華人民共和國
張勳復辟(1917年7月1日 - 1917年7月12日),是指由宗社黨黨人鐵良及其舊部張勳等清朝遺老一手策劃,於民國六年(1917年)7月1日擁護時年12歲的清朝遜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北京復辟政變,前後歷時共十二天。因發生在丁巳年,亦稱丁巳復辟

起因

1917年5月,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總統府方面)與國務總理段祺瑞國務院)針對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問題發生府院之爭。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主張宣戰,而國會多數議員反對宣戰。黎元洪傾向於國會。
5月23日,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總理職務。段離京赴天津,聲明該總統令沒有他的副署,依法無效,並策動各省督軍宣佈獨立(史稱「督軍團叛變」),全國形勢危急。黎元洪便電召督軍團首領長江巡閱使張勳入京調停。段祺瑞欲利用張勳壓迫黎元洪,也支持張勳入京。張勳以解散國會為調停條件。時任內閣總理的伍廷芳拒絕簽署解散國會之令而辭職。江朝宗被黎元洪任命為代理國務總理,簽署解散國會之令,隨後卸任。6月,張勳率辮軍三千人北上,駐天津,威脅北京,6月14日入京。
民國六年6月30日(宣統九年五月十二日),張勳與陳寶琛等召開「御前會議」,密謀復辟。當天深夜,派兵佔據火車站郵局等要地,並派人勸黎元洪「奉還大政」。復辟的骨幹分子是陸軍總長王士珍、步軍統領(俗作九門提督江朝宗、警察總監吳炳湘、第十二師長陳光遠、第十三師長李進才,及康有為劉廷琛沈曾植勞乃宣等。
孫中山廣州呼籲國會議員南下,命令各省革命黨人出師討逆,發動護法運動

復辟

宣統九年五月十三日(1917年7月1日)

張勳同康有為等三百餘人正式擁立溥儀登基,出御太和殿,穿上清代的朝服朝冠,並發布八道上諭:

宣統九年五月十四日(1917年7月2日)

宣統九年五月十五日(1917年7月3日)

宣統九年五月十六日(1917年7月4日)

宣統九年五月十七日(1917年7月5日)

宣統九年五月十八日(1917年7月6日)

宣統九年五月十九日(1917年7月7日)

宣統九年五月廿日(1917年7月8日)

宣統九年五月廿三日(1917年7月11日)

宣統九年五月廿四日(1917年7月12日)

  • 五月二十四日(7月12日)段祺瑞的「討逆軍」攻入北京,溥儀批准張勳辭職,並宣布退位。張勳在兩名德國人[註 1]的幫助下逃進荷蘭使館,轉至天津德租界

注釋

  1. ^ 張勳曾通電反對中國對德宣戰,因而德國人對張勳有好感。此時因中德斷交,德國駐北京使館已經關閉,所以張勳被護送到中立荷蘭使館。

參考文獻

引用

  1. ^ 黎元洪奏稱:前因兵變被脅,盜竊大位,謬領國事,無濟時艱,並歷陳改建共和諸弊害,奏懇復臨大統以拯生靈,自請待罪有司等話。……覽奏情詞悱惻,出於至誠,從亂既非本懷,歸政尤明大義。厥功甚偉,深孚朕心,著錫封為一等公,以彰殊典,尚其欽承朕命,永荷天庥。

書目

  • 商公澤:《張勳策動丁巳復辟失敗經過》,《天津文史資料選輯》1985年第31輯。

[隱藏]

[隱藏
北洋時期

臨時政府
五色旗

北洋政府

南方政府
民國
6年
10年
12年

[隱藏
訓政時期

黃金十年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八年抗戰

行憲前夕

[隱藏
憲政時期

蔣中正
總統
任期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嚴家淦
總統
任期

蔣經國
總統
任期

李登輝
總統
任期

陳水扁
總統
任期

馬英九
總統
任期

傳疑時代夏朝商朝西周 → 東周(春秋戰國)→ 秦朝漢朝三國晉朝十六國南北朝

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遼金夏元朝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隱藏]
中華民國早期軍閥時期歷史(1916–1930)

北洋軍閥
袁世凱 · 皖系段祺瑞等) · 直系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孫傳芳等) · 奉系張作霖張學良等) · 馮系馮玉祥等) · 晉系閻錫山傅作義等)

南方派系

主要事件
洪憲帝制(1915–16) · 護國戰爭(1915–1916) · 袁世凱去世(1916) · 張勳復辟(1917) · 護法運動(1917–1922) · 西伯利亞干涉(1918–1920) · 巴黎和會(1919) · 五四運動(1919) · 出兵外蒙古(1919–1921) · 直皖戰爭(1920) · 粵桂戰爭(1920–1921) · 第一次直奉戰爭(1922) · 第二次直奉戰爭(1924) · 北京政變(1924) · 滇桂戰爭(1925) · 五卅運動(1925) · 反奉戰爭(1925–1926) · 國民革命軍北伐(1926–1928) · 五三慘案(1928) · 皇姑屯事件(1928) · 東北易幟(1928) · 中東路事件(1929) · 中原大戰(193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