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勳復辟(1917年7月1日 - 1917年7月12日),是指由
宗社黨黨人
鐵良及其舊部
張勳等清朝遺老一手策劃,於
民國六年(1917年)7月1日擁護時年12歲的
清朝遜位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在
北京復辟的
政變,前後歷時共十二天。因發生在
丁巳年,亦稱
丁巳復辟。
起因
1917年5月,
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
總統府方面)與
國務總理段祺瑞(
國務院)針對是否參加
第一次世界大戰問題發生
府院之爭。段祺瑞在
日本的支持下主張宣戰,而國會多數議員反對宣戰。黎元洪傾向於國會。
5月23日,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總理職務。段離京赴
天津,聲明該總統令沒有他的
副署,依法無效,並策動各省
督軍宣佈獨立(史稱「
督軍團叛變」),全國形勢危急。黎元洪便電召督軍團首領
長江巡閱使張勳入京調停。段祺瑞欲利用張勳壓迫黎元洪,也支持張勳入京。張勳以
解散國會為調停條件。時任內閣總理的
伍廷芳拒絕簽署解散國會之令而辭職。
江朝宗被黎元洪任命為代理國務總理,簽署解散國會之令,隨後卸任。6月,張勳率
辮軍三千人北上,駐
天津,威脅北京,6月14日入京。
民國六年6月30日(宣統九年五月十二日),張勳與
陳寶琛等召開「御前會議」,密謀復辟。當天深夜,派兵佔據
火車站、
郵局等要地,並派人勸黎元洪「奉還大政」。復辟的骨幹分子是陸軍總長
王士珍、步軍統領(俗作
九門提督)
江朝宗、警察總監
吳炳湘、第十二師長
陳光遠、第十三師長
李進才,及
康有為、
劉廷琛、
沈曾植、
勞乃宣等。
孫中山在
廣州呼籲國會議員南下,命令各省
革命黨人出師討逆,發動
護法運動。
復辟
宣統九年五月十三日(1917年7月1日)
張勳同
康有為等三百餘人正式擁立溥儀登基,出御
太和殿,穿上
清代的朝服朝冠,並發布八道上諭:
宣統九年五月十四日(1917年7月2日)
宣統九年五月十五日(1917年7月3日)
宣統九年五月十六日(1917年7月4日)
宣統九年五月十七日(1917年7月5日)
宣統九年五月十八日(1917年7月6日)
宣統九年五月十九日(1917年7月7日)
宣統九年五月廿日(1917年7月8日)
宣統九年五月廿三日(1917年7月11日)
宣統九年五月廿四日(1917年7月12日)
- 五月二十四日(7月12日)段祺瑞的「討逆軍」攻入北京,溥儀批准張勳辭職,並宣布退位。張勳在兩名德國人[註 1]的幫助下逃進荷蘭使館,轉至天津德租界。
注釋
- ^ 張勳曾通電反對中國對德宣戰,因而德國人對張勳有好感。此時因中德斷交,德國駐北京使館已經關閉,所以張勳被護送到中立荷蘭使館。
參考文獻
引用
- ^ 黎元洪奏稱:前因兵變被脅,盜竊大位,謬領國事,無濟時艱,並歷陳改建共和諸弊害,奏懇復臨大統以拯生靈,自請待罪有司等話。……覽奏情詞悱惻,出於至誠,從亂既非本懷,歸政尤明大義。厥功甚偉,深孚朕心,著錫封為一等公,以彰殊典,尚其欽承朕命,永荷天庥。
書目
- 商公澤:《張勳策動丁巳復辟失敗經過》,《天津文史資料選輯》1985年第31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